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一例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脏缺血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而发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焦虑抑郁情绪。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一、焦虑抑郁情绪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普遍性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非常普遍。
一项研究发现,约有37%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焦虑症状,而26%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
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仅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的风险和病情。
1.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焦虑抑郁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质量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生活质量较高的患者则较少出现焦虑和抑郁问题。
因此,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缓解其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缺乏社会支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相反,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则更容易适应疾病,缓解心理问题。
3.疾病知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了解疾病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向冠心病患者传递疾病知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病情。
4.治疗效果三、措施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应该鼓励冠心病患者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3.治疗策略医护人员应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结论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普遍存在,这可能会对病情和疗效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同时,冠心病患者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尽量避免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
《参柴舒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

《参柴舒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心绞痛及其合并焦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虽然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需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参柴舒心汤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方剂,在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参柴舒心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1. 病例选择:选取2021年至2023年间在我院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的患者,共计120例。
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柴舒心汤。
3. 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焦虑症状评分等。
三、临床疗效分析1.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实验组患者在服用参柴舒心汤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2. 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包括体力状况、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3. 焦虑症状评分: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参柴舒心汤在缓解焦虑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四、讨论参柴舒心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舒心安神等功效。
在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的治疗中,参柴舒心汤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心绞痛和缓解焦虑症状的目的。
同时,参柴舒心汤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其抗病能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参柴舒心汤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焦虑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参柴舒心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文主要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特点:1. 高度焦虑: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病变,常常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不安和恐惧,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时更容易感到恐慌和焦虑。
2. 忧虑不安:冠心病患者担心心脏病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常常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限制和调整,以减少可能引发心脏病发作的因素。
3. 自卑自责:冠心病患者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感到自卑和内疚,对自己造成负面评价,产生自责和自卑情绪。
4. 情绪低落:冠心病患者常常感到疲倦和无力,体力活动受限,导致情绪低落和悲观情绪。
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1. 疾病因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直接影响。
发作频率高、程度重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2. 心理因素:个体心理特征和应对方式也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情绪变化。
个体如果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寻求支持,就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3. 社会支持: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对其情绪状态也有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不足、缺乏理解和陪伴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4. 个体经济状况:经济状况也会对冠心病患者的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困难会使患者更加焦虑,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药物费用,担心疾病对家庭经济的负担。
5. 医疗措施: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如果医生给予了充分的治疗和康复指导,患者会更加自信和积极面对疾病,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高度焦虑、忧虑不安、自卑自责和情绪低落等。
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个体心理特征、社会支持程度、个体经济状况和医疗措施等。
针对这些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冠心病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有效管理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这不仅会加重疾病的症状,还会对治疗和康复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有多方面。
冠心病本身的生理特点就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肌缺血和缺氧会导致疼痛和心悸等不适感,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随之产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较为漫长,这也会给患者带来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可能面临健康状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变化也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烦恼。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很多。
