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导学简介老山界,位于中国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山脉。
本次导学活动将带领大家深入老山界,了解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人文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一、地理环境老山界地处云南滇中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米-2356米之间,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是植物、动物和鸟类的天堂。
尤其以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而闻名,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区域。
二、历史文化老山界历史悠久,是彝族、傣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古老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如彝族的独特服饰、傣族的泼水节等民俗活动。
同时,山脉中还遗留着古老的石碉群、石磨遗迹等历史文物,见证着古老而灿烂的文明。
三、人文景观老山界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值得一看。
如乡村民居建筑风格独特、民间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传统的手工业等。
此外,老山界还有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极具吸引力。
四、导学活动1. 导学主题:走进老山界,感受自然之美2. 活动内容:- 观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 参与当地民俗活动,了解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参观历史遗迹,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与当地村民互动,体验乡村生活的情趣3. 活动安排:- 时间:两天一夜- 行程:第一天游览自然景观,第二天体验民俗活动- 住宿:当地民居或客栈- 人员:导学老师、学生、翻译、当地向导等4. 导学目的: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总结老山界是一处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
希望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老山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传承和弘扬古老的民族文化,从而增长见识、拓展视野,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以上为老山界导学案,欢迎各位同学和老师一同探索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开启一段别具特色的导学之旅。
愿我们在这片净土上共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尽情领略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第一课时 导学案

第03课时第3课老山界【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课前预习】1.了解红军长征中过老山界的背景。
2.查字典,解决生字。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各小组展示字词内容。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咀嚼()酣然入梦()苛捐杂税()②用一句话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③同位合作,完成下表,梳理记叙的六要素,弄清本文的结构。
④根据上表,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叙事的?(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活动二再读课文,感受精神。
①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填表。
②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③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结尾有什么样的用意?(自主朗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活动三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读2-11自然段“山脚访瑶家”部分,其中瑶家大嫂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与“翻越老山界”的中心有何关系?(同位交流,小组推荐代表展示。
)【检测反馈】1.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身手歪风邪气()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洌扶危济困()2.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巩固提升]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骨碌..()惊惶.()点缀.() péng pài()蜷.缩()呜咽.()hān()然入梦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要掉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老山界》 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惊惶”“苛捐杂税”等。
2、梳理文章的线索和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4、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展现出的精神。
2、难点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2、写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 8 万多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于1935 年10 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本文写的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情景。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huáng)苛捐杂税(kē)攀谈(pān)酣然入梦(hān)蜷(quán)呜咽(yè)点缀(zhuì)矗立(chù)咀嚼(jué)骨碌(gū lu)澎湃(péng pài)2、解释下列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攀谈:闲谈,交谈。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形容凄切的水声或哭声。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矗立:高耸地立着。
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梳理文章的线索和层次。
老山界课件导学案

老山界课件导学案一、导入老山界是中国地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一个地区,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因地形险峻、交通不便而得名。
老山界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景观,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保护措施。
二、老山界的地理位置老山界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交界处,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在老山界这片区域内,有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是国家级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三、老山界的植被资源老山界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
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特点,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逐渐由亚热带广袤的常绿阔叶林向寒温带的针叶林过渡,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
四、老山界的动植物资源老山界地区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资源,还是众多珍稀动物的乐园。
这里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环蛇、亚洲象等,也是珍稀植物如银杏树、红豆杉等的重要分布地。
保护这些动植物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老山界的生态环境由于老山界地势险峻,气候多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根据图表数据统计,近年来老山界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为了保护老山界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六、老山界的保护措施针对老山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包括建立生态保护区、推行生态补偿政策、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旨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是保护老山界生态环境的关键。
七、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我们对老山界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和保护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山界作为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爱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的4篇《老山界》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山界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老山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㈠明确顺序安排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6 老山界 第1课时导学案

6 老山界素养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
2.区分主、次要人物,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语言特点,赏析精彩语段。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1课时◎重点: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
知识链接老山界,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又称瑶山,是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为今桂林市兴安与资源两县的界山,满山是原始森林,当地土语称老山,故名老山界。
老山界群峰高耸,悬崖峭壁,瀑布飞溅,森林茂密,年平均温度只有7℃-9℃,年降雨量高达2300毫米,雾浓风大,气候瞬息万变,人们视为畏途。
毛泽东翻越老山界后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的字里行间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气概;表现了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气概;体现了红军崇高、坚忍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惶.()咀嚼..()苛.捐杂税()酣.然入梦()攀.谈()宿.营()呜咽.()峭.壁()2.根据解释写出正确的词语。
(1)低声哭泣;(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2)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3)指繁重的捐税。
()(4)畅快地入睡。
()3.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答案】1.huáng jǔ juékēhān pān sùyèqiào2.(1)呜咽(2)细切(3)苛捐杂税(4)酣然入梦3.时间: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一天一夜的时间。
印象: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等)。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分组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试着按照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教案陆定一(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觉长征的革命传统;2、学习课文准时间变化和地址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色;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要点词语的含义。
惊惶(huǎng)苛(kē)捐杂税缴(ji...哭泣(yè)咀嚼(jué)盛饭(chéng ...2、解说以下词语:ǎo)点缀(zhuì)酣(hān)然入梦..)落得很远(là).蜷(quán).惊惶:慌张,惧怕。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逼迫老百姓上缴的各样税费。
缴:①缴纳,交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仇敌的械。
交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别人谈话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痛快地入眠。
蜷:曲折。
哭泣:本文中形容凄凉的水声。
3、老山界介绍:瑶山,别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边疆上。
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
4、填空: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当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三、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归纳故事内容。
答: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第一得井然有序、次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次序呢?答:时间变化、地址转移3、在文中勾勒出表示时间、地址的词句。
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地址人物活动下午瑶民家瑶家大嫂交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天黑半山腰红军战士准备登山夜里山脚下红军战士夜行军子夜山路上红军战士子夜露宿拂晓此后雷公岩红军战士翻越雷公岩医务人员下午山顶红军战士任务达成,征服老山界4、本文构造是如何安排的呢?第一部分(1段):归纳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地点和山高,摆出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6 老山界

《老山界》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三、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9分)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
我们也拿碗chéng()给瑶民母女吃。
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là()得很远了。
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ào()壁上,马爬不上去。
④把毯子juǎn()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像春蚕在jǔ()jué()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wū()yè()。
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A.景观B.壮观C.奇观D.景象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3分)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5.借助语境,推断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4分)①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②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6.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8·老山界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王鸿伟审核:初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
现中心思想。
【学习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法指导】
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及节奏,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文章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见练习册基础知识及有关文学常识。
正音。
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
..()、酣.然入梦()、蜷.()、缀.()、细切()、
澎湃
..()。
二、学习·研讨:
1.导语;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
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
2. 整体感知与把握:
(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
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地点: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三)粗读概括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
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概括。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3.小结。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细读品味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
惊惶——哭——欢喜。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
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
效果。
(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
)
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
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
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
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
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
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
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
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
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
(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
三.巩固·延伸
1.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但在开篇却用近1/6的笔墨叙写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布局安排这一部分内容又与表现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提示:
红军在长征中,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
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些情况,这样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另外可引导学生结合瑶民从“惊惶”“躲”“怕”到后来“哭诉”的转变,以及在“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的做法,体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感情。
应该说,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加上文章着意表现的政治部同志们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乃是红军之所以具有这种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根源。
由此,我们对《老山界》一文有了更全面、也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其根源。
关于作者:
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3.课文背景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4.布置作业:
(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
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
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
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二三百字写出来,尝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