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数学广角──数与形》同步试题

一、填空

1.观察下面的点阵图规律;第(9)个点阵图中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通过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答案:30.

解析:第(1)个图有1+2+3=6个点;第(2)个图有2+3+4=9个点;第(3)个图有3+4+5=12个点……第个图就有个点.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

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求解.

2.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个点.

考查目的: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1+4×4;37;201.

解析:分析图形;可得出第个图中共有个点;则第10个图共有1+4×(10-1)=37个点;

第51个图共有1+4×(51-1)=201个点.

3.按下面用小棒摆正六边形.摆4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摆10个正六边形需要

()根小棒;摆个正六边形需要()根小棒.

考查目的:根据已知图形的排列特点及数量关系;推理得出一般的结论进行解答.

答案:21;51;.

解析:摆1个六边形需要6根小棒;可以写作5×1+1;摆2个六边形需要11根小棒;可以写作5×2+1;摆3个六边形需要16根小棒;可以写作5×3+1……由此可以推理得出一般规律;即摆个六边形需

要根小棒.

4.学校阅览室有能坐4人的方桌;如果多于4人;就把方桌拼成一行;2张方桌拼成一行能坐6人(如图所示);请你结合这个规律;填写下表:

考查目的:分析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列出代数式.

答案:10;.

解析:一张方桌坐4人;每多一张方桌就多2个人;那么有4张方桌时就多坐了6人;总人数为4+6=10.如果是张方桌;则所坐人数是.

5.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认真观察图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

考查目的: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规律.

答案:16;4;5;.

解析: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可以把一个点看作边长是1的正方形;并由此类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结果.对于的解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结果归纳出“从1开始

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这一结论即可.

二、选择

1.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的三角形有().

A.82个

B.154个

C.83

个 D.121个

考查目的:数与形的变化规律.

答案:D

解析:分别数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图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总结出白色三角形的增长规律;以此推算出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个数为1+3+9+27+81=121.

2.有一个从袋子中摸球的游戏;小红根据游戏规则;做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树形图;则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是().

A.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B.随机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C.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再随机摸出三个球

D.随机摸出一个球后不放回;再随机摸出三个球

考查目的:用画树状图的方法解决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

答案:A

解析:观察树形图可知;袋中共有红、黄、蓝三个小球;此次摸球的游戏规则为:第一次随机摸出一个球后放回;第二次再随机摸出一个球.

3.搭建如图(1)的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若这样的帐篷按图(2)、图(3)的方式串起来搭建;则可节省结合处的钢管;那么串搭20顶这样的帐篷需要()根钢管.

A.340

B.225

C.226

D.227

考查目的:图形中的计数规律.

答案:C

解析:通过分析图形;搭建单顶帐篷需要17根钢管.从串搭第2顶帐篷开始;每多串一顶帐篷需多用11根钢管;由此得出串搭顶帐篷需要根钢管.则串搭20顶这样的帐篷需要11×

20+6=226根钢管.

4.一只兔子和一条小狗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开始向东运动;兔子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实线部分ABCD所示;小狗的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中虚线部分AD所示.则关于该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狗的速度始终比兔子快

B.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图中BC段表明兔子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在前4秒内;小狗比兔子跑得快

考查目的:关于行程问题的图象综合题.

答案:B

解析:由图象可以看出:在前4秒;兔子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小狗的路程多;所以兔子的运动速度大于小狗的运动速度(由此判断选项D错误);在第4秒;小狗和兔子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在4到8秒的时间段;小狗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比兔子的路程多;所以小狗的运动速度大于兔子的运动速度.整个过程中;小狗和兔子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是错误的;B正确.另;图中的BC段表示兔子处于静止状态.

5.如图;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那么这个数在第个三角形

的顶点处.()

A.669;上

B.669;左下

C.670;右

下 D.670;上

考查目的:数字和图形相结合的变化规律.

答案:D

解析:每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对应的三个数的顺序是上、左下、右下.根据÷3=669……1;所以这个数在第670个三角形的上顶点处.

三、解答

1.把4个完全相同的乒乓球标上数字2、3、4、5;然后放到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第一次任意摸出一个球(不放回);第二次再任意摸出一个球.

(1)请补充完整下面的连线图:

(2)根据上图计算;两次摸出的球所标数字之和是7的可能性是多少?

考查目的:连线和列表的方法;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共有12种情况;和为7的有4种情况;可能性为.

