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区别
生产效率分析

(Performance Analysis & Control )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提高生产率生产率的概念 1.生产和生产率在规定的日期内生产出用户所期待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后)(设备) 生产是经济而有效地利用人(劳动力、材料、机器? 交到用户手里; 那么生产率又是什么呢?生产率是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的尺度,一般是产出对投入的比。
)OUTPUT产量(=生产率 )投入(LNPUT生产率的三个要素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量=设备生产率设备投入量产量=原材料生产率原材料投入量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生产率的三个要素的是劳动生产率、设备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但各自的生产率是相互依赖生存的。
?其中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特别是最近由于劳动?力紧张,收入又上涨等的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
由于生产金额和作业量的关系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制造部门用时间来管理生产率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说服力和提高的目的明确,客观的评价如过去、每个行业、每工序、事业部车间之间都可进行比较。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现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时间应用产品设计、设备的工器具、作业方式等方面的改善来改变(1)?;消除实际发生的不合理的时间按照标准时间进行生产(2)?分别进行并评价才是提高生产率的捷径。
和(2)(2)不等于提高整体的生产率,而是对(1)乘上?以上的(1)生产率的三个方面生产率的三个方面是指影响生产率的三个方面,主要指有关作业方法的方面、有关作业熟练度的方面、对资源效?率的方面。
方法方面1)标准作业顺序的改善、平面布置改善(1)材料搬运方法的改善、恰当的工具及设备的选择(2)质量、安全维护方法的设定(3)效率方面2)作业人员动机的改善、没有监督的现场结构(1)标准时间的导入、熟练度的提高及效率管理制度的导入(2)利用方面2)生产计划及作业分配的改善、作业时间的缩短(1)图I6-1效率管理2.?PAC什么是是指提高努力达到效率提高和维持的一种管理方式。
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1.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映的是 问题,它不仅与生产有关,而且还涉及到市场交易及分配问题,包括它对社会需 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对产品的接受程度。
包括:广告宣传、市场调查等买卖交易 费用•经济效率:效率主要涉及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正因此, 经济学家将效率 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以作为衡量生产活动的指标•也就是说,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率(管理交易费用),而 且要考虑产品生产的市场交易费用以及有关政策、法律对产品生产的影响 ( 即 限额交易费用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效益的内涵要比经济效率丰富得多。
12. 生产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经济效率2.1生产率的两种分类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生产要素能够生产或提供实物产品或服 务商品的数量。
按要素数量分: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 按测定方式分:静态生产率、动态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单一考察某一种生产要素,用其投入量做分母所得到的生 产率称为该要素生产率。
单要素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特定要素投 入量的节约,而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系统的总产出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真实投入量之比 。
全要素生产率的这种局限性是先天的,是为了获得总量宏观数据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生产率在质上的差异在这里必须被忽略掉多要素生产率:实际产出量对某几种要素的实际投入量之比。
(几种生产要 素的综合使用效率)静态生产率: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绝对生产率),动态生产率:又称(生产率指数)测量期的静态生产率除以基准期(以前某 个时期)所得的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相对生产率),大于1即生产率改善生产率评价生产率规划种投入与收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中的收益表明生产率提高了。
无论静态生产率还是动态生产率均可计算单要素、多要素、静态生要素生产率。
时期内的生产率静态牛产率一测定期内总产出量静态产率测定期内要素投入量n送Q0单要素生产率P二iT ]Q in瓦Q o多/全要素生产率P =n、Q i Ii=1Q。
生产效率的概念

1)、场地设施: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 生产操作,来储藏产品。
2)、设备条件:场地设施是具备按工 作进度处理大批产品的能力。
3)、公用事业设施及各种辅助设备: 如:电力、蒸气、压缩空气、废 气处理、运输。
4)、物资供应:存货是否备足?是否有多方面来源? 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5)、资金:是否有足够的仅仅来完成这个项目?存 入先进的利率是否在企业偿还力 之内?
6)、人力资源:技术对口的员工是否足够? 员工们 是否适当的培训,是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所谓的生产效率,主要有五 个主要概念所构成
(如图所示)
最有效的利用 和保护资源
调集足够的资 源来完成目标
以组织力量来 凝聚企业力量
运用工作简化 的一般原则
充分利用自动化 和计算机系统
分别为:
1、充分具备保质保量的资源。 2、有效地利用资源,重视资源保护。 3、根据常识,对工作进行系统化和简化,有
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4、引进自动化和计算机系统,目的在于最大
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生产率。 5、组织建设是企业把它的精力集中于完成各
项指标。
为完成规定的目标,必须充分具备保质保 量的资源
生产率是产出与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 生产效率就越高。生产率的准确测量较难 把握,通常的以为只是投入多少人工,产出多 少价值,对生产率的综合测定,应该是把所有 投入与产出在价值上作比较。
7)、信息:工作日程表安排妥了吗?工作指令和程 序都清楚了吗?
生产率与市场效率的理论解释

