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令》教案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欣赏:将军令》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欣赏:将军令》优质课公
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学习过程
(一)组织
(二)导入
我国的民族器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
几千年来,它与人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歌唱和舞蹈常需要器乐来配合,在民间的各种活动中,器乐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它是人们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学习新课
《将军令》
1、乐曲简介
《将军令》,是戏曲中作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伴奏的曲牌。
民间艺人也经常吹奏其以增添节日气氛。
本单元选用的这首是由上海民族乐团根据苏南吹打《将军令》加以改编而成的。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并谈听后感
3、分段聆听,分析乐曲
乐曲在一开始,号筒、先锋的号角声和庄重的大鼓、海锣交替出现,继而鼓号齐鸣,乐声大振,辉煌洪亮的大唢呐和振奋人心的锣鼓齐奏,气魄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
改编者在配器上把乐队分成“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组,并作种种变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层次和对比。
在表演上充分发挥唢呐不断连奏的循环换气法,与笛、笙的断奏法相对比;打击乐器则以闷击和放音相对比。
在速度处理上,注意快与慢的对比,并经常在段末作渐慢,使音乐呈现结束感时,又紧接渐快或回原速的处理,使音乐波浪迭起,具有新的推动力。
乐曲尾部以笙管频吹、锣鼓全奏,在异常热烈的高潮中结束。
4、再次完整聆听
《打枣》
1、乐曲简介
《打枣》,是北方吹歌传统曲目。
演奏者以复杂、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一人吹奏唢呐、口笛、把攥子等乐器模拟人声演唱(俗称咔戏),表演生动活泼,深受群众的欢迎。
2、初听乐曲,获得感知
3、乐曲分析。
将军令-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将军令-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舞曲《将军令》的曲调和舞蹈形式;2.掌握《将军令》的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4.提高学生对民间舞曲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将军令》的历史和背景《将军令》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曲,最早出现于明朝。
相传是明朝将领在征战中传授给将士的一种舞蹈和操练方式,后来流传至民间并演变成舞曲。
《将军令》有多种版本,其中台湾地区还有一种快板《将军令》,非常有特色。
《将军令》既是一种舞曲,也是一种操练方式,能够锻炼人体各个方面的能力。
2.《将军令》的曲调和舞蹈形式《将军令》舞曲的曲式基本为3/4或6/8拍,旋律动感十足,激情澎湃。
旋律以二八度为主,以副歌为主题,流畅、活泼、易唱。
舞蹈形式包括诸多变化和细节,常见的舞蹈动作包括:拍手、缩膝、踏步、换脚、旋转、高举等。
3.《将军令》的演唱和演奏技巧演唱时需要注意拍子和歌词的配合,以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针对不同的演唱场合,还可以加入合唱、和声等表现手法。
演奏时需要注意节奏的稳定和乐器的协作,还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加入鼓点、打击乐等元素,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4.实践环节•教学具体流程1.学生整齐列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2.教师教授《将军令》的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3.学生进行舞步和动作练习,并进行配合演唱和演奏;4.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和指导,对学生的技巧和表现进行纠正和提高;5.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学生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将军令》的创编和表演;2.学生进行《将军令》的个人或群体演唱或演奏;3.学生进行《将军令》的视频录制和上传,进行线上分享。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将军令》的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3.提高学生对民间舞曲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和舞蹈形式的理解;2.演唱和演奏技巧的练习和表现;3.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纠正和提高。
初中音乐课教案将军令

初中音乐课教案将军令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音乐课时:1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将军令》这首歌曲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音乐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1. 感受《将军令》的音乐风格,理解歌曲的背景及意义。
2. 学会演唱《将军令》,掌握歌曲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将军令》的音乐内涵,感受歌曲所表现的历史情境。
2. 准确地演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将军令》歌曲及歌词。
2. 教学乐器:钢琴、吉他。
3. 教学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将军令》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将军令》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教师播放《将军令》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气氛。
2.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3. 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
三、歌曲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将军令》歌曲所表现的历史情境,理解歌曲的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四、歌曲演练(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将军令》,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歌曲展示(5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演唱《将军令》的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将军令》的音乐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将军令》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歌词、分析歌曲结构、讨论歌曲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在歌曲演练环节,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的节奏和音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将军令》的音乐风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将军令-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将军令-湘文艺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将军令在中国乐器中的地位和历史背景。
