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临床研究
研究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8例。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冠心病;心绞痛;生活质量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与情绪变化、季节变化、饱食、劳累等有较大关联,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既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又会成为疾病发作的诱因,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在治疗中有效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1],本研究探讨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6例,常规组58例,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5±15.5)岁;试验组58例,男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0±15.0)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患者与家属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具体措施为:(1)冠心病治疗时间长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治疗中容易产生紧张、悲观等不良情绪,在护理中要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观察患者语言、神态等变化,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患者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整不良心理。
(2)耐心倾听患者倾诉,结合患者性格等基本情况,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适当运用眼神、手势等动作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给予患者充足的关怀,提高患者舒适度,增加患者对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配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摘要】黛力新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和焦虑抑郁障碍的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通过分析黛力新的药理作用以及在治疗冠心病和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发现黛力新对这一患者群体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进一步探讨了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机制,并总结了临床研究结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黛力新在这一领域的临床疗效,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黛力新、冠心病、焦虑、抑郁、合并障碍、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疗效机制、临床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焦虑和抑郁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抑郁则会影响患者的生活态度和治疗依从性。
针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治疗,近年来黛力新作为治疗药物备受关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患者心血管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黛力新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2.探讨黛力新在治疗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3.分析黛力新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具体疗效表现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4.总结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研究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0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心绞痛诊治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以临床心理和治疗的有效率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分值分别为(40.35±5.61)分和(41.88±6.43)分,治疗有效率为95.7%,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广泛应用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多发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心绞痛又是冠心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由于心肌在短时间内缺血,易造成胸部及其附近部位出现相关症状。
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施以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减少病痛、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文探讨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个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0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心绞痛诊治的患者94例(男51例,女43例),年龄28~72岁,平均(57.7±4.1)岁。
其中,心前区疼痛患者59例,胸骨后疼痛患者35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47例,自发性心绞痛患者38例,混合性心绞痛患者9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此试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治疗过程中,通过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双心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并发焦虑抑郁的治疗效果分析

双心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并发焦虑抑郁的治疗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将双心疗法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且伴有焦虑抑郁心理患者临床治疗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并发焦虑抑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心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伴焦虑抑郁患者实施双心疗法,总体疗效更加理想。
标签:冠心病;心绞痛;不良心理;双心疗法目前,我国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率成逐年上升趋势。
多数冠心病患者均存在较为复杂的心理反应,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更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诸多不良心理[1]。
而不良心理状况又会使患者病情恶化。
因此,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必须高度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疏导。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将双心疗法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伴有焦虑抑郁心理患者临床资料中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并发焦虑抑郁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6~75岁,平均(59.6±2.1)岁;病程7个月~11年,平均(6.4±1.1)年。
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5~74岁,平均(59.9±2.3)岁;病程8个月~13年,平均(6.8±1.2)年。
两组在入选者一般资料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给予患者抗凝、硝酸酯类、血管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钙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处于心绞痛发作期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施双心疗法治疗。
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目的:分析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78例,均予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比其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与心功能、心率变异性指标。
结果: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干预后的心功能指标LVEF和FS、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和SDANN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心功能、心率变异性指标,效果良好。
标签: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冠心病伴焦虑抑郁冠心病属于心内科常见疾病,具有病程长、复发性强的特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易造成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1]。
本次研究针对已选定的78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应用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78例,全部患者经心电图确诊,均符合1979年WHO和2000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者和其他血管疾病者[2]。
男女比例41:37,年龄37-75岁,平均(56.13±18.42)岁;病程1-5y,平均(2.87±1.43)y。
1.2方法全部患者均予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干预:⑴心理疏导,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等情绪时,护理人员应当依据患者的心理实际进行疏导,通过主动与患者谈心并关心其住院生活而指导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分散患者注意力并缓解其心理压力,以实现平缓患者情绪的目的。
⑵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病情教育,向其耐心讲解疾病、治疗方式以及效果等相关知识,以减少患者心理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用药注意事项以及进行轻度适当运动。
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分析目的:对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能够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的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有29例。
