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9-05-14T09:43:46.72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作者:张琳郡

[导读] 小学语文属于一门情感极其丰富的学科。由于语文学科潜在的丰富情感更易对学生的心理与语言表达产生影响,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教材内容和过硬的教学经验,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来抓。

(淮滨县城关镇第二小学,河南信阳 464400)

摘要:小学语文属于一门情感极其丰富的学科。由于语文学科潜在的丰富情感更易对学生的心理与语言表达产生影响,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教材内容和过硬的教学经验,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来抓。而在进行理论指导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的就是结合实践和操作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文学素养;渗透

1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具体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对于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诸多层面的含义:其一,可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更加稳定,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科的成绩。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在提高语文成绩的同时,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于学习成绩,通过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加强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对其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三,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的过程中,包含了学生情感的表达,通过逐渐相互交流和适当的优雅行为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这样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其四,能促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能促使学生接受很多文学作品,让其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或是文学的熏染,能够为学生树立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渗透

2.1提高认识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语文教学对小学阶段学生性格、思想培养的重要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语文教育到了高中就已经结束了,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到的文学知识少之又少,再其生活中可能再难以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这也意味着学生此后收到的教育难以培养其文学素养。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中的文学魅力,进而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词语、句式的表达,其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应该纳入教育体系中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意识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2.2注重积累

第一,课内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内积累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育学生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课上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积累大量优美的句段。例如:教师在讲《坐井观天》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这个成语的由来,把“坐井观天”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积累这个故事的同时掌握这个成语,并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个成语。第二,课外积累。对学生课外的积累来说,语文作为语言的基础在任何场合都能够用到,它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想树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接轨。例如:在一些重要的事件爆发之后,教师可以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进行积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了解一些时事。其次,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文章或古诗句,对一些优美的、有用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进行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2.3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学素养

古诗是小学语文领域表现古汉语语言艺术和体现文学价值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培养需要重视古诗教学活动。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学素养培养可以从下方面进行。第一,在古诗意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意境,教师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培养,要深化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产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以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应用诗人的人生阅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人的人生经历丰富,不同的人生阅历能够给予诗人不同的创作灵感。古诗的创作过程是诗人应用字、词表达自身思想的过程,教师可以应用诗人的人生阅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第三,以诗人的字词应用方式渗透文学素养培养。诗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时需对字词进行反复推敲,使作品能够唤起诵读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对诗人的字词应用方式进行深化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用词、用字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中体会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2.4融合课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但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却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弥补教材中的空缺,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掌握更多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合课外教学资源和生活元素,丰富语文课堂。例如,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宋庆龄,如:宋庆龄兄弟姐妹及其喜好等,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后,还可以针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进行介绍,进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再如,教师在教学生《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时,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海底世界中的各种动物的形态,并为学生介绍视频中出现的海洋生物,如:世界上体型最大并且寿命很长的鱼类—鲸鲨,进而让学生体会海底世界的魅力和丰富多彩。所以说教师教学生小学语文内容需要融合课外教学资源,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

2.5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广泛阅读,丰富教师的阅读经验

相关调查与访谈中发现一个阅读数量倒挂的现象,许多教师对儿童文学的阅读量,还不及学生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指导、以读促写课外拓展、组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教师有了一定数量、广度和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提高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提高策略论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教学生认知、识词、断句,更注重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学素养。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心灵发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 ___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广大教育工 ___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将阐明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论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小学;文学素养;语文教学;提高;策略 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喜欢阅读各种小说、诗歌、散文,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基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挖掘教学素材的价值,并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 ___。一方面,文学素养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前提。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掌

握学到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培养文学素养是实现小学“德育、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基石。2.文学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首先,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文章的意境和 ___的情感,进而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并尝试解读文章作品,解放了思想、树立了自身学习的观念并获得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言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有利于健全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更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净化心灵,明辨是非美丑,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1.合理运用教材,加强理论学习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材改版也更加合理。教材中不仅有拼单、生字、词组等基础知识,更有优美散文、趣味小说等,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并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充分做好学生的启蒙工作,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做好备课工作,从文章拼音、汉字的角度切入教学,深刻剖析文章中富含的意义并为学生做充分讲解;二要安排好教学进度,突出教材重点,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丰富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尤其要勤奋。一个想提高自身修养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教参,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博览群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现在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是不想读书,而