解析:利用连线和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的情况;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会整个过程;注重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找规律填空;要求写出思考的过程.

考查目的:探索数与形结合的规律.

答案:(1)2×4=8;8×2=16;8×8=64.

(2)8+2=10;12+3=15;16+4=20.

如下图所示:

解析:第一个图形中;从上到下外围数字都是2;内部数字都是它的左上角与右上角两个数字的积;第二个图形中;从右上向左下看;每组数据都是一个等差数列:第一列公差是1;第二列公差是2;第三列公差是3;第四列公差是4……由此即可解答.

3.双休日期间;明明和爸爸开车去动物园;在去的路上;明明画出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汽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汽车在哪个范围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是多少?

(3)出发后8分钟到10分钟这段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辆车的行驶情况.

考查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形结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1)汽车行驶了16分钟;最大速度为30千米/小时.

(2)汽车在2到6分钟、12到16分钟这两个时间段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为30千米/小时.

(3)可能发生的情况:汽车加油.

(4)先加速行驶;速度达到30千米/小时;开始匀速行驶;然后减速行驶;直到停下加油.加油后又开始加速;到30千米/小时的速度后匀速行驶;快到目的地时开始减速;最后到达目的地.

解析:通过读图;需要让学生明确:速度不为0就说明汽车在行驶;图象中点的纵坐标的最大值就是最大速度;匀速行驶时;汽车的速度不变;某段时间速度为0;说明汽车没有在行驶;说出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可;最后一个问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描述.

4.分别由红、白、黑、黄、绿、蓝、紫七种颜色排成一排;颜色下面是自然数;按下列方式依次排列:

那么;自然数对应在哪种颜色下面?在第几行?

考查目的:利用数表中的规律解决问题.

答案:是图形中出现的第个数;而÷(7+6)=154……9;说明在154×2+2=310行;具体位置为从右向左第2个;对应颜色是绿色.

答:在绿色下面;在第310行.

解析:奇数行都有7个数;偶数行都有6个数;循环的周期是13.而且奇数行是从左到右增加的顺序;偶数行是从右到左增加的顺序.是图形中出现的第个数;用除以13得出循环的周期和余数;进一步分析所在的行数;最后确定位置和对应的颜色.

5.用花、白两种正方形的瓷砖拼成大的正方形图形;要求中间用白瓷砖;四周一圈用花瓷砖(如图所示).

(1)填写下列表格.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20块花瓷砖;那么;白瓷砖用了多少块?

(3)如果所拼的图形中;用了块白瓷砖;那么花瓷砖用了多少块?

考查目的:先找到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再根据规律求解.

答案:(1)如下表格所示:

(2)(20÷4-1)×(20÷4-1)=16(块).

答:白瓷砖用了16块.

(3);(块).

答:花瓷砖用了块.

解析:大正方形每边的块数每增加1块;所用的花瓷砖块数就增加4.白瓷砖的总块数是白色瓷砖区域每个边上的块数的平方;而花瓷砖的总数量是白瓷砖一边的块数加1的4倍.

八年级数学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单元测试卷 第一章 分式 组名: 姓名: 得分: (本试题共3大题,24小题,总分120分,时量: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星之烁)下列式子:①21 x ;②52a ;③πa -3;④a -12;⑤y x 27中,是分式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星空)当x 为任意实数时,下列分式一定有意义的是( ) A 、 x x 1+ B 、42-x x C 、22 1x x + D 、1 2+x x 3、(繁星)数0.0000168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 A 、61068.1? B 、71068.1-? C 、61068.1-? D 、71068.1? 4、(星空)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1)32(0=-x B 、10=x C 、1)1(02=-a D 、1)1(0 2=+m 5、(星之烁)下列关于分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当2-=x 时,2+x x 的值为0; B 、无论x 为何值,2 4 2+x 的值总为正数; C 、无论x 为何值, 17+x 不可能是整数值; D 、当4≠x 时,x x 4 -有意义。 6、(Sunshine)分式方程 14121=--x x x 去分母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x x 412=+- B 、x x 412=-- C 、112=+-x D 、112=--x 7、(云扬)若ab b a 2=-,则b a 1 1-的结果是( ) A 、 21 B 、2 1 - C 、2- D 、2 8、(时光)计算2 3)(--x y ,结果正确的是( ) A 、2 5x y - B 、 6 2y x C 、 2 6x y D 、6 2y x - 9、(Sunshine)若252=m a ,则m a -的值为( ) A 、 51 B 、5- C 、 51± D 、25 1 10、(繁星)有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22a b -,35a b ,48a b -,511 a b ,……()0≠ab ,那么按这种规律第12个式子是( ) A 、 12 35a b B 、12 35a b - C 、 13 35a b D 、13 35a b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云扬)若代数式 1 x -1 |x |+的值为0,则=x 。 12、(星之烁)若关于x 的分式方程 x a x x -= --434无解,则a 的值为 。 13、(繁星)计算:=-+÷-1 122a a a a a 。 14、(Sunshine)已知3 1 12=+x x ,则式子14 2+x x 的值是 。 15、(繁星)某工厂接到加工a 个零件的订单,原计划每天加工b 个零件可以按时完成,由于 技术革新,每天多加工c 个零件,则实际可提前 天完成加工任务。 16、(时光)对于非零的两个实数a 、b ,规定※运算为:a ※b b a a -=1, 如果2※6 5 )12(=+x 成立,=x 。 三、解答题。(共72分) 17、(Sunshine)计算:32016201522014)2()5()5 1()31 (1---?+-+-- (6分)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知识点

