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哲学思考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而文化的复兴,又必然以鲜明的民族性为表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确证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潮,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颉颃、交错迭代、争持消涨,不管是有序的激进,还是有效的保守,都既在不断疏离传统,又在不断洄游;既重创造,又重守成;既有现代化情结和历史挫折感交织的情绪,又有对民族和传承的温情和敬意。
激进与保守就犹如一对相依相伴的孪生子,彰显着中国文化自我变革与自我认同的精神面貌。
文化激进主义,顾名思义,即是指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或是对先贤和古典时代的深刻疑虑,以及重新阐释历史的强烈冲动。
文化激进主义的生成是近代中国变革运动演化的产物,如果追根疏源,它应该端起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本是当时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然而诛心而论,“中体西用”的语中深意与其说是守中学而暂权变,毋宁说实为开西学而创新局,直接导致几千年来讲究“体用不二”的儒学威权沦丧。
随着变革的日趋激烈,维新派知识分子索性突破了这层樊篱,反孔之说日盛,至五四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蔚然成风,陈独秀、鲁迅、胡适争相鼓吹,自由与科学成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口号,彻底决裂于传统成为时尚。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保守势力的顽固、现代化进程的迟滞、政治运动的连绵,构成了滋生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厚土壤,至文革,至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可以听到文化激进主义的主题一再重现和回响。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定义,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对文化保守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接新文化的主体,肯定中国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意义;强调科学与人生价值的分列,崇尚心力、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对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怀疑乃至排斥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强调传统的以群体而非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物质文明处于落后的状态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道德至上、人格至尊的精神。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消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安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进步的社会思潮则能增强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保守主义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主张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作为当代主要社会思潮之一,文化保守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对高校学生思想影响如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们试图通过真实的了解文化保守主义对高校学生思想影响现状,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将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正确轨道上来,这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思想内核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背景,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部分分子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由来已久。
它始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清末的“中体西用”,又经历了“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优越论”、20世纪30年代的“本位文化建设论”,到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热”、“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甚至有些人在国学研究中公然扛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通过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全盘西化”、“新启蒙”、激进的反传统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进而反省自“五四”以来的整个近现代史。
其反思中具有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试图凭借自认的在传统文化上的正当性与延续性,借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略和海外的“文化寻根”热潮,力主儒学复兴。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 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吴宓(1894—1978) 陕西泾阳人。字雨 僧。东南大学文学 院教授。学贯中西, 融通古今,被誉为 “中国比较文学之 父”。与陈寅恪、 汤用彤并称“哈佛 三杰”
• 毛彦文(1898—1999) 浙江江山人。
• 梅光迪(1890— 1945)字迪生。安 徽宣城人。国立东 南大学洋文系主任。 服膺哈佛大学白璧 德教授的“新人文 主义”,认为中国 儒家文化能够救济 病入膏肓的西方文 化。
国粹主义的基本内容:1、古学复兴思想。 2、批判西方文化 3、中西文化思想。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时代
一、 代表人物: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成员有梁启超、梁 漱溟、章士钊、杜亚泉。学衡派成员有吴宓、梅光迪、柳诒徵、胡先 骕,因发行《学衡》杂志而得名。 二、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高涨的主要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刺激 2、东方文化救世论的盛行 三、东方文化派与新文化派的论战: 第一、东西文化的性质问题。 第二、古今文化的关系问题。 第三、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 展 阶段与流派 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
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English Name •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什么是文化保守主义?