个人心理因素是决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焦虑抑郁倾向,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容易产生过度担忧和悲观情绪。
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也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患者得到家人、朋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较为缓解。
而如果患者孤立无援,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他们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加重。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其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资源和社会支持,从而减缓其焦虑抑郁情绪。
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医疗团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和挑战。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专业人士会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患者自身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都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对其康复和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往往源于对疾病本身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会变得更糟,担心可能出现心脏病发作,进而导致死亡。
这种担心和恐惧导致了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增加。
患者常常会有对医疗过程的不信任和医学知识的缺乏,这也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常常是由于疾病本身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所引起的。
患者可能因为体力活动受限、需要长期服药和丧失工作能力而感到沮丧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而感到失去了自我价值,从而出现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经济负担和角色改变,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抑郁情绪的增加。
除了疾病本身,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家庭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贫困和家庭支持不足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得到良好的医疗和心理支持,进而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年长者和女性常常更加敏感和易受伤害,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个人特点和心理素质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情绪。
一些人可能因为个性内向或心理抗力较弱而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医疗机构应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
这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服务。
对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应对各种挑战。
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也是必要的,包括社区组织、患者支持群体等,可以帮助患者互相支持和分享经验。
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与疾病本身、生活质量下降、个人特点和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
通过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促进康复和心理健康。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缺血、病变和坏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影响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得了冠心病后,患者不仅要面临心脏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还需要长期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变,这对精神健康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一、焦虑抑郁情绪的表现(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指不安、担忧、不安分、烦躁、紧张等负面心理状态,通常伴随着生理不适,如心慌、出汗、呼吸急促等。
冠心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或发作期间更容易出现这种情绪。
同时,长期的药物治疗、疼痛、精神压力等因素也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二)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是指患者情绪低沉、失去乐趣、消极悲观、自我否定等负面状态。
当抑郁情绪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冠心病患者由于生理状况的特殊性,经常会出现抑郁情绪。
其与心脏事件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一)生理因素冠心病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会对人体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同时,长期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等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因害怕疾病的加重、恐惧心脏事件的发生,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加之,当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生活模式中,不能摆脱自我猜疑、心理压力、不良情感等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情绪更易出现。
(三)社会因素冠心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家庭环境等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
对于没有家庭支持、孤独、处于不良社会环境中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更为常见。
(一)保持积极心态冠心病患者应该通过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尽量克服恐惧和焦虑,乐观看待病情和治疗,保持心理稳定。
(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冠心病患者应积极参加亲友聚会、体育锻炼或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增加社会支持网络。
(三)进行身体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整情绪、降低疾病风险,同时也有益于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并发焦虑症加用多虑平疗效观察

冠心病并发焦虑症加用多虑平疗效观察[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焦虑症;多虑平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在一般人群中,其患病率为4.1%~6.6%,而在冠心病患者中,其患病率约为40%~70%[1]。
冠心病患者在心脏科接受的往往是以心血管专科为主的治疗,冠心病并发焦虑症患者若同时接受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院心内科对冠心病心绞痛并发焦虑症患者采用同时接受小剂量抗焦虑药物多虑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于本院诊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40例,并且符合以下标准:①均有劳累型心绞痛症状并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劳累型心绞痛的诊断符合1979年WHO标准,病程11个月~3年,平均1年8个月。
②均有静息状态心电图ST下斜型压低≥0.05mV 或T波倒置。
③焦虑程度判定: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21分(明显焦虑)和焦虑自评表(self_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为50以上,判定人员由固定1名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进行,治疗前后具有一致性。
④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妊娠,精神障碍等疾病患者。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0(男11,女9)例,年龄45~65岁,治疗组20(男12,女8)例,年龄44~66岁。
两组间性格、年龄、体质指数、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以及焦虑的程度基本相似。
常规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1次(支架植入者加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美他洛尔片25mg,每日2次、辛伐他汀片20mg,每晚1次,上述病例心绞痛发作时均可含服硝酸甘油片。