第四章 比 一、比的基本概念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有联系的不同类量的比表示一个新的量 2、比的符号和读、写法 10 15是分数形式的比,是比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3、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前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 (2)比的后项: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后面的数 (3)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4、求比值的计算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比值可用分数、小数或整数表示 5、比和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都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5 3既可表示3:5,又可表示3:5的比值;比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比值是一个数;比只能写成a:b 或b a 的形式,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6、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联系 a:b=a ÷b=b a ( b ≠0) 除法 被除数 ÷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 分母 分数值 比 前项 : 后项 比值 (2)区别 ①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量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个数 ②表示方法不同: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③结果表达不同:除法要求出商;比只有求比值才求出商;分数本身就是一个数值 7、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 比的后项=比的前项÷比值 8、转化法解决问题:把不变量看作单位“1” 小明读一本书,已读页数和未读页数只比是5:4.如果再读27页,已读与未读只比为2:1,求这本书多少页 2:(1+2)=32 5:(5+4)=95 27÷(32-9 5)=243(页)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同样适用于连比 2、化简比的意义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详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圆的认识(一) 1.圆中心的一点叫圆心,用O表示.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两端都在圆上,并过圆心的线段叫直径,用d表示. 2.圆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3.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圆的认识(二) 4.把圆对折,再对折就能找到圆心. 5.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6.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或r=d/2. 圆的周长和半圆的周长: 7.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8.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9.C=πd或C=πr. 10.1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6π=18.84 7π=21.98 8π=25.12 9π=28.26 10π=31.4 圆的面积 11.用S表示圆的面积, 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S=πr^2 S环=π(R^2-r^2) 12.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16^2=256 17^2=289 18^2 =324 19^2=361 20^2=400 13.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时,圆的周长最小. 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四) 14.利息=本金乘利率乘时间 比的认识 15.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项不能为0.16.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 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六年级全册数学知识点(整个小学阶段和中学都通用,比较重要)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击问题:追击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和差问题公式】 (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 【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一倍数×倍数=另一数,或和-一倍数=另一数。【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较小数×倍数=较大数,或较小数+差=较大数。【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平均速度;路程÷平均速度=时间。【反向行程问题公式】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八年级上数学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D C B A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1-4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 下列各图给出了变量x与y之间的函数是:() 2、在实数中- 2 3 ,0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某洗衣机在洗涤衣服时经历了注水、清洗、排水三个连续过程(工作前洗衣机内无水),在这三个 过程中洗衣机内水量y(升)与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对应的图象大致为 4、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惟一画出△ABC的是() A.AB=3,BC=4,CA=8 B.AB=4,BC=3,∠A=30° C.∠A=60°,∠B=45°,AB=4 D.∠C=90°,AB=6 5、如图,在△ABC中,AB=AC,D、E两点在BC上,且有AD=AE,BD=CE,若∠BAD=30°,∠DAE=50°, 则∠BAC的度数为() A.130° B.120° C.110° D.100° 6、如图,C、E和B、D、F分别在∠GAH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若∠A=18°,则∠GEF的度数是( ) °°°° (第5题) (第6题) 7、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 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E C A H F G A B D

l2 l1 l3 8、如图,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 ,点关

于点的对称点为点 ,则点 所表示的数是()

