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
1.朴实无华: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朴实、平易,没有过于雕琢的修辞,其言辞朴素,直接,
易于理解。

这使得他的诗歌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白居易在诗词中反映了他关爱民生、同情百姓的真切情感,用深入心扉的语言反映了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

2.社会主义: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性。

他的诗歌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民俗等方方面面,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象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政治观察和批判——直言不讳、发人深省,对不公正现象提出抨击与诘问。

3.幽默诙谐:白居易的诗歌在表达沉重、严肃的社会问题时,常常寓意难忘的幽默。

他善
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出寓教于乐的创作方法。

这种幽默诙谐表达形式,使得白居易的诗歌更具吸引力,成为民间流传的佳作。

4.情感真挚: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诗中的自叙、自述,使得他的内心世界
在诗句之中得以充分展现。

他的感情流露自然、诚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真实的描绘打动读者的心。

5.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白居易在创作诗歌时,善于在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和人文景观中寻
找灵感。

他的诗歌既有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为他的诗歌增色不少,也使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表现为朴实无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富于幽默诙谐,情感真挚的品质,以及自然与人文并重的视角。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世所传颂。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呢?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哪些代表作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772年2月28日(唐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降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流传极为广泛。

他的名篇丽句更远传国外,曾大量抄写吟诵;鸡林(新罗国)贾人出重金搜求白诗。

自从有诗以来,其作品为外国人士所珍视,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

白居易后来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居住洛阳,于846年(唐会昌六年)逝世,归葬在洛阳香山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大诗人。

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飘流,了解到民间疾苦,后为官,历德宗、宪宗到武宗六朝。

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与元稹、刘禹锡友善。

他一生仕宦可分为前后两期。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一、前期(二十九岁至四十四岁)。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3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3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3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2《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3篇扩展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作3篇(扩展1)——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作3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作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作2《长恨歌》《忆江南·江南好》《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词三首》《忆江南·江南忆》《琵琶引》《观刈麦》《李白墓》《花非花》《问刘十九》《大林寺桃花》《卖炭翁》《夜雪》《暮江吟》《放言五首·其三》《池上·小娃撑小艇》《除夜寄微之》《杨柳枝词》《采莲曲》《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春题湖上》《放言五首·其一》《咏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山泉煎茶有怀》《观游鱼》《放言五首·其四》《燕诗示刘叟》《春词》《村夜》《江楼月》《南浦别》《母别子》《送后集往庐山东林寺,兼寄云皋上人》《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开元九诗书卷》《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看花屋》《残春晚起,伴客笑谈》《慈乌夜啼》《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上香炉峰》《早寒》《月夜登阁避暑》《和元九与吕二同宿话旧感赠》《望月有感》《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阴雨·岚雾今朝重》《长相思·汴水流》《望驿台》《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放言五首·其五》《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为薛台悼亡》《垂钓·临水一长啸》《放言五首·其二》《偶作寄朗之》《微雨夜行》《邯郸冬至夜思家》《望月有感》《放言》《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池上》《缭绫》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作3胡适赞扬以白居易与元稹为**的文学革新运动,认为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而有助于改善**。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诗人,他有许多出色的作品。

他的诗词充满了美好的情怀、深刻的思想和柔美的笔调,在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贵妃秀才”。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主要集中在诗歌、文论、散文和小说四大领域。

其中最著名的诗歌有《清明》、《满江红》、《登鹳雀楼》等。

《清明》由七言绝句组成,充满着春天重生的意境,它描绘了当时国家的悲惨状况,充满了对唐朝政治的评价。

《满江红》以五言古诗的形式描写了江南的春景,展示了白居易对家乡的留恋。

《登鹳雀楼》也是白居易的经典之作,它让读者感受到登之快意,从而表达了他对酒、诗及人生的思考。

在文论方面,白居易有许多名著,其中最著名的是《登幽州台歌》。

在这首歌中,白居易表达了他的深刻思想,提出了“做自己,不必受到他人的控制”的思想。

此外,白居易还写下了《兰亭集序》、《乌衣巷》等具有哲学思想的诗文。

白居易在散文方面也有许多作品,他著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读柳宗元春秋杂记》等多部作品,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被誉为古代散文之精品,是白居易散文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在小说方面,白居易创作了不少有益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拾遗记》,是一部充满政治色彩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反映唐代社会政治现实的故事,把五朝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命运展现得栩栩如生。

