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总结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总结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 马礼逊: 英国传教士,所属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 会。 米怜: 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一年轻传教士,协助马礼逊从 事传教工作。
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 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 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中国刻字工人 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办学校、设印 刷所,并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全刊以三分之二篇幅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 医学、地理等知识, 三分之一篇幅报道 新闻。
中心二
上海
主要外文报刊
第二阶段上海外文报刊 1. 《北华捷报》 创办时间 1850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商 亨利.奚安门 台仁特 性质 上海第一份英文报 刊。字林洋行 出版 上海第一份晚报
2.
《中国之友》
创办人台仁特
商业性报纸
3. 《香港纪录报》 4. 《德臣报》
184 由澳门迁来 1845-1974 创办人兼主笔英人肖 德锐 创办人兼第一任主编 美国人赖登 主编后 为莫罗
商业 香港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英 文报纸 商业 香港最早英 文日报
5. 《孖剌报》
1857-1941
中心一
香港
主要中文报刊
第二阶段上海中文报刊 1. 《六合丛谈》
2.
《万国公报》
1872-1907
3. 4.
《格致汇编》 《上海新报》
1876-1882 1861-1872
5.
《申报》
1872-1949
6. 7.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章

2.《察世俗》1815-1821
1815年,马礼逊、米怜共同创办于马六甲,纯 宗教性刊物,月刊,“以阐发宗教教义为根本要 务”。
“察世俗”名称的由来。马礼逊介绍说:“学
者不可只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 ,乃需勤问及万世万处万人,方可比较明辨是非 真假矣。……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道,致可 能分清是非善恶也。”
附会儒学。经常用儒家言论来阐释《圣经 》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而且采用中国纪年; 《察世俗》为线装书册式,月刊,雕版印 刷,免费赠送。
《察世俗》中的新闻之最: 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 ②最早的广告:《告贴》 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 图》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概 述
一、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1.国内: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 封建帝国。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经济上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上是尊孔读经。历代封建王 朝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人民群众没有新闻言论自由。中国虽然是世界上 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从唐代的“报状”到明清的 京报,新闻事业历经千余年,但是,由于其赖以 生存的基础是封建经济,因此古代报纸的内容与 形式长期僵化不变,发展缓慢,始终处于落后的 原始状态。
3.这一时期外文报刊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数量急剧增加,先后有120多种。
(2)语种增多,有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葡 文、俄文;数量最多的是日文报刊,但英文报刊 的规模与影响最大;且刊期不一,有月刊、周刊 、三日刊、双日刊、日刊等。
(3)区域扩大,香港、上海、广州、青岛、天津 、北京等地均有。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

郭士立《东西洋考》创刊意见书
尽管我们与他们有过长期的往还,可是他们却仍然自称是世 界上第一个民族,而把其他民族看成是蛮夷。这种盲目自负,严 重地影响了住在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和中国人的交往。 这个月刊是为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 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和排外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 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 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 国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望这 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中国丛报》1833年第2卷)
2,郭士立:直接参与鸦片战争的传教士。
1831、1832、1833《中国沿海三次航行 记》。支持鸦片贸易和战争。1830年代 后期英国国内讨论是否发动对华战争的 “夷”字翻译问题。在鸦片战争中担任 翻译。参与《南京条约》谈判和签订全 过程。
《新闻纸略论》
在西方各国有最奇之事,乃系新闻纸篇也。此样书纸乃先三百 年初出于义打里亚国,因每张的价是小铜钱一文,小钱一文西方语 说加西打,故以新闻纸名为加西打,即因此意也。后各国照样成此 篇纸,致今则到处都有之,甚多也。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国内 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则各国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准印新闻 纸,但间有要先送官看各张所载何意,不准理论百官之政事,又有 的不须如此,各可随自意论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其新闻纸有 每日出一次的,有二日出一次的,有七日出二次的,亦有七日或半 月或一月出一次不等的,最多者乃每日出一次的,其次则每七日出 一次的也。其每月一次出者,亦有非记新闻之事,乃论博学之文。 于道光七年,在英吉利国核计有此书篇,共四百八十多种,在米利 坚国有八百余种,在法兰西国有四百九十种也。此三国为至多,而 其理论各事更为随意,于例无禁,然别国亦不少也。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二、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
《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
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 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新闻》。1862 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米怜为主编,署名博
爱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 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 以“阐发基督都义为根本要务”为宗旨,是一份宗 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它把宣传“神理”放在首要地 位,大部分篇幅用来发表介绍教义和《圣经》的文 章;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 理知识文章,发表了了些诗歌,寓言类作品以及 “告贴”(告示广告)。第2期登载过一篇题为 《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第一 条消息。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创造了 “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体载多样。
