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示例一: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05全国卷3]
B
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
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
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
的到来 了4年。
A. 制定 振奋 推迟 B. 制定 震撼 推迟
陷于不良境地而不能自拔。
2.推敲
推求
“推敲”指写作的斟酌字句,也指反复琢磨,
“推求”指根据已知条件或因素来探求。
3.凌乱
紊乱
“凌乱”往往指具体的内容:“紊乱”往往指较为
抽象的内容。
第35页,共41页。
4.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每个领导都应该大胆
,
不能袖手旁观。
C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沙中。
C.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2006高考辽宁卷】
第10页,共41页。
五. 正确使用实词的方法
(一)去同存异,辨细微差别 1.从词义上辨析 2.从语法上辨析 3.从色彩上辨析
第20页,共41页。
2.他 不住内心的激动。 (a、克服b、克制)
b(“克服”的对象多是客观上的困难、错
误等 “克制”的对象多是主观上的情感、 愿望等)
3.这些科学论据令人
(a、信服b、佩
服)
a(“信服”的对象一般是道理、事实、言论
等; “佩服”的对象一般是精神、品德、能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 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或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如 2009年江西卷、湖北卷。
精选课件
4
• ③试题的考查侧重于对语言环境 的分析和对词义的辨析,二者要
兼顾。
• ④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 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
更好的问题。
• ⑤试题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常见于
•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精选课件
8
• 【解析】 • 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 • 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感触侧重思想情绪。
• ⑤另外,广大考生需要关注的是对新词语的考 查。2005年人教社已经将“新词语”列入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语言文 字应用》(选修)中。“日新月异”的新词语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规范使用新词语是 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高考设题考查新词语 也是对广大中学生规范使用新词语的检验。
精选课件
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 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
精选课件
11
• 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从意义方面辨析
• (1)辨明范围
•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 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 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 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释怀”:①
抒发情怀。②放心,无牵挂。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课件(共26张)

切中要害的意 思。但"一语道 破"能带宾语,
根心底的农民情结和人 民情怀。
"一语中的"则 ②这位政治家目光如
词)—节俭(形容 不能带宾语。 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
词)”等。
批评往往
。
3、词语用法方面
辨析角度
阐释
方法示例
例题
①这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
适用对象
适用对象是指
用于自己还是 他人,是谦称 还是敬称,是 用于一般对象 还是特定对象, 是主动性还是 被动性。
,拉各斯就是
其中之一。
4、例题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美,是中国最靓丽的幸福底色。这些年来,我国 坚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各地把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案头 来抓,“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________地方发展共识,“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成风化人、深入人心。 • 巨变的背后,是中国________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行动。加快立法 步伐,夯实生态多样性保护法治根基,50余部法律法规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 坚实________。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国________人类命运共同 体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辨析角度 阐释
方法示例
例题
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分 面目一新/面目 ①一排排崭新的高楼
褒、中、贬
全非。 "面目一新"指样子
大厦沿国道平行竖立, 房前屋后停放着三三两
三种。例如 “成果
完全变新(指变 好)。"一新",明 显表明为褒义词。
两款式新颖的小车,绿 化带、小庭院、炮台景、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分析

核
心
考
熟语的能力,命题形式一般为“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点
探
究
从近两年的高考考查情况来看,这一考点的考查频率极高,全国各地区的高考
课
试卷中有多套涉及。 如 2011 年山东卷针对这一考点设置了两道题,
一道考查辨析选 后 对
点
用近义实词,一道考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安徽的高考试卷中,成语的考查频率
习
导
航
用实词”指在动态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辨别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常涉及同音、近义
核
或既同音又近义的实词。
心
考
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探
究
1 .从词义方面考查
课
(1) 注意词义的范围
后
对
点
有些近义词的差异,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辨析与选用词语时,可以从
快
训
这方面思考。例如:“战争”和“战役”都是指作战,但“战争”所指范围较大,
点 探
究
__ ④ __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
课
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 __ ⑤_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后 对
点
答:① 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快 训
解析: ①要和后文对应, ② 应起强调作用, ③表示幼稚之处还是少数, ④ 表递 相
D.包含 包括 包罗
点
快
训
【解析】 D 组词汇中, “ 包含 ”、“包括 ” 、“ 包罗 ”三个词同义, 都是 “里
相
边含有 ”的意思,但适用的范围依次由小而大。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成语)

B “化装”和“化妆”,前者强调身 份或者形象的改变,其结果是“隐藏”自 己;后者则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主要是 容貌的打扮,结果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 自身。 ①迟疑和迟钝, ②演练和演示, ③懊悔和懊恼, ④浮躁和急躁
4、区分个体和集体 (或具体与概括)
这一角度主要针对名词近义词,看起来 没有区别的一些近义词,意义差异并不大, 但有的表示个体或具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 或抽象概念,表示个体或具体的概念一般可 数,表示集体或者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可数。 A “人”和“人口”,“人”可以数, 是个体概念,而“人口”是集体概念,不 可数。 ①书和书本,②车和车辆, ③纸和纸张,④书和书籍
B “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 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这个 人小气”,文学语言往往写成“这个人 吝啬”。在选用近义词时,从是否有文 学色彩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也是一条 思路。 ①吓唬和恐吓,②开刀和手术,③兄弟和 昆仲(伯仲),④想念、思念和眷念
