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平衡术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一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伯克所倡导的保护传统(主要是“从《大宪章》到《权利宣言》”所肯定的“得自我们祖辈的”自由遗产和有利于维系公民社会的宗教伦理等),并非中世纪那些黑暗的东西,而是西方文化中与资本主义精神相一致的东西,是近代化了的东西。
用“保守”与“激进”来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思想派别或人物,情况就大为复杂了。
变革中的激进与保守之我见

变革中的激进与保守之我见放眼世界,纵观古今,改革大大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马克思指出: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无论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变革的力量。
在社会变革的狂澜中,激进派与保守派往往应运而生。
保守分子固守传统,往往顽固地阻碍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激进派希望一扫弊政,结果却大多搞得全国是鸡犬不宁。
清朝末年,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几乎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面对当时的新情况、新问题,旧的制度已经完全落后于社会的舞台,社会的变革势在必行。
“祖宗之法不可变。
”“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
”由于思想的局限和利益的牵制,旧的保守分子顽固地坚守祖先的一切,强烈谴责和反对“崇洋媚外”的一切行为。
而同时期的东洋小岛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已经逐渐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甲午战争爆发,强大的中国被不足挂齿的小国日本打得一败涂地,给国人以强烈的震撼。
变法者通过与保守分子做出不懈角逐和生死较量,终于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日(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 病逝后,阻力有所减少,变法得以实施。
面对史无前例的内忧外患,光绪帝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从现在起,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
”光绪已经下定决心,广泛动员,大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从此,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频繁地召见变法维新人士,在四月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
不断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
从颁布国是诏书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为止,光绪帝的变法活动共进行了103天,公颁布了二三百件变法上谕。
其中包括政治上大量裁撤冗官、改革律例,经济上取消满洲贵族生活待遇的特权、保护奖励工商业,军事上裁撤绿营、编练海陆军,文教上废除八股、提倡西学等重要措施。
2017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中共党史)考研笔记(2)

2017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中共党史)考研笔记(2)政治学原理部分:《现代政治分析原理》辅导讲义《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核心观点归纳总结概述:全书框架----分四大部分:(一)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1)阐述政治的性质,定义和各种政治观念;(2)描述西方政治研究的历程以及政治学的功能和知识结构。
(二)政治分析的价值定向(1)界定政治分析的八大价值要素(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公平,权利,自治,宽容和福利等)及其相互关系;(2)系统梳理有以上八大价值要素而形成的种种政治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流派(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
(三)政治分析的概念方法(如哲学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等)(四)政治分析的基本途径全面阐述:(1)政治权力分析;(2)政治合法性分析;(3)政治结构分析;(4)政治制度分析;(5)政治行为分析;(6)政治决策分析;(7)政治文化分析;(8)政治国际分析;(9)政治发展分析的一般方法及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
第一部分政治分析的知识体系第一章政治学: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一)归纳关于政治涵义的四种概念和观点:(1)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戴维.伊斯顿(2)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3)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4)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二)研究和分析政治的意义:(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第二章政治研究历史和现状(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典政治学时代”;(2)中世纪时代---“神学政治学时代”;(3)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4)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二)西方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特点以及中西方政治观的差异:(1)基于自由主义基础上的现代西方政治文化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文化,其总体结构性特点:1.