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_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第二章外人在华办报案例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
宗教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罗马教皇下令,
中国教徒不得行祭祖跪拜的仪式,干涉国事,也是对 民族感情的伤害 ,于是外国传教士被礼貌的请出中国。 为了继续在此地传教,一些传教士想尽办法,其中就 是利用宣传品。
政治背景: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导致对中国的觊觎 经济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导致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报业背景: 近代报刊在西方出现
《孖剌报》主笔是英国商人Murrow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这个时期一份颇 有影响的现代中文报纸,是第一份中文 现代报纸。它创办于1857年。 从内容上讲, 《香港船头货价纸》商业 色彩很浓,非常重视广告、读者、订阅 等,版式也由过去的书册改为单页型。
1864年到1865年前后,改名为《香港中 外新报》继续出版,继续以报道商业行 情为主。
《遐迩贯珍》1853.8-1856.5
该报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华书院 印 刷,编辑麦都思、理雅各等。 竹纸铅印,是中国最早的铅印中文月刊 ,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33期,1856年 停刊。 内容 以新闻报道为主、太平天国的报道
《 香 港 船 头 货 价 纸 》
《孖剌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纸: 《申报》
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的报纸之一。1872年 4月30日创办于上海, 英商人美查等4人合 股创办。美查自号尊 闻阁主人。初为2日 刊,第5期后该为日 刊。以赢利为目的, 重视新闻采集,扩大 发行。
《申报》
《申报》的影响之广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幼年的江南 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 同义语的。比如,新媳妇要回娘家,会 让她的男人:“这些东西不好拿,那张 申报纸来包包。”窗子破了,或者墙壁 漏了气,老公公也支使小孙子:拿张申 报纸来糊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1777年元旦,《法国新闻》创刊于巴黎,这 是法国第一家日报。其创办者雅克·布里索是 后来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著名领袖。该报 仿照英美日报的模式,以报道新闻为主。法 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法国新创办了1350多种 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拉的《人民之友 报》,和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报》等。
美国的第一张日报出现于1783年。是年,费 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改为日 报。但是这张报纸仅存在了17个月。1784年, 约翰·邓勒普亦将费城的另一家周三刊报纸改 为日报,名为《宾夕法尼亚邮报与每日广知 报》。
三、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 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在玛丽女王(1553—1558) 时期,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 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 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586年, 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皇家出版法令,规定:一切印刷品均需送 皇家出版公司登记;除教会允许者外,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 登记;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请求许可;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 利。该命令一直执行到1641年才告废止。但在1643年,英 国国会又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 出版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 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力量。作为 个人,他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但作为社会 的一员,它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无限的增 加了。所以团体比个人重要 ;
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 的差别的。既然存在着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 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能分析又能综合,理应成 为社会的领袖,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 天赐的,而是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通 过国家很好的加以引导。而由此来的或发展起来的 知识,会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准则,并且带有一种 绝对性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 是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石斋画报》。 最早发刊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重视广告经营。
如何评价早期的外报
外人在华办报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 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报刊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名《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 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后由李提摩太接任。 最初以宣扬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 、科学常识 方面的稿件,1874年后内容也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 经常发表时评,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 知识。
其读者由基督徒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逐渐发展为 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纸。
鸦片战争后的商业报刊
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香港——《香 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刊的特点:趋向于日刊,多商情和 广告,有少量新闻和言论。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商业报纸——《申 报》。Fra bibliotek《申报》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加强言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大量报道社会
改革了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有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
第一、办报立言。
第二、报纸的四功能说: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 内。
谢谢观赏
二、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洪仁玕《资政新篇》中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 闻官、“准卖新闻篇”。其新闻思想归为四条: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 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通过这一桥梁,沟通
太平军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公议; 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2、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见于《盛世危言》的《日报》篇,主要有: 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主要工具; 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制定报律以规范报业。
三、王韬和《循环日报》
王韬的历史功绩
创办《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 中最出色的一份,开我国近代政论报刊的 先河。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士报刊
时间:1833年8月1 日 名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创办地:广州 创办人:郭士立 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知识、新闻等,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退 居次要位置。
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报刊
两大趋势: 1、办刊区域由沿海渗透到内地广大的通商口 岸和割让地区。 2、出现了有较大影响的传教士报刊,如《万 国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