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往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得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积累不多,所以,要想给学生们取之不断的文学源泉,通过阅读强化自身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常言说:如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现如今最恰如其分的说法是:教师必须是源头“活水”。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更新速度,都要大大超过学生,尤其语文教师,需要更广、更深的知识积累。 教学实践中,虽然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或者和学生玩“踢球”,那是有失教师的职业德道的。一个教师若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血液,连自己也会变得陈旧。一个教师始终要有求知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教师称号,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

少”,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继续学习、继续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更多是语言表达。语文教师既要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语文教师的声音功效,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例如,语文教师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是否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是否能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能否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都决定于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要

最新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

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培养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5:07.17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胡丽娜 [导读] 只有通过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一种精神与气度,有了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否则只能永远做一名期期艾艾的小教员。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课。 河北省张北县教师进修学校 076450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通过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一种精神与气度,有了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否则只能永远做一名期期艾艾的小教员。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课。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修养、重要性、 教学中,如果自己没一点文学素养,不懂得汉语的表达式极其灵活的和高度自由的,语意、语用远远重于语法,具有重情境、重神韵、重意会、重虚实等特性,你是触摸不到语文的真正内函。我曾听过两名语文老师的观摩课,都是讲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论文凭两位老师都是大专院校毕业,但讲课的效果却不同。究其原因就是一位对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读得很少,只是机械地把《我的叔叔于勒》按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拆卸一番。而另一位则读过莫泊桑的绝大多数作品,领悟到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对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有了解。教师对课文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剖析得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授课效果好。此外他还很爱动笔,并有些短文发表,这就是文学修养的表现。讲课的效果有高下之分,应该与他们的文学修养不无关系。 由此看来中学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学修养,就很难上出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语文知识,汲取文学的?液,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成名人士在谈到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时,常常会回忆起启蒙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走向大语观不可少的条件。虽然人文性是一个被频频爆炒的词语,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体现人文性,却是不容易的。如果一个教师有较好的文学意识,那么他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有意无意地渗透人文的东西,对学生起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文学经典是人文观念的基础,人们心灵的故乡,许多人文理论来自经典。学生时代读过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些,都是人经典之作。如果自己无从知晓,人文性只能成为时髦的口号。对于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更应该多去学习,如庄子的逍遥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魏王的老骥之志,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李太白的怀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的。。。。。这些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语文教师应多读些文学作品,这是提高文学修养的主要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确实紧张、辛苦,没有大块时间来读文学作品。我们也不提倡非要闻鸡起舞、见缝插针,但要有自我提高文学修养的决心毅力。临睡前的随意阅读,饭前饭后的浏览。课本中作家作品要读,课本之外的名著要读,近期报刊杂志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要读,日积月累也能读不少文学作品。另外在阅读时有意识地摘录一些名人警句,也是丰富自己的思想、增长知识、积累教学备用材料所必不可少的。 经常动动笔,写些下水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的又一途径。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能熟练驾驭课本,还应是作文章的笔杆子。一般来说教师写成型的文学作品有困难,教师可以多侧面练笔,初一写个小故事,刻画一个人物,写一段景物;初二侧重写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初三练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及小议论文。可以和学生同步进行,给学生留一篇命题作文,自己先动动笔,既从中体味了写作的甘苦,也锻炼了文笔,又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供依据。 此外,假期游游名胜,闲暇接触一些有文学功底的长者欣赏电视里音乐、小品、相声、戏剧美术节目。久而久之就能使自己更文明、更博识、更幽默、更能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尤显重要。如果一个教师的书橱里各类书籍总是装得满满的,能博览群书,有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又喜欢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学生自然会对这个教师产生崇敬之意,无形中学生会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长期远离书本,远离文学,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只知埋怨,心灵里充斥着生活中的精神垃圾,就像堆满陈旧杂物的阳台,蛛网乱结,尘灰覆盖,如何会活得从容、快乐?我想只有经常阅读,心情感到踏实,感到宁静,就会知苦不苦,识甜愈甜,使我们能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所以只有通过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一种精神与气度,有了一种大气,才会有一种超越,否则只能永远做一名期期艾艾的小教员。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课。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状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状况调查与原因分 析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要求随之提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当前政策和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原因,从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社会媒体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文学素养调查分析 成尚荣先生说:“小学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引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们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作为与儿童长期接触并在其成长道路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如此形势下面临巨大挑战。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状况到底如何呢?本文通过抽样调查,分析了现状,做了初步解释,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理论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研究的陈晖老师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丰富的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组织

