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的原因

合集下载

青岛德文报纸的创办与德国殖民政策

青岛德文报纸的创办与德国殖民政策

青岛德文报纸的创办与德国殖民政策活动情况却无任何研究。

在青岛,报纸的出现以及报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德国的入侵实现的。

而报业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连接着传播方和受众,体现在青岛就包括了中国人与德国人、中国人与中国人,德国人与德国人、德国总督府与清政府(山东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此,以报业作为研究青岛的切人口,不仅可以从舆论的形成与影响角度考察沦为租借地之后青岛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有助于阐明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政策。

目前,关于青岛报业的综合性参考书仅有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辑的《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档案志》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山东省志。

报业志》,但是叙述简单且错漏繁多,有必要在进行深层研究之前依照现存史料对德占时期发行过的报纸作一番梳理,包括创刊、停刊的时间,发行情况等。

需要说明的是,看似简单的创刊、停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经营行为,而更多地受到了德国殖民统治政策的影响。

因此,本稿将以德占时期经营的德文报纸Deutsch Asiatische Warte(以下简称《德华汇报》)、Tsingtauer Neueste Nachrichten(以下简称《青岛新报》)、Kiautschou Post(以下简称《山东汇报》)为考察对象,进一步阐明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殖民统治政策。

一、德华汇报——稳定在青岛的殖民统治德华汇报,自1898年11月21日创刊后于1904年12月31日结束,是目前所知青岛最早的外文报纸,也是它揭开了青岛报业的序幕。

从时间上看,该报创刊于德国占领青岛一周年之后,并且选用了德语而不是汉语,说明该报刊的作者和读者均非中国人,而是德国人。

在山东的德国军人和商人,是该报刊创办的基础与直接的服务对象。

(一)《德华汇报》之发行状况——创刊及变迁1898年11月21日,《德华汇报》在青岛创刊。

创刊之初,该报以Deutsch Asiatische Warte为名,以Amtlicher Anzeiger des Kiautschou-Gebietes(直译:胶州租借地政府之公报)为副标题,并附有中文标题《德属胶州官报》。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简析资产阶级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简析资产阶级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原因

The end
• 第三: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 毕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1450年前后, 德国人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技 术还使新思想、新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易于扩散, 也更加难以控制。
• 第四: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要。 在西方国家,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因 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导致了人们追求新闻的欲望 显著增强;在东方世界,中国在明清之际,出现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外族的入侵和国内 政治的不稳定因素,也使人们迫切要求了解外部 世界的变动,从而决定了新闻信息交流增长的趋 势。
文化条件
•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管理人才、技术工人,也要 求普遍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于是国民教育有所 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 者群。促进了资产阶级近代报业的发展。
政治条件
从政治上看,工业革命后阶级力量发生了新的 变化,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 力,逐步成长的工业无产阶级也在为自身的民主 权利而斗争。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 新闻出版的自由度有所提高,办报的政治环境逐 步改善。
• 第二:工业革命的进行。 • 工业革命开始后,商业报刊纷纷兴起,各国都出 现了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18世 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引起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 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社跃发展,各地区各国家间的联 系和交往更加密切,人们对外地、外国新闻信息 的需求大增;而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人口加 速集中,城市化进程加快,也进一步提高了城乡 民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不 仅能在经济上自立,而且还能不断更新设备、扩 大再生产,成为赚钱的企业。
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资产阶级近代报业的影响

德国近代报业(笔记)

德国近代报业(笔记)

德国近代报业(笔记)德国近代报业一、历史背景(略)德国近代报业发展特点强大的反差:(1)世界报业发源地与近代落后的传播事业之间的反差(2)资本主义新闻市场高度发达与集权反动法西斯传播体制间出现反差原因:地理;经济;政治德国新闻业传统:地方性媒介众多而弱小,长期缺乏较大的全国性媒介。