A. B.

C . D . 9、如图,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田字格中,ABC △的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在田字格上画与ABC △成轴对称的三角形,且顶点都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这样的三角形(不包含ABC △本身)共有( )个. 10、函数y =ax +b 与y =bx +a 的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大致位置正确的是( ) A B C (第9题)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练习题

最新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练习题 【知识要点】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 【课内检测】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 如果A ∶B=C ,那么A 是比的( ),B 是比的( ),C 是比的( ). 3、4÷5=( )∶( )= ()() 4、从A 地到B 地共18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 ),比值是( );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 ),比值是( );客车与货车所行的路程比是( ),比值是( ). 5、判断. ①5 3可以读作五分之三,也可以读作三比五. ( ) ②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了2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 ③比值是0.8的比只有一个. ( ) ④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乙数是甲数的3 4 倍. ( ) 【课外训练】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 .4,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 3、长方形的长比宽多5 1 ,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 ). 4、一杯糖水,糖占糖水的10 1 ,糖与水的比是( ). 5、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比》达标检测 【知识要点】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内检测】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8∶5=24∶( ) 42∶18=( )∶3 3、化简下面各比. 21∶35 65∶ 94 0.8∶0.32 4、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35千米,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5、一根绳子全长2.4米,用去0.6米.用去的绳子和全长的比是( ),化简比是( ). 【课外训练】 1、化简下面各比. 35140 0.4∶32 0.3吨∶150千克 0.6∶3 2

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 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 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尽量约分,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常考的质因数有11×11=121;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b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本文档包含5章的单元测试题及期中期末测试题,共7套,带答案 第十一章创优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5 B.6 C.11 D.16 2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A.6 B.7 C.8 D.9 3.在△ABC中,∠B=67°,∠C=33°,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CAD的度数为() A.40° B.45° C.59° D.55°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55°和65°,这个三角形的外角不可能是() A.115° B.120° C.125° D.130° 6.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BC上两点,且BD=DE=EC,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有() A.4对 B.5对 C.6对 D.7对 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 7如图,在锐角△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且CD、BE交于一点P,若∠A=50°,则∠BPC的度数是() A.150° B.130° C.120° D.100° 8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上,a∥b,∠1=50°,∠2=60°,则∠3的度数为() A.50° B.60° C.70° D.80° 9.如图所示是D,E,F,G四点在△ABC边上的位置图.根据图中符号和数据,则x+y的

值为() A.110 B.120 C.160 D.165 第9题图第10题图 10.如图,∠A,∠B,∠C,∠D,∠E的和等于() A.90° B.180° C.360° D.54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所示,AB∥CD,CE平分∠ACD,并且交AB于E,∠A=118°,则∠AEC等于. 第11题图第12题图 12.如图,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A、B、C,若∠CAB=50°,∠CBA=60°,则∠1+∠2=度. 13.五边形的5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4∶5∶6,则最大内角的外角度数是. 1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8和10,若另一边为a,当a为最短边时,a的取值范围是;当a为最长边时,a的取值范围是. 15.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是△ABC的高,∠BAC=40°,则∠AFE的度数为. 第15题图第16题图 16.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短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部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第11章测试卷及答案

第 1 页 共 10 页 D D D D D C B A C C C C B B B B A A A A A 第十一章三角形单元测试及答案 (时限: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将下列各题正确答案的代号的选项填在下表中。(每小题2分,共24分。) 1.如图,△ABC 中,∠C =75°,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 ,则∠1+∠2=( ) A. 360° B. 180° C. 255° D . 145° 2.若三条线段中a =3,b =5,c 为奇数, 那么由a ,b ,c 为边组成的三角形共有( ) A. 1个 B. 3个 C. 无数多个 D. 无法确定 3.有四条线段,它们的长分别为1cm ,2cm ,3cm ,4cm , 从中选三条构成三角形,其中正确的选法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4.能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三角形的( ) A. 中线 B. 高线 C. 角平分线 D. 以上都不对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6.在下列各图形中,分别画出了△ABC 中BC 边上的高AD ,其中正确的是( )

第 2 页 共 10 页 第11题图 第8题图 C A 7.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正方形 C. 长方形 D. 平行四边形 8.如图,在△ABC 中,∠A =80°,∠B =40°.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DE ∥BC ,则∠AED 的度数 是( ) A.40° B.60° C.80° D.120 9.已知△ABC 中,∠A =80°,∠B 、∠C 的平分线的夹角是( ) A. 130° B. 60° C. 130°或50° D. 60°或120° 10.若从一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最多可引10条对角线, 则它是( ) A.十三边形 B.十二边形 C.十一边形 D.十边形 1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 合,则∠1的度数为( ) A.45° B.60° C.75° D.85°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练习题