生产率与市场效率的理论解释生产率和市场效率都是企业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概念。
生产率指的是单位劳动力或资源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而市场效率则是指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有效与否。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上对生产率和市场效率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生产率的理论解释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实现共同富裕、提高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生产率理论解释: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使用的效率。
当企业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并在限制因素下优化资源配置时,生产效率将得到提升。
2. 帕累托最优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资源配置方式下,某一方面的改进不会对其他方面造成劣化的情况。
只有在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下,才能达到生产率的最大化。
3.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企业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二、市场效率的理论解释市场效率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效用和利益。
市场效率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市场效率理论解释:1. 竞争理论:竞争是市场效率的基础。
竞争市场能够鼓励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
竞争通过价格和效率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实现市场效率的提升。
2.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资源配置效率理论认为,市场效率取决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优化程度。
市场应该确保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
只有在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时,市场效率才能得到提升。
3. 信息效率理论:信息是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对市场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市场参与者应该全面了解市场信息,并基于信息进行决策,从而推动市场的有效运行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分析

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和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
TFP衡量了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综合运用的生产效率,而效率则关注更加具体的生产要素使用情况。
本文将围绕全要素生产率与效率展开讨论,并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中各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综合运用下能够产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值。
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主要有Solow残差法、Malmquist指数法和TFP增长分解法。
(1)Solow残差法:它通过排除劳动力和资本因素的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
(2)Malmquist指数法: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生产函数来评估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的贡献。
(3)TFP增长分解法:通过对生产函数中各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变动进行分解,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
二、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带动社会福利的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意味着单位投入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分配的可能性。
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能够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创新能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源状况、制度环境等。
(1)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资本积累:充足的资本积累能够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质基础,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合理的资本配置和投资结构也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3)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生产效率指标

生产效率指标摘要:1.生产效率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2.生产效率指标的分类3.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4.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5.我国生产效率现状及挑战6.总结正文:生产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生产效率指标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产效率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
生产效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通常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
生产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生产效率指标可以分为三类:劳动生产率指标、资本生产率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员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资本生产率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资本投入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则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效率,是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 产品产量/ 员工人数。
资本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生产率= 产品产量/ 资本存量。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
在了解生产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如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素质、实施精细化管理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我国生产效率的现状及挑战。
当前,我国生产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我国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生产效率亟待提高。
总之,生产效率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效率分析

生产效率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六章 PAC(Performance Analysis &Control)通过实时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提高生产率1. 生产率的概念生产和生产率生产是经济而有效地利用人(劳动力)、材料、机器(设备)在规定的日期内生产出用户所期待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后交到用户手里;那么生产率又是什么呢生产率是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的尺度,一般是产出对投入的比。
产量(OUTPUT)生产率=投入(LNPUT)生产率的三个要素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量产量设备生产率=设备投入量产量原材料生产率=原材料投入量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生产率的三个要素的是劳动生产率、设备生产率、原材料生产率,但各自的生产率是相互依赖生存的。
其中各生产要素中的改善合理化结果都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劳动生产率倍受重视;特别是最近由于劳动力紧张,收入又上涨等的原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宝贵。
由于生产金额和作业量的关系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制造部门用时间来管理生产率非常必要的。
这是因为说服力和提高的目的明确,客观的评价如过去、每个行业、每工序、事业部车间之间都可进行比较。
生产数量×单位的标准时间(此作业所需的时间)劳动生产率=实际时间(此作业所用的时间)旧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生产数量×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新方法的单位标准时间实际时间=标准时间的缩短度(1)×标准时间的达成度(2)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现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时间应用产品设计、设备的工器具、作业方式等方面的改善来改变(1);消除实际发生的不合理的时间按照标准时间进行生产(2);以上的(1)乘上(2)不等于提高整体的生产率,而是对(1)和(2)分别进行并评价才是提高生产率的捷径。
生产率的三个方面生产率的三个方面是指影响生产率的三个方面,主要指有关作业方法的方面、有关作业熟练度的方面、对资源效率的方面。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

生产率及生产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在工厂经常有人讲提高工作效率,其实这只是一个含混的概念。
这里将提出生产率和生产效率两个概念,以帮助工厂科学地制定效率目标,找到达成的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 )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100%-⨯+⨯⨯=加班时间损失时间实际人数工作时间标准工时产出数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例如:61%100%4125100%21-580.5/h 50≈⨯=⨯+⨯⨯=生产效率 (1) 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2、补助工时的计算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2-10>>>>IE微课堂IE微课堂
ie_classroom想回顾IE基础知识吗?想学习IE理论方法吗?想借鉴IE实践案例吗?想聆听IE达人讨论吗?想跟踪IE前沿动态吗?想谋求IE职业发展吗? -- 微课堂,微分享,超乎你的想象!
很多时候在很多场合,我们都在说提高生产率、提高生产效率,更多的是在需要讲提高生产效率的时候说的是提高生产率或者指着生产率的指标说我们要提高生产效率。
亲,其实这两个不一样的!
以上可以看出,生产率是一个有单位的数值,是产量与时间的比,代表内在的生产能力(如UPH,UPPH)。
要提高生产率只有两条路径:一是提升设计水平,变革制造方式,工艺流程的简化优化,改善产品制造本身以降低标准时间;二是提高实施方面的效率,尽可能的缩小将实际完成时间与标准时间的差异。
通常,在制造方式已经固定的情况下,我们谈的更多的是实施方面的效率,即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反应的是时间的利用率(同一生产率指标相比可以反应效率情况)。
生产效率又可以拆分为作业效率和运转效率。
作业效率是作业标准化程度(与标准工时比较)的直接体现,运用通常的ECRS 和动作经济原则的改善可以提升作业效率。
运转效率则反应了异常损失时间在实际完成时间中的占比,体现的是整个制造系统对生产一线的支持和不良影响,更体现了一个制造系统在协作流程上的优劣;此部分运用八大浪费、流程优化等改善可以让辅助系统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