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2.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3.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求同存异”(2)中西方政治观的差异:(中国 西方):1.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2.人治主义VS法治主义;3.集体至上主义VS个人至上主义;4.国家权力本体主义VS个人权利本位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一、标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观念演变研究1.1 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使得中国整个社会以及经济文化呈现出繁荣的现象,但这同时也需要将传统保守观念转变为开放激进的社会文化思想。
因此,本篇论文主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激进与保守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具体的影响。
1.2 激进与保守的分析激进派主张现代化的优先发展,通过改革打破一切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保守派则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主张不断开发文化遗产,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农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程度的提高,激进思想逐渐占据上风。
中国社会文化的传统意识、福利意识以及家庭观念等传统保守思想被逐渐淡化,而大众对现代化思想的追求和获取更加旺盛。
此外,公民权利保障的加强,有利于个人的思想交流和传承,促进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虽然仍存在观念保守倾向,但总体趋势是宽松了,丰富了,开放了。
1.3 思想演变研究思想演变的过程符合三个条件:毫无疑问,社会和文化的轨迹是不可避免的演变,源于经济技术变革等社会变化的影响。
主张激进思想的人们相信,在建立新型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推动社会建设,形成完整的现代化区域;而传统保守派则会倾向于继续发扬及传承传统文化与艺术,代表性的保守派政治家常常十分关注国家利益及国家形象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对经济实力的强调,中国保守主义思想逐渐转变成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强调市场力量而非政治或道德来调节经济和社会生活。
这显然是中国经济转型社会的一种缩影。
二、标题: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垄断企业与市场经济研究2.1 概述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特点已经得到实现,同时垄断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也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立足于此,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垄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产业发展的模式。
辩论辩题的激进与保守

辩论辩题的激进与保守正方,激进与保守的辩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
激进主张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而保守则主张守旧保守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我认为激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保守则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首先,激进主张改革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变革是一种常态,不变则是一种死亡。
”激进的改革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激进改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其次,激进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变革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激进的改革能够打破旧有的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例如,女性参政权的争取运动就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实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反方,保守主张守旧保守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我认为保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而激进则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
首先,保守能够守护社会的传统和文化。
正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说,“传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保守传统能够维护社会的文化传统,保护社会的文化根基不被轻易动摇。
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就是一种传统的保守,能够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稳与温馨。
