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_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
成语故事过河拆桥(拓展)
“过河拆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指达到目的后不再关心过去的人或事,甚至要破坏与他们的关系。

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将军率领军队过河作战,他在桥边设下军队,等待敌人过桥。

但当敌人到达桥的另一侧时,将军下令拆毁桥,以防止敌人继续进攻。

后来,这个将军获得了胜利,但他的行为却受到了人们的谴责。

“过河拆桥”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会不顾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破坏与这些人的关系。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人们信任和尊重关系,而“过河拆桥”则会断送你的声誉和人际关系。

“过河拆桥”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

我们应该始终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过河拆桥的故事

过河拆桥的故事

过河拆桥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子的一边有一条湍急的河流,河对岸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但是村民们却无法过河去开垦。

于是,村民们商量着要修一座桥,方便过河。

经过一番讨论,村民们决定共同出资修桥,每个人出一点力,就能够解决过河的问题。

于是,村民们开始筹集资金,购买建桥的材料,动工修桥。

经过数月的努力,一座坚固的石桥终于建成了。

村民们欢呼雀跃,他们终于可以随意地过河去开垦对岸的土地了。

然而,就在村民们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一个名叫李明的村民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建议,拆掉桥。

李明说,“现在桥虽然对我们有用,但是如果有敌人来犯,他们也可以通过这座桥来到我们的村子。

我们应该拆掉桥,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

李明的建议遭到了其他村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多余的担心,而且拆掉桥后又要重新建造,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于是,李明的建议被搁置了。

然而,没过多久,村子陷入了一场战乱。

敌人果然通过桥来到了村子,村民们陷入了绝境。

他们后悔不已,为什么当初没有听从李明的建议呢?如果当初拆掉了桥,也许就能避免这场灾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过河拆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时候,我们为了眼前的方便,却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我们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做好未来的准备,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工作中,为了完成眼前的任务,我们可能会忽略了长远发展的规划;在人际关系中,为了一时的快乐,我们可能会忽略了对他人的伤害。

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过河拆桥”,没有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没有学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学会“过河拆桥”,要学会做出更为长远的考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遗憾。

愿我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范文一:过河拆桥是指用完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后就抛弃它,不予重用的行为。

这句话的由来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以下是一个与此相关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士兵叫做刘邦,他进行了一场征战,最终成功占领了一个城市。

在取得胜利之后,他发现自己的部队缺乏粮食和水源,于是他派出了一个信使请求城市里的百姓提供一些食物和水。

百姓们赠予了他们足够的食物和水,刘邦的部队继续前进。

然而,当他们到达河对岸时,他们发现领路人开始切断渡口的木桥。

刘邦很生气,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领路人回答说:“如果敌人因为我们留下了这座木桥而追来,我们就无路可逃了。

如果木桥被拆毁,我们就不必担心被人追捕了。

”刘邦听后感到痛心,他认为他们没有必要如此激进地行动,因为这会伤害到好心百姓的感情。

于是他向百姓们道歉,保证他们的城市将得到充分保护,而他的部队将尽快离开。

百姓们感激他的宽大,紧接着又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食物和水,使他们得以顺利度过难关。

这个故事的道理很简单:当一个人在困难时需要帮助时,任何形式的帮助都是值得珍惜的,更不要说一份真诚的友谊。

即便困难解决了,也不应该把帮助你的人像废物一样扔掉。

过河拆桥的行为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到你未来再次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时所得到的结果。

这个故事中的重点在于刘邦的反应,他从一开始的愤怒转而去体谅当地百姓的处境。

用词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珍惜”、“友谊”、“信任”等词语,在显露出主题的同时,也更能引导读者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之处。

范文二:关于“过河拆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看《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

她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孩子,通常会想方设法地得到别人的赞美和关注。

在她的婆婆去世之后,她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成为家里的主要女性,利用她的聪明才智和机敏反应闹出很多是非。

但最后却什么都没有留下。

真正支持她的那些亲人和朋友都被她用光了。

在这个故事中,李纨是王熙凤的表姐,也是她最老实、最忠诚的朋友之一。

李纨曾经尝试过帮助王熙凤,但最终却被她所背叛。

过河拆桥的意思和故事

过河拆桥的意思和故事

过河拆桥的意思和故事一、过河拆桥的意思过河拆桥,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成语,其意思是指在利用别人或者某种方法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之后,却没有考虑到他人或者自身的利益,而加以割裂或者脱离。

这种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所谓“做事不留痕迹”的表现,一般人都是很不喜欢这样的人的。

二、过河拆桥的故事古时候,山区里有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过着朴实而又劳累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

村里的一个叫做小云的人,一直过着特别刻苦的生活,他日夜辛劳,只为了以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最终,他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回报,他创办了一间小工厂,从此以后,他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变。

不久之后,小云的妻子生病了,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进行治疗。

这时候,小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好友小李,于是,他来到小李的家中,请他前来帮忙。

当小李知道了小云身上的变化之后,他认为小云是为了以后借钱,于是拒绝了他的请求,并且不再与他联系。

小云无可奈何,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不久之后,小李的生意也跟着小云那样兴旺起来,他来到小云的家中请求帮助。

可是,小云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就没有理会小李的请求。

结果,小李就非常伤心,他认为自己的好朋友变得越来越自私,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变得越来越淡薄。