“退化”和“蜕化”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如,“这种动物的耳朵已经退化了。” 蜕化:(1)指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 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2)指人的品行变质、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 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 巴斯白山羊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 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 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它使词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 “挑剔性”,使用时带有了某种色彩。这 种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语文实词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语文实词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学会正确使用词语,避免常见的用词错误。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实词用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实词的定义和分类1.1 实词的定义1.2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第二章:名词的正确使用2.1 名词的定义和特点2.2 名词的格和数2.3 名词的搭配和修饰第三章:动词的正确使用3.1 动词的定义和特点3.2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3.3 动词的搭配和修饰第四章:形容词的正确使用4.1 形容词的定义和特点4.2 形容词的级和搭配4.3 形容词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第五章: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5.1 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5.2 实词在句子中的功能5.3 实词的替换和同义词使用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的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句子,找出实词的使用错误,并进行改正。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词的替换和句子构建练习。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实词正确使用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实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语文教材,提供实词的相关知识点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词的定义和正确使用方法。
3.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供学生进行实词的练习和巩固。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2课时第五章:2课时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实词的定义和分类,学会正确使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并能够理解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
学生应该能够通过练习和巩固,提高对实词的正确使用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实词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教学内容:第六章:副词的正确使用6.1 副词的定义和特点6.2 副词的分类和用法6.3 副词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第七章:连词的正确使用7.1 连词的定义和特点7.2 连词的分类和用法7.3 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八章:介词的正确使用8.1 介词的定义和特点8.2 介词的分类和用法8.3 介词的搭配和修饰第九章:代词的正确使用9.1 代词的定义和特点9.2 代词的分类和用法9.3 代词的替换和指代关系第十章:实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10.1 实词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10.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10.3 练习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实词知识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副词、连词、介词、代词的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2. 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分类3. 能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概念与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2. 虚词的概念与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标点符号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解析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实词与虚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2. 讲解实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3. 讲解虚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4. 进行实词与虚词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2. 找出五个实词和五个虚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第二章:实词的用法与辨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的用法2. 能够辨析不同实词的用法和含义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用法: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2. 实词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实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实词的辨析方法,并举例说明3. 进行实词用法和辨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找出五个实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和辨析方法第三章:虚词的用法与辨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虚词的用法2. 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二、教学内容1. 虚词的用法:介词、连词、助词等2. 虚词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虚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虚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虚词的辨析方法,并举例说明3. 进行虚词用法和辨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虚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找出五个虚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和辨析方法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2. 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副词等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句子结构、句子成分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及运用技巧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并举例说明3. 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与运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及运用技巧2. 造五个句子,运用所学的实词与虚词第五章:实词与虚词的辨析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实词与虚词的辨析能力2. 能够灵活运用实词与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技巧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技巧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章:语境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语境对实词、虚词使用的影响2. 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实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使用1. 讲解法:讲解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展示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语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2. 讲解实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使用3. 进行语境中实词、虚词使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找出五个句子,分析其语境并判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七章:病句修改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一、教学目标1. 学会识别病句2. 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3. 在修改病句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3. 实词、虚词在修改病句中的正确使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修改病句的方法1. 讲解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讲解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3. 通过练习题,学会在修改病句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五、课后作业1. 复习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找出五个病句,并加以修改,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八章:阅读理解与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在阅读理解中正确运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实词、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练习法:通过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讲解实词、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正确运用3.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阅读一篇文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并回答相关问题九章:写作与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写作能力2. 