即使在德国统一之后,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数百年传统的痕迹二、早期报刊的诞生1、最早的定期报刊:1609年《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每周一张,只有一条新闻2、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1615年艾莫尔《法兰克福报》(德国报业之父)3、第一份日报:《新到新闻》1650年里兹赫三、封建桎梏压制报业发展1608年鲁道夫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布命令,规定报纸出版前必须由教会或地方检查→弗里德里希一世规定报纸出版必须得到官方特许《福斯新闻》→威廉一世加强管制,只允许官方报纸《柏林特权报》发行、官办广告报→弗里德里希二世“报纸有无限的自由”施本纳《柏林政治和学术问题新闻》奥普争霸西里西亚战争后,重新颁布严厉的报刊检查制度奥地利只有一张政府机关报《维也纳报》四、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报业1、背景:拿破仑→莱茵联邦神圣罗马帝国解体1848年3月德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2、科塔与《总汇报》(1789年)(《奥格斯堡总汇报》)大量报道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有一定民主倾向,报道及时、丰富。

被称为德国的《泰晤士报》3、“精神上的大斋期”:“神圣同盟”建立,1814年拿破仑溃败,1819年德制定书报检查令、印花税,下令禁止刊登政治新闻,不得评判君主和议会。

4、《莱茵报》的诞生(1842年1月)揭示当时社会上的重大问题:报刊出版、农民、德国统一问题,抨击普鲁士的官僚体制、政治措施。

1843年被查封,恩格斯称其为“德国现代报刊的先声”5、三月革命及重要报刊:1848年《新莱茵报》、《国家日报》、《新普鲁士报》,1849年遭镇压6、《法兰克福报和商报》:1856年报道商业活动和经济信息,以后逐步增加政治内容,同情工人运动,经常刊登工运消息,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知名度五、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马恩与《新莱茵报》(19世纪中期)1、《新莱茵报》创办的背景和经过2、宣传内容(战斗历程)(1)始终不渝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对内: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B、对外: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2)批驳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及右倾机会主义路线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3、《新莱茵报》的办报特色(1)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与策略性结合起来(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举民主派的旗帜,坚持无产阶级的性质(2)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A、反映运动、干预运动,充当“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B、建立广泛的通讯员网络:各国的“共产主义同盟”盟员、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普通工人群众、等,当作自己的耳目、朋友,准确、及时地获取最新消息C、注重读者来信:从中获取社会消息、了解群众情绪,据以撰写报道、时评D、重视指导群众,给他们以理论武器,在革命各阶段及时发表评论、提出口号,为群众指明革命方向E、直接参加群众活动:参加集会、发表演说、散发传单(3)具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战斗风格4、马恩的新闻思想1848年以《新莱茵报》为分界线前一阶段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主张报刊不受政府干涉,报刊对政府有监督权,意见(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具有自我修正能力,对事实的信念,新闻不是灌输而是对客观反映现实后一阶段是无产阶级党报观念,坚持党的纲领、宣传党的策略方针、贯彻党的路线;使命:社会的捍卫者、当权者的揭露者;作用:干预运动,成为运动的喉舌5、《新莱茵报》的继续:《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1850年3月6日创办,在伦敦编辑,在汉堡出版。

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原因论文

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原因论文

浅析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的原因摘要:德国是西方新闻事业的摇篮,最早的报纸和期刊就产生于德意志地区。

文章从历史、经济、科技及文化等方面讲述德国新闻业的产生历程,在国情领域探讨德国早期特殊的新闻事业,重点探究国情与新闻事业的关系。

关键词:德国;新闻事业;报业;国情一、引言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既与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同步,又有着特定的自我发展规律;它既可能像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一样随经济基础改变,也可能因某种特殊历史背景而呈现出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子系统并不同步的现象。

因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产生在德意志地区,德国便成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源地。

如果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最早的新闻事业应该产生在资本主义萌芽更成熟的英法等其他西欧国家,那么,究竟是当时的哪些因素促使德国在中世纪晚期引领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呢?这与德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

二、德国:近代报纸的发祥地(一)中世纪纸质媒体的发展人类的信息传播进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语言传播到文字传播,再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

纸质媒体在中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传播就迎来了一个新纪元,特别是报纸这一形式,使人类的思想交流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新闻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首先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特别是统治阶级对新闻的需求,对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而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物质生产和科技文化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

最早的新闻业即报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早的近代报纸产生之前,早已有报纸的雏形存在,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谓的传单。

