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二)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测试1.陈独秀在《新青年》第5卷的《偶像破坏论》中指出,要打破“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和不合理的信仰”,树立“真实的、合理的信仰”。

此观点体现了A.民主意识 B.科学精神C.自由观念D.崇洋心理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月腐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积极维护满清统治C.缺乏爱国主义精神D.强烈反对社会变革4.鸦片战争后,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曾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这反映当时A.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C.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D.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5.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其主要意图是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6.1898年《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指出:“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这封信件肯定了维新派A.借助传统文化宜传的策略B.要求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C.彻底地反封建的坚定决心D.倡导中外和好的积极建议7.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

2020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测试卷 岳麓版必修3

2020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测试卷 岳麓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845年《中华丛报》上报道说“像林则徐这样一位达官显贵,也开始研究起外国来了。

……这部不寻常的世界地理大作,只有这位钦差大臣才能写得出来”。

材料中的“大作”指 ( )A BC D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研究“外国”和“世界地理”,可推断出是《四洲志》。

《海国图志》虽也是介绍国外历史地理的著作,但它是由魏源所著;C、D两项均非林则徐的作品。

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A项。

2.魏源说:“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蕃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

……徒知侈中华,未睹瀛(即大海)环之大。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自大中B.已完全认清了自身文化的落后C.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愿望D.急需介绍世界史地方面的教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徒知侈中华,未睹瀛环之大”,可知是对当时中国人不知外部世界的批驳,也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渴求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

A项只是反映了作者反对的状况;B项不切合史实;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

答案是C项。

3.19世纪末有中国学者在谈及如何学习西方问题时指出:“尝谓世无无体之用,亦无无用之体。

有用而无体,其用只是诈伪;有体而无用,其体必多缺陷。

”其言下之意是主张( )A.要同时学习西方的“体”和“用”B.学西方的“用”进行变法C.西方“体”和“用”不能同时兼得D.学西方的“体”要先学“用”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是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时的“中体西用”做法,认为“体”和“用”是不能分开的。

这就表明该学者主张中国的变法是既要学西方的“用”,也要学西方的“体”。

更不能先学“用”再学“体”。

4.嫁接可以扩大植物根系,促其健康成长。

右图体现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某种“嫁接”思想。

这种“嫁接”不能成功的根源在于( )A.中国的“体”是先进的B.西方的“用”是落后的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D.清廷内部的阻挠与破坏答案:C解析:图片体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必修三全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必修三全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第五单元滚动检测 1.(2019·湖北荆州中学月考·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意义在于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2.(2019·吉林实验中学高二月考·历史解释)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粵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 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主张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针对洋务运动,胡燏菜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胡燏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5.(2018·陕西西安模拟·历史解释)顽固派在攻击近代某思想家时说:“其谈治术则专主西学,欲将中国数千年相承大经大法一扫刮绝,事事时时以师法日本为长策。”该思想家最有可能 是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胡适 6.(2019·福建七校期中联考·历史解释)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 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 7.(2018·广东湛江期末·历史解释)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一向保守、信而好古的孔子,写成了一位勇于建设新学派、志在改革的大学问家。其本质意图在于 A.积极改造传统儒学 B.借助传统鼓吹变法 C.向顽固派妥协退让 D.直接宣传革命主张 8.(2018·河北邢台质检·历史解释)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 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 9.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国朝律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这表明政府主X( )A.西学中源B.中体西用C.君民共主D.道德救国解析:题干材料体现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答案:B2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X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解析:解答本题,必须要明确“逸出旧轨”指的是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

从这个角度分析,洋务运动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C3(2012·某某单科)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某某、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项正确。

A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并未摆脱地主阶级思想X畴;C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某某义是系统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A、C、D三项都错误。

答案:B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著作。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检测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检测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检测人民版必修3(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在( ) A.社会制度方面B.思想文化方面C.军事技术方面D.经济科技方面2.“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

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B.曾国藩C.洪仁玕D.康有为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4.19世纪晚期,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时务学堂等新生事物。

它们宣传的“时务”主要是( )A.洋务自强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学习俄国5.“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B.为变法作解释C.宣传中体西用D.维护中华文化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7.《孔子改制考》:“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宣传变法②托古改制③讲求改革策略④走西方君主立宪道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回顾通关检测卷(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回顾通关检测卷(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单选题1.下图为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对异域人物的不同描绘,这反映了A.清代宫廷绘画流行写实画风B.西方人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C.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被打破D.中外交流拓展了国人的世界视野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3.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

”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掠夺工业原料B.割占中国领土C.进行资本输出D.抢占商品市场4.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6.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光绪皇帝极为赞誉,下令广为刊行,其中明确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最要”等观点。

翌年梁启超的《自由书》中评价此文:“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

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张之洞发展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具有历史折衷性B.张之洞依然固守封建伦理纲常,反对学西方制度C.光绪帝赞同张之洞的维新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D.梁启超否定中学为内西学为外,倡导民主与自由7.据严复年谱记载,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而对中学课程则未作严格规定。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模拟题精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模拟题精选: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

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影响的共同之处是()A.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C.解决了“李约瑟难题”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借助传统文化外衣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3.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B.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4.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该诗()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5.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了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

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6.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7.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测试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测试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4.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

