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无忧PPT整理发布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
三、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创办的其他中文报刊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1823年7月 巴达维亚 月刊
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及杂俎 该刊实际是《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的续刊 1826年停刊
《天下新闻》 1828年 马六甲 中文月刊 白报纸活版印
刷 内容涉及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和宗教,并以欧洲和 中国的新闻报道居多,1829年停刊
(宣扬西方文明外,新闻的比重开始增加)
以《遐迩贯珍》为代表
.
无忧PPT整理发布
《遐迩贯珍》P52
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 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 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 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 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 大量刊登 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 《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 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
无忧PPT整理发布
.
《察世俗》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手法
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了科学知识,介绍了世界各国情况 重视研究读者对象的心理特点。
首先是附会儒学 写作上也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表现手法 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雕版书本 为中国报纸文体的成长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察世俗》 最基本的文体是论说文和记叙文,但也有比较典型的新闻 文体。 第一,文章简短 第二,力求通俗易懂。 第三、力求生动活泼 。 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 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 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1821年停刊.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最早的广告《告贴》 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第二章外人在华办报案例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近代报纸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
宗教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罗马教皇下令,
中国教徒不得行祭祖跪拜的仪式,干涉国事,也是对 民族感情的伤害 ,于是外国传教士被礼貌的请出中国。 为了继续在此地传教,一些传教士想尽办法,其中就 是利用宣传品。
政治背景:西方的殖民地政策导致对中国的觊觎 经济背景:西方的工业革命导致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报业背景: 近代报刊在西方出现
《孖剌报》主笔是英国商人Murrow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这个时期一份颇 有影响的现代中文报纸,是第一份中文 现代报纸。它创办于1857年。 从内容上讲, 《香港船头货价纸》商业 色彩很浓,非常重视广告、读者、订阅 等,版式也由过去的书册改为单页型。
1864年到1865年前后,改名为《香港中 外新报》继续出版,继续以报道商业行 情为主。
《遐迩贯珍》1853.8-1856.5
该报由马礼逊教育会主办,英华书院 印 刷,编辑麦都思、理雅各等。 竹纸铅印,是中国最早的铅印中文月刊 ,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33期,1856年 停刊。 内容 以新闻报道为主、太平天国的报道
《 香 港 船 头 货 价 纸 》
《孖剌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纸: 《申报》
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的报纸之一。1872年 4月30日创办于上海, 英商人美查等4人合 股创办。美查自号尊 闻阁主人。初为2日 刊,第5期后该为日 刊。以赢利为目的, 重视新闻采集,扩大 发行。
《申报》
《申报》的影响之广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在我幼年的江南 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作 同义语的。比如,新媳妇要回娘家,会 让她的男人:“这些东西不好拿,那张 申报纸来包包。”窗子破了,或者墙壁 漏了气,老公公也支使小孙子:拿张申 报纸来糊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内容:宣扬基督教义。 第二期曾由梁发带入广州,散发给应考的士子。其中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 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 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 它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 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 “宣扬”、“西方文明”,反 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 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 处。它每期都刊载新闻,以国 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 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萄牙 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创办了葡 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教教士编辑。 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该报鼓 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 争的牺牲品。
亚罗号事件(英语:The Arrow Incident)是 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事件,起源于 1856年10月8日清朝广州水师在香港注册船 只亚罗号(英语:Arrow)上进行的搜查及 逮捕行动,以及后续英国的强硬抗议及武 力恫吓,相关冲突最终成为1857年英国对 华用兵的理由。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 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 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 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 度变化,1863年停刊。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三) 《德臣报》,汉译 为《德臣西报》、《中国 邮报》。1845年2月创刊 于香港,1974年停刊,为 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 笔为英出版商肖德锐。后 由英商德臣独家拥有产权。 曾资助容闳、黄宽、黄胜 等三名学生留美。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1857年11月,英文《孖剌报》出版的一份中 文副刊《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第一份中 文商业报纸,由广东人黄胜、伍廷芳等编辑。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 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 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 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 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 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 停刊。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的异同 两种刊物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形式上均为中 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也相似,但由于 创办者的办报宗旨有异,两者差异也显而易见。 1、从内容上看:两者均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 识三部分组成。 所不同的是三者的比重,《东西洋考》中,宗教 内容比重大大下降.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 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 臣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 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 这些都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 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 等叙述详细。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 效西方本土报刊,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 公开鼓吹和煽动西方列强武力侵华。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编 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刊 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西方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中国,全面开 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淘金 活动 ——他们彼此之间需要沟通情况、传递信 息、了解商业行情、政治形势的变化 ——对中国人民进行欺骗宣传与奴化教育 ——其办报纸活动再以不像鸦片战争前受 清政府的种种限制(门槛全拆、长驱直入) 结果:办报规模、速度大规模增长/ 以香港、 上海为基地的外报网形成。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 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 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 士立。 历史背景:1825 年西方各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 危机,更加急切地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打 开中国紧闭的大门之愿望更强烈,传教士与资 本主义列强“同乘一条船”的面貌日益明显。
中国新闻事业史
L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ang jing
第二章 中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 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 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 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 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 容、形式僵化。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 [mā]剌[là ] 报》:1857年创, 由美商茹达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 莫罗所有。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 1941年停刊。 因创办人是英商莫罗(Yoriek games Murrow),当地人把Murrow译为"孖剌",所以 当地人就称此报为 《孖剌报》.从以上资料 就可以知道,孖剌来自MURROW,所以孖 剌读音为【mā là】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 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 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 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在业务上,(1)设立了新闻 专栏,发表国际和中国广州、 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 物的价目表(3)言论上设立 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 的问题。(4)1833年该刊第 五期所载的《新闻纸略论》 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 及出版自由观念,是中文报 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5) 内容上更贴近生活,题材多 样化,稿件末尾的“编者按 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 现的内容
本节结束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 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 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 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 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五、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 1、外人办报是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 2、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 3、这些报刊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 4、这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 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
本节结束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报刊业务:文体多样( 诗歌、对话体、小故 事、长篇记事、三言两语的警句录、述评性的文 章、短论) 章回体形式(常见中国小说的的一些套语“欲知 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原则(“短” “通俗易懂” “流畅生动”)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是《察》 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 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子曰:亦各言其志 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天下 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模式。
2、新闻和言论:《东西洋考》对时事政治 很关注,具体表现是注重新闻和言论。 《东西洋考》有了固定的言论栏目。此时 的言论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 发教义的状况,而是开始涌来回答现实中 的问题。 3、新闻文体: 与《察世俗》相比较, 《东西洋考》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 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郭氏其人:对侵华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外国人之 一,);他连续三次到中国沿海考察、收集(政 治军事经济)情报,发现中国人高傲排外、夜郎 自大、愚昧无知等不利于他们打开中国大门的思 想障碍,就狡猾地“入乡随俗、投其所好”,曾 经拜中国官员为“干爹”,留大辫子、穿长袍马 褂,讲华语,清廷竟然默许了郭的行为。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 居地区的出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 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 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 透和过渡作用。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是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1807年 到达广州。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 (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 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 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 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