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哲学思考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情绪化地反传统、倡西化是主流,而90年代的“国学热”中,此一主流悄然退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文化保守主义。
弘扬传统,复兴儒学,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寻求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途径等等,成为近年学界的热门话题。
这并非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表明中国当代学人文化气质的变移。
导致世纪之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就存在着一个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且这传统始终或强或弱、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影响,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使我们在感受当代新文化保守主义精神气息的同时,尚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作番客观论析。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在理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
据美国学者艾恺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而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其代表者主要有德国的哈曼、谢林、赫德、斐希特、希洛克,英国的柏克、科柏特、柯尔雪基,法国的格斯特、托克维尔等。
他们的出身、经历及其所具有的学术知识、承受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均有所不同,对于很多问题的具体见解亦有歧异,但“都以各种传统形式的社会当作社会完善的试验”,并都对个人的物质私利“有深刻的厌恶,唯恐它会毁坏所有建基于道德原则的人群关系。
他们对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心存疑惧,而是彻底仇恨,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病态与非人性化。
他们强调社会重于个人,有机的群体关系高于法律关系及法定权利……渴望共有的道德价值和对真理的共同认识与分享……高度评价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非功利方面——艺术、宗教等等”。
此外,他们面对着启蒙运动腐蚀性批判的理性主义,“却常亟思建立一种认识论,为道德价值建立一个基础”。
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无疑是一种出现于现代化过程中,基于对“工业化的结果”的反思而生发出来的对西方现代化运动的批判思潮。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当代文化思潮的深度剖析

中国当代文化思潮的深度剖析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的文化思潮一直以来具有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面对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对于文化思潮的探究就更加必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剖析中国当代文化思潮。
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被重新认识和探究,并且在这个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对接问题备受关注。
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脱节也是事实。
所以,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是必须的。
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首先在于其自身具有历史的寓意并不适合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传统文化在面临现代信息的竞争时产生了短板现象。
为了保持文化的传承和生命力,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势在必行。
古老的文学作品、以及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元素成为现代文化创新的材料,再加上现代技术和手段,如现代舞、电影、数字艺术等形式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文化经典转换成一种崭新的现代文化形式。
这样,传统文化经典就得以在现代社会大有作用和价值。
二、多元主义的转型当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元主义的观念也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阐述和应用,成为文化辩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这个进程中,多元主义早已从一个建设多元社会的理论框架,进化成为一个普遍、全面的文化观念。
在深度的剖析中,多元主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进程,增强了社会文化和谐的可能性。
尽管多元主义有时被诟病,但其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思潮没有改变其积极的趋势。
三、“虚幻”与“真实”的碰撞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一股非现实或非真实超越主义文化思潮依然非常具有影响力。
其核心观点是宣扬人类创造出的所有艺术、电影等虚构的事物都有其独立的价值,如果其中某些事物能够触及灵魂,那么其价值更加无可撼动。
但另外一方面,一些重视现实描述及社会批判的文化思潮,强调“诚实”和“谴责”社会现象的重要性。
两种文化思潮不断在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政治、社会等领域之间互相撞击,这种冲撞也是文化碰撞不断深化的表现。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
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
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
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
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者:李世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摘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32-02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
在复兴中国的道路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糟并存,其将成为现当代文化的良方还是羁绊?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大冲击中,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现代化社会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儒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思想混乱,这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了。
一、当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开放深化的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的泛起,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高度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思想出现了多元化。
2.“文明冲突”论的刺激。
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给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中国文人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掀起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学、实现文化复兴的思想态势。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冯友兰曾经对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他是西洋底,而是因为他是近代或现代底。
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近代以来西学的冲击来势汹汹,中国传统儒学应对乏术,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学信条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晚清的政治危机正是以儒学危机为核心而展开的。
面临西学冲击,中国将走向何方?文化保守主义,是一部分人的选择,而张之洞正是这一部分人的代表。
在辜鸿铭,这位曾经在张之洞幕府供职二十余年的晚清怪杰看来,“周之末季自荀卿以后无儒者,今自张文襄以后亦无儒臣”(《辜鸿铭文集》)。
“儒臣”正是张之洞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
他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引下接触了西方文明,通过“中体西用”思想回答了学习西方与维护道统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有限地吸收西方文明,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价值的固守来维持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反映出一位末世“儒臣”对儒学正统的调适与坚守。