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和技巧。”广西师范学院的黄耘老师将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过程归纳为以下四点:“正确的儿童文学观;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 为了调查杭州市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我以杭州市乔司小学为例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访谈的形式,对该校4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40份问卷,回收32份,有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是基于上文总结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四个方面设计的,下面我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将调查问卷中属于这个维度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分析。 就调查结果来看,应该说,该校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普遍比较高,但是依然有问题存在,可以说喜忧参半,具体情况如下。 (一)儿童文学观念和态度 1.教师心中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调查结果:觉得非常重要的占62.3%,比较重要的占29.6%,觉得一般的占8.1%,觉得无所谓的没有。 2.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 调查结果:非常喜欢的占3%,比较喜欢的占71%,觉得一般的占26%,不太喜欢的没有。 (二)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

(完整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开题报告】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调查与思考

开题报告 小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调查与思考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选题的背景: (一)儿童文学全方位介入小学语文教育 1.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语文教材的更新换代,儿童文学作为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重新得到确认并进一步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而研究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就不难发现:教材的课文选编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在80%左右。儿童文学的多种文体也相继出现在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 2.儿童文学成为语文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的主体 伴随着越来越多依托儿童文学编写的语文读本和课外读物问世,儿童文学开始从更广、更纵深的层面进入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资源优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儿童文学自身也因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许多小学生都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身为教师,应该有责任、有能力来指导这样的活动。这时,儿童文学知识的有无和多寡,必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指导水平。教师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不仅如此,对于那些缺乏文学阅读兴趣,不习惯课外阅读的学生,教师还应担负起宣传、引导他们喜爱文学的责任。这些,无不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儿童文学的基本功底,更多地阅读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理性的判断能力,才能做到寓教于乐,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更加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儿童文学修养,才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语文教师应该自己先练就一身过硬的语文基本素养,而听、说、读、写正是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文章内容。 语文教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听 耳“听”六路,是非曲直皆分明 1.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学生快乐成长的“导师” 做为教师,一定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做他们忠实的听众,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我们也曾是学生,经历过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许多烦恼或快乐的事,无论是与同学争执、考试成

绩不理想、受到父母的责骂,还是获得某项奖励、回答正确一个问题等,他们都期望别人的关注。因此,我们应时刻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善于聆听学生的家长里短,并不失时机地巧妙点拔激励,让他们困顿的心灵豁然开朗。 2.善于听取学生的见解,让语文课堂充满学术气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做“听筒”,学生少有各抒己见的空间,更不用说对教师的讲授大胆质疑了。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倾听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乐于倾听,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只要练就了洞察真知的“聪耳”,就会使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皆分明。语文教师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说