它们大多未注明发行地,也没有年份,其原本形式来自手抄信。

这些传单用以公布一些罕见或能吸引公众眼球大事件,如战争战役、政府换届、火灾或凶杀案等。

因古代罗马信息传播活动广泛、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所以最早的报纸雏形——《每日新闻》,出现在公元前60年的凯撒时代。

十四、十五世纪则在意大利威尼斯盛行手抄新闻,也叫手抄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该小报沿街兜售,不定期发行,是现代报刊的雏形。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近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一、报纸的引进与发展19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这些巨大的挑战迫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与外界保持连接,并了解国际间的形势动态。

西方国家的报纸成为了中国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早引进中国的报纸是由传教士创办的。

传教士带来的报纸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媒介,同时也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这些传教士努力将西方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兴起。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开始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

这些报纸既充当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意见和评论时事的重要平台。

报纸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报纸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近代报纸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报纸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壁垒,推动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

其次,报纸的出现使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申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刊物,以其批评社会现象和呼唤民主自由的立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这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报纸的兴起促进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近代报纸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与此同时,报纸的读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独立并具有自主意识的群体。

这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报纸的发展与挑战然而,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给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一些人对于报纸的控制和限制,也使得报纸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干扰。

此外,在报纸发展的早期阶段,报纸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四、五节》 法国、德国近代报业 -

《第四、五节》 法国、德国近代报业 -

二、垄断情况 澳大利亚日前报业垄断程度很高。自20世纪 中叶起,全国报纸一直被四家报团所控制。这 四家报团是: 1· 先驱报与时代周刊集团<一度成为全澳最大报团> 2.默多克的新闻公司 3· 费尔法克斯公司<澳大利亚最早的报团> 4· 帕克新闻联合控股公司
三、重要报纸
1、《时代报》
The Age,该报1854年创建于墨尔本,20世纪上半叶。 《时代报》的政治态度保守,"忠实于保守派的原则,忠 实于大英帝国是《时代报》的一个标志" 目前《时代报》是一份重要的全国性日报。为政界、工商 界所重视,在国际上也受到关注。它相当重视对中国的报 道。该报平时每天出32版,星期日有160版左右。
三、官报和政党报纸统治报坛(19世纪前期)
(一)热月党执政和拿破仑称帝时期(1794.7—1814.3)
拿破仑深谙报纸的重要性,严格控制报业,在报业领域实 行集权主义控制。 如:恢复印刷出版经营许可证制,派驻新闻检察官,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后,只准许保留四 家官报,分别是:
《箴言报》 《巴黎新闻》 《法兰西报》 《帝国日报》
吉拉丹与《新闻报》
《 新特 闻点 报 》
1)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 闻。 2)多刊登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 的知识性、实用性材料等软新闻。 3)多刊登文学作品,连载巴尔扎克的《老处女》,开 法国报纸刊登长篇小说的先河。 4)重视广告经营,在法国首创靠增加广告收入降低报 价的先例。
1848“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并且成立了机关刊物《共产 主义者杂志》,但由于资金、设备等困难,出版一期即告停刊。
意义: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报刊的先驱。
(二)《新莱茵报》的创办背景和经过 《 新 莱 茵 报 》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近代报纸起源于德国的原因作者:王童励洁丹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0期摘要:德国是西方新闻事业的摇篮,最早的报纸和期刊就产生于德意志地区。

文章从历史、经济、科技及文化等方面讲述德国新闻业的产生历程,在国情领域探讨德国早期特殊的新闻事业,重点探究国情与新闻事业的关系。

关键词:德国;新闻事业;报业;国情一、引言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既与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同步,又有着特定的自我发展规律;它既可能像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一样随经济基础改变,也可能因某种特殊历史背景而呈现出与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子系统并不同步的现象。

因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产生在德意志地区,德国便成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源地。

如果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最早的新闻事业应该产生在资本主义萌芽更成熟的英法等其他西欧国家,那么,究竟是当时的哪些因素促使德国在中世纪晚期引领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呢?这与德国当时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特殊的国情密不可分。

二、德国:近代报纸的发祥地(一)中世纪纸质媒体的发展人类的信息传播进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语言传播到文字传播,再从印刷传播到电子传播。