2.能够唱出将军令的歌词,并能够在合适的音高上演唱转调部分。
3.能够感受到将军令威武气势的艺术魅力。
4.培养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1.了解将军令的历史背景。
2.分析将军令曲调的结构及其演奏特点。
3.学习将军令的歌词和歌曲演唱技巧。
4.聆听优秀演奏版本,感受其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要介绍将军令的历史背景和曲调特征。
2.向学生播放一段优秀的将军令演奏版本,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魅力。
二、学习歌曲1.教师发放歌词,并讲解歌词的含义。
2.学生们听一遍原唱音乐,掌握歌曲基本节奏和旋律。
3.学生们跟唱,训练歌曲节奏和歌词发音。
4.教师讲解将军令曲调的结构和演奏技巧,并让学生们模仿演奏。
5.学生们分组演唱歌曲,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三、演奏评比1.每组学生都展示自己的演唱效果,互相评比。
2.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优秀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3.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共同合作,创造出更好的演唱效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向学生们征求反馈意见,并进行课堂总结。
2.教师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3.鼓励学生们继续创作和学习,在未来的音乐生涯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结本节课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歌曲结构和演唱技巧的方式,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将军令这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和合作,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该教学方案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们了解多元文化,培养个人审美能力和协作精神,并在学习中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幼儿园将军令教案

幼儿园将军令教案主题:幼儿园将军令教案目标群体:3-6岁幼儿园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令游戏规则及规范游戏行为;2.提高幼儿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增强幼儿园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和协调能力。
教学内容:将军令游戏规则、团队合作、身体动作协调等。
教学重点:将军令游戏规则的呈现和规范学生的游戏行为。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a.将军令游戏卡片;b.教师工具箱(比如纸巾、胶带);c.场地布置(准备宽敞的、平坦的空地);d.音乐播放设备(如CD、音响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游戏将军令,并简单介绍游戏规则和规范游戏行为。
Step 2:分组教师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颜色。
Step 3:游戏规则呈现教师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场地中央拿到一张将军令卡片,然后让代表回到自己小组,根据将军令上的指令让小组成员做出相应的动作,第一个做完的小组获胜。
Step 4:游戏实施教师按照游戏规则放置将军令卡片,然后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卡片的指令来增加游戏难度和趣味性。
Step 5:总结教师通过总结比赛结果并让小组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式:游戏式教学教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行为举止和动作协调能力,并通过游戏结果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
教材参考:将军令游戏规则。
教学后记:将军令游戏是一种很好的身体锻炼和团队合作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验。
游戏创新、规则生动、趣味性强,通过游戏中的各种动作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体能、反应、灵活性等身体素质,同时也能认识规则,锻炼孩子的智力、意志和精神方面的协调能力。
初中将军令音乐教案

初中将军令音乐教案【篇一:将军令】【篇二:将军令】【篇三:六下音乐教案】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听《将军令》2、唱《敲起我的小木鼓》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一半),能用朝气蓬勃的声音来表现友好的音乐形象,抒发热爱生活,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
2、能专注地听赏乐曲《将军令》,了解乐曲,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的表达特殊意义。
教学重难点1、歌曲教学过程中附点八分音符、装饰音、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准备把握是学唱歌曲的重点。
2、打击乐器的演奏一开始可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应适当加入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视频《赛龙舟》(刘和刚演唱),导入鼓乐在民族音乐中的作用引出乐曲《将军令》。
二、以乐激情:1、介绍乐曲《将军令》:这是一首粗吹锣鼓曲,用大唢呐和全套打击乐器演奏,是苏南吹打乐器组合的一种。
2、视频展示,锣鼓乐队、各种打击乐器的图片。
3、听赏《将军令》,请说说你对乐曲情绪的感受。
4、念一念p1的锣鼓节奏。
随着老师弹奏的主旋律,念一念。
5、欣赏《男儿当自强》,对比《将军令》旋律。
三、以歌传情:1、欣赏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分析歌曲表现的主题,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乐句?2、学唱歌曲:a、学唱印象最深的乐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商定学习内容。
(一半)b、接龙唱:c、完整唱:注意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装饰音、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准备把握。
d、处理歌曲:根据歌曲内容,讨论歌曲演唱时应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绪来表现。
我们来做一做。
四、以歌会友:1、了解寒假里你都学会了哪些歌曲?2、来露一手:3、布置制作小鼓。
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听《咿唷嘞啦》2、唱《敲起我的小木鼓》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另一半),能用朝气蓬勃的声音来表现友好的音乐形象,抒发热爱生活,渴望友谊的美好情感。