白居易的著作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世经典,其主要作品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白居易的诗词曾被中国的许多文学家称赞为“贵妃秀才”,他的作品也不断受到读者热捧。

现在,白居易的主要作品仍然是许多文学爱好者追捧的经典著作,受到了世人的普遍赞赏和尊敬。

白居易的主要成就

白居易的主要成就

白居易的主要成就白居易的主要成就很多人对于白居易的了解都只停留在他的诗上,但在其他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成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白居易的主要成就,欢迎大家阅读!白居易的主要成就1官场翰林学士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

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

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出色的诗人白居易,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和自然妙趣等特点,广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他晚年更以“中兴三百年之后,文人无出其右者”的自豪之言,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之重大。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位大诗人的传奇人生。

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最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范围广泛,涵盖了楚辞、乐府、绝句、长篇叙事诗等不同的体裁,且涉及生活、思想、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

他的最高成就便是“八十七首唐诗中二十首以上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级作品”,这说明了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父死》、《钱塘湖春行》、《赋得双峰插云》等,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代表,涵盖了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创作风貌。

二、白居易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内敛含蓄、洒脱自然、唯美古朴等特色著称。

其中,清新自然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琵琶行》,他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琵琶女的歌声,营造出了自然的氛围。

深情绵绵,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浓浓的伤感之情上。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豪放洒脱,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文字流畅,富有节奏感。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运用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美景色。

三、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个性的一位,而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颇高,不但是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的文坛而言,白居易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

诸如辛弃疾、杨万里、唐婉等一批后来的名家,对白居易的诗歌深深感受并进行了借鉴,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

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

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以流丽的语言、深入人心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琵琶行》所蕴含的历史背景。

一、白居易的文学与生涯白居易(772年-846年)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年轻时曾经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未能功成名就。

后来,他在官场上出任过多个职位,包括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

然而,白居易并不满足于仕途的成就,他更加热爱文学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白居易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文两个领域。

他的诗作大致可以分为咏史抒怀、田园诗和爱情诗三类。

他的文作则主要包括杂剧、骈文和散文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见长,他擅长以简洁的词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而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运用形象、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二、《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分析《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琵琶为主题,以叙事的方式详细描绘了一个妇女悲愤的故事。

《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与唐代社会动荡有关,这为白居易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情感营养。

在唐代,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的政治动荡。

这场暴乱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危机,使得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琵琶行》的故事情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诗中的主人公,一个风华绝代的妇女,原本是皇宫的美人,然而因乱离宫,被迫下嫁草莽之家。

在茫茫人海和坎坷命运的打击下,她以琵琶为伴,发出了凄婉的歌声,表达对失去的恋人和幸福生活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思考和哀叹,同时也以个人遭遇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困境。

古代文化名人简介:白居易

古代文化名人简介:白居易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诵,被誉为“诗史”,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 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5
白居易的轶事和传说
章节副标题
与其他名人的交往
早年经历:自幼聪明好 学,擅长诗词歌赋
成长经历
出生:772年,河南新郑
家庭背景:父亲是官员,母亲是 书香门第 教育: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擅 长诗词歌赋
仕途:29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 士、左拾遗等职
晚年:隐居洛阳,潜心创作,留 下大量诗篇
逝世:846年,洛阳
文学创作历程
早年经历:出生于河南新郑,家境贫寒,自幼好学 青年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 中年时期:担任过许多官职,如左拾遗、刑部侍郎等 晚年时期:退隐山林,潜心创作,留下大量诗篇
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时,曾亲自弹奏琵琶,以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情感
白居易在创作《卖炭翁》时,曾深入民间,体验卖炭翁的生活,以更好地描 绘人物形象 白居易在创作《忆江南》时,曾游历江南,感受江南的美景和民俗,以更好 地表达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传奇故事
白居易与琵琶女 的故事:白居易 在江州任刺史时, 偶遇琵琶女,写 下《琵琶行》
人生转折点
早年经历:出生 于河南新郑,家 境贫寒,自幼好 学
进士及第:29岁 进士及第,进入 仕途
贬谪江州:因直 言进谏被贬谪江 州,开始创作诗 歌
晚年生活:晚年 隐居洛阳,潜心 创作,留下大量 诗篇
02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章节副标题
诗歌作品
《长恨歌》: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 情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文学创作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据其自述,讽谕诗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杂律诗则是“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百韵至两韵者”。

