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实用课件(共32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PPT实用课件(共32页)
7.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7
(三)其他海外中文报刊 1.麦都思与《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2.纪德与《天下新闻》
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二、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 (一)《杂闻篇》 (二)《传教者与中国杂报》 (三)《广州杂志》
《蜜蜂华报》
9
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13
(三)麦都思与《各国消息》(1838.10)
宗教内容已经完全消失,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四)早期中文期刊的特点
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 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 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 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越来越重视。
(三)停刊
17
四、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一)孖剌报馆的《香港中外新报》 1.《香港船头货价纸》 2. 《香港中外新报》
现 藏 于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图 书 馆 的 《 香 港 中 外 新 闻 》
18
(二)德臣报馆的《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 和《香港华字日报》
(三)罗郎也与《近事编录》
期、式样与发行
出版周期:月刊 样式 发行:免费发送
5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内容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宗教。 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科学知识,主要为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时事政治问题。 注意:新闻并未受到重视。
6
6.宣传特点 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也就是说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来 表达基督教义。 在写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着水手装的郭士立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内容:宣扬基督教义。 第二期曾由梁发带入广州,散发给应考的士子。其中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2、历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卓南生:是“记”,不是“纪”。
(1)创办者及主要编辑人员
创办人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其他编辑人员:
• 米怜(Milne) (1785—1822),1813年7 月来华,刊物主编及主要执笔者。
• 麦都思(1796—1857),1817年6月12日 抵达马六甲,负责印刷部门。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 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
近代香港报业诞生的时代背景:
1、香港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发达。 2、欧洲从14、15世纪就有了报道商业信息
的报纸,外国人把欧洲的商业报纸带 到了香港。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
1、《香港钞报》(Hong Kong Gazette)(1841 年):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刊物。 2、《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 1842年。 3、《德臣报》(China Mail)(1845-1974):香 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4、《孖剌报》(Daily Press)(1857年):香港 最早的英文日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日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三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

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

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

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

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一)林则徐、魏源与《澳门新闻纸》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期,组织手下翻译澳门出版的外文报纸,主要是英文报纸《广州周报》和《广州记录报》。

目的是了解英国人的基本情况和外国人对中国禁烟运动所采的态度和行动,后因林则徐被诬革职,该报停办。

这些翻译材料在当时是零散的,后人把它们装订成册,起名叫《澳门新闻纸》,现存6 册。

这些材料有一部分收进了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把它们称为《澳门月报》。

(二)洪仁玕的办报构想洪仁玕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得益于他在香港避难时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

19世纪50~60年代,洪仁玕在他的《资政新篇》中提出开设新闻馆的设想,认为报刊能够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教育民众、监督政府,但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而未实行。

(三)早期维新派的办报主张1、王韬他是真正称得上具有办报思想的第一人。

他论述报纸性质功能的三篇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方日报之利》,有资格成为最早研究新闻思想的论文。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形式:
1) 每月一期,每期5页, 每面8行,每行20字 2)木刻竹纸印,书册形式 ,全年合订,印有全年目 录、序文和封面 3) 封面正中标报名,左下 角署“博爱者纂”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宗教宣传性质期刊

内容:阐发基督教义、介绍《圣经》; 宣传西方文化、近代科技知识; 时事政治;(自6卷起设《全地各国纪略》,发时评) 新闻报道较少(《月食》、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 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内容多涉及文 化历史。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英文商业报刊《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1827年11月8日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 报纸。 1828年改名为《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 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但也广泛刊登政治时事 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一、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 办。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马礼逊、米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牧师 ,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于1807年来华,成为第一 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传教士。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中文宗教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
1833年8月1日创刊于广州。 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西方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中国,全面开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
萄牙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 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 教教士编辑。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 外文报刊。该报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 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争的牺牲品。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 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臣 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 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这些都 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社会政治、 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叙述详细。 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效西方本土报刊, 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公开鼓吹和煽动西 方列强武力侵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
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 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1849年转 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 1863年停刊。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三) 《德臣报》,汉
译为《德臣西报》、《中 国邮报》。1845年2月创 刊于香港,1974年停刊, 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 大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 主笔为英出版商肖德锐。 后由英商德臣独家拥有产 权。曾资助容闳、黄宽、 黄胜等三名学生留美。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1857年11月,英文《孖剌报》出版的一份中
文副刊《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第一份中 文商业报纸,由广东人黄胜、伍廷芳等编辑。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 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 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 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 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 《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 至1941年才停刊。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报刊业务:文体多样( 诗歌、对话体、
小故事、长篇记事、三言两语的警句录、述 评性的文章、短论) 章回体形式(常见中国小说的的一些套语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原则(“短” “通俗易懂” “流畅生动”)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思考题:当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怎样劝服西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二、上海外文报刊的
发展 《北华捷报》是由英 国人奚安门等人在 1850年8月创办的, 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 文报纸。。1856年出 版的附张《每日航运 新闻》。1862年,更 名为《每日航运与商 业新闻》。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 京报材料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 编:郭士立。 历史背景:1825 年西方各国发生了第一 次经济危机,更加急切地向外扩张、开拓 殖民地、打开中国紧闭的大门之愿望更强 烈,传教士与资本主义列强“同乘一条船” 的面貌日益明显。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五、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
1、外人办报是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 2、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
3、这些报刊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
4、这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
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 作。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
居地区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 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 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 透和过渡作用。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1807年 到达广州。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 (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 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 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 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郭氏其人:对侵华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人
之一,);他连续三次到中国沿海考察、收 集(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发现中国人高傲 排外、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等不利于他们打 开中国大门的思想障碍,就狡猾地“入乡随 俗、投其所好”,曾经拜中国官员为“干 爹”,留大辫子、穿长袍马褂,讲华语,清 廷竟然默许了郭的行为。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
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是《香港公报》,
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 1841年5月1日在澳门出版,不久迁香港,获 香港军方支持。该报最初并非商业性质,但 次年即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1841年到1860年,英文报刊在香港出版的共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
署名博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 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 页。 该报为中文月刊,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 话文写作。 ——办报宗旨:“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阐发教义之 辅”……
第一节
——报纸内容: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①基督教义,“主打内容”—
—圣经故事、寓言、杂谈、对 话。 ②伦理道德,“贴近中国文化 的根基” ③世界各国概况、科学常识 (偶尔登载时效性强的文字, 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 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 刊上的第一条消息),客观上 喂养或治疗了“中国人空空的 科学胃”“闭关锁国政策下的 近视眼”。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在业务上,(1)设立了新闻
专栏,发表国际和中国广州、 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 物的价目表(3)言论上设立 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4)1833年该刊第 五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 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 及出版自由观念,是中文报 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5) 内容上更贴近生活,题材多 样化,稿件末尾的“编者按 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 现的内容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三、《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
教性报刊 1857年1月,《六合丛谈》创刊,成为上海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由伦敦布道会在上 海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传教士伟烈亚力主 编,内容包括宗教、科学知识、商业行情和 新闻报道。王韬的报刊活动由此而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