其中大多数为商业报刊: (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 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 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 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 始大变。曾客观地报道亚罗号事件,支持太平天国 运动。 (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 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 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 1863年停刊。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创办者及主要编辑人员
创办人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其他编辑人员:
• 米怜(Milne) (1785—1822),1813年7 月来华,刊物主编及主要执笔者。
• 麦都思(1796—1857),1817年6月12日 抵达马六甲,负责印刷部门。其他编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员:二、《遐迩贯珍》的问世
•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 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由马礼逊传教会 创办,月刊。首任编辑是麦都思。
• 这份刊物虽然由传教士创办,但主要内容 是新闻和时事。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
1、《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 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 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 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 作。
《上海新报》:西方媒介在中国 第一次实现中文化。
《字林西报》与报社大楼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
1、《六合丛谈》(Shanghai Serial):
“今予著《六合丛谈》一书,亦欲通中外 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见闻所 逮,命笔志之。月各一编,罔拘成例。务 使穹苍之大,若在指掌;瀛海之遥,如同 衽席。”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
1883-1889年停刊
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 ( 1845-1919)
1889-1907年:成为英美传教士 控制下的重要舆论工具
《万国公报》的主要内容:
1、变法宣传 2、西学介绍
自然科学 西方社会科学
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出版
(一)《申报》
1、《申报》的创办(1872-1949)
• 创办人:英国商人美查兄弟,其中以弟弟安纳 斯脱·美查为主。
• 1872-1889:早期 • 陈庚莘,钱昕伯
申报报馆
《申报》 创刊号
• 历任总主笔:蒋芷湘、钱昕伯、黄协 埙、金剑华、张继斋等。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 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 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 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 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 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 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 有益于天下也。”
1、物质文明与经济繁荣 2、上海文化发展的三种动力 (1)移民文化的海纳百川 (2)市民文化的繁荣 (3)租界言论的相对自由
• 北华捷报
{ 北华捷报
(英文母报)
字林西报(1850-1951) 上海新报(1861-1872)
字林西报:1864年更名。从母报创刊时间1850 年开始计算,出版时间长达101年。近代上海最 早的英文报纸。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 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
近代香港报业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纷纷出版
1、《香港钞报》(Hong Kong Gazette)(1841 年):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刊物。 2、《中国之友》(The Friend of China): 1842年。 3、《德臣报》(China Mail)(1845-1974):香 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4、《孖剌报》(Daily Press)(1857年):香港 最早的英文日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日报。
一共54个字,明白易懂,新闻要素交代得很清楚。
(3)编辑方针
1.注意研究和迎合受众,主张刊物要简短、通 俗、生动。
2.刊物风格尽量中国化,有较强的读者观念。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 破国俗,以立神道。 ❖ 《中华诸兄庆贺新禧文》对中国春节的
批判:浪费,酗酒,赌博,迷信。
《天下新闻》
❖ 纪德(1799-1843),另译吉德,笔名修德 ❖ 内容侧重时事政治 ❖ 1829年停刊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2、历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卓南生:是“记”,不是“纪”。
•梁发(1789—1855),又名 梁亚发、梁阿发。广东的中 国刻工,曾为最后数期撰稿。 第一个中国新教传教士。
(2)刊物内容
1. 阐发基督教义; 2. 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 3. 少量新闻报道。
近代中文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蚀》
“查照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
上,该有月蚀,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 亥时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明,岬地诸 人俱可见之。”
❖ 以上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 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 后来宗教色才渐趋淡薄。
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1、《蜜蜂华报》
• 1822年葡萄牙文报纸《蜜 蜂华报》在澳门出版,是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 家外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 报 》 , 1868 年 创 刊 , 1874 年 9 月 5 日 出 至 301 期 起 更 名 《万国公报》。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 他宗教性中文报刊
1833 年 ,《 东 西 洋 考 每 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 它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 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创办人兼主编: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 (又名郭实腊)
内容特点:它虽然也由传教士主办,但宗教内容
不占重要份量,着重介绍西方各国的历史、地理、
科学、艺术等内容。增设新闻和言论专栏。
1889年4月30日《香港中外新报》
2、《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71年由《德臣报》 报馆创刊,1872年改 名《香港华字日报》, 陈蔼亭任主编。
❖ 商业报纸促进了新闻实效性观念的提高 ❖ 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
第三节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商业 报纸的出版基地
近代上海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