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一点思考
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考摘要从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着手,分析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同时对微博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应用建议。
关键词微博;教学;学习圈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2)30—0023—032006年博客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在美国旧金山推出twitter社交服务开启微博时代的大门,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虽然微博进入人们的视野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领域。
名人微博、微博营销、微博话两会、微博寻人等,说明微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因其独有特点与优势,为教育教学也注入新鲜元素,它的短小精悍、迅速便捷和强大的互动性和现场感为教育带来新的应用与功能。
1 微博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gin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每一位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建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
微博的信息发布形式多元化,造就了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不超过140字的文字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1]。
微博的短小即时非常符合当今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快速获取、分享信息的需求,也契合了人们随时学习的需求。
微博不同于以往媒体的特点为其引入教育教学领域铺平了道路。
2 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信息迅速更新,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学习者更倾向于简单发表想法、随时记录灵感,更倾向于一语中的、简单明了的学习内容,微博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微博秉承开放、分享、平等等理念,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了优越的交流共享平台。
本文以腾讯微博为例,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体现。
2.1 微博为师生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微博的使用门槛低,以及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使得微博可以延伸课堂和丰富课堂,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一点思考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一点思考摘要: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标志,所以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也将预示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微博的产生与兴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传播交流方式,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
本文主要从微博的传播特点介绍了一下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一点思考。
关键词:微博;背对脸;碎片化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02-0000-02微博虽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但是对我们(不论你是精英还是草根)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确实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部分人的娱乐生活方式。
微博的产生、运用和风靡,不仅给我们带来一种新型的传播交流方法,也宣告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
在微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微博应用到教育中并使其发挥高效的作用是本文的重点,此外还有几点对微博应用到教育中的思考与反思。
1 微博概念与特点1.1 微博的概念。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是伴随web2.0兴起的一种开放性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允许微博用户用简短的文字随时随地发布更新自己的微博状态,但是要求每条文字信息的长度必须在140字以内,同时还支持图片、视音频等格式的出版,用户既可以是微内容的原创造者也可以是微内容的分享者与传播者。
1.2 微博的特点。
(1)用户草根化和内容原创性。
加入微博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垄断权,使得话语权的进一步分散和下放,从而有了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用户通过“微博”可以随时随地随性而发,这样导致了大量原创性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也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和需要。
(2)信息发布方式多样性。
微博的发布有很多种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专有网站发布,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即时通讯软件(例如msn、qq、飞信等)发布,还可以通过一些外部的api接口发布。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微博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开始结合微博平台进行创新。
本文探讨了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传播、互动交流、舆论引导、监督反馈和创新引领等作用。
通过微博平台,学生们能够更广泛地获取相关信息、参与互动讨论、引导舆论方向,监督教育过程并推动教育创新。
文章总结了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微博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更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全面、便捷的教学手段和渠道。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互动交流,舆论引导,监督与反馈,创新引领,积极作用,发展前景,应用策略1. 引言1.1 微博的普及与影响微博的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利用微博这一平台,高校可以更加方便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微博的内容丰富多样,也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重要的是,微博上的舆论和声音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微博的普及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股新力量,它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微博的普及与影响,合理利用微博平台,做好相关工作,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在高校学习阶段,学生正处在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世界,塑造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谈微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微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微博,是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一两百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从而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
目前,使用微博的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又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
每日登陆微博、浏览信息、发布个人消息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微博这一新兴事物,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并利用它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必要。
我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微博,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
1.能从情感上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学者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是情感管理,也就是从过去对物的管理转为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方式也从刚到柔。
我认为,学校管理同样如此,应由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从对学生外在行为的管理,转变为对其内在思想情感的引导和管理。
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必须是人性化管理、情感化管理。
然而,现实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年龄和身份的关系,往往存在着“代沟”,这些“代沟”常常阻碍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也就增加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难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始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微博就是这些新技术之一,它的出现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2011年8月我开始使用实名微博,结果许多我现在和过去的学生从网上找到了我,纷纷添加我为微博的关注对象,并对我开通微博一事表示支持。
像微博这类新事物的使用者往往是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广大年轻人,而当教师这些“年长者”也接触这些新事物时,学生马上会认为教师跟得上时代潮流,跟自己“合拍”,就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从而能很快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在我使用微博后,时常会将一些在学校的见闻与对生活的感受发布到微博上,而学生通常会很快给以积极的回应。