4.比 练习一 【知识要点】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 【课内检测】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 如果A ∶B=C ,那么A 是比的( ),B 是比的( ),C 是比的( )。 3、4÷5=( )∶( )= () () 4、从A 地到B 地共18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 ),比值是( );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 ),比值是( );客车与货车所行的路程比是( ),比值是( )。 5、判断。 ① 5 3可以读作五分之三,也可以读作三比五。 ( ) ②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了2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 ③比值是0.8的比只有一个。 ( ) ④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乙数是甲数的 3 4倍。 ( ) 【课外训练】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 .4,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 3、长方形的长比宽多5 1,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 )。 4、一杯糖水,糖占糖水的101,糖与水的比是( )。 5、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练习二 【知识要点】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内检测】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8∶5=24∶( ) 42∶18=( )∶3 3、化简下面各比。 21∶35 6 5∶ 9 4 0.8∶0.32 4、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35千米,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化成最 简整数比是( )。 5、一根绳子全长2.4米,用去0.6米。用去的绳子和全长的比是( ),化简比是( )。 【课外训练】 1、化简下面各比。 35 140 0.4∶ 3 2 0.3吨∶150千克 0.6∶ 3 2 2、判断: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质数的比。( ) 3、5∶12的前项增加1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增加( )。 4、甲、乙两人每天加工零件个数的比是3∶4,两人合作15天后, 甲、乙两人各自加工零件的个数比是( )。 练习三 【知识要点】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练习。 【课内检测】 1、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四单元比 第五单元圆 第六单元百分数(一)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 第九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法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观察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出示生日会分蛋糕情境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生日时一般都要吃蛋糕,如果每个人吃72个蛋糕,你知道这7 2 表示的意思吗? (7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7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学会了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这学期我们还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 二、探索新知 1.投影出示例题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9 2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1)引导学生读题,并说说9 2 表示什么。 指明回答: 9 2 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9份,每人吃其中的2份。

(2)求“3人一共吃多少个?”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实际上就是求3个92 是多少。) 2.学生独立列加法算式解答。 92+92+92=96=3 2 (个) 3.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加法算式转换成乘法算式。 (1)提问:这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都相同。) (2)追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启发学生得出:3个92相加,用乘法表示是92×3或3×9 2 。) 4.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提问:3个92相加的和,也可以列成算式92×3,那么92 ×3又应该怎 样计算呢? (2)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观察。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9 2 是2 个91,2个91乘3就是6个9 1 ,所以就是96。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情况进行板书: 92×3=92+92+92=9222++=9 32?=96=32(个)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虚线框起来的思考过程可以不写;分数线要用直尺画。 (4)学习计算过程中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中的分子和分母,分子用“2×3”得来,说明分子中含有因数3,而分母是“9”,也含有因数3,所以将“3”和“9”进行约分,即: 92×3=3 9321 ?=32(个) 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相同。) (5)提问:如果把算式“92×3”的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变成“3×92 ”,又 应该怎样计算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一、 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后项不能是零.例如21:7 其中21是前项,7是后项. 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化简后比的前项和后项没有公因数,化简后要检查) 3、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成整数比,再进行 化简:例如:61:92=(61×18):(9 2×18)=3:4 也可以用:4:34329619261==?=÷ 15:815 8385183:2.0==?= 可以转为除法的运算 4、 求几个数的连比的方法,如:甲∶乙=5∶6,乙∶丙=4∶3,因为[6,4]=12,所以5∶ 6=10∶ 12, 4∶3=12∶9, 得到甲∶乙∶丙=10∶12∶9. 5、() 2103615()24()()43:2+=+=÷=÷= 三、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比较 1.目的不同.求比值就是求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而化简比是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结果不同.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而化简比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比,要写成比的形式 3.读法不同.如6:4求比值是6:4=6÷4= 46=23读作二分之三还可写作1.5(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6:4=6÷4= 46=2 3读作三比二还可写作3:2(结果是一个比) 四、比的应用 1、比的第一种应用:已知两个或几个数量的和,这两个或几个数量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六年级有60人,男女生的人数比是5:7,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60人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60÷(5+7)=5人 第二步求男女生:男生:5×5=25(人 ) 女生:5×7=35(人) 2、比的第二种应用: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另外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有男生25人,男女生的比是5:7,求女生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题目解析:“男生25人”就是其中的一个数量. 解题思路:第一步求每份:25÷5=5(人) 第二步求女生: 女生:5×7=35(人). 全班:25+35=60人 3、比的第三种应用:已知两个数量的差,两个或几个数的比,求这两个或这几个数量是多少? 例如:六年级的男生比女生多20人(或女生比男生少20人),男女生的比是7: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解题思路:男生比女生多几份:7-5=2 求每一份:20÷2=10(人)因此,男生有10×7=70(人),女生有10×5=50(人) 4、比的第四中应用:转化连比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 一个学校篮球队和足球队人数之比为5:4,足球队和排球队之比为3:5.已知篮球队比足球队和排球队总和少34人,求各组人数. 解题思路: 转化连比: 篮球队:足球队:排球对=15:12:20 篮球队比足球对和排球对之和少几份:12+20-15=17 每份人数:34÷17=2(人) 篮球队:2×15=30(人) 2×12=24(人) 2×20=40(人) 5、行程问题中的比例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练习题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4.比 练习一 【知识要点】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 【课内检测】 1、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 )。 2、 如果A ∶B=C ,那么A 是比的( ),B 是比的( ),C 是比的( )。 3、4÷5=( )∶( )= ()() 4、从A 地到B 地共18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 ),比值是( );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 ),比值是( );客车与货车所行的路程比是( ),比值是( )。 5、判断。 ①53 可以读作五分之三,也可以读作三比五。 ( ) ②配制一种盐水,在200克水中放了20克盐,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 ) ③比值是的比只有一个。 ( ) ④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4,则乙数是甲数的3 4 倍。 ( )