其次,保守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正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保守主义是一种对秩序的尊重,对传统的珍视。
”保守能够避免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
例如,一些激进的政治改革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而保守则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综上所述,激进与保守的辩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
激进主张改革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保守则能够守护社会的传统和文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在实际社会发展中,激进与保守应当相互平衡,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

The Transcendence over Cultural Radicalism and
Conservatism
作者: 陈卫平[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1824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133-14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9期
主题词: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
摘要: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应当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
对此,中国近代以来形成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前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立,不具有现代价值;后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创新与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对立起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述的对峙似乎又重演了一遍。
习近平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回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时代问题的根本方针,超越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
关于保守与激进作文素材

关于保守与激进作文素材保守与激进:在变革中寻找平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保守与激进是两种常见的态度。
保守主义者倾向于维持现状,尊重传统和既有的价值观;激进主义者则倡导变革,追求更快的进步和创新。
这两种态度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保守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尊重传统和既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他们认为,传统和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被珍惜和传承。
保守主义者通常强调稳定和秩序,他们担心变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他们主张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进行改革,以最小化风险和成本。
激进主义则强调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性。
激进主义者通常对现状不满,认为现有的制度、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存在缺陷,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他们倡导创新和突破传统,追求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激进主义者往往更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他们主张打破既有的权力结构,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保守与激进的区别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上,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例如,在经济领域,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保守,而在社会问题上,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激进。
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完全的保守主义可能导致社会的停滞和僵化,而完全的激进主义可能带来混乱和不稳定。
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尊重传统和稳定,又要鼓励创新和变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其中保守与激进的平衡是成功的关键。
例如,在科技领域,一些公司采取了渐进式的创新策略,在保持现有业务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引入新的技术和产品。
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抓住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运动也在寻求平衡,他们既倡导变革,又注重与既有的权力结构进行对话和合作。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在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平衡。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但同时也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应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保守与激进是人类社会中两种常见的态度,它们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现代化思潮的重奏与交响——论近代中国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

