垂径定理(1)教学反思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垂径定理”教学过程及其设计反思

积 极 参 与 的热 情 .
知识. 请大家思考 :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 齐) : 圆 是轴 对 称 图形 .
师: 如果是 , 它 的对称轴是什么? 你
生l : 通 过 折 叠 的方 法 .
( 教师 引导 : 圆的轴对称性 ; 对称轴
的描述 ; 板书) 设 计 说 明 通 过 创 设 一 个 学 生 比较
教 学过 程
1 . 引 入 新 知
容易理解的情境以及三个问题 , 逐步引导
学 生归 纳 圆的轴对 称性 和探 究 的方 法 : 折 叠, 为 下面的 “ 探 索新 知” 环 节提供 方法
生进 行 数学 对 称 美 的美 育 渗 透 .
2 . 创 设 情 境
学 生 出 现 了下 面 两 种 画法 ( 如图2
师: 今 天我们要 学习“ 圆的对称性 ”
和 图3 所示 ) , 教 师肯定了学生画法的正
9
教学研 究> 备 课参考
数学教学通 讯( 初等 教1 I 『 )一
这条直线叫做 对称轴 .
设 计 说 明 通 过 复 习 以前 所 学 的 轴
C D,使得 整 个 图形 仍 是轴 对 称 图形 . ( 生2 板演如何 画弦C D) 设计 说 明 让学 生 自己动 手操作 , 发现 圆的对称性 , 培养 学生 的动 手实践
能 力.
( 2 ) 向学生渗透 “ 由特殊到一般 , 再
[ 关键词 ]垂径定理 ; 半径 ; 半弦; 弦心距
概 况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是苏 州 市 胥江实 验 中学 校初三 ( 6 ) 班, 本班学 生来 自学校周 围学 区内 , 学生 的学 习习 惯和学 习基础 良好 , 学生对数学 的学 习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数学组张成任
以往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将“垂径定理的得出与应用”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将其逆向定理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得出垂径定理后,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它的逆命题是否正确,可就在此时遇到了困难。
因为在探讨垂径定理的推论过程中,命题较多,学生在思维上暂时出现混乱,还没有用理论去说明它的正确与否,在此就浪费了太长时间,没有完成任务不说,将重点内容也混为一谈。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今年的教学做了大胆的尝试,从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形式,提出“如果条件进行了调理会得到什么结论?谁可以作为条件?结论是否正确等”问题,并将研讨的内容用文字简要概括,教师参与其中,并提出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关键问题。
结果发现,效果较以前好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热情很浓,关键的内容得到了解决,不足之处,在于垂径定理的应用没有突出,考虑是否可以将其放到下一节。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
整堂课以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反映很热烈,学起来也不困难。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图形直观化,生活化;通过图片的折叠和旋转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从而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去挖掘素材,找准突破点,尽可能地使数学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自愿地去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垂径定理、圆周角、直线与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1.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如何选取课堂教学提问的切入口,很多教师探索并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如设问、反问、正问、追问等,并认为这是教学的一种艺术.但是无论教师的提问多么巧妙、多么高超,学生总处于一种被动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状态.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上必须把“提问权”还一些给学生,“为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地可持续性地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每人都备好一个圆纸片,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是活动育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切地说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容纳了素质教育理念的丰富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必须走向学生,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行一种心心相印的教育.本课中探索垂径定理及垂径定理的推论时,我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归纳出垂径定理及垂径定理的推论,学生学得很轻松.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带着民主、带着爱心、带着鼓励、带着趣味走向学生;带着课程、带着教材、带着活动、带着帮助走近学生.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他们不仅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而且学习态度、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差异更加显著.本课中,我采用的数学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的原则很难贯彻,既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最终导致优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关于垂径定理教学中的一些建议今天,我上了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2节垂径定理。
九年级数学上册《垂径定理》的教学反思

九年级数学上册《垂径定理》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展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那么。
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新安装的班班通工程,利用课件,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承受性原那么。
另外,教学中我还注重用不同图片的颜色比照来启发学生。
设计的特色: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而又富有诗意的课堂,我以新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根本理念和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我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进展各学科间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辅以相应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高雅的学习气氛,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校本教研上课--24.1.2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上课: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的推证是以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依据的,因此,垂径定理既是圆的性质---轴对称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
本节内容是本章基础,是圆的有关计算和圆的有关证明的一个重要工具。
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
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由于明确了教学目标,因此在授课中,新知识的引入与使用过程显得更为流畅,学生也更加的投入。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垂径定理的本质:2个条件和2个结论,并能在垂径定理的基础上推出其推论。
且能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和需改进之处:
1、在得出结论后,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对定理进行理解和记忆。