二、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 发展阶段与流派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是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时代。代表人 物是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黄侃等人为首的国 粹派。鼓吹国粹主义的刊物有上海的《政艺通报》、《国 粹学报》以及广州的《保国粹旬报》。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张之洞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冯友兰曾经对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说过一段很有见地的话:“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他是西洋底,而是因为他是近代或现代底。
我们近百年来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近代以来西学的冲击来势汹汹,中国传统儒学应对乏术,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学信条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晚清的政治危机正是以儒学危机为核心而展开的。
面临西学冲击,中国将走向何方?文化保守主义,是一部分人的选择,而张之洞正是这一部分人的代表。
在辜鸿铭,这位曾经在张之洞幕府供职二十余年的晚清怪杰看来,“周之末季自荀卿以后无儒者,今自张文襄以后亦无儒臣”(《辜鸿铭文集》)。
“儒臣”正是张之洞毕生追求的人格理想。
他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引下接触了西方文明,通过“中体西用”思想回答了学习西方与维护道统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有限地吸收西方文明,试图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价值的固守来维持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反映出一位末世“儒臣”对儒学正统的调适与坚守。
作为晚清官僚中的学者,学者中的官僚,张之洞的从政与为官具有一种独到的儒家文化特色,他始终力图为自己的为政治民之道寻求一种学理上的解释。
他自四岁发蒙,所师从者皆一时硕学鸿儒,十三岁成秀才,十五岁荣登解元,二十六岁题名探花,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一生在强调通经致用的基础上,笔耕不辍,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除奏章、公牍等政书外,范围涉及经史、诗文、辞章、训诂、版本及目录学,梁启超更是在谈到他年轻时候读到张公的《书目答问》和《轩语》这两本书后,才“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
张之洞虽然宦海浮沉四十年,其文儒清雅的书生本色却未曾消退,有记载说他“好读书,非至终卷,不忍释手,甚至于倦极入梦,犹手握一卷也”。
他在为官期间也是勤政自律,自称“服官四十余年,乡里未造房舍、置田产”(《张之洞全集》)。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2007-06-14 07:23 P.M.保守主义思潮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些人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失去平衡,企图通过认同传统来建立新的平衡的一种心理需要。
所谓文化保守主义,就是“五四”中出现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背景是:1、辛亥革命后期若干年,人们并未感受到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于是开始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
2、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思潮入侵,人们从自己立场对此作出回应。
3、一战爆发以及由此引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盛行。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承认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他们认为这种差异乃是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别;反对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同于新旧文化,主张新旧杂糅,存旧立新;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出路是中体西用式的,他们支持折衷调和,“天人合一”主张国粹不失,欧化亦成。
他们重视“人”的历史位置,他们回归儒学,主张以“孔子的人生”为榜样解决文化问题和人生问题。
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精华和进步:当自由主义者主张全盘西化,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形而上学的对待传统,实行“两个彻底决裂”的时候,他们强调“传统”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对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大思潮未涉及或忽视的领域,做了重要的补充,从而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发挥和颂扬了传统文化,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
证明中国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揭示文化变迁中的量变和渐变性,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文化的弊端,反对照搬西方文化,强调文化的变迁的原则,必须择善而从。
弊端及局限:最大的缺陷是,离开经济与政治这个历史和社会的大环境,孤立地对待文化问题;试图以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学说或经过改造的新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解决现代社会问题,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没有很好地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没有很好地揭示文化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暗面,说明中国人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等方面有所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暴露了文化保守主义落后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
余英时:“保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 只能同激进比较而言。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再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与保守》
学术界关于激进与保守的论争,收录在 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 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二、产生原因
1、西方列强侵华程度的加深以及由此带来 的严重民族文化危机感。 2、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暴露的种种弊端引发 的文化回归情绪。尤其是一战给人类造成 的巨大灾难,使人们对西方文明产生信仰 危机,“西方的没落”,是物质文明的破 产,企图以东方文化救助西方文化的偏失。 3、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杜亚泉说:“吾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 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 ……盖产生西洋文明之西洋人,方 自陷于混乱矛盾之中,而亟亟有待于救济。吾人 乃希望藉西洋文明以救济吾人,斯真问道于盲 矣。”因此,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 明”,“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合于吾固有 文明之中”。如果统整能成,那么不仅可以救济 中国,也可以救济全世界。他认为我国固有文明 的基础就是君道臣节名教纲常,应当“发挥而光 大之”。
80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学发展到第三阶段, 代表人物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等。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35年1月10日) 王新命 何炳松 陶希圣 萨孟武等十教授 ……徒然赞美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是无用的; 徒然诅咒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也一样无用;必 需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 所当去。 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但须吸收其 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 吸收过来。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 要。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因此,文化 的根源就是意欲。文化包括三方面:一是 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 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 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 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器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 和未来,以及中西文化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立场,提出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返本” 即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新”即开科学民主之新) 的思想纲领。他们强调中国历史文化为一活的精 神生命存在,儒家的道德理想和宗教精神对人类 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与现代科学、民主并不 矛盾。主张由“内圣”(儒家心性之学)开出新 “外王”(科学、民主)。 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1,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 2,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3,道德形上的哲学追 求;4,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杜亚泉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调和东 西文化。 他指出文明具有民族性:“一国有一国之 特性,则一国亦自有一国之文明,取他人 所长,以补吾之所短,可也;乞他人所余, 而弃吾之所有,不可也。”一味效仿,只 能被西方文明所同化。因此,救正的方法 是“裁除其弱点,养助其优点”,“利用 此输入之文明,以形成吾国独立之文明”。