纸质媒体在中世纪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传播就迎来了一个新纪元,特别是报纸这一形式,使人类的思想交流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

新闻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首先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特别是统治阶级对新闻的需求,对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而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物质生产和科技文化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

最早的新闻业即报业,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早的近代报纸产生之前,早已有报纸的雏形存在,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谓的传单。

它们大多未注明发行地,也没有年份,其原本形式来自手抄信。

这些传单用以公布一些罕见或能吸引公众眼球大事件,如战争战役、政府换届、火灾或凶杀案等。

因古代罗马信息传播活动广泛、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所以最早的报纸雏形——《每日新闻》,出现在公元前60年的凯撒时代。

十四、十五世纪则在意大利威尼斯盛行手抄新闻,也叫手抄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该小报沿街兜售,不定期发行,是现代报刊的雏形。

十五世纪晚期在德意志出现的印刷媒体是单面单张印刷纸,是分散、单独发行的单页小册子,其易破损的性状却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受众是有限的,相反,这些以小册子形式发行的文章传播地竟异常广泛。

这些报纸雏形在近代报纸产生前,充当着精神先锋的作用,在传播人类思想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

(二)近代报纸在德意志的诞生近代报纸狭义上指的是定期出版的印刷新闻纸。

1615年在美因茨的法兰克福发行的“法兰克福新闻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该报一周发行一次,每版数条新闻。

而1650年7月1日世界上第一张近代日报在德意志莱比锡产生,这个叫做“新到新闻”的报纸从1650年起一周发行六次。

古代早期的报纸形式是手写的,且不定期发行,传播范围有限,因此它与近代报纸这种大量发行的定期刊物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国最早的古代报纸——邸报,虽然已经采用了印刷技术,在宋朝以后开始定期连续发行,但其读者主要为封建士大夫阶层,是封建统治者的喉舌和御用传播工具。

宋代出现的小报具备更多舆论载体的功能,使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这种民间报纸在强大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一直遭受统治者的严厉查禁。

这也是新闻事业萌芽在我国的成长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近代报纸在中世纪晚期产生在德意志,这是报纸形式的一次创新,也是中世纪纸质媒体的一次飞跃,它的诞生使人类传播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人类自此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印刷传播时代。

三、近代报纸产生于德国的原因(一)德意志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在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扩大了生产分工,而生产分工基于技术发展,且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提高。

另外分工的扩大和生产的专业化使家庭手工业渐渐与农业生产相分离,手工业生产的扩大和地区生产专业化促进商品交换的繁荣,也促进了国内商品市场的形成及国际贸易的发展。

德意志位于欧洲中部,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德意志成为贸易集散地。

德国法兰克福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都很发达,每天都有远道而来的商人聚集。

为促进贸易的繁荣,许多国家整修道路、疏通河道、建设码头港口,明显加强其商业区位优势。

十五世纪在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及南德产生了脚夫和邮政。

新闻业的产生与现代邮政系统的形成是分不开的,便利的邮驿为出版商的报纸发行和新闻来源提供了保证。

虽然德国的物质条件为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德国新闻史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是德国的文化及科技因素。

因为德国的经济条件并非得天独厚,在当时的意大利、尼德兰、法兰西产生了更为成熟的资本主义萌芽。

应该说,近代报纸之所以产生在德意志地区,当时该地区的文化、科技、社会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古登堡及其印刷术十五世纪中期印刷术的发明在今天一般被当做是划时代的飞跃和媒介传播变更的开端,它与其他事件一同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

1440-1450年间,德意志美因兹工匠——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法,首次实现了纸质产品的机器大批量生产。

该发明在问世后,伴随着当时中西欧贸易的发展由德意志商人沿着贸易路线传播开来。

近代报纸的诞生与印刷术的发明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有了印刷术,才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靠口头和手抄文字方式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人类从漫长的语言传播和文字传播进入到了印刷传播时代,传播进程开始有了迅猛有序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还带来了文化的普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活字印刷术印行的四十二行版《圣经》(1456)、三十六行版《圣经》在世界享有盛名。