例如,今年教师节时,我把在教师晚宴上拍的照片发到微博后,马上就收到了许多学生发来的节日祝福;不少学生还在照片中寻找认识的科任老师的身影,让我感觉十分的温馨。
微博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

微博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在通常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播语言文字等信息,学生通过视听觉来接收信息。
因此,教育活动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微博则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
微博在教育学习中的应用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它会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来看,微博至少可以有效促进移动学习、微学习、主动学习等6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1、微博可以成为移动学习中的新载体。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手机、平板、PAD等移动设备上实现的随时随地、丰富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它打破了学习者必须坐在课桌前、电脑桌前的限制,被认为是未来必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目前,移动学习(/Ydxx/)的主要设备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主要的信息载体是网页、手机短信、手机报等。
微博则能够成为移动学习中新的载体。
微博虽然单个信息短小,但是如果将围绕某个主题的大量微博消息汇聚起来,其蕴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
与网页、手机短信、手机报等载体相比,微博的显著特征是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
在移动学习中需要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时,使用微博为载体的优点将更为突出。
2、微博可以成为微学习的重要平台。
微学习是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是移动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是未来重要的学习模式之一。
基于微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传播,与传统的数字化学习有很大差异。
因此,需要探究出适合微学习的承载平台。
将微博运用于微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在于微博简单易用,利用其进行微学习,不存在任何的技术障碍; 微博即时发布和接收信息,使得微学习者的收发渠道更加多样化; 微博消息内容碎片化契合了微学习的内容微型化; 微博交互方式新颖,互动性极强,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参与。
因此,微博是承载微学习的一种合适的平台。
3、微博可以成为促进主动学习的新途径。
主动学习是学习者自发的一种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者主动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信息爆炸性增长,导致人际交往表层化、快捷化。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机会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
微博作为能实现这一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在国外,美国总统奥巴马、FBI、DELL、福布斯、通用汽车等众多国际知名个人和组织,通过微博进行营销或与用户交互。
国内,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国内微型博客网站已成为时下的热点,虽是受字数限制的言论发表,微博却让网民们不约而同地“说”了起来,并使得人们的思想可以瞬间传遍全球。
作为Web 3.0 下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博在教育领域也开始被关注,它已成为网络时代又一次重要的通讯革命。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1.鼓励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透过微博能让我们尽情表达各种想法,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能帮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流畅分享彼此的意见。
学生透过熟悉的网络或手机接口,在微博上发送讯息,所以能快速跟上课堂节奏。
除了热烈的发言外,教室前面设有大屏幕,显示所有人的响应,助教与教师会实时补充和回复同学们的疑问。
虽然微博有其限制,但是却鼓励原本不愿意讨论的学生尝试参与。
通过微博网络平台来组织大家发表评论,提出观点,然后他将所有的观点整理带到教室来讨论,采用这种方式比过去传统的教室更能挖掘一些新的想法。
2.进行移动学习,扩展课堂学习微博良好的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其应用于移动学习具有有效性。
学生可以躺在床上、行走在路上、篮球场上……随时和同学、伙伴探讨问题,可以快速形成庞大的网状学习群体。
通过微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有了突发的疑问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随时随地发出信息;微博平台的其他群组人员如教师可以随时接收,并可以使参与移动学习的群体扩张到无限,学生可以随时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及他们的粉丝取得联系,一个问题可以在这个庞大的学习团队中迅速解决,体现了移动学习中对问题处理、知识传播和习得的高效性,这种学习方式,是传统的Web 工具所无法比拟的。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通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促进语文写作能力,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学习趣味以及培养信息素养,微博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种应用不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还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微博这一新的工具和平台,学生可以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语文课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可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见识。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为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关键词】微博应用、中学语文教学、拓展阅读视野、促进写作能力、增强课程互动性、提升趣味性、培养信息素养、新可能性、发展前景、创新改革。
1. 引言1.1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指通过微博这一社交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内作业来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的内容相对单一和枯燥。
而通过微博这一新兴的教学工具,中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加强语文课程的互动性,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微博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微博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方式,将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 正文2.1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是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微博平台,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各种类型的文本信息,不仅限于教科书或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
他们可以关注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家等,了解到更广泛的知识和观点。
学生还可以参与各种话题讨论或文化活动,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中的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这一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渠道之一,同时也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微博因其实时性、信息量大、便利性以及便于传播等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
本文将从微博教学的基本概念、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实践、微博教学的优缺点等方面展开浅谈。
一、微博教学的基本概念微博教学就是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想法,分享学习经验,实现互动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
微博是一种基于短消息的即时通讯工具,它允许用户发布、转发和评论信息。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博教学可以让语文学科更具活力和趣味性,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二、微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微博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通过在微博上发布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表评论、引导学生交流观点、思考问题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提高语文素养。
2.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微博上的资讯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积极。
3. 探究语文学习策略:微博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了解各种语文练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微博上的交流活动,探究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4. 拓展学生的视野:微博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传统的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浏览不同的微博,了解各种文化,拓展自己的视野,降低文化隔阂,真正做到了以学习服务于生活。
5.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微博教学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微博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生可以通过微博上的话题讨论来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素养。