最后,他得出结论:“西洋社会,为动的 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 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 的文明。”动的社会,个人生活日益丰裕, 静的社会,个人生活日益贫啬。但并不能 由此说明动的社会比静的社会好,因生活 丰裕是由身心忙碌为代价的,而生活贫啬 却由身心安闲得到补偿,因而,二者“孰 优孰劣,殊未易定”,而“常具一平衡调 剂之理”。
第二,从内容上指出杜亚泉的错误。如杜亚泉认 为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是以民主主义为基础,因 此,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化与现 时的国体并非不相容,而是可以融合而会通的。 陈指出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是以君主的社稷为本 位,这种仁民爱民为民的民本主义,与以人民为 主体,由民(by people)主义的民主政治,“绝 非一物”。因此,“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 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 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 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
五、三个代表人物:杜亚泉、梁漱 溟、梁启超
1.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 亚泉,笔名伧父、高劳,浙江山阴县(今上虞市) 人。1900年在上海创办亚泉学馆,所发行《亚泉 杂志》为我国最早提倡科学的期刊之一。1904- 1932年任职商务印书馆。1911年起任《东方杂志》 主编达9年之久。 杜亚泉从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文明的差异: (一)西方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以自 然为恶,一切以人力营治之”,中国人“以自然 为善,一切皆以体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
2.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哲学家、教育家。 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原名焕鼎,字寿 铭。后以笔名漱溟行世。1916年在《东方杂 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元培因此文 聘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1917年到北京大学 哲学门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1917年梁漱溟到北大后,受当时文化论战的 影响,开始对东西文化作比较研究。1920年 秋,在北大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 讲,《北京大学日刊》自10月起连载了演讲 记录。1921年8月又就此题在济南作了四十 天的讲演。10月讲演稿整理出版。这是梁漱 溟的重要代表作,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 的社会反响。一年之内连续再版五次。梁 漱溟也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其一,由崇拜西方科学转向批评科学万能论。
其二,宣扬“东方文化救世论”,倡导东西文化 的调和或互补。他说,我们的责任“是拿西洋的 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 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再把这 种新文明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 处”。最后,他号召青年:“我们可爱的青年啊, 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 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 超拔他哩。”
梁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进行了对比, 指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 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 根本精神的。 最后,梁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 兴。因此,我们中国人现在应持的态度是: 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 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六、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意义
1.批评了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盲目崇 洋思想。 2.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以我为主,反对激烈的根本 变革,主张融合新旧,循序渐进的态度,对于文 化激进主义的过度震荡,对于外来文化的消化不 良,是一种有力的制约和补正。一定意义上,这 种制衡又是培植近代文化自我完善机制所不可缺 少的条件。 3.文化保守主义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成份,比如新 旧调和论;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具有一种稳健的 心态。
陈独秀主要从两个方面批驳杜亚泉的观点。第一, 从逻辑上揭示杜亚泉思想中互相矛盾之处。如杜 亚泉一方面把西方文明当作是“战争与屠杀”之 文明,“自陷于混乱矛盾”之文明,“破坏以后 之断片”之文明,致“精神上烦闷”之文明,明 知其不足为“吾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一方 面又尽力输入而欢迎之。陈独秀对此挖苦道: “明知‘此等主义主张之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 等之输入无异’,何苦又主张尽力输入而欢迎之, 不更使吾思想界混乱矛盾不能统一,使吾精神界 破产,使吾国是丧失耶?”
此派学者的重要学术著作有熊十力的《新 唯识论》和《读经示要》、冯友兰的《新 理学》等“贞元六书”、贺麟的《近代唯 心论简释》和《文化与人生》、梁漱溟的 《中国文化要义》等。
50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学在港台地区得到 了新的发展,并达到其鼎盛阶段。此期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方东美等,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二代。1958年 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张君劢 联名在香港《民主评论》上发表《为中国 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 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 认识》(又名《中国文化与世界》)的 “宣言”。
(二)西洋人的生活是向外的,中国人的 生活是向内的。因此,西洋人往来不绝, 而中国人“勤俭克己,安心守分”。(三) 西洋社会多团体,中国社会无团体。(四) 西洋社会重竞争,轻道德;中国社会重道 德,轻竞争。所以,西洋的道德是竞争的 工具,而中国的道德在于消灭竞争,“拘 束身心,清心寡欲”。(五)西洋社会以 战争为常态,和平为变态;中国社会以和 平为常态,战争为变态。
学衡派是以欧美留学归国知识分子为主而形成的 一个学术群体,其核心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 先骕、汤用彤等。他们以1922年创刊的《学衡》 杂志为学术阵地,打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的旗号,一方面继承晚清国粹派的某些论学宗旨, 一方面引入西方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一 种特有的中西合璧式保守情怀,看待并从事现代 学术文化的构建。此派因主要精力在于比较专门 的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在社会整体文化的理论建 设方面未能留下更多的东西。 这两派在五四时期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出现的。
我们的文化建设应是: 不守旧; 不盲从。
四、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915-1927)
杜亚泉与陈独秀之争由陈独秀首先挑起。1918年9 月,针对《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中西文化之评 判》(平佚译自日本《东亚之光》杂志)、《功 利主义与学术》(钱智修)和《迷乱之现代人心》 (杜亚泉)三篇文章,陈独秀写了《质问〈东方 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 时隔三个月,杜以“伧父”笔名发表《答〈新青 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以为答复。次年2月,陈又 以一篇长文《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对杜的 答文逐条予以驳斥,杜没有下文,主动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