根据 英 国学者斯 克拉顿 的定 义 ,保 守 “ 是指人们 心 目中的一种 自然 的性 情 ,即抵制 对 习惯性 生活 和 工作方式 带来混乱 的变化 。换 言之 ,它 描述 的是一 种本质上或 心理上 的态度 ,是绝 大多数 人在 日常生 活 中表现 出来 的一 系列 特性 :习惯 、惰性 、恐惧 以及好胜 心等等 ” [【 可见 保守体现 的是一种性 格 、态度 。1I ln
或 感 情 倾 向 。 激 进 亦 然 ,激 进 又 意 疾 进 ,激 扬 跃 进 。其 急 于 变 革 ,讲 求 改 变 之 速 ,反 映 在 思 想 意 识 上 就
是 进 取 且 偏 激 、偏 执 , 两 者 一 张 一 弛 ,相 对 相 成 。粱 启 超 认 为 ,“ 留 恋 也 故 保 守 ” Ic 这 个 令 中国 思 想 文化 史研 究 所 教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万 国 崔 , 湖 北 大 学 中 国思 想 文 化 史研 究
所博 士 生 ( 北 武 汉 ,4 0 6 。 湖 3 0 2)
一
1 6- 0
思潮 和精 神现象 ,是知识分 子在对 于现代化 的思 考 中所 形成 的处理 本 土文化与 外来文 化 、传统 文化 与现
面 影 响 .主 张 以 “ 本 开 新 ” 的 方 式 实 现 民 族 国家 的 现 代 化 。 这 三 大 思 潮 均 为 应 对 资 本 主 义 现 代 化 的 时 返
的 、稳 定 的现 状 就 是 传 统 。如 郭 齐 勇 所 定 义 的 ,“ 统 其 实 就 是 理 解 者 内在 地 置 身 于其 中 的历 史 ” ft , 传 。1 3
如此说 来 .保守 就是抓住这个 历 史传统 的核心 价值不放 ,是对 自己业 已习惯 的表现 小内在 的留恋 :激 进 则是 以激烈 、急 躁 的心态 反对传统 ,以求舍弃 一净 ,置 身于一种新 的理解 之 中。作为 现代化思 潮 的保 守 与激进 ,其 内涵 十 分丰 富 ,绝 非 如字 面所显 现 的那 么简 单 。保 守 主 义的大 家牟 宗三 说 :“ 真正 的保守 , 就是 切实而落 于实践 的创新 。 ¨ 激进 主义 的大 家章太炎说 :“ ” 0 革命非 天雄大黄 之猛剂 ,而实补泻兼 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平衡术在中国家电企业里,格兰仕可谓一个“异类”,继最初的微波炉这个单一产品之后,短短几年时间,格兰仕先后“跨界”到空调、冰洗、小家电等领域,而在这些新领域里,已经是巨头林立、血流成河。
格兰仕的目的很清楚——要将它在微波炉产业上取得的奇迹,延续到这些新产业。
与海尔、美的的发展战略、思路一样,格兰仕最终要做全家电企业,横跨多个品类,这是竞争趋势决定的。
从创业伊始,格兰仕已经走过了32年。
基本上每过10年,都会进行一次转型:第一个10年做轻纺产品;第二个10年开始做微波炉产品;第三个10年开始进行家电产业多元化。
这显然是个冒险行为,因此,产业界及媒体对格兰仕的上述激进给予了诸多质疑,但格兰仕却一意孤行。
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产业逻辑?据传,格兰仕已经启动上市,目前进展如何?格兰仕发布的千亿计划,又隐含着哪些策略?2010年12月初和12月底,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多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深入剖析格兰仕的激进与保守。
“在业务上积极进攻,属于激进主义;但在经营上稳扎稳打,属于保守主义。
”他透露,格兰仕的上市进程已经启动,而目前公司5大品类中,微波炉,冰洗、厨卫、空调、生活电器等,计划使每个品类年销售额都超过百亿。
“格兰仕的风格是,要么不做,要么每个品类都要冲到前三,在每个细分市场冲到第一。
”他说。
千亿目标年销售额超千亿。
将是未来中国家电企业的门槛。
必须达到才能在这个大洗牌中立足。
暂时的成功只是优秀,只有持续领先才是卓越,这是团队“革命”加“拼命”的原动力《21世纪》:格兰仕最近提出了千亿计划,要将销售额从现在的年过百亿提升到千亿规模,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目标?梁昭贤:欧、美、日、韩的家电企业已经完成洗牌,只剩下了几个巨头企业。
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中国未来也会有这样一个大洗牌的过程。
最终,能在这个洗牌中继续立足的企业规模将会达到千亿元之巨,小于千亿元的企业将很难生存。
届时,中国大型家电企业可能只有五六家,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不为胜利者就为失败者,不做洗牌者就会成为被洗牌的对象。
《21世纪》:这就意味着你们要“跨界”,从最初的微波炉,“跨界”到冰洗、空调、生活电器等领域,但在这些领域里已有很多领先者。
你们为何敢于迈出这一大步?梁昭贤:暂时的成功只是优秀,只有持续领先才是卓越。
目前,中国尚没有如美国和日本那样能做到持续领先的企业,今天某些企业虽然已经站到了制高点,但还不是格兰仕认为的制高点。
竞争不是一天的事情,别人先走一步,暂时领先,对于格兰仕来说,这不是大问题。
我们要打造自己持续领先的优势,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这也是格兰仕的团队“革命”加“拼命”的原动力。
用昨天的眼光看今天,更要用明天的眼光看今天。
《21世纪》:2010年年初,你们提出加快传统优势家电转型升级,如何才能转型升级?梁昭贤:从中心市场向渠道市场转型;从单一的海外市场向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并重转型;从OEM为主向自主品牌转型,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够掌握定价权;从中低价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生产力水平要有质的飞跃。
为此,格兰仕要从原来简单的低成本、规模化优势,向研发、营销、管理等多方面优势转型、提升。
研发要走到前面,营销主要是渠道建设,管理则是建立、优化现代管理体系。
《21世纪》:转型升级后,你认为微波炉与其他产品的比例各占多少才是合理的?梁昭贤:目前,微波炉的收入在格兰仕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40%—50%;未来,冰洗、微波炉、空调、生活电器等要各占三分之一,要达到基本平衡的状态。
通过这4个三分之一,形成120%,最终保证实现100%的目标。
之所以不设定为100%,是因为我们做事情都是保守策略,留有一定的余地,设定到120%,才比较容易达到总目标的100%。
我们觉得,冲三甲不能按三甲的动作做,否则难以达到目标。