【课外训练】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 .4,乙数与甲数的比是( )。 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 ),比值是( )。 3、长方形的长比宽多5 1 ,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 )。 4、一杯糖水,糖占糖水的10 1 ,糖与水的比是( )。 5、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练习二 【知识要点】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内检测】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8∶5=24∶( ) 42∶18=( )∶3 3、化简下面各比。 21∶35 65∶ 9 4 ∶ 4、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35千米,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化成最 简整数比是( )。 5、一根绳子全长2.4米,用去0.6米。用去的绳子和全长的比是( ),化简比是( )。 【课外训练】 1、化简下面各比。 35140 ∶32 吨∶150千克 ∶3 2 2、判断: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质数的比。( ) 3、5∶12的前项增加1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增加( )。

最新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精品文档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第一章 勾股定理综合测评
时间: 班级:
满分:120 分
姓名:
得分:
一、精心选一选(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1. 在△ABC 中,∠B=90°,若 BC=3,AC=5,则 AB 等于( )
A.3
B.4
C.5
D.6
2.下列几组数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1 , 1 , 1
B.3,4,6
C.5,12,13
D.0.8,1.2,1.5
345
3.如图 1,正方形 ABCD 的面积为 100 cm2,△ABP 为直角三角形,∠P=90°,且 PB=6 cm, D
则 AP 的长为( )
A.10 cm
B.6 cm
C.8 cm
D.无法确定
C
4.两只小鼹鼠在地下打洞,一只朝前方挖,每分钟挖 8 cm,另一只朝左挖,每分钟挖 6 cm,
10 分钟后,两只小鼹鼠相距( )
A.50 cm
B.80 cm
C.100 c m
D.140 cm
5.已知 a,b,c 为△ABC 的三边,且满足 a2 b2 a2 b2 c2 =0,则它的形状为( )
A.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6. 图 2 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试判断△ABC 的形状为( )
A.钝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有可能 [来源:学科网 ZXXK]
A
P B
7.如图 3,一圆柱高 8 cm,底面半径为 2 cm,一只蚂蚁从点 A 爬到点 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
取 3)是( )
A.20 cm
B.10 cm
C.14 cm
D.无法确定
8.已知 Rt△ABC 中,∠C=90°,若 BC+AC=1 4 cm,AB=10 cm,则该三角形的面积是( )
A.24 cm2
B.36 cm2
C.48 cm2
D.60 cm2
二、耐心填一填(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
9.写出两组勾股数:
.
10.在△ABC 中,∠C=90°, 若 BC∶AC=3∶4,AB=10,则 BC=_____,AC=_____.
11.如图 4 ,等腰三角形 ABC 的底边长为 16,底边上的高 AD 长为 6,则腰 AB 的长度为_____.
精品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位置 1.找位置要先列后行,写位置先定第几列,再写第几行,格式为:(列,行)。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 a × b )×c = a × ( b ×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a c + b c = ( a + b )×c 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10.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1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以后称为“标准量”)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是”、“占”、“比”、“相当于”的后面 (3)画出线段图,标准量与比较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即可,标准量与比较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即可。 (4)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 几 。 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检测试题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位置测试卷 六()班姓名:成绩: 一、直接写得数。(每小题2分,共20分) 2.5×40= 18×6= 1.73+2.07= 10-0.9= 400÷4= 1 2+1 2= 2 3- 1 3= 1 5+ 1 4= 3 4- 1 2= 1 6- 1 7= 二、想一想,填一填。(每空2分,共22分) 1、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 (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 (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3、如下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西瓜的位置记为(,)。 