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合集下载

浅谈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浅谈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浅谈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作者:汤琰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世界历史不断走向融合的产物,也是各个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冲突中逐渐形成的特有形式,还是各局部地区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融合整体过程当中产生的碰撞与火花。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形成,一方面它是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延续和进步。

关键词: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基础;特征1.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1.1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维护和促进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派最核心的理论基础,也是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保守”的根本因素。

目前,学界内对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依旧分歧很大,但有一点认识相同的是,大部分学界人士将清末的“精华派”、民国初期的康有为及其“儒学”、五四运动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以及民国十年的“标准文化学派”统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晚清时,“国粹派”以“学习中华文化,保存民族精华”为其职业抱负。

康有为和张之洞在早期的请求使儒家思想作为国教,所谓儒家运动。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学派和学衡学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持有相反的态度,尤其是对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崇尚东方文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好东西方和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学派”提出,吸收西方文化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但我们也应看到:首先,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文化的维护并不是盲目的,但有一定的选择性,维护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只是部分或主要部分之一。

例如,“精华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文化”与“帝王研究”是有区别的,他们所坚持的只是“中国文化”,但对“帝王研究”却持批判态度。

他们要坚持和发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态”。

现代新儒家正统儒学的后裔自居,但并没有把整个维护儒家思想的态度。

第二,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解释。

用冯友兰的话来说,他们说的是“当时”,而不是“按照”传统文化。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3):文化保守主义

近世中西文化论争(3):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西方语境下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人的异化问题,所引发的回归传统道德的保守回应。

而作为世界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发生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遍精神现象。

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姿态展开的,它一旦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冲突,必然引发这些地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守回应。

可以说,发生在世界几乎所有现代化后发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近百年来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传统儒学文化左右不逢源的困境,也恰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植根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西学东渐和传统社会结构急遽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提供的意义世界骤然坍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正可视为针对‘现代化底危机’的反应”。

在古汉语中,“保守”一词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保守聊城”,其意为保卫和坚守,《辞海》中除列出《史记》所给含义,还有“维持旧状,不求改进”之意。

故“保守”时常与落后、守旧等词一同出现,与“进步”相对,偏于贬义。

然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则另当别论了,它更侧重于稳重守成,强调稳定性、秩序性、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判断,与激进主义相对。

广义而言,文化保守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我们们可以说孔子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不仅主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且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其流风所被,使后代的儒者对于文物制度的演变大多偏向于一种保守持重的态度,以至于近代以来,那些拒绝变革、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的保守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势力。

但由于这类观念与一般封建社会的文化保守观念无本质的差别,故尽管它是近代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仍非我们所说的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者:李世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摘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32-02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

在复兴中国的道路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糟并存,其将成为现当代文化的良方还是羁绊?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大冲击中,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现代化社会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儒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思想混乱,这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了。

一、当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开放深化的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的泛起,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高度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思想出现了多元化。

2.“文明冲突”论的刺激。

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给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中国文人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掀起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学、实现文化复兴的思想态势。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中西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及其结果

中西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及其结果

中西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及其结果保守主义是一种思想倾向,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的维护和保护。

在中西文化中,保守主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保守主义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有其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及其结果。

保守主义在中国的体现在中国文化中,保守主义可谓历史久远。

古往今来,中国人重视传统、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有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

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中国的保守主义在礼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尊长、尊敬等精神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还要遵守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传统,比如对长辈行 bow、结婚的习俗等。

在中国的家庭观念中,也体现了保守主义的影响。

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如孝道、父权制度等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受到保守主义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着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世袭的帝王统治和长期的封建社会结构使得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对于改革和变革多有抵触。

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也很难摆脱这些影响,保守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在西方社会的家庭观念中,保守主义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西方的家庭观念强调家庭的稳定和传统,父母权威、子女尊重和家庭责任等传统观念在家庭中得到了滋养,保守主义的思想通过家庭传承和社会教育得到了强化。

在政治与社会结构中,西方的保守主义也表现得很明显。

西方国家中有许多长久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比如资本主义制度和立宪制度等,在西方社会中,这些保守主义思想会影响政治决策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使得改革变得困难重重。

保守主义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结果。

保守主义使得社会文化传承稳定。

传统的习俗与礼仪可以得到继承和发扬,使得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给人们传递了人生奋斗和道德修养的价值观念。

保守主义使得社会保持了一定的秩序和稳定。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在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文化研究中,情绪化地反传统、倡西化是主流,而90年代的“国学热”中,此一主流悄然退位,代之而起的则是新文化保守主义。

弘扬传统,复兴儒学,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寻求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途径等等,成为近年学界的热门话题。

这并非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表明中国当代学人文化气质的变移。

导致世纪之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而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本就存在着一个文化保守主义传统,且这传统始终或强或弱、或深或浅、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影响,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使我们在感受当代新文化保守主义精神气息的同时,尚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作番客观论析。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在理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既受西方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组成部分之一,又有相对独立性,展露出自身的演进轨迹,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inner logic)。