逻辑思维上是永争第一的思想。
《21世纪》:你平时最关注哪些财务指标?梁昭贤:我最关注现金流、资产负债、盈利水平,要把握好一个度。
我基本上每周看一次财务指标,业务指标则是天天看。
资产负债率一定要在行业水平之上,我们一直强调低负债高增长。
格兰仕的综合负债率30年来每年都在下降,盈利水平则在持续进步。
通过大规模投资堆砌出来的发展是有泡沫的,我们30多年的发展经验不允许经营有短期行为、不允许泡沫的存在。
30年来,格兰仕没有投机经营,没有过高负债,因此,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们这种稳健经营的企业来说,倒是一个机会。
当时,低负债其实成为了一个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后,业内开始对高负债进行反思,谨慎的财务政策开始受到推崇。
我接触过很多海外上市公司,他们的资产负债率普遍比中国公司低,李嘉诚、郑裕彤等人曾经说过,公司负债率一旦超过35%,最好马上卖掉(部分业务或资产),但现在中国很多公司负债率都是60%以上。
总之,格兰仕在业务上积极进攻,属于激进主义;但在经营上稳扎稳打,属于保守主义。
这是格兰仕的一贯风格,以后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最大担心就怕组织僵化,团队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一稳定就死定,要在不稳定和不确定中,寻找自己的稳定和确定。
再普通的工作,也需要激情、需要投入《21世纪》:对于公司发展,你目前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梁昭贤:最担心组织僵化,团队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我希望大家都时刻保持活蹦乱跳(笑)。
格兰仕从来不缺战略,但需要团队有更多的激情、更大的活力。
《21世纪》:很多公司在创业期一般都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到了发展中期,则会进入平稳发展期。
梁昭贤:一稳定就死定,要在不稳定和不确定中,寻找自己的稳定和确定。
企业最大的竞争砝码是人才,同样的厂房、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或者同样的人,在不同状态下,就会有不同的局面。
团队里每个人每天的需求都在变化,如何满足?——需要持续的动力、压力,如果组织沉闷、激情不够就麻烦了。
因此,再普通的工作,也需要激情、需要投入。
格兰仕三十余年的企业发展中,永争第一的冠军心态随处可见,这是保持持续激情的动力之一。
《21世纪》:公司总部一直在顺德,这对人才引进有没有影响?有没有考虑将总部搬迁到中心城市?梁昭贤:世界500强里很多公司,总部一直都是在其发家的地方,由此看来,不一定要将公司总部搬迁到中心城市、大城市。
地理位置的确是个问题,但如果企业的其他吸引力够强大,是可以弥补地理位置的劣势的。
如果格兰仕将总部放到上海,能招到的高层次人才的确会多很多,但在上海,人才的流动性会很大,而在顺德,高层次人才的绝对数没有上海多,但人才的流动性也没有上海大。
格兰仕的总部还是要立足广东,面向世界。
当然,研发人才一定要全球化、国际化,此外,研发不能只在实验室,要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总部的研发中心只是一种统筹,主要是制定大的战略方向,打造好的机制,让研发人员愿意到市场一线去。
《21世纪》:问题是如何才能吸引到人才?梁昭贤:好的管理者,应该是营造出一种人才磁场,要成为最吸引人才的磁铁。
能否成为这样的磁铁,一是看企业家的资本实力、有无思想、追求、能力如何、胸怀是否够大;二看利益分配方式,是否有共享机制;三看企业家的组织力,是否可以带团队。
成本领先我们非常注重社会分工,未来将更专注于核心部件的研发与制造,更加强调客户(产业链伙伴)成功才是真正成功,一起降低成本;自身也在不断优化制造能力《21世纪》:格兰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成本优势,一度号称“价格屠夫”,未来,这个优势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吗?梁昭贤:白电行业是全竞争性行业,是中国众多产业中在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白电与黑电本质不同,因为白电的很多核心技术在中国企业自己手里。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本优势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品牌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格兰仕一开始是成本为王、价廉物美,所谓烧鹅味道、豆腐价格,我们对控制制造成本充满信心,这是核心优势之一。
无论做任何一个品类都会强调这点。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发挥成本领先战略,做到价廉物美;但努力从成本为王到价值导向,也就是别墅的质量、商品房的价格,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对于我们,中国的人口红利时代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开始。
中国的社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急剧变化中。
如果郭台铭将70万员工的工资从900元提高到1000元,对格兰仕来说是好事,因为理论上,这70万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了,意味着我们的客户群又扩大了。
因此,格兰仕会坚持价格战略,永远与消费者在一起。
《21世纪》:目前,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沿海地区的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受到挑战,一些学者提出将制造环节转移出去,作为大型制造企业,你们如何看待?梁昭贤: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比中国低,但未来10年,微波炉的制造中心应该还在中国。
就我们来说,微波炉将从现在在沿海大规模集中生产,向就地设厂、就地销售转变,因此,以后格兰仕可能在很多地方设厂。
我觉得,企业的管理、营销可以集中,但以后的制造要分散,而且要社会化,最终向更高层次走,企业只需要掌握研发、核心部件的生产与品牌构建等,中低层次的制造都可以社会化。
未来,企业需要快速设计、快速生产。
格兰仕原来做一个模具需要30天,现在只需要1天。
2010年“秋交会”上,有外商提出愿意提高一两块美金,但要将订单周期从45天缩短到30天。
而要做到快速研发、快速生产,没有自己的制造基地是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