大体上,前三类是古体诗,最后一类是近体诗;前三类中大致以内容区分,但也有参互交错的。

在这四类诗中,白居易自己比较重视讽谕诗和闲适诗。

他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的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

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采地黄者》、《重赋》、《杜陵叟》等写农夫的辛苦和赋税剥削的沉重;《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写宦官的飞扬跋扈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轻肥》、《歌舞》、《红线毯》、《两朱阁》等揭露豪门贵族的穷奢极侈;《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西凉伎》等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涧底松》、《赢骏》、《悲哉行》、《谕友》等为门第限制下人才受压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银瓶》、《议婚》、《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为礼教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出控诉;《伤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击世风衰败和人情浇薄;《海漫漫》、《梦仙》等讽刺迷信神仙的虚妄愚昧。

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直气凛然。

在广泛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诗人对不合理的现象痛下针砭,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重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辞激切,毫无顾忌,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

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

《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贪污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

《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

还有把鹤、鸟、松、竹等动植物拟人化,用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关系,如晚年所作《禽虫》十二章,就属于这类寓言诗。

无论是直赋其事或寓言托物,一般都概括深广,取材典型,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

一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显示了诗人向民间通俗文艺学习的痕迹。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但也有一些醒目的警句,如“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适意二首》)以及“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不唯非贵相,但恐出祸因”(《自题写直》)等等,仍从侧面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闲适诗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

如《观稼》、《归田三首》,写农村景象,质朴而清新。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以游记文的笔法依次记叙五日游山的经过,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白居易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

其中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歌咏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婚姻爱情故事,情绪感伤,寄托深微。

诗中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导致昏庸误国,讽意明显;更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感伤玄宗贵妃爱情真挚缠绵,流露出作者的同情。

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

《琵琶行》则有遭际之感。

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卷四)。

感伤诗中还有不少亲朋间酬赠的篇什,如《别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宝乐叟》、《画竹歌》、《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等,也都写得情真意切,朴挚动人。

这类诗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感伤色彩,如“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自觉》二首)等;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杂律诗在白居易诗作中数量最多。

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

而一部分铺陈故实、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艳情风月的小碎篇章,颇为时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浅切,明畅通俗。

平易,是指用寻常的话,写寻常的事,明白自然,人人能够领略。

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就是对于这种平易自然、浑成无迹的诗风的高度赞扬。

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

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赵翼《瓯北诗话》也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指出“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白诗的平易,又是同叙写情事的直切畅达联系在一起的,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王若虚《滹南诗话》),有很大的感染力。

这样的平易,是提炼的结果。

赵翼又说:“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叙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虽不必真有其事,而他的作品文字浅显,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他还喜欢提炼民间俗语入诗,增添诗歌的神趣。

《唐音癸签》引《阅耕余录》说:“白太傅诗:‘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吴中以水涨船动为船活,采入诗中,便成佳句。

”龚颐正《芥隐笔记》也说:“诗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他、欺我、生憎、勿留、赢垂、温暾,皆乐天语。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后世颇有訾议。

有人说他“俗”,说他“浅”,这些批评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分作品矜耀富贵,吟弄风情,存在着格调低下的庸俗的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源辩体》引王世贞语),“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叶燮《原诗》)。

在艺术上他也有相当数量的诗篇,意太详,语太露,缺少蕴藉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

但他的成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一瓢诗话》),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蕴含深远的思想情趣,有力地显示着白诗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成就。

所以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特别广。

他在世时,他的诗歌已广泛传诵,“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稹《元氏长庆集序》)。

他与元稹两人唱和的所谓“元和体”,“自衣冠士子,闾阎下俚,至悉传讽之”(《旧唐书·元稹传》)。

白居易的名声远播国外。

当时有朝鲜商人来求索白诗,带回去卖给该国宰相,一篇值百金。

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苏州南禅寺抄得一部白集带回国,后陆续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

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稱、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示。

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

白诗的词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诗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

他虽然不属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其创作的实践,推动了散文的革新。

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有意识地追踪贾谊的《治安策》。

其中有些篇章如《决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盗贼》等,不仅内容切实,见解精辟,而且引古鉴今,析理深透,语言明快,词气谠直,是议论文中的杰作。

《为人上宰相书》和一系列论政事的奏状,条分缕析,劲直剀切,开启了北宋王安石上书言事的先声。

《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而象《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又是兴文艺样式──曲子词的写作。

他的《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