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PPT课件

宋朝(加强) 地方: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
中央:设中书省
元(新发展)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
秦朝 从汉到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请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 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4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 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5
明太祖 朱元璋
6
资料回放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 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 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 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 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7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12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 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性质 职权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有一定制约 强化君主专制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 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内阁六部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3.雍正帝设军机处
1、背景:
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了君主专制这是封建专 制制度中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朱 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 社会动荡。
直接原因: 明初丞相胡惟庸擅权,极大的挑战皇 权。
中央:设中书省
元(新发展)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
秦朝 从汉到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请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 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4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 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5
明太祖 朱元璋
6
资料回放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 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 朝罢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 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 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7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12
议一议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 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性质 职权
宰相 一级行政机构
行政、决策
内阁 内侍机构 侍从、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直接由皇帝决定
对皇权影响 有一定制约 强化君主专制
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 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的内阁六部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设立南书房 3.雍正帝设军机处
1、背景:
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了君主专制这是封建专 制制度中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朱 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 社会动荡。
直接原因: 明初丞相胡惟庸擅权,极大的挑战皇 权。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 2.过程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1)明太祖:设___________ 机密事务 决策。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_________ 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后来,内阁拥有了________
解析: 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 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 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奏章。 答案: A
2.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下列关于明初六部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3. 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
内侍机构 ,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顾问的_________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
议政王大臣会议 定夺。 (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_______________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 权于皇帝。
A.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六部的设置削弱了皇权 D.六部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
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君主专制
进一步加强。
答案: C
3. 《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其时章疏直 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值,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 责是( ) 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探究点二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490人教PPT课件

(2)含义: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
措施。
(3)意义: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B、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合作探究】1.丞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丞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 A、军机处 B 、理藩院 C、宣政院 D、总理衙门
C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
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汉 满 蒙 回 藏
50
多
个
18个省、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民 族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 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机构: 理藩院(职能)
3、边疆政策: 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1)原因: 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②特点
阁员品级先低后高;始终不是中央一 级的正式行政机构;职权不明;宦官 参政予以牵制
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丞相 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是中 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对皇权具有一 定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 位十分巩固。 内阁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 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措施。
(3)意义: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B、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合作探究】1.丞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丞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 A、军机处 B 、理藩院 C、宣政院 D、总理衙门
C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
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汉 满 蒙 回 藏
50
多
个
18个省、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民 族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 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机构: 理藩院(职能)
3、边疆政策: 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1)原因: 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②特点
阁员品级先低后高;始终不是中央一 级的正式行政机构;职权不明;宦官 参政予以牵制
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丞相 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是中 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对皇权具有一 定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 位十分巩固。 内阁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 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462人教PPT课件

内阁
皇权高度发展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秦:郡县制
中
央
汉: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汉武帝 推恩令
与
唐: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地
收精兵 中 题
方
宋:加强中央集权
央基 削实权 与Biblioteka 本地解元:行省加强地方管理
制钱谷
方决 问
皇 秦:设丞相,百官之首 权 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与 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 相 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
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清朝皇权的加强
康熙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得以加强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
雍正
军机处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高度发展
内阁
跪受笔录
军机处内景
特点一:有官无吏,亲信充任,跪受笔录。 作用一: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登上了顶峰 。
800里加急
特点二:机密、迅速 。
作用二:提高行政效率,加强 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和 民族团结。
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弊端:
第一、易导致决策的随意和失 误。
第二、造成官僚主义,人浮于 事。
第三、妨碍中国向近代社会转 型。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
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康熙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得以加强
雍正
军机处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皇权高度发展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秦:郡县制
中
央
汉: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汉武帝 推恩令
与
唐: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地
收精兵 中 题
方
宋:加强中央集权
央基 削实权 与Biblioteka 本地解元:行省加强地方管理
制钱谷
方决 问
皇 秦:设丞相,百官之首 权 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与 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 相 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
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清朝皇权的加强
康熙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得以加强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
雍正
军机处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高度发展
内阁
跪受笔录
军机处内景
特点一:有官无吏,亲信充任,跪受笔录。 作用一: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登上了顶峰 。
800里加急
特点二:机密、迅速 。
作用二:提高行政效率,加强 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和 民族团结。
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弊端:
第一、易导致决策的随意和失 误。
第二、造成官僚主义,人浮于 事。
第三、妨碍中国向近代社会转 型。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
顺治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受限
康熙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得以加强
雍正
军机处
南书房 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652人教PPT课件

