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典故分类及作用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典故归纳

滕王阁序典故归纳

滕王阁序典故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滕王阁序概述2.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历史3.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归纳4.典故的意义和作用5.总结正文1.滕王阁序概述《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篇名篇,为唐代大文学家王勃所写。

这篇文章以长江天险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胜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康的美好祝愿,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2.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历史《滕王阁序》写于唐朝初年,当时社会繁荣,文化昌盛,文人雅士们喜欢在名胜古迹聚会,赏景吟诗。

滕王阁位于江南胜地,自古就是文人雅士们赏景赋诗的胜地。

王勃在参加一次宴会时,即兴创作了《滕王阁序》,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3.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归纳《滕王阁序》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古代帝王将相:如尧、舜、禹、汤、文、武、成、康等,代表了古代圣贤和英明君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2)古代名士: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代表了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杰出人物,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事件,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沧桑。

(4)名胜古迹:如洛阳、长安、峨眉山、玉门关等,代表了中国的著名地理和历史名胜,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和内涵。

4.典故的意义和作用《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在文章中起到了丰富内容、增强表现力、加深意境、寓意哲理等多方面的作用。

通过运用典故,作者将自然景色、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融为一体,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使文章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5.总结《滕王阁序》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名篇,其中的典故归纳体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

《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

《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及其翻译欣赏和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原文: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南昌(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

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鉴赏: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

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

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鉴赏: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原文: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翻译:(正赶上)十日一休的旬假日,才华出众的好友(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迎接千里之外的宾客,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

鉴赏:极写朋友之高贵、众多。

“高朋满座”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47个)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47个)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47个)1.腾蛟起凤“腾蛟起凤”中的蛟与凤,在古文化里是极为神异的生物。

此典故原指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般的才华。

传说中,董仲舒梦蛟龙入怀而后写出奇文,扬雄吐凤凰于口而作出华章。

这表示人有非常出众的文采和才华,能够写出绝妙的文章。

这个典故常用来赞誉他人具有非凡的文学才华。

在文学作品中,当想要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精彩绝伦,或者形容一个人充满创作才华时,便会引用这个典故。

例如,在评价一位诗人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诗作时,使用“腾蛟起凤”可增强对其才华的赞美之情,使表述更具文化内涵,体现出对文学才华的高度推崇。

2.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长洲,指滕王阁所在之地。

天人,亦指滕王。

滕王阁为滕王所建,昔日滕王在此游乐宴饮。

当来到滕王曾游玩的长洲,见到他昔日的楼阁,就仿佛能感受到往昔滕王在此的风流雅事。

这个典故用来描绘身处滕王阁这一曾经属于滕王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人们置身于某个有特殊历史意义、曾经被某位重要人物拥有或使用过的场所时,就可引用。

例如,当游览古代帝王的行宫旧址时,用此典故可烘托出此地曾经的辉煌和特殊的历史氛围,增添一种对往昔繁华的追思之情,使描写更具文化深度和历史感。

3.孟学士之词宗“孟学士”具体所指虽不太明确,但在文中代表着有学识、擅长文辞的学士。

在古代,学士是对有学问之人的尊称。

他们通常在文学、学术等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撰写优美的文章,精通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

以“孟学士之词宗”来形容,强调孟学士在词章创作方面有着宗师般的地位和才华。

他可能擅长用精妙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其作品或许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典范性。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赞美某人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

在文学作品中,当提及一位在文学方面有杰出才能和贡献的人时,可引用此典故。

例如,在赞扬一位学者或文人的文学功底深厚、作品质量高超时,用“孟学士之词宗”可增添对其的尊崇之意,使表达更具文化韵味,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学才华和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 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旳首尾两端, 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 人身世相同,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 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 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旳才华非常崇敬, 曾说过一句比较狂旳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 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 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旳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 自然旳。
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 28 次之多,世 所罕见。目前旳阁楼建于 1985 年,高达 57.5 米,占地 达 47000 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
滕王阁因王勃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 百世,南昌古城也所以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 《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 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 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 晋武帝时,牛斗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问雷焕: “是何祥瑞?”雷焕曰:“乃宝剑之精。”后做豫 州丰城县令,掘监狱地基,得龙泉太阿二剑。后二 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光射星宿,故有“龙光射 牛斗之墟”之说。
2、“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 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 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 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 界旳槠山,拜当初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逝世后 来,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久旳隐居生活,一面种 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 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初颇有名望 旳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屡次举荐,但他都谢绝 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24个典故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24个典故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这里是说,这次能在宴会上拜见阎公,就好象登龙门一般令人高兴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2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说,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21、“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文中这两句是说,遇到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惭愧呢?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2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这两句是说,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2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这两句是说,敬请在座的诸位嘉宾,就象陆机、潘岳那样,各尽其才,写出精彩的诗篇吧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人太康末年,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善骈文,且多拟古之作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世说新语·周处》:“乃入吴寻二陆平原(陆机曾任平原内史)不在,正见清河(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诗名与陆机齐其《悼亡诗》较有名南朝梁钟嵘《诗品》对陆机、潘岳诗作的评价极高,至于偏颇,他把陆机、潘岳列为上品,而列陶渊明为中品,曹操为下品,这就有欠公平了。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背景介绍《滕王阁序》是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篇名篇,形式为序文,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宰相张九龄亲自主持修建滕王阁时的情景,赞扬了唐太宗的英明神武,感叹历史的变幻和人生的短暂。