三、对过河拆桥的思考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过河拆桥的行为是把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联系给切断了,这样会造成自己以后的无尽麻烦。

因此,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自私地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因为这样行为最终只会自己受到伤害。

过河拆桥的故事

过河拆桥的故事

过河拆桥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村庄,村子的一边有一条宽阔的河流,河对面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村民们渴望过河去开垦那片土地,但由于河水湍急,过河成了一个难题。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大师傅,他自称能够制造一座能够抵御洪水的桥梁,于是村民们纷纷捐款,希望大师傅能够帮助他们建造一座桥梁。

大师傅接过了村民们的捐款,开始了桥梁的制造工作。

经过了数月的辛勤劳作,一座坚固美丽的桥梁终于建成了。

村民们欢天喜地地走上了桥梁,他们可以随意地往返于两岸,开垦土地,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和便利。

然而,时间过得很快,大师傅也渐渐变得骄傲和自负起来。

他开始对村民们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对待他们的请求嗤之以鼻。

村民们开始感到不满,他们开始怀疑大师傅的初衷,他们开始怀疑这座桥梁是否真的是为了他们好。

有一天,河水暴涨,洪水席卷了整个村庄,桥梁被洪水冲垮了。

村民们急忙找到大师傅,希望他能够帮助他们修复桥梁。

然而,大师傅却变得冷漠和无情,他说,“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桥梁被洪水冲毁与我无关。

”。

村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们开始反思当初为什么会相信大师傅,为什么会让他独自掌控了整个桥梁的建造。

他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盲目信任和依赖导致了他们现在的困境。

于是,村民们齐心协力,开始重新修建桥梁。

这一次,他们不再依赖于一个人,而是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大家各尽其力,团结合作,最终修建了一座更加坚固耐用的桥梁。

从此,村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过河拆桥,不仅是指一个人得到了利益就忘恩负义,更是指人们不能盲目地依赖他人,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警惕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要学会独立和自立。

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_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_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

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_过河拆桥的成语故事我们都听过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决不能忘恩负义,不可以过河拆桥这样的话,你知道这个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原文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过河拆桥典故出处

过河拆桥典故出处

过河拆桥典故出处过河拆桥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刘敬传》。

刘敬,字复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大臣。

他曾经与赵国合作攻打燕国,在攻克燕国后,他建议齐王将已经破损的关卡修复,以防止燕国的反击。

然而,事后刘敬发现齐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便对齐王说:“打下庙堂第一”,以这个意思来告诫齐王不要在取胜后掉以轻心。

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过河拆桥”的成语,用来警示人们在成功之后不要忘记曾经的困难和艰辛,不可过于得意忘形,以免失去危机意识和前进的动力。

过河拆桥的寓意深远,给人们启示的不仅仅是过去曾经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准备。

在个人发展方面,很多人可能在某个阶段取得了优异的成就,然而,如果过于陶醉于过去的辉煌,就有可能失去接下来的机会。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场考试中取得高分之后,如果放下对学习的警惕,过于自满,那么在下一场考试中很可能会失利。

在团队合作方面,过河拆桥的意义也同样重要。

当团队在一项任务中取得成功时,不能只停留在成功的喜悦中,而应该思考如何巩固成果、保持竞争力。

团队成员应该明白,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国家发展方面,过河拆桥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国家在取得重大的成就时,不能因此而满足自足,而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继续前进。

只有保持创新、拼搏和奋斗精神,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过河拆桥故事中的刘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堂。

他的一席话提醒我们,成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

无论是个人、团队还是国家,都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改进和前进。

只有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成功。

让我们牢记过河拆桥的寓意,不断追求进步。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过河拆桥的寓意-过河拆桥的意思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过河拆桥的寓意-过河拆桥的意思

过河拆桥-过河拆桥的故事-过河拆桥的寓意-过河拆桥的意思【成语】过河拆桥【拼音】guò hé chāi qiáo【简拼】ghcq【近义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反义词】饮水思源【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例子】祥子受了那么多的累,过河拆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

(老舍《骆驼祥子》十四)【英文翻译】kick down the ladder【歇后语】张飞撤退长坂坡【谜语】张飞撤退长坂坡【成语故事】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义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_过河拆桥的成语故

我们都听过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决不能忘恩负义,不可以过河拆桥这样的话,你知道这个寓言故事吗。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过河拆桥的寓言故事原文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
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

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

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过河拆桥的寓言材料【发音】guò hé chāi qiáo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元;廉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解释】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近义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过桥抽板、卸磨杀驴、上楼去

【反义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饮水思源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举例】老舍《骆驼祥子》十四:祥子受了那么多的累,~,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

过河拆桥主人公伯颜小传伯颜:元朝大臣,蔑里乞氏。

武宗时历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平章政事。

其后历任行台御史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

后历任御史大夫、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等要职,进封浚宁王。

元统元年(1333)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伯颜又以拥戴之功,历任中书右丞相,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亲军都指挥使,进封太师、秦王。

伯颜还力主加强对汉人的压迫,曾提出要尽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至元六年(1340)二月,顺帝与伯颜之养子、御史大夫脱脱等合谋,黜伯颜为河南行省左丞相。

三月,诏徙伯颜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属广东)安置,途中病死于龙兴路(今江西南昌)驿舍。

过河拆桥的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