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张之洞C.郑观应 D.康有为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6.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A.树立孔子权威 B.否定君主制度C.促进思想启蒙 D.减少变法阻力7.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 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8.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历 史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

”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的背景是A .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的加深B .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的产生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逐渐丧失D .康梁维新思想日益广泛传播 2.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

……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林则徐A .最早提出抵抗西方的侵略B .最早翻译西方的历史地理著作C .是最先了解西方的中国人D .承认西方长处并较早主张学习 3.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可用来说明《海国图志》A .对中国的落后见解肤浅B .对封建制度抱有幻想C .学习西方不够系统完善D .缺乏中外交流的勇气4.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曾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许多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作者主张不符合时代潮流B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 .落后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5.奕诉曾上折说:“当今既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如不借西人、西法为先导,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则恐师心自用,徒费金钱,仍无裨于实际。

”由此可知,奕诉强调A .制造轮船耗损国力B .发展近代机器工业C .学习西方科技理论D .加强军事工业管理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批评了顽固派的守旧及不知变通,同时也批评了维新派的“菲薄名教”和“不知本”。

材料表明张之洞A .具有融合中西思想之倾向B .对中国的纲常名教表示不满C .对中体西用思想表示不满D .与顽固派基本没有共同利益 7.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 .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B .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C .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8.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

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

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 .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C .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D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9.甲午战后张之洞撰文指出,“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

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国有何学,西国有何政也?”这段描述反映出A.“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走向没落B.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旧文化C.中国文化被有识之士彻底否定D.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10.上海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

”由此可见,清政府A.彻底放下天朝上国姿态B.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C.已认识到中体西用局限D.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11.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总共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向国民广泛介绍了西方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

这反映出梁启超A.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B.激励国民从西学中寻找救国良策C.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D.引入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救国理念12.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反映了郭嵩焘A.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B.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3.1918年3月15号的《新青年》同期刊出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和记者《复王敬轩》两文。

王敬轩以传统文化卫道士的形象贬低文学革命;而记者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的口气来反驳王敬轩,支持文学革命。

这表明当时《新青年》A.把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采用争取社会关注的模式传播策略C.主导了社会舆论以便谋求自身影响D.新文化派内部对文学革命发生分歧14.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

材料表明蔡元培A.旨在调和中外文化的矛盾B.对中国儒家文化非常推崇C.思想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D.对西方文化进行绝对肯定15.“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

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这边要打倒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

”出现该时代特征的最直接原因是A.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文学革命”的促使16.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

这一现象A.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B.体现出国民具有崇洋媚外心态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D.说明当时政府在倡导思想自由17.1915年,当胡适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便和赵元任(当时哈佛大学学生,后来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

他们这样做A.使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民众B.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C.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18.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对“纲常名教”予以猛烈抨击,是因为他们视此为辛亥革命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理论道德的维护和提倡,亦是将它看成了“立国之体”。

这反映出当时A.中国新旧文化之争相当激烈B.民主在中国已成为一种趋势C.新思想在中国传播日趋艰难D.新文化运动即将出现新动向19.在南京民国政府成立以后,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仍然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仍然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

这反映出A.民主思想在中国仍步履维艰B.胡适呼吁政府进行思想改革C.胡适的科学思想在与时俱进D.国民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20.新文化运动领袖蔡元培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旧的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

材料表明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对中西文化已有全面认识C.认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21.张东荪、梁启超认为,中国工人所受痛苦来自于工头而不是资本家,因此不应过于责备资本家。

对此,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达、蔡和森等发表文章质疑张、梁,之后赢得大多数工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A.通过斗争占据了主流地位B.通过斗争已逐渐走向成熟C.主要通过理论宣传而实现D.有利于中国革命性质转变22.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早期,当时的先进分子无不是抱着救国、恤民的心愿,在这种最初愿望的驱动之下经过不懈努力,才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材料表明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A.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B.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自我扬弃C.蕴含有浓厚和朴素的民本思想D.在经历失败后主动进行了抉择23.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作为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A.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B.产生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C.适应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D.在新文化运动时被普遍接受24.陈独秀在建党初期提出,工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幼稚,因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阶级,资产阶级虽然也比较幼稚,但它的力量比工人雄厚,因此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是资产阶级。

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未真正实现中国化B.中共未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建党C.陈独秀否定了工人革命积极性D.中共建党初期没有自己的理论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制约。

文化的新生需要外来新型文化的滋润,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正成为推陈出新的重要催化剂。

“经世实学还给中国人提供了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

”……正是在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求西方新知的过程中,在战争的考验中,林则徐认识到中西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

……经世致用的精神使林则徐的救国方略在古方旧药的基础上添了外来的灵丹。

——王先明《近代“科学”的发端》材料二这种兴西学、保中学(中体西用)的主张是一种简单的、矛盾性的结合方式,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证明这种洋务思潮的局限。

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两者不得不杂糅相存。

……尽管这种尝试处于一种“皆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的矛盾状态,但这是近代中国与世界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至少,洋务派比仍然坚持闭关自守的顽固派略高一筹。

——《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思想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的“救国方略”,并分析此方略形成的原因。

(12分)(2)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政治意义。

(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对于传统儒学中“君民关系”,谭嗣同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

他指出,在人类形成之初,大家都是平民百姓,都各有生业,不能同时管理好各项事务,所以共同推举其中的一人为君。

因而不是君选择民,而是民选择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