作为晚清官僚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官僚,张之洞的从政与为官具有一种独到的儒家文化特色,他始终力图为自己的为政治民之道寻求一种学理上的解释。
他自四岁发蒙,所师从者皆一时硕学鸿儒,十三岁成秀才,十五岁荣登解元,二十六岁题名探花,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一生在强调通经致用的基础上,笔耕不辍,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除奏章、公牍等政书外,范围涉及经史、诗文、辞章、训诂、版本及目录学,梁启超更是在谈到他年轻时候读到张公的《书目答问》和《轩语》这两本书后,才“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
张之洞虽然宦海浮沉四十年,其文儒清雅的书生本色却未曾消退,有记载说他“好读书,非至终卷,不忍释手,甚至于倦极入梦,犹手握一卷也”。
他在为官期间也是勤政自律,自称“服官四十余年,乡里未造房舍、置田产”(《张之洞全集》)。
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

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作者:白佑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在近现代的历史上,有关保守主义的思想潮流有很多的中国哲学作品都在研究,而且在近几年中已经有很多篇的文章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述了,但是在这些研究近现代文化的保守主义的思想潮流的中对于其内涵和性质还有思潮流派的界定上面仍然具有很大的歧义。
本文将对于近现代文化的保守主义的这一思潮在中国哲学观的角度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1一、两种保守主义文化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开始向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发出很多的挑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够继续延续其绵延不绝的生命,是思想界的一场战争,进行战争的两方思想分别是文化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坚持着肯定的态度,人文中国一定能够重塑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能够继续绵延其五千年的历史,这是一种能够身体力行的社会思潮。
当人们谈论起保守主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比较落后和守旧的思想,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对于保守主义持这样的态度呢,这也是有一定的社会依据的,但是这种思想并不是完全的正确的,可以说这种思想并不很全面,保守主义除了这种守旧的思想之外,还拥有一些积极的意义,这些积极的意义体现在保守主义往往对于社会变迁的时候经常会持有保持其原有状态的一种倾向性,保守主义之所以会持有这样的思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一种力求稳健的观念,本文中谈论的中国近现代的保守主义也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和性质的保守主义,其中的一种是我们所不赞同的封建文化的保守主义,我们之所以对这种保守主义持否定的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不仅是主张在文化和形态上保守一切的传统,而且这种保守主义拒绝一切外来的文化加入,除了拒绝外来文化,更多的还坚持在政治上保留封建制度,除了这种保守主义之外,还存在着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获得我们赞同的文化保守主义,这种文化主义的持有者,他们虽然也对传统的文化怀有强烈的依恋感,也非常的希望能够延续历史,也倾向能够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近现代文化进行道路的建设,但是却始终的秉持着理性,不盲目的维护传统社会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而文化的复兴,又必然以鲜明的民族性为表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确证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潮,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颉颃、交错迭代、争持消涨,不管是有序的激进,还是有效的保守,都既在不断疏离传统,又在不断洄游;既重创造,又重守成;既有现代化情结和历史挫折感交织的情绪,又有对民族和传承的温情和敬意。
激进与保守就犹如一对相依相伴的孪生子,彰显着中国文化自我变革与自我认同的精神面貌。
文化激进主义,顾名思义,即是指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或是对先贤和古典时代的深刻疑虑,以及重新阐释历史的强烈冲动。
文化激进主义的生成是近代中国变革运动演化的产物,如果追根疏源,它应该端起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本是当时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然而诛心而论,“中体西用”的语中深意与其说是守中学而暂权变,毋宁说实为开西学而创新局,直接导致几千年来讲究“体用不二”的儒学威权沦丧。
随着变革的日趋激烈,维新派知识分子索性突破了这层樊篱,反孔之说日盛,至五四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蔚然成风,陈独秀、鲁迅、胡适争相鼓吹,自由与科学成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口号,彻底决裂于传统成为时尚。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保守势力的顽固、现代化进程的迟滞、政治运动的连绵,构成了滋生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厚土壤,至文革,至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可以听到文化激进主义的主题一再重现和回响。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定义,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对文化保守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接新文化的主体,肯定中国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意义;强调科学与人生价值的分列,崇尚心力、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对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怀疑乃至排斥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强调传统的以群体而非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物质文明处于落后的状态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道德至上、人格至尊的精神。
同时,很多学者指出,在清末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当时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必然带有民族主义的浓重色彩,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还纠缠着本土与外来的问题。
认清这一点,对于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根源、发展方向及社会功能不无裨益。
清末,直接承继中华学术传统而奠定文化保守主义根基的开山人物是章太炎,此后钱穆、王国维、陈寅恪走出一条以治史来辨种性的史学路子,其方法是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还原于史实,树立国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而梁漱溟、熊十力及港台新儒家走出一条以哲学(或者更具体来说是“理”)来“返本开新”的哲学路子,其方法是通过价值判断来挖掘中华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树立国民的自我身份认同。
或者史学、或者哲学,都是维护传统文化的重镇,即便是盛极一时的央视“百家讲坛”,也没有跳出这古今皆然的方便法门。
百年的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纷争,各领风骚数十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当下的中国文化领域,俨然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阵地。
特别是在2004年,以读经运动、《甲申文化宣言》与《原道》十周年纪念为三大标志性事件,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高调抬头,卷土重来,且在学界、民间以及官方均有所显现和表达,学界的国学热、民间的私塾热和官方的祭祀热交相辉映,文化保守主义终于走向了光谱的中央,占领了文化激进主义盘踞已久的地位,文化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迅速完成自我整合和自觉站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理论阐述,宣扬自己及本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征,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在当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存在和发展。