巧舌若簧,字句珠玑,“口生花” 语文教师应能说会道,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之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成功,你若能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引博征,教学一定会左右逢源。如果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不能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优美意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能对某一情境进行对答示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能来一段激情横溢的即席演讲,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一篇美文……那么,语文课势必会枯燥无味,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又怎么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教好语文,语文教师不仅要“能说”,还要说得“巧”,说得有特色。诗意的语言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幽默的语言会调节课堂气氛,激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情绪,精练的语言可以准确地揭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走进语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行程六天的第六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结束了,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无论是观摩课堂还是专家讲座和点评,都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就像顾老师在解释叶老所说的工具论时说:“叶老所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智、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所须臾不可离开的语言中介”。所以,语文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于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新课标在明确了语文课程本质的前提下,归纳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以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得到优秀的品质、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新课标将语文核心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次观摩大赛的课程,初中组的十四节课,有十三节都选讲的古诗文,这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所以传统文化进入教学,解决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自然应当包括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而阅读文言文的首要前提就是文言字词的理解,但文言文字词只有放在语境中才显得完整,如果单独拿出,割裂开来,就无法带给学生那种天然的汉语语感,割裂了文章的内容,掩盖了文章的思想。例如,重庆南开中学的谭悦老师在解决《诫子书》的字词时,便把字词放在了语境中让学生去理解,理解字词后接着翻译句子,这样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到了语感,而且通过翻译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再如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中学的毛然馨老师在解读《富贵不能淫》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她告诉学生一个字有很多种意思,把它放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必须结合语境去翻译。而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孙雪老师却把《愚公移山》的字词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就显得与文本割裂而突兀。 还有一些老师在执教时能够再上升一个层次,使学生跨越字词的障碍后可以有更高的思维上的提升,如广西桂林市第十一中学的申治云老师在解读《狼》的过程中,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为什么前狼被杀后狼不来帮助它呢?”这就由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浅谈语文教学与文学

浅谈语文教学与文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秉持“文人语文”的理念,潜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语文教学上突出“文学性”使得语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与文学密不可分。 文学的概念是什么?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他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概念中,我们明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想象的特点,是作家表达对社会人生和自然宇宙的理解。显然,我们的语文和文学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把语文和文学等同起来,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和文学家。但是,文学这些特征与我们语文教学培养的学生素养息息相关。因此,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不得不借助文学读本。 好的文学读本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思维的、表现手法的素养,而且蕴含在文学作品里的人文精神,还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具备关注社会人生和自然宇宙的良好人文品质。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读本,文学读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深刻理解这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课,也不能完全脱离文学的特征,抛开文学里所蕴含的语文的元素,而是应该把文学和语文统一起来,使文学为语文服务,把文学融进语文教学实践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阐述中提到了发展学生思维,作为语文教学,其中有个最主要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两种表现形式就是联系和想象,特别是想象很具有创造性。比如,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习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这个目标设计,就能够把文学元素里的联想和想象同语文教学里发展学生思维很好统一起来,利用文学读本为语文教学服务,发展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理解和训练中,也能够进一步走近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再比如,教学《干将莫邪》的课堂中,有学生提问:“侠客杀了楚王,为赤报了仇,为什么不逃走?”是的,侠客选择逃走,还有一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丰厚的文化。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比如,以前,在小学任职的教师,一般是从初中再到师范,师范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的还不一样,比较重视教师的特长发展,如果不是对文学特别爱好的话,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是一带而过。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精美的语言。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记得以前,我们很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对年轻教师,每年都要验收与考核,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少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语文课谁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我看到一个孩子,说话总带个尾音,问其家长,家长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后来换个班主任教师,就变这样了,很难纠正。据了解,那个老师说话很不注意,这个孩子觉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后来成了语言习惯。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燃烧的激情。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

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 薛川东 一、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经常能听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批评、建议。其中,涉及文学教育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有人认为“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更有人建议“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涉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怎样理解文学教育的含义,怎样确定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文学教育。但是,“语文”不等同于“文学”,文学活动不能承担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倘真将“文学”作为语文课的“主体”,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对此,叶圣陶先生是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提出来的。他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概括的第二个“基本观念”便是“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他对产生“国文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这种误识的主要原因作了精当的分析——“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古文,显然经史古文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于是不少人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因而便“偏重文学”,“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针对这种沿袭已久的误识,叶老据实拨谬,他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其中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 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蹊径,去发现那阅读的方法,不要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 廓清认识,明了文学教育在语文中的地位,是正确、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归宿。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依据——文选式的教科书便将文学作品放置首位。但在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文学的一般属性应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实例”和训练语文能力的“情境”,它的特殊属性才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文本”。 言至此,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已经凸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 因此,在非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无可指责,而在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则是语文教学的缺憾;至于“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显然是有悖于语文教学性质的设想。 当前,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对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此,试作如下描述。 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