在写作中正确运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写作的基本技巧2. 实词、虚词在写作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2. 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2. 讲解实词、虚词在写作中的正确运用3. 进行写作练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写作的基本技巧2. 写一篇短文,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十章:综合练习与提高一、教学目标1. 巩固所学的实词、虚词知识2.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综合练习题2. 语言运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分析法:分析实际语言运用中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步骤1. 讲解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通过实际语言运用实例,分析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3. 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完成一套综合练习题,提高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重点关注环节: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补充和说明:通过具体例句和实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词语
一、近年高考考查实词的情况:
1、能力层级:D(应用)。
2、分值:3分
3、题目特点:近年均是单项选择题,要考生对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辨析,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二、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要正确使用词语,就要学会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近义词之间的差别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辨析:
从色彩方面辨析
①词的色彩不同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
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
如:成果——后果节俭——吝啬维护——庇护聪明——狡猾
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
如:
鼓励、成果、抵御、果断。
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
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
中性词:不表示褒贬。
如:鼓动、结果、抵抗。
词除褒贬义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
我们称之为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
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
如:陵墓——坟富态——胖兹——现在马铃薯——土豆苍穹——天空
口语:聊天、办法、吓唬、妈妈、生日。
书面语:谈话、措施、恐吓、母亲、诞辰。
从词义方面辨析
②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如:
年华——年岁风俗——风尚书籍——书河流——河
上面的词中都有相同的语素,左边的词义范围比右边所指的要大。
③词义侧重点不同
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辨,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
“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点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④词义的轻重不同
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
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程度浅、性质轻。
如:
请求——恳求批评——批判担心——担忧制造——创造
以上各组词均是前轻后重。
从运用上辨析
⑤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的搭配有一定的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
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
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⑥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
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充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⑦适用的对象不同
爱护: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
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关怀: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用于对人。
关心:对人对物均可用,对人时,用于一般人。
三、复习建议
1、多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关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
平时要注意积累。
2、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技巧
⑴把握语境含义。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
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
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
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选择恰当词语,要先把握语境含义及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如: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从语境看,是整个事件的中间暂停,将来还要继续进行。
因而用“截至”就比较恰当。
因为“截止”是指到某时间停止,不实发展:“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事件仍会发展。
⑵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
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
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
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
“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
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
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
因而应选“化装”。
⑶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无法通过语素比较进行鉴别。
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如:
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
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
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
“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
”“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四、考题例析
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______之一。
考古发现___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
B.发祥地证明并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
D.发祥地表明共存
答案:B
分析:句中,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的地方,应该是“发祥地”,因为“发源”指河流开始流出,起源:而“发祥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的起源的地方。
第二组词语的选择则取决于句中讲考古发现、证实一个事实,要用“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而“表明”的意思是“表示清楚”,在此句中不适用。
“并存”较“共存”更突出两件事同时进行或同等对待。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位发言人_______指出,美方对这
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
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
D.郑重演练导致
答案:D
分析:
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
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就不合适了。
排除了“庄重”,A、C两项就可以被排除了。
②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
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信息,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
显然与句意不合。
这样,B 项又可以被排除了。
③句是说日本政府批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使“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导致”;而“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如“导致”更准确。
本题所选用的语料,①③句都是国际政治方面的,②句涉及学校安全问题,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又能显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所选的三个词语也很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