采用普通的冠心病心绞痛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在经过精心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达到了89.7%的总有效率,对照组患者达到了72.4%的总有效率。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要高,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明显要优,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与常规的治疗相结合可以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标签:心理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症状就是胸口绞榨性疼痛,同时还会引发心力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果没有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及时以及恰当的治疗,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关注[1]。
现在在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有效的治疗之外,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
为了对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能够对临床护理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本文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心胸型)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心胸型)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不适,常伴随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发的焦虑状态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柴胡疏肝散能够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焦虑状态的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方法,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心胸型)伴焦虑状态患者6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
治疗周期为8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焦虑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组在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有显著降低。
2. 心电图变化:治疗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得到明显改善。
3. 焦虑程度: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柴胡疏肝散对于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具有良好效果。
4.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心胸型)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显著。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疏肝理气、调和气血有关,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
此外,本研究还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发的焦虑状态,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能够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改善症状的目的。
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4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7例,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7例,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结果: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改善程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
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且心理状态改善程度较好,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心理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冠心病是一种在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由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患者因冠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氧引起胸痛或胸部不适感。
冠心病的致死率极高,在多个国家中,该疾病排死亡原因第一位。
冠心病常伴有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Ⅰ级至Ⅳ级,级别越高疼痛越明显,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为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
本文以我院13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例,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13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为观察组(67例,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在58-73岁)和对照组(67例,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在54-76岁)。
两组成员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经患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1.2.1心理护理冠心病反复发作,患者长期在病痛折磨下难免产生负面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实际心理状况采取心理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收治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均给予综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
观察两组心绞痛saq评分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saq评分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saq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治疗期间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心理疏导冠心病焦虑症心绞痛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除躯体症状之外,冠心病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症状,这些负性情绪通过机体的应激反应又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
笔者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治疗期间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现将干预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治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120例,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在10分以上。
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2~75岁,平均5885±1018岁;冠心病病程3~12年,平均677±161年;教
育程度,大专以上11例,高中29例,初中及以下20例。
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2~75岁,平均5885±1018岁;冠心病病程3~10年,平均665±157年;教育程度,大专以上12例,高中30例,初中及以下18例。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治疗和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降血压、调节血脂等药物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
治疗期间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与其交流的同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尽可能找出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并针对病因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焦虑、抑郁情绪,给予其心理宣泄的出口。
告知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对疾病康复的不利影响,使其充分认识到情绪对病情变化的重要影响。
根据患者的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合理的健康宣教,既要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又不可过分夸大病情,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加重焦虑程度[2]。
在平时的治疗过程中真诚对待患者,态度和蔼、尽心尽责,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告知患者疾病的康复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耐心接受治疗,不宜操之过急。
鼓励患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采用听音乐、读书、看报、散步、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化解不良情绪。
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模式,嘱家属注意对患者的言行、态度,不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发泄到患者身上[3]。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价疗效。
saq 量表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等五个方面19项内容。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状态越好[4]。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saq评分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saq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甚明显的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终生用药。
在漫长的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昂贵的医疗费用、生活质量的下降往往会使患者自感社会存在价值降低,认为自己拖累亲人和家庭,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发展为焦虑症。
冠心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转归均与心理、情绪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患者的睡眠质量、食欲等均受到影响,可促发或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疗效和预后均产生不利影响[5]。
本研究发现在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心绞痛治疗期间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玉珍,宋玉成,郝玉荣.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8,23(19):56-58.
2 陈平顺,王保奇,焦红娟,等.中医药与心理疏导对冠心病合并焦虑症和/或抑郁症患者心绞痛疗效的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4):50-52.
3 吴玉玲,叶惠坚.系统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8):79-80.
4 陈时爱.完善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65-66.
5 贾文燕.人性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1,17(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