4、如下图:A点用数对表示为(1,1),B点用数对表示为(,), 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3题图4题图 三、对号入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8分) 1、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A、(4,4) B、(4,5) C、(5,4) D、(3,3) 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 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A、(5,1) B、(1,1) C、(7,1) D、(3,3) 1题图2题图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2) B、(4,3) C、(3,2) 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共50分)(1至3题12分,4题14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全册 第十一章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个小题,共42分.1~10小题各3分;11~16小题各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5,6,10 B.5,6,11 C.3,4,8 D.4a,4a,8a(a>0)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 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不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平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D.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3.如图,在△ABC中,D是BC延长线上一点,∠B=40°,∠ACD=120°,则∠A等于() A.60°B.70°C.80°D.90° 4.如图,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何原理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三角形的稳定性 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垂线段最短 5.如图,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且△ABD的周长为11,则△BCD的周长是( ) A.9 B.14 C.16 D.不能确定 6.在△ABC中,已知∠A=4∠B=104°,则∠C的度数是( ) A.50° B.45° C.40° D.30° 7.如图,∠AOB=40°,OC平分∠AOB,直尺与OC垂直,则∠1等于( ) A.60° B.70° C.50° D.40°

8.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2∠C;③∠A=∠B=1 2∠C; ④∠A∶∠B∶∠C=1∶2∶3.能确定△ABC为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9.一个正多边形的边长为2,每个外角为45°,则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是() A.8 B.12 C.16 D.18 10.长度为1cm、2cm、3cm、4cm、5cm的五条线段,若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构成三角形,可以构成不同的三角形共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11.墨墨发现从某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作4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 A.1260°B.1080° C.900°D.720° 1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之比为3∶4∶5,则这个三角形内角之比是() A.5∶4∶3 B.4∶3∶2 C.3∶2∶1 D.5∶3∶1 13.平面上,将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一边重合并叠在一起,如图,则∠3+∠1-∠2=() A.12°B.18°C.24°D.30° 14.若a,b,c是△ABC三边的长,则化简|a-b-c|-|b-c-a|+|a+b-c|的结果是() A.a+b+c B.-a+3b-c C.a+b-c D.2b-2c 15.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E=300°,DP,CP分别平分∠EDC,∠BCD,则∠P的度数是() A.60°B.65°C.55°D.50° 16.如图①,M是铁丝AD的中点,将该铁丝首尾相接折成△ABC,且∠B=30°,∠C =100°,如图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时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乘法交换律: 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 b × c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c + b×c 六、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具体量)用乘法) 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一个数×几分之几 1、找单位“1”:在分数句中分数的前面; 或“占”、“是”、“比”的后面; 2、看有没有多或少的问题; 3、写数量关系式技巧:(1)“的” 相当于“×” “占”、“是”、“比”相当于“ = ” (2)分数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数=具体量 (3)分数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分数)=具体量;单位“1”的量×(1+分数)=具体量 (已知具体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 三、倒数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4)、求小数的倒数: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就是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除以一个数是乘这个数的倒数,除以几就是乘这个数的几分之一。 乘法:因数× 因数 = 积除法:积÷ 一个因数 = 另一个因数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规律: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三、比和比的应用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的后项不能为0. 例如 15 :10 = 15÷10=3/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2、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路程÷速度=时间。 3、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比的前项相当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分数的分数值。 注意:体育比赛中出现两队的分是2:0等,这只是一种记分的形式,不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二)、比的基本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