致使一些中等以下的学生对定理的内容运用时不熟练。
2、在训练中题目较容易,应适当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体会。
不仅要把基础的东西训练牢固,还要适当提高题目的高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便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
成绩也就容易了.《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垂径定理》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是圆的一个应用最为广泛的定理,且在实际生活中实例较多,因此学生必须掌握。
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安排是有赵州桥的问题設疑,在探究圆的对称性,从而得出垂径定理及推论,最后再利用垂径定理解决赵州桥问题,即“設疑——探究——归纳——解决问题(应用)”,这样安排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认为先出示问题,学生的心老悬着,于是没按教材安排教学。
先让学生探究圆的对称性、垂径定理及推论,再出示实际问题应用垂径定理解决。
本以为自己的安排流畅,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但是上完课后,我发现这样的安排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不强
若先设置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兴趣浓厚的完成后变得内容。
而我的安排使课堂枯燥化,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新知,而我的安排恰恰没有给学
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还是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课堂教学以考点为本,议题为本,失去教的意义
因九年级面临中考,我上课大多数有意识的偏重中考考点,又因本节内容中考中应用较为普遍,于是为节省时间多训练题,而忽视了“教”的意义,使课堂索然无味。
面对这种状况,我认真反思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今后应从以下入手:
1.一切以新课标要求为准,重在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重在引导、设疑、组织活动、答疑,
学生重在探究、应用。
3.使新课的教学与中考考点题型训练相结合,达到和谐。
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垂径定理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定理。
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在情景导入上介绍和展示中国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以学生们所熟知的赵州桥入手,并从该实例中建立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这是我本节课中导入部分的成功之处,因为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发言踊跃,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的目的,使学生理解到数学总是与现实问题密不可分的,要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要在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此例的导入也为后面的例题讲解做了铺垫。
其次我组织了如下活动:活动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一想能否通过折叠的方法找到该圆的圆心?为什么?活动2: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弦AB,并且做弦AB的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是圆的什么?在图中还能找到哪些相等的量?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想。
然后验证。
在这两次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索过程,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猜想,主动地探索垂径定理的知识。
不足之处:1、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索过程中时间用的太长,太多,我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准确。
2、我给出了定理的变式图,根据图形的已知、求证和部分证明过程,来强化学生对定理基本图形的理解。
但现在想来,我在语言叙述方面还有不足,学生在几何语言的使用上有待增强,同时我在板书示范、板书布局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本节课学生反馈看,有一定的效果。
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宽度和广度,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习题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为需要协助的学生我让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采用分组教学,同时做弱势小组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从课上练习题反馈中,基础题完成得很好,但对于知识迁移的思考题,部分学生解答得不是特别好。
这在我今后备课过程需要注意的地方,要研究教材,精心备课。
如何调节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好好去思考。
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克服以上不足,争取把每一节课都上的更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径定理(1)》教学反思
如皋市九华初中蒋洁丽
学生已经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圆心角所对的弧和弦及其弦心距这四组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利用圆的轴对称性,进一步得到圆的直径与弦及弦所对的弧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且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所以课本对于这些量之间关系的讨论,从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开始展开,并加以推理证明。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有关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在垂径定理得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
反思之一: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在。
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
不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点困难,一是学生见到实际问题就畏惧,根本不想读题;二是学生对实际问题背景不熟悉,熟悉问题背景花费一定时间;三是对于实际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解决,所用知识是什么,用什么思想方法解决。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本节课专门设计了一个较为熟悉的实际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体现问题具有现实的用途---数学的有用性,二是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有直接关系。
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学生再见到类似的实际问题时,就不会感到陌生。
我们知道,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劣,如果一味的按一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由于学生的差异较大,所以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消除畏惧怕错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反思之二:需要更加关注学生
教学中,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这节课中,注重学生间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多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本节课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