这篇文章在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后世被多次运用、传颂,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故事传说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唐初(即公元618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封建科学技术大幅发展,文化繁荣昌盛,社会上的科技与文化也飞速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唐朝内外国家互动频繁,这些因素都为《滕王阁序》的创作、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传说,在唐太宗治下,宰相张九龄在被任命为淮南尹之后,下令兴建一座阁楼,用来纪念湖南常德人——滕王,因为滕王比较出色,所以被封为王。

阁楼就建在江南的长江边上,因此也被称作“滕王阁”。

张九龄为缅怀旧友,便亲自拟定门阁,雕花题字,并下令士庶捐资,用石头和木头修建,所以这个建筑设计得相当精致,取而代之成为当时一座闻名历史的建筑。

在修建滕王阁的过程中,张九龄灵感突发,便开始写下《滕王阁序》。

他将自己前来修建滕王阁的奋斗历程写成了一篇序文,并将其刻在阁楼的门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滕王阁序》逐渐为大家所搜。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传颂和赞扬,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藏之一。

文章主旨《滕王阁序》的主旨是“圣贤书教,辅相承明”。

文章从自然景物、人物塑造、史事陈述等多个角度,以笔墨娓娓道来,将唐太宗与张九龄的谋划、建设滕王阁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

文章笔锋犀利,内容深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登高必自卑,而俯视则明晰”。

典故正文在《滕王阁序》中,最经典的一段描述了“登高必自卑,而俯视则明晰”的典故。

据说,唐太宗当时得知张九龄正在山上头等待他,李世民便下马登山,称赞张九龄:“俯仰之间,已为陛下谋献国计”。

但张九龄的回答却非常谦虚:“臣何敢,臣之力薄,赖陛下神武之恩,导致臣任”,并表示他的能力还远不如李世民。

滕王阁序中的用典

滕王阁序中的用典

《滕王阁序》中的用典技巧用典是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代替原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意思。

事典(由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等构成),语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格言、警句、俗语、诗文句等)用典作用:语言精炼,典雅含蓄,内容丰富,寓情深厚。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故事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把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一、明用所谓“明用”,即借典明事,以事抒怀。

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诗人慨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于是从历史中撷取这两个实例,以此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二、暗用所谓“暗用”,即不点破题,不露痕迹。

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欢”,暗抒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三、正用所谓“正用”,指用事与题事相同,典意与题意一致。

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表白诗人自己有志报国,却怀才难用。

四、反用所谓“正用”,指用事与题事相反,典意与题意不一。

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则是非议阮籍,意思是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以反衬自己的坚定意志。

五、实用所谓“实用”,指以故实表达作者内心之真实情感。

如“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

六、虚用所谓“虚用”,指用虚托想象之景来表达情境。

如“腾蛟起凤”。

在《滕王阁序》中不是实指,而是指孟学士的文章辞采有如蛟龙腾空,风凰飞走。

七、借用所谓“借用”,指故事与写事不同一类,以一端相近而借用之。

如“天柱高而北辰远”中的“北辰”,是借北极星喻国君。

八、泛用所谓“泛用”,指非正宗经﹑史流传的故实,以平常小事、俗说为典事。

如“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则是援引传说为典事。

相传鲤鱼越过龙门就变为飞龙。

九、连用所谓“连用”,指作者为了加强思想感情的表达,在一句之中连续运用多个典故的一种用典方式。

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一句连用三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滕王阁序详解及典故】
一、滕王阁序是什么
1、滕王阁序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是被称为“五言诗之祖”的王维的传人,也是“滕王阁诗经”的创作者。

2、这首诗的内容记述的是唐诏在临洮县(今陕西安康)修建滕王阁的故事,它所流传的不仅仅是这样的一段历史,而且还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

二、滕王阁序的含义
1、首先,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古都长安的壮伟气息,唐朝也奠定了中国文明史上鼎盛的地位。

2、其次,它蕴含着炎黄子孙雄心壮志的气质。

它强调了“敬礼”,这既体现出古人高尚的智慧,也映射了古代严格的封建礼教。

3、最后,它凸显了礼义的意义,表明谦恭的态度和礼义的重要性,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基本原则。

三、滕王阁序的典故
1、故事背景:几百年前,唐太宗时期,许多大臣提议在临洮县建造一座像殿,表彰唐太宗的功绩。

2、典故人物:洛阳宰相窦武,当时负责统领洛阳全部官宦,因此被唐太宗派去参与修建滕王阁的工作。

3、当地古蹟:临洮县至今仍留传着“滕王阁”的历史古迹,被誉为“安康巍峨的文化旋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典故类型: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

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

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

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

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

张令其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口:‘日下荀鸣鹤。

’”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

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

又载,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7、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文章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走时便痛哭而返。

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1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1、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名士。

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

”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1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1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

《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

”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三、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

《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

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

”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

”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说:“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是说,请各位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详叙典故及各典故作用: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

江西丰城人。

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着名学者唐檀为师。

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

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

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

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

《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

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

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

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

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

“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

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

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日下”“云间”说的是:西晋文学家陆云、荀隐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

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二人皆有突出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俗话。

陆云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

”荀隐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

”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

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

《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

”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

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

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

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

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虚无。

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

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