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虑平片12. 5~25mg,1~2次/天,疗程4周,治疗期间如有不适可随时复诊并调整用药剂量,必要时退出治疗。
1.2 方法:①统计治疗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疗程结束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
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一例

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一例患者男,65 岁,主因“反复心慌、胸闷 10 余年,加重半个月”于入院。
患者 2002 年起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反复出现心慌、胸闷,有时伴大汗,无胸痛,每次持续 15~20min,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逐渐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症治疗。
2010 年 1 月患者再次发作心慌、胸闷,在外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在前降支(LAD)近中段 25% 狭窄,左回旋支(LCX)中远段 10% 狭窄,OM1 开口处 65% 狭窄,OM2 近段 20%~30% 狭窄,RCA 开口轻度狭窄,结论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考虑 OM 支供血范围较小,冠状动脉主干狭窄不严重,未给予支架置入,出院后给予抗凝、扩张冠状动脉等对症治疗,病情较稳定。
2010 年 7 月无明显诱因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多在入睡后憋醒,醒后觉心慌、胸闷、憋气,每次持续 30min,发作时自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逐渐缓解,白天一般活动时无胸闷、胸痛。
发病来患者精神差、失眠,甚至因害怕“心绞痛”发作不敢入睡。
既往有高血压病 10 余年,口服非洛地平、培哚普利治疗,平时检测血压基本正常;有糖尿病 2 年,血糖控制可。
入院查体:患者体型偏胖,血压 130/65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末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 75 次 /min,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基本正常;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正常;血糖 7.13mmol/L,血脂中除 TG 3.82mmol/L 外余项均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室性早搏,轻度 ST-T 改变。
胸部 X 线片:双肺纹理增多。
心脏超声:①室间隔及左心室各壁运动幅度减低;②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③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EF 53%;④主动脉瓣、二尖瓣少量反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合并焦虑症一例
患者男,65 岁,主因“反复心慌、胸闷 10 余年,加重半个月”于入院。
患者 2002 年起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反复出现心慌、胸闷,有时伴大汗,无胸痛,每次持续 15~20min,休息或含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逐渐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对症治疗。
2010 年 1 月患者再次发作心慌、胸闷,在外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冠状动脉在前降支(LAD)近中段 25% 狭窄,左回旋支(LCX)中远段 10% 狭窄,OM1 开口处 65% 狭窄,OM2 近段 20%~30% 狭窄,RCA 开口轻度狭窄,结论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考虑 OM 支供血范围较小,冠状动脉主干狭窄不严重,未给予支架置入,出院后给予抗凝、扩张冠状动脉等对症治疗,病情较稳定。
2010 年 7 月无明显诱因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多在入睡后憋醒,醒后觉心慌、胸闷、憋气,每次持续 30min,发作时自服“速效救心丸”症状可逐渐缓解,白天一般活动时无胸闷、胸痛。
发病来患者精神差、失眠,甚至因害怕“心绞痛”发作不敢入睡。
既往有高血压
病 10 余年,口服非洛地平、培哚普利治疗,平时检测血压基本正常;有糖尿病 2 年,血糖控制可。
入院查体:患者体型偏胖,血压 130/65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末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 75 次 /min,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基本正常;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正常;血糖 7.13mmol/L,血脂中除 TG 3.82mmol/L 外余项均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律,室性早搏,轻度 ST-T 改变。
胸部 X 线片:双肺纹理增多。
心脏超声:①室间隔及左心室各壁运动幅度减低;②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③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EF 53%;④主动脉瓣、二尖瓣少量反流。
动态血压示血压波动在 120~140/65~
70mmHg。
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 63 次 /min,偶发室上性早搏,患者病情发作时与平时心电图比较 V4~V6导联 ST 段轻度压低,约1mm,考虑患者胸闷发作为心肌缺血所致。
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糖尿病,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等治疗,患者夜间睡眠时仍有发作性胸闷。
观察患者夜间入睡后出现呼吸暂停,约10~20s 后憋醒,醒后诉胸闷、憋气,伴大汗,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 改变,V4~V6导联 ST 段与前比较有所压低。
根据病情发作特点,且患者存在肥胖、颈围较粗,有高血压病病史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危险因素,符合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冠心病患者多于夜间发生心绞痛的特点。
行多导睡眠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除外该诊断。
考虑患者发病来精神差、严重失眠,甚至因害怕“心绞痛”发作不敢入睡,存在明显精神紧张、焦虑,请精神心理科会诊,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为明显焦虑,认为患者存在焦虑症,在加强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劳拉西泮 2mg/d,患者焦虑症状缓解,夜间睡眠明显改善,发作性胸闷次数逐渐减少、消失,病情平稳出院。
讨论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也是一个多种危险因素疾病。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该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初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住院期间观察病情发现,患者心绞痛多于夜间或
白天睡眠发作,夜间入睡后有呼吸暂停,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且存在 SAS 危险因素,行多导睡眠图检查除外 SAS 诊断;仔细分析病情,并与患者反复交谈,经精神心理科采用焦虑量表,诊断存在焦虑症,在治疗冠心病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劳拉西泮,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在一般人群中,其患病率为 4.1%~6.6%,在冠心病患者中,其患病率为40%~70%。
可见焦虑症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在临床过程中,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常与冠心病相似,患者感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等,使焦虑症状隐匿于冠心病症状之中,或表现为与冠心病病变程度不相符的症状加重,临床医生如根据所谓的“单一疾病诊断原则”,很可能将焦虑症漏诊。
冠心病患者往往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心理应激,引起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
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发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
如儿茶酚胺的过量分泌、脂类代谢的紊乱、促凝血物质和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其结果是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心肌耗氧增多,从而促发或加重了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
有明显焦虑的患者发生致命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明显增高,显著增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伴焦虑症状者,在单纯给予抗心绞痛用药难以奏效时,辅以小剂量抗焦虑药物,常能消除焦虑,减轻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
本例由本人负责了全部诊疗过程,经处理冠心病无效后,又按SAS方向排查,结果不是,结合病人精神状态不排除精神心理问题(焦虑症),后邀请精神心理科会诊确认,并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的临床表现,及时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