主题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讲史料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导读 史料表明唐朝之前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
主题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讲史料
史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 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 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评价: 性质
原因
知识点二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二:内阁的出现
易错提醒 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
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 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 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英国的 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制内阁是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
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
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
其可否,斟酌入告。(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主题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深化探究
练史料
探究 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
知识点三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三:军机处的设立
轻巧识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个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其中行 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 至元)、强化(明清)。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621人教PPT课件

内阁大臣的地位为何飘乎不定?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 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 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 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卷72《职官志》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
朝阁臣,只务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南宁二中 罗婵
1604年(万历年间),问“常见内家(指 皇帝)否”,曰:“皇上不出已十六年”。
——(朝鲜使臣)《燕行录》
(万历年间 济南)“城郭人民之盛,第 宅牌楼之多……店舍市铺,环拥数十余里; 往来车马,香街绮陌,酒楼青帘,朴地鳞 次。古称天下之府库,信不虚矣。”
内阁有不一二是权法势定稍的重行者政,机皆构上或窃君决上策威机灵构, 阁臣下的侵六升曹降之、职职掌权,的终大以小贾由祸。皇”帝决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明的神批宗红实录》
崇祯皇帝
1644年,清军入关
(古北口考察有感)今升平百余年,四境 无金革战斗,桑麻菀然,鸡狗四达,休 养生息,乃能如此。汉唐以来所未尝有 也,未知何德而能致之。
想一想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 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嘉庆)皇帝即位起来,每日视朝,早起 晏罢,亲决庶务,听察外事……皇帝不近 华侈,自外邑进呈器玩,则却而不受。
都城之内,气象萧条;闾里之间,景 色愁沮。顿无昔时繁华底貌样。
•消极作用:
禁锢了思想,妨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 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 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 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 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卷72《职官志》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
朝阁臣,只务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南宁二中 罗婵
1604年(万历年间),问“常见内家(指 皇帝)否”,曰:“皇上不出已十六年”。
——(朝鲜使臣)《燕行录》
(万历年间 济南)“城郭人民之盛,第 宅牌楼之多……店舍市铺,环拥数十余里; 往来车马,香街绮陌,酒楼青帘,朴地鳞 次。古称天下之府库,信不虚矣。”
内阁有不一二是权法势定稍的重行者政,机皆构上或窃君决上策威机灵构, 阁臣下的侵六升曹降之、职职掌权,的终大以小贾由祸。皇”帝决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明的神批宗红实录》
崇祯皇帝
1644年,清军入关
(古北口考察有感)今升平百余年,四境 无金革战斗,桑麻菀然,鸡狗四达,休 养生息,乃能如此。汉唐以来所未尝有 也,未知何德而能致之。
想一想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 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嘉庆)皇帝即位起来,每日视朝,早起 晏罢,亲决庶务,听察外事……皇帝不近 华侈,自外邑进呈器玩,则却而不受。
都城之内,气象萧条;闾里之间,景 色愁沮。顿无昔时繁华底貌样。
•消极作用:
禁锢了思想,妨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 主要原因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PPT(共19张)

──《清史稿》卷267《张英传》
3.雍正帝 军机处唯我独尊 ⑴形成及特点 ⑵职能 ⑶影响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 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 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 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 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 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 大臣之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他有何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⑴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 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⑵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
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 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 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了顶峰?
—— 《明太祖实录》卷133
不过,为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 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 大学士少能参决。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 奠定了基础。
⑵历程:奠基→确立→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的 立。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内外臣工的各种奏 章拟出处理意见,供皇帝批答时采用。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 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 钤(qián盖章)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 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 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 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3.雍正帝 军机处唯我独尊 ⑴形成及特点 ⑵职能 ⑶影响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 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 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 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 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 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 大臣之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他有何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⑴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 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⑵为了防止专制的出现,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分立。
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 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 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了顶峰?
—— 《明太祖实录》卷133
不过,为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 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 大学士少能参决。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 奠定了基础。
⑵历程:奠基→确立→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的 立。明宣宗还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内外臣工的各种奏 章拟出处理意见,供皇帝批答时采用。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 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 钤(qián盖章)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 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 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 百里加快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共26张PPT)