据美国学者艾恺的研究,“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文化守成主义”cultural conserva-tive),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而最早在西方世界出现的,其代表者主要有德国的哈曼(1773——1878年)、谢林(1775——1854年)、赫德(1744——1803年)、斐希特(1767——1814年)、希洛克(1876——1924年),英国的柏克(1729——1797年)、科柏特(1763——1835年)、柯尔雪基(1772——1843年),法国的格斯特(1753——1827年)、托克维尔(1803——1859年)等。

他们的出身、经历及其所具有的学术知识、承受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均有所不同,对于很多问题的具体见解亦有歧异,但“都以各种传统形式(或理想化)的社会当作社会完善的试验”,并都对个人的物质私利“有深刻的厌恶,唯恐它会毁坏所有建基于道德原则的人群关系。

他们对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心存疑惧,而是彻底仇恨,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及其病态与非人性化。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评述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思潮。

它充分褒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有限度地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同时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文化保守主义,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首要职志和根本特征。

因此,越是在历史悠久、遗产丰厚的民族、国度,其表现就越强烈。

从时间序列及思想流变上分析,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可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流派。

清末民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

代表人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粹派。

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故此,他们致力于经传的章句训诂,历史典籍的考订和语言文字的研究,并将此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欲从复兴中国的古学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国粹派虽然提倡国粹,维护传统,但并未因此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意识。

他们区分中国文化为国学和君学,认为国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主义、民主自由的内容;君学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功名利禄和纲常名教,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和国粹派一样,康有为也主要是把他所珍视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孔教,作为文明的象征和立国之本加以认同的,他力图通过设儒学为国教,立孔子为教主,来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并借此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这一时期以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为代表。

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杜亚泉。

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区分,这其中“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看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独特体现,是民族文化惰性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变革;国粹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惰性;文化态度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一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的不断加深使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一面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器物,与列强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历程。

其中,中华民族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寻找建国的航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主流。

文化思潮的探索成为这一主流中的中流砥柱。

不论是清末时期的洋务派思想、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思想,亦或是后期的国粹派思想和新儒学思想。

可谓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想的流变,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末一场场对外反抗战争的失败和民初的政局动乱,封建割据势力纵横中国。

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状况下,国人不得不一步步的反思,尝试过学习西方器物的方式却依然没有保全民族,仁人志士们开始尝试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探索,一场遍及各各领域的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

总结近代以来的各路思潮、流派,根本上都是在围绕对中西方文明或文化在中国体制和文化革新中所占的比重所做的探索,虽然各种思潮的立场不同、激进或温和,仁人志士都是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出路思考。

在笔者看来,不同的只是“思变”的程度,当代评价顽固派思想,几乎是以“迂腐”、“冥顽不化”毫无生机可言。

例如清末理学名臣倭仁,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的的洋务派痛加斥责,依然主张这“重人心轻技艺”,重谈“夏夷之防”①而对于以陈独秀和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也是“忘本”、“崇洋媚外”过于激进式的评论。

现在分析则不难看出这两股思想处在了近代文化思想变革流变中的两极,在这两极两端也没有出现第三种文化变革的主张。

“思变”的程度在于思潮流派中代表人物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心理接受程度。

在以上两种思潮的特例中,其文化的根都是接受中国传统式的文化教育,而大相径庭的在于表现出来的视野和思想的开放度,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文化的根意识,在当代被解释为“我族中心主义”,中华民族的我族中心来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

中华民族的优越感古来有之,翻看每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都有表现,正像殷海光在《中国的文化的展望》所说的:“在通常情形下,一般民族或文化单位对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当期继续发挥功能时,总是有意无意持爱护的态度。

笼统的说,如果一个国度就是一个文化单位而且这个文化单位就是这个国度,那么一国的国人爱护其国的文化毋乃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②我国的仁人志士虽一直抱有这种思想的根,但是民族的自我认识也在社会大潮的影响下有所改良。

“故步自封”和“全盘否定”的极端思想流派都不是能成为当时社会环境改变的良药。

而介于两种极端的思想流派的中间,则存在着多种流派和思想主张,其中大多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或器物的融合式的运用。

这其中最为突出而鲜明的要数文化保守主义,对于文化保守主义,人们不免联想到的是守旧和落后。

有人说新儒学是顽固派、是文化保守主义,相似的“新儒学”也是文化保守主义,认为这两种思想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时代上的差异罢了。

这里需对于文化保守主义加以正名。

笔者比较赞同一种观点,将近代以来的各种文化保守主义区分为“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和“非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

③“非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有国粹派、学衡派和新儒学。

“非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包括顽固派思想、洋务派思想和保皇思潮。

而这其中的区分依据是以是否对传统文化既批判有继承、对于传统的政治制度的态度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开放程度。

“非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不仅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认同传统的价值理念,还主张保持封建的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如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虽然兴办实业、引进西艺,但是在思想主张上不但袒护传统的伦理纲常,还维护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例如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对于“民权”是表现出极力的反对,对纲常名教的坚守这证明了这一点。

相反,“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虽然认同符合时宜的传统文化,但对于传统价值中封建思想有所批判,也完全否定传统的政治体制。