这样一来,如何看待文化保守主义的再度兴起,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阀来认识这一思潮,就成为当代中国思想领域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背景鸟瞰哲学讲究“正——反——合”,如果说清末以来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反传统、积极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的话,那么今天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则是“正”“反”之后的“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现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内因。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政治、经济都不是体、不是本,而是用、是末,只有文化是体、是本;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总要或先或后地充当发言人的角色。
当新中国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发展却不容乐观。
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有的人盲目崇拜、积极吹捧西方价值观,热衷于西方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陌生、隔膜甚至轻视;有的人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日益荒芜,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感到困惑和迷茫,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各逞意气和各图私利变得理所当然。
人们开始日益反思,并进行自我拷问,传统文化中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理想人格的道德优势一下子成为全社会最需要了解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正是当今我们这个社会最缺乏的东西。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外因。
在中国现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不可能出现这场文化大潮的。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建濒临崩溃的道德和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如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3月,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2005年6月,中宣部等部门颁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这些文件的颁布和实施,客观上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调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放弃长期以来敌视传统文化的立场,并逐步接受乃至推崇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孔子。
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祭祀孔子,而且规格一年比一年高。
到2007年,主持祭孔的单位已经由县级市升格为山东省政府和文化部、教育部等中央部委。
自2002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海外开设语言推广机构,向国外输出中国文化,2004年3月,海外语言推广机构被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
截至2008年12月,已建立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分布在78个国家和地区。
政府还利用自己的控制力,展开持续的、大规模的、高规格的宣传活动。
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设《百家讲坛》栏目,相继推出《于丹〈论语〉心得》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讲座,在社会上掀起了“论语热”等高潮。
2006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播出了由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7集电视片《我们的节日》,详细解读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对于民间的学术活动,政府也积极引导、鼓励并给予支持。
民间祭孔、蒋庆及其阳明精舍、王财贵宣扬儿童读经的演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等,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三、文化保守主义要理清的几对关系做一个历史的假设,假如我们全盘西化,彻底放弃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在引进西方文明观念和价值体系时就必然会发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即便是西方自我标榜的普世价值,也并不缺乏对峙和冲突,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英法理性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等等,几千年持续下来的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纵然是极端对立的思想流派,也不一定存在你死我活的必然,而是可以相向相生,并行不悖。
一是要理清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关系。
社会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个动态的概念,文化进化不是一个忽左忽右的癫狂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保守与激进、创新与守成,是文化进化的两大辩证统一的特性,从理论上来说,两者理应构成良性互动、相反相成的张力。
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倾向和代表性人物,因为中国从来没有过排他性的文化先例,有的只是消化外来文明如佛学的成功经验,所以,中国的保守传统对于新事物总是会采取谨慎理智的态度,而不会刻板地敬而远之;同样,文化激进的全盘否定的思想,企图断裂传承而再创未来,到头来也必然是一厢情愿的过眼烟云,不可能在中国大地泛起多少涟漪,“即便那些宣称要与自己社会的过去做彻底决裂的革命者,也难逃过去的掌心”。
也许,换一个角度来说,激进与保守身处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分歧或许只是一个量上的不同,而未必是一个质上的不同。
二是要理清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的关系。
承前所言,保守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对原有的发展,这也正是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的最大区别。
所谓文化复古主义,见文知义,就是要固守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传统,全盘否定西方文明,用“传统”反对“现代化”。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诟病最终的关节点要落在文化复古主义上,因为对保守与复古的区分不清,所以质疑保守最终会走向复古。
保守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建立在温情和传承上,是建立在理性的扬弃上,是建立在发展上,而不是建立在盲目推崇和顿首跪拜上。
这是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根本区别。
三是要理清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工具主义的关系。
所谓文化工具主义,就是在一些人那里(也包括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文化不是发自内心情感深处的生命体验,不是安身立命的认同对象,更与根源感、家园感和归属感无关;文化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有效工具。
在文化工具主义者眼中,文化不是存在的意义,而是工具的效用;不求文化内在价值的高低,只看是否有用;对于文化的偏爱、选择、推崇,不是发自本心、见心明性,而是一种具体的策略、应时的方法。
在中国现阶段,处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人为地把文化保守主义(或者文化激进主义)摆到台前,事后马上束之高阁;或者希望通过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影响,达到其其他目的,或者政治上的、或者经济上的,总之存在着强烈的目的指向,这些都是文化工具主义者的伎俩(尽管没有人会承认)。
推崇文化保守也好,激进也好,对于文化的热爱,最好的表现莫过于远离利益纠葛,就文化而谈文化,还文化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1]郑大华,贾小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近代史研究,2005(4).[2]朱大可.我曾经属于文化激进主义.信息时报,2008-04-20.[3]欧阳哲生.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求索,1990(l).[4]康晓光.当代中国大陆传统文化复兴现象研究.儒家邮报第85期/data/2009/0126/article_4588.htm.[5]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265.[6]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355. 注释:①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青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808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