皇帝 中书省(宰相)
皇帝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元代体制
明初体制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小材结料:】
(1)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
朱力元于璋中:央,昔使秦宰皇相…职设权相扩之大;后(,现臣实张原君因之)威福,乱自 秦(起2),吸宰取相元权朝重丞,相权指势鹿过为重马,。以自致秦皇权以不下稳,的人教人训君;天 下(者历皆史不原因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 君国者。 (3)胡惟庸骄横擅权;(直接原因)——《皇明祖训》
根本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 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 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 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 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 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原因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 致皇权不稳的教训;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 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 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 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3.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材料一:“胡惟庸案”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集 中
中央集权
集 中
地方分权
本课测评
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 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内阁,但与西方的内阁在性质上截 然不同。阅读材料,探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皇帝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元代体制
明初体制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小材结料:】
(1)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
朱力元于璋中:央,昔使秦宰皇相…职设权相扩之大;后(,现臣实张原君因之)威福,乱自 秦(起2),吸宰取相元权朝重丞,相权指势鹿过为重马,。以自致秦皇权以不下稳,的人教人训君;天 下(者历皆史不原因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 君国者。 (3)胡惟庸骄横擅权;(直接原因)——《皇明祖训》
根本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 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 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 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 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 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原因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 致皇权不稳的教训;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 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 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 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3.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材料一:“胡惟庸案”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集 中
中央集权
集 中
地方分权
本课测评
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 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内阁,但与西方的内阁在性质上截 然不同。阅读材料,探究比较两者的不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明大政记》
【解读】 (1)史料一反映明太祖对丞相的态度,注意 “皆不鉴秦设相之 患”“擅专威福”等信息。
(2)史料二应根据对辅臣的注释来判断行使相权的机构,并根据句号分层,分析 出皇帝与内阁的关系。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明太祖对宰相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 提示: 基本态度:贬低宰相,认为秦以来宰相的擅权往往危及君主的统 治。 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并规定以后永不设立宰相。 (2)根据史料二,明朝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 “无不惴惴惧者”? 提示: 机构:内阁。 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微点拨☆ [轻巧识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两个比较点: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西方内阁制与明清内阁。 三个核心: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易误提醒]宰相制与内阁制 (1)宰相制和内阁制 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 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 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夯基础·自主学习
☆精梳理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_中__书__省__,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1)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六__部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__主__专__制__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 何利弊?
提示: 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 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 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 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 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 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解读】 (1)史料一出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用兵西北”“多虑 漏泄事机”是关键信息。
(2)史料二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 其间”是理解史料之关键。
[史料应用] (1)据史料一,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据史料二指出清代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对清代政 治有何影响? 提示: 职责: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影响:保证了政令的快速传达、执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点一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史料研习]
史料一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
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史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 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 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 (1)明太祖:设_殿__阁__大__学__士__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_机__密__事__务__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_票___拟__权__,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_内__侍__机__构__,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探究点二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史料研习]
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
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
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 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 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 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 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提能力·合作探究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 (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_议__政__王__大__臣__会__议__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 设_南__书__房__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 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_西__北__军__务__,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 步巩固。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
(1)秦统一全国后,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
【解读】 (1)史料一反映明太祖对丞相的态度,注意 “皆不鉴秦设相之 患”“擅专威福”等信息。
(2)史料二应根据对辅臣的注释来判断行使相权的机构,并根据句号分层,分析 出皇帝与内阁的关系。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明太祖对宰相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 提示: 基本态度:贬低宰相,认为秦以来宰相的擅权往往危及君主的统 治。 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并规定以后永不设立宰相。 (2)根据史料二,明朝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 “无不惴惴惧者”? 提示: 机构:内阁。 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微点拨☆ [轻巧识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两个比较点: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西方内阁制与明清内阁。 三个核心: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易误提醒]宰相制与内阁制 (1)宰相制和内阁制 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 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 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夯基础·自主学习
☆精梳理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_中__书__省__,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1)1380 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六__部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__主__专__制__进一步加强。
[学思之窗]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 何利弊?
提示: 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 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 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 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 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 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解读】 (1)史料一出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用兵西北”“多虑 漏泄事机”是关键信息。
(2)史料二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 其间”是理解史料之关键。
[史料应用] (1)据史料一,雍正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据史料二指出清代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对清代政 治有何影响? 提示: 职责:传达皇帝旨意,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影响:保证了政令的快速传达、执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点一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史料研习]
史料一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
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史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 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 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二、内阁的出现 1.背景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 (1)明太祖:设_殿__阁__大__学__士__作为侍从顾问,但不能参决政事。 (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_机__密__事__务__决策。 (3)后来,内阁拥有了_票___拟__权__,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_内__侍__机__构__,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探究点二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史料研习]
史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
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面面相觑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
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史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加强 了君主专制。
(2)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 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加强了皇 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 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提能力·合作探究
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 (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_议__政__王__大__臣__会__议__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 设_南__书__房__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 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_西__北__军__务__,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 步巩固。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
(1)秦统一全国后,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