三、微博教学的优缺点1.微博教学的优点(1)微博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微博可以让学生共同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微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4)微博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一点思考摘要: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过:“媒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标志,所以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也将预示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微博的产生与兴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传播交流方式,也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
本文主要从微博的传播特点介绍了一下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一点思考。
关键词:微博;背对脸;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02-0000-02
微博虽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但是对我们(不论你是精英还是草根)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确实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部分人的娱乐生活方式。
微博的产生、运用和风靡,不仅给我们带来一种新型的传播交流方法,也宣告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
在微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微博应用到教育中并使其发挥高效的作用是本文的重点,此外还有几点对微博应用到教育中的思考与反思。
1 微博概念与特点
1.1 微博的概念。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是伴随web
2.0兴起的一种开放性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允许微博用户用简短的文字随时随地发布更新自己的微博状态,但是要求每条文字信息的
长度必须在140字以内,同时还支持图片、视音频等格式的出版,用户既可以是微内容的原创造者也可以是微内容的分享者与传播者。
1.2 微博的特点。
(1)用户草根化和内容原创性。
加入微博的门槛非常低,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员,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垄断权,使得话语权的进一步分散和下放,从而有了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用户通过“微博”可以随时随地随性而发,这样导致了大量原创性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也为“沉默的大多数”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和需要。
(2)信息发布方式多样性。
微博的发布有很多种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专有网站发布,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即时通讯软件(例如msn、qq、飞信等)发布,还可以通过一些外部的api接口发布。
(3)信息传播时效性。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大大缩短了从信息发出到信息接收与反馈之间的时间,保证了传播的时效性。
而微博将这种时差更进一步缩小,甚至缩小到“零时差”。
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twitter 上发布的第一条信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35分35秒,比彭博新闻社快了22秒。
[2](4)交互方式创新型(背对脸)。
交互性是传播与生俱来的特性,而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是一种“多元动态”的交互。
这种交互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方式,是一种全面体现网络交流特色的动态系统。
[3]微博的产生和风靡,为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流互动方式——“背对脸”的不对称跟随,用户可以自
由选择跟随的对象,但是被跟随对象可以选择不主动与你交流。
这种跟随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点。
2 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的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群聚性等特点使得将它运用到教育上有着浑厚的天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生交流的新型工具。
教师、学生各自注册一个微博,老师和学生各自成为各自的粉丝,当然,学生之间也可以成为彼此的粉丝。
老师在微博上布置作业,发表生活的感想,对时下热点问题发表适合的评论,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可以发表生活感想、学习心得,提交教师作业等。
教师和学生可以即时交互,增加了解,更好的教学、学习。
微博既可以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与教育同行进行联络和学术交流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与学生进行聊天、问题讨论的工具。
2.2 兴趣组群平台。
加入或者创建某一个兴趣群组来锁定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动态,比如:创建“8090”、“河大考研群”、“潮流英语”等各种组群。
由于组群是由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建的,那么相对来说组群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组群,所以组群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发布与接收。
由于群组内容是组员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组员具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其交流互动也会更频繁和更有深度,那么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就会高。
2.3 学校信息发布平台。
微博传播的高时效性使得它在信息发布中有着浑然天厚独特的优势。
教室后勤部可以发布自习室开放楼层与教室信息;教务处可以发布教学文件、教学通知;图书馆可以发布学术交流与讲座、新书信息、借阅提示、图书检阅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4]。
根据微博的“背对脸”不对称交互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跟随有关部门的信息。
2.4 学校与家长合作平台。
微博用户的草根化,降低了对用户的要求,这为学生、学校、家长三方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交流平台。
由于现在生活的忙碌,学校很少开家长会家长与学校缺少必要的联系,而微博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微博关注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发展动态,对学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3 对微博在教育中的一点思考
3.1 关于知识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5]而知识碎片化是指我们获得的知识不是完整的、系统的,而是零散的、无序的或者是彼此不关联的。
微博内容完全来自于用户的原创,用户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而字数的限制却不容易把事情叙述完整,表达不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知识碎片化。
但知识碎片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有助于我们摆脱前人的思想束缚,进行知识创新,就像散乱的积木更容易组装出不同形状的模型。
王竹立曾提出的“零存整取”的学习
策略就是运用网络学习避免知识碎片化创新的一种学习策略。
“‘零存整取’其核心思想是将网络比喻为虚拟的知识银行,博客比喻为在知识银行中的个人账户,然后对同一个主题博文进行不断地‘改写’,从而实现化零为整和知识创新的目标。
”[6]微博也同样适用这一策略,学生利用微博圈功能在组建兴趣小组时,每个小组成员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只是一些零碎的、散落的、片面的,小组成员通过微博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与其他小组成员探讨、共享,这样“有心人”就可以通过微博把这些零碎的不同的看法加以分析组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2 关于把关人。
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控制者。
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媒介对信息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把关作用。
微博在对信息搜集、发布的过程中同样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庞大的微博“把关人”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环境下由少数组织者控制信息流动的状况。
在一般的微博中,每位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把关人,但是对教育来说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微博要是运用于教育,“把关人”的存在还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教育专家是教育中的主要把关人,把关人做好把关作用,提前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和资源,可以使学生避免分散注意力,集中于学习。
焦建利教授认为“bbs 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
意味着使用bbs,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地发生。
可见,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
”[7] 无论是一种技术或还是一种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运用它的人怎样对待它。
参考文献:
[1]mrryann bell[美].what’s all the noise of about twitter?.mutimedia&internet@school. may/june2008. 37.
[2]金童.地震报道微博客击败了主流体?.[eb/ol].http:
///staticpages/20080516/newgx482cf09f-14 87123.shtml.2008- 6- 22.
[3]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工具[j].图书与情报,2009,(4):78-82.
[5]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12):39.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2.
[7]焦建利.博客与李克东难题[j].远程教育杂志,200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