2、能专注地听赏乐曲《咿唷嘞啦》,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的表达特殊意义及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七单元 八音和鸣(五)《将军令》教案 湘艺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将军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乐曲《将军令》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弹奏方法以及艺术处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音乐处理完整驾驭、演奏全曲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中国扬琴传统曲目的曲风,乐于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对乐曲四个乐段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
2)对乐曲第三乐段(快板)、第四乐段(急板)的力度及速度变化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赏析导入,激发兴趣:(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古代战场,提问学生古代战争的情节。
(二)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由香港作曲家黄霑作曲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就是取自《将军令》的主旋律作为音乐素材,从而使学生会对新课内容更加感兴趣,导入新课。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朗诵古词,揭示背景:(一)播放《将军令》,并出示古词(师生共同朗诵)(渲染全曲所表现的古代战争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气氛)塞上长风,笛声清冷。
大漠落日,残月当空。
日夜听驼铃,随梦入故里。
手中三尺青锋,枕边六封家书。
定斩敌将首级,看罢泪涕凋零。
报朝廷!谁人听?(二)由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聆听音乐及朗诵古词的感受)话说古代战争。
(教师总结乐曲创作背景:全曲以“战争”为主线,曲调热烈奔放,气势宏大,表现了庄严、生动、紧张的古代战争场面。
)三、分段教学,艺术处理:(配合各乐段表达的内容播放图片)全曲是单主题的变奏曲,结构是引子加主体乐段。
按照情节,命名为引子(擂鼓),慢板(升帐),快板(出征),急板(决战)。
(一)引子(擂鼓):描写军营中鼓声雷动,预示着战争开始的情景。
1、首先,邀请学生一同敲击“战鼓”(感受力度);2、讲解力度处理方法:本段由四个句子组成,演奏时应采用“臂腕结合”的方式,每个句子的开始都要有爆发力,像擂动战鼓一样,有凝聚全身的力量于琴竹之上的感觉,要求浑厚有力的音响。
【最新苏教版音乐教案】苏教小学音乐六下《1将军令》word教案

教学准备
1、钢琴2、磁带、录音机、3、电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敲起我的小木鼓》(一半):
1、复习《敲起我的小木鼓》(一半):
2、跟录音复习唱: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装饰音、前十六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的准备把握。
二、学唱《敲起我的小木鼓》(另一半):
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一九三五年的农历除夕,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里来,准备和他唯一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了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当晚,在黄家,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还是强迫他在闺女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了黄家的大门。
当乡亲们看到了被地主迫害成“白毛女”的喜儿以后,群情激愤,纷纷控诉黄世仁的滔天罪行,这个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终于受到了人民政府的严厉的审判。全剧在欢呼解放的歌声中闭幕。
该剧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深刻揭示了旧中国阶级压迫的本质。歌剧一问世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的欢迎。特别在解放战争和土改斗争中,成为鼓舞战士和鼓舞人民奋起斗争的有力武器。战士们看演出后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和喜儿报仇,有的战士还把这种强烈的愿望用刀刻在枪托上。有些被俘的蒋军士兵看了演出后立即掉转枪口加入人民队伍。当时许多人都是看了演出后便投身于革命的。直到中国解放,《白毛女》更是演遍全国,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极为突出的作用。
2、学唱哼唱的部分、节奏型的部分。
3、听赏《非洲鼓魂》:看图片
珍贝鼓说话鼓……
4、第二遍听赏,跟着音乐动一动:
a、徒手:节奏准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琴考级曲目六级乐曲《将军令》教案【授课班级】扬琴(2)班
【授课教师】冯皓
【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
【教学内容】扬琴考级曲目六级乐曲《将军令》的艺术处理
【教学构想】
《将军令》是中国扬琴四大流派中“四川扬琴”的代表性曲目,因其气势磅礴、热烈奔放,同时用简练的音乐语言、丰富多样的变奏手法、大胆泼辣的演奏技巧描述了一幅宏大、庄严、生动、紧张的古代军营生活场面,体现了“四川扬琴”的风格特点和技术特色,堪称中国扬琴传统曲目中的精品。
因为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全曲的弹奏方法,本节课教学主要针对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奏风格以及各乐段的艺术处理(力度、速度、呼吸的处理)进行教学。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更好地演奏乐曲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
在教学中,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以及演奏的音乐处理来激发学生演奏激情从而完整诠释乐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乐曲《将军令》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弹奏方法以及艺术处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音乐处理完整驾驭、演奏全曲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喜欢中国扬琴传统曲目的曲风,乐于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点。
【教学重点】对乐曲四个乐段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
2)对乐曲第三乐段(快板)、第四乐段(急板)的力
度及速度变化的把握。
【课前准备】
1、教师:打击乐、图片及声音素材等。
2、学生:查找“四川扬琴”流派的特点及古代战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赏析导入,激发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古代战场,提问学生古代战争的情节。
(二)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由香港作曲家黄霑作曲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就是取自《将军令》的主旋律作为音乐素材,从而使学生会对新课内容更加感兴趣),导入新课。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二、朗诵古词,揭示背景:
(一)播放《将军令》扬琴演奏版,并出示古词(师生共同朗诵)(渲染全曲所表现的古代战争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气氛)
塞上长风笛声清冷
大漠落日残月当空
日夜听驼铃随梦入故里
手中三尺青锋枕边六封家书
定斩敌将首级看罢泪涕凋零
报朝廷!谁人听?
