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光谱

波长长短排序:γ射线

Plank’s constant=6.6*10-34J/s

普通紫外区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用处大。共轭体系以及芳香族化合物在此区域内有吸收,是紫外光谱讨论的主要对象。可见光区与普通紫外区基本无太大差别,只是光源不同,普通紫外区用氢灯或氘灯,可见光区用钨丝灯。

Lambert-Beer定律:

A=log I0

I1

=log

1

T

=ε▪c▪l

A——吸光度;I0——入射光强度;I1——透过光强度;T(=I1/I0)——透射率;ε=摩尔吸光系数(L mol-1 cm-1);c——溶液的浓度(mol/L);l——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比色池的厚度,cm);

λmax最大吸收波长(一般有多个,数目等于最大吸收峰数目),εmax最大吸收时的摩尔吸光系数(每个λmax都有一个对应的εmax)。

生色团:

可以使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基团。(一般为带π电子基团,诸如C=C,C≡C,苯环,C=O,N=N,NO2)如果一个化合物分子中:①发色团之间不发生共轭:吸收光谱包括发色团各自的吸收带;②发色团之间彼此形成共轭体系:原来各自发色团的吸收带消失,而产生新的吸收谱带(波长和吸收强度比原来明显加大)。

助色团:

有些原子或基团单独在分子中存在时,本身在紫外区和可见区不产生吸收的原子或基团,当连接到发色团后,使发色团的吸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助色团一般为带有p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OR,-NHR,-SR,-Cl,-Br,I,烷基等)。

①助色团与π键相连时,与π键形成p-π共轭或σ-π超共轭,使π键电子容易被激发,发生红移;

②助色团与羰基相连时,使羰基的n-π*跃迁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即蓝移。其中带有p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蓝移更加明显。

③红移: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蓝移: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

④增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减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降低的效应。

⑤末端吸收:

吸收峰随着波长变短而强度增强,直至仪器测量的极限,而不显示峰型(这主要是因为其最大吸收在短波长处),这种极限处吸收称为末端吸收.。

有机化合物有三种电子:σ电子(形成单键的电子),π电子(形成不饱和键的π电子)和n电子(氧、氮、硫、卤素等杂原子上的未成键的n电子)——

各种跃迁所需能量ΔE的大小次序为:σ→σ*>n→σ*>π→π*>n→π*

由上图可知可能的电子跃迁有6种,但实际上由跃迁能级差和跃迁旋律所决定,几乎所有的UV吸收光谱都是由π→π*跃迁或n→π*跃迁所产生的,且n→π*跃迁一般都是弱吸收(ε<100)。

K带(共轭谱带):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共轭时,π→π*跃迁能量降低,吸收波长红移,特征是吸收强度大,lgε> 4;随着共轭链的增长,吸收峰红移,且吸收强度增加。共轭烯烃的K带不受溶剂极性的影响,而不饱和醛酮的K带吸收随溶剂极性增大而红移。

E带(乙烯型谱带):由芳香族化合物(封闭的共轭体系中,如芳环)的π→π*跃迁产生,当共轭系统有极性基团取代时,E带相当于K带,吸收强度大,lgε>4;

B带(苯型谱带):共轭的封闭体系(芳烃)中,由π→π*跃迁产生的强度较弱的吸收谱带,中等强度吸收峰,lgε<3,特征是峰形在非极性溶剂中有精细结构,但在极性溶剂中精细结构消失,

R带(基团型):未共用电子的n→π*跃迁产生,如连有杂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如-C=O,-C=N)中杂原子上的n电子跃迁到π*轨道,这种跃迁在光谱学上称为R带。特征是吸收强度弱,lgε<2。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蓝移)。

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共轭体系、取代基效应、超共轭效应、空间效应、跃迁的类型、外部因素。

①共轭效应:共轭体系的形成使分子的HOMO轨道能级升高,LUMO轨道能及降低,π→π*跃迁的能量降低;共轭体系越长,π→π*能量差越小,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越移向长波方向,甚至到可见光部分,随着吸收的红移,吸收强度也增大,并且出现多个吸收谱带。

②取代基的影响:

当共轭双键的两端有容易使电子流动的基团(给电子基或吸电子基)时,极化现象显著增加。

❶给电子基:未共用电子对的流动性很大,能够形成p-π共轭,降低能量,λmax红移,εmax增加。如:-N(C2H5)2,-N(CH3)2,-NH2,-OH,-OCH3,-NHCOCH3

❷吸电子基:易吸引电子而使电子容易流动的基团,如:-NO2,-COR等。产生π电子的永久性转移,λmax红移。π电子流动性增加,吸收强度增加。

❸给电子基与吸电子基同时存在:产生分子内电荷转移吸收,λmax红移,εmax增加。

③空间位阻:邻位效应越大(邻位基团越大),共轭体系越差,λmax蓝移。【当φ越接近0°或180°时,两个羰基双键越接近处于共平面,吸收波长越长;当φ越接近90

④构型影响→立体效应(P.S当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量红移;这是因为烷基的sigma电子与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扩大了共轭范围,从而使跃迁能量降低,吸收红移)

⑤跨环效应:电子云部分重叠,发生红移与增色效应。

⑥溶剂效应对丙酮紫外吸收的影响:溶剂效应使精细结构消失

π→π*跃迁,非极性溶液中吸收带红移;n→π*跃迁,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加而蓝移。——即极性使吸收带蓝移。

⑦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减小了振动和转动对吸收带的影响,呈现电子跃迁的精细结构。

⑧pH值的影响:pH值的改变可能引起共轭体系的延长或缩短从而引起吸收峰位置的改变,对一些不饱和酸、烯醇、酚和苯胺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分子在不同的pH值介质中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 吸收波长随离子化而改变。(共轭程度提高,吸收带红移,增色效应)

紫光400~435nm;蓝光450~480nm;青光480~490nm;蓝光绿490~500nm;绿光500~560nm;黄光绿560~580nm;黄光580~595nm;橙光595~605nm;红光605~700nm。

红橙黄绿青蓝紫,波长由长到短逐步递减。

紫外光谱仪的仪器装置

主要包括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系统和记录系统等五个部分。

Diffraction Grating:衍射光栅;绕射光栅

Slit:狭缝

Filter:滤光器

Half Mirror:半反射镜

Reference Beam:参考光束

Reference Cuvette:参考试管

Sample Beam:样品光束

Sample Cuvette:样品试管

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用已知最大吸收波长的标准样品校正仪器,如:蒽醌λmax=323nm(EtOH),水杨醛326nm(EtOH)

溶剂的选择:溶剂对200-400nm的紫外光没有吸收;溶剂与样品不发生化学作用;常用的溶剂有:己烷、环己烷、乙腈、甲醇、乙醇、异丙醇、乙醚、二氧六环等。

各类化合物的UV光谱:饱和烃化合物、简单的不饱和化合物、共轭系统的紫外吸收光谱、芳环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①饱和烃化合物:杂原子的原子半径增大,化合物的电离能降低,吸收带波长红移;如在卤代烃中,吸收带的波长和强度按F

②简单的不饱和化合物:简单烯烃、炔烃——位于真空紫外区,助色基团的存在可以使波长红移;简单的醛酮——n→π*跃迁在紫外区,为弱吸收,在结构鉴定上有一定应用价值(比较特征)。羰基的n→π*波长随溶剂的极性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酮类化合物的α碳上有烷基取代后使π→π*吸收带向长波移动,可能是烷基诱导效应所引起。

③共轭系统的紫外吸收光谱——

❶共轭烯烃:共轭烯烃K带吸收位置的计算

骈环:骈环是指两个环共用两个碳原子的环

详见P16解释

详见P17解释

❷α,β-不饱和醛酮

α,β-不饱和醛酮λmax的计算规则(在乙醇溶液中)

P.S 溶剂效应:

ⅰ溶剂极性↑,π→π*跃迁的吸收谱带发生红移;例如: 溶剂由环己烷变为乙醇,红移。

ⅱ溶剂极性↑,n→π*跃迁的吸收谱带发生蓝移;例如: 环己烷改为乙醇: 蓝移7nm,水: 蓝移8nm。

α,β-不饱和醛酮