恩格斯在论及印刷术的发明时写道“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较高级教育的状况。

在知识领域中也出现劳动分工了。

新出现的法学家把僧侣们从一系列很有势力的职位中排挤出去了。

僧侣从此也就多半变成了多余的人。

” 籍于此,印刷术成了欧洲新教传播的工具,变成了精神救赎的武器。

如果说马丁·路德是驱赶中世纪宗教迷雾的勇士,那么印刷术便是他手中锋利的宝剑。

(三)信息需求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首先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没有需求便没有生产。

德意志在中世纪对新闻信息有着强大的需求,正是这强大的需求推动了这一地区的新闻事业。

中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四分五裂,中央政权几乎不存在。

诗人席勒曾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它。

”歌德则干脆的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①特别是在农民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之后,德意志地区政权越发支离破碎,沦为欧洲政治的玩物。

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纷纷从德意志的弱小及诸侯争斗中获益。

毫无疑问,动荡与不安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益处,但站在另一角度来看,强大的封建专制王朝会控制新闻业,如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发布特许独占制度及玛丽女王和伊丽莎白一世的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和“星法院”。

但是在中世纪晚期,整个德意志地区没有一个强大的封建政权,松散的封建小邦国为新闻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且长期饱受战争苦难的德意志人民对新闻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报纸的产生。

(四)宗教改革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大事件,渐渐迎来了走向新时代的曙光。

印刷术提供了使思想迅速在大范围中得以传播的手段。

而宗教改革则以印刷术为利器,将人们从教会编织的虚伪腐朽中解救出来。

马丁·路德,一个从贫苦矿工家庭走出的神学教授,带领人们从教会的法规与世俗恶俗中挣脱出来。

他将拉丁语的圣经翻译为平民使用的德语,从此人们不再需要由僧侣们来讲述圣经,人人皆有与上帝直接对话的权利。

对欧洲而言,他的贡献体现在宗教上,但对德意志而言,他对德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使德语普遍取代了上层社会使用的拉丁语,促进了德语民族语言的形成。

拉丁语作为欧洲上层社会的一种精英化语言,不利于本国文化的真正传播。

大量印刷的德语版圣经使德语日趋规范化,并最终形成标准的民族语言。

语言统一了,文化的传播进程也就更上了一层楼。

(五)民族创新精神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为德意志新闻事业起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常年的分裂和战争引发了对新闻及信息的强烈渴望;最早的邮政业务使纸质媒体的发行周期越来越缩短;最早在德国起步的现代印刷业促进了德意志新闻事业的繁荣;宗教改革和德意志语言文字的统一是推动新闻事业在德国产生的重要人文因素。

但是,使德意志引领报业发展潮流的推动力,从根本上来看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创新精神。

中世纪在德国美因茨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引发了一场媒介革命,没有此项划时代的技术也许就没有现代报纸。

随后马丁·路德利用此项技术传播新教思想,而自古登堡之后德国一直保持着印刷创新的传统,如今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德国制造的印刷机,80%的德国印刷机出口到全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是创新的基础。

德国历来重视教育。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将军毛奇就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注定。

”由此可知,德国对基础教育有多么重视,而德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仍举世闻名。

德国大学和高等院校向世界展示了杰出的创新潜能,世界上第一份个性化数字日报, Niiu的发明者就是两位德国大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人为这个世界带来如此之多奇迹的原因就在于,德意志民族始终是个善于创新的民族。

四、结语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别是在国情特殊的德国,新闻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复杂交错的情况,近代报业最早在中世纪晚期的德意志诞生,现代印刷术功不可没,而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后,在西欧各国贸易与工商业发展的前提下,宗教改革、国家分裂与战争,尤其是德意志民族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促使德国最终成了西方近代新闻业的摇篮。

注释:①纪录片《大国崛起》第6集——帝国春秋(德国),出品人:赵化勇。

参考文献:[1]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Prutz R..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Journalismus. [M].Hannover: Vandenhoeck + Ruprecht Gm, 1845.[3]Schulz J.: Medien der Kommunikation im Mittelalter. [M].Stuttgart:Franz Steiner, 2003[4]陈志斌. 新闻德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