(二)由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聆听音乐及朗诵古词的感受)话说古代战争。
(教师总结乐曲创作背景:全曲以“战争”为主线,曲调热烈奔放,气势宏大,表现了庄严、生动、紧张的古代战争场面。
)(三)提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四川扬琴”的风格特点,(教师补充:四川扬琴音乐是在四川琴书的过场音乐、戏曲曲牌、四川民歌等充满地方文化特点的音乐养育下成长起来的。
它的主要曲目分为“大调”和“月调”两类,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闹台》、《将军令》、《南清宫》、《大开门》、《小开门》等。
)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看法)
三、分段教学,艺术处理:(配合各乐段表达的内容播放图片)
全曲是单主题的变奏曲,结构是引子加主体乐段。
按照情节,命名为引子(擂鼓),慢板(升帐),快板(出征),急板(决战)。
(一)引子(擂鼓):描写军营中鼓声雷动,预示着战争开始的情景。
1、首先,邀请学生一同敲击“战鼓”(感受力度);
2、讲解力度处理方法:本段由四个句子组成,演奏时应采用“臂腕结合”的方式,每个句子的开始都要有爆发力,像擂动战鼓一样,有凝聚全身的力量于琴竹之上的感觉,要求浑厚有力的音响。
(音乐处理主要是强调力度的把握及情绪的集聚、酝酿)。
(二)慢板(升帐):将军将士出场,升军帐商议军事。
1、鼓励学生模仿将军的形象“出场”,师生共同讨论升军帐、议军事的气氛。
(庄重严肃)
2、讲解演奏要点:在整个乐段的演奏中要求节奏稳定,气势庄严、铿锵。
注意本乐段的前8小节是音乐主题的第一次展现,由此往下的模仿、移位、扩充、加花,把音乐一步步推向深化,使主题充满生机。
乐段的最后bE(b3)的出现,像再次敲响了战鼓,使人精神一振,这里要像引子那样击弹有力,节奏要做特殊处理,即:
(三)快板(出征):即上战场,表现的是英雄气概和急切心情,用小快板速度演奏。
1、配合所播放图片,学生讨论战士出征的场面。
2、讲解艺术处理要点:这一乐段在演奏时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切忌过分加速,因为这只是战斗的准备阶段,音乐的爆发点还在积蓄之中。
“同音四连音”的演奏要注意颗粒清晰、力度均匀(用指腕的力量控制);注意节拍重音的演奏,尤其是乐段最后乐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要求突出重音且力度递增,从而向乐曲的高潮乐段过渡。
(四)急板(决战){教学难点}:乐曲的高潮和结尾,战争到了激战阶段。
1、启发学生将本乐段曲谱与慢板音乐主题进行对比。
(教师提示:这是音乐创作中的“抽字”方法,谱面对比如下:
2、技术要点讲解:重点是如何配合乐曲情绪控制好力度及速度的递进--两次加快表现了战争的激化,同时要求演奏者以放松的状态完成速度的渐快、力度的渐强,而且要兼顾节拍重音的出现(根据学生技术能力可分为2-3次课完成); 音要奏得有弹性且短促而坚定,演奏情绪要饱满、有积极性、信念坚定;最后三小节结束句,节奏上可以自由一些,可以把第一个音改为附点后半拍,基本上不放慢,而把“突慢”放在加了重音的第二拍上,依次慢下去强奏到结束。
四、师生合奏《将军令》,共同复习本节课教学内容。
五、教师课堂小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与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作业布置】
(1)理解各段的音乐处理要点,并准确表现,精练全曲。
(2)通过练习,以文字的方式谈谈自己对演奏《黄河》的音乐体验。
【教学后记】
这首乐曲的演奏,和前面教学中其他的乐曲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他的主题是严肃的、有历史感的、甚至是沉重的,这是学生在前面初中级阶段的学习中所没有接触过的,当我们的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后,就要学会理解不同的主题,表现不同的情感,这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技巧所能概括的了,它要求演奏者有更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这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实现音乐与各门类艺术的融合。
教与学需要双向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作为教师要加以因势利导,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黄河》教案
授课班级:扬琴二班
授课教师:冯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