这里的”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对于保持社会和文化的延续性和渐进性,防止文化价值的断裂时有积极意义的。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国粹派”,我们都知道国粹派的主要人物,章炳麟、刘师培,其中章炳麟是文学大家,被视为“唯一能打破康有为学问体系的革命家”。

国粹派强调中国的文化建设须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对西方文化进行适当的吸取和整合。

国粹派有言:“夫有特别之精神,则此国家与彼国家,其土地人民宗教政治与风俗气质习惯相交通相调和,则必有宜于此而不宜与彼,宜于彼而不宜与此者。

”④这段话认为文化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这一特性决定着中西文化不应当也不可能一味照抄照搬或者是模仿对方,相反,尊重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取人之长为我用,才是文化交流的正确原则。

中西文化作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的两大文化体系,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某种先进和落后的差异,但归根溯源,它们却是独立的、平行的两大文化。

可以看出国粹派对于文化的融合和借鉴持一种因地制宜的思想。

国粹派和学衡派的思潮的产生一方面是针对于当时出现的激进的全盘西化的观点所进行的论战,另一方面源自当时西方的文化价值危机的影响。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然而一战的爆发让国人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弊端,反观西方思想界,通过文学、艺术和运动对资本主义的“功利化”、“无政府主义”、禁锢的宗教思想等等现代社会的病态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反映的就是对西方从古希腊雅典时期到近代的理性主义的所进行的彻底的批判,对于旧世界的进行了哲学和文学的反思。

这一价值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则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回归现象,开始对传统儒学进行价值重估。

突出的的表现在现代新儒学的出现。

现代新儒学是指以弘扬传统的儒家精粹为主,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进行宣扬和保留。

并且对于西方的学说是持开放态度的。

这一流派产生于五四时期结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现代新儒学的代表梁漱溟、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都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论者,并且其中一些学者尝试中西学术的结合,创造了中西融合的学术体系,如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所做出的贡献,其研究内容涉及传统史学的诸多方面,主张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以建立新史学体系,《国史大纲》成为其新史学体系建立的印证。

⑤纵观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革新,并没有朝向胡适和陈序经所主张的“全盘西化”式的思想文化变革,也没有倒退到顽固派式的极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产生了兼容性的中西结合式思想流派,主要以“以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为主。

笔者认为这其实可以看做是民族文化惰性的结果,这一观点来源于胡适关于“全盘西化”论调的解释,正如其所说:“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说人只管取向极端的革新,大多说人之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惰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多里路,大多说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将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将调和,社会上自然有无数懒人懦夫来将调和”⑥这里胡适看到了社会运行的调和状态,即社会状态的自我修正,这其中又由人类行为所主导,而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有其核心的价值利益和根深的文化观念,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形成多派的对立,而为了取得变革就需要设置超越时代的标准。

正如《易经》中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将目标定得高远,才最可能获得尽如人意的结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延续性的国家,思想文化已经形成一种稳固的固定状态,这种固定状态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也同样扎根于对待传统文化持批判和包容态度的人的头脑中。

鲁迅认为我们的民族要大胆地吸收西方文化,文化惰性会形成一只“无形的手”将我们拉回,这一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自然会得到传承。

鲁迅是认同胡适的观点的,其文学作品中对于封建礼教的“吃人”现象的披露也映射出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鲁迅认为文化的变革即使用流血的形式,也未必能触动。

早期维新变法中有”戊戌六公子”的英勇就义,就是用流血来警醒世人。

因此,强力的世界只能用强力来打破,“摧毁原有的精神宝塔,之后重建”,胡适就是看到了中国文化巨大的保守力量,才尝试了“走极端”式的文化创新。

也正如胡适所“预见”的,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中西成分的兼容成为了主流,既要尽可能完整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祛除其文化的糟粕,也要审慎的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可以看出“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探寻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性的方面所做的贡献,注重历史的延续性和文化的积累性。

在中西文化的兼容互补和传统史学的现代化构建,以及推动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与民族化方面,做出了努力。

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总结和继承方面,“典型文化保守主义”中可谓是名家辈出,后世学术界称赞不已。

尽管他们在探索自身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关系上缺乏对人生价值观的探索、忽视社会生活中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制约,以及割裂了现代科技发展于社会改变的关系,但对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是依然具有启示意义的。

建国后,我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起落”兼有。

在文革前对于传统文化是提倡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毛泽东提出的观点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民主性精华,去其封建性糟粕”,而文革时期对于传统的破坏则是世人所应警醒的。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同样面临着对于传统文化是采取弘扬的态度还是扬弃的态度。

改革开放后,对于世界的开放程度,与日俱增,中西文化的再一次交流与碰撞的大门开启了,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和解读,采取的是扬弃的态度。

对于传统文化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古老的中国思想中寻找出路,开启文化的创新。

如前两年一直流行的“国学热”,也不失是一种从古代文化典籍中寻找人生哲学和普世价值的方式。

这里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扬弃,是一次社会转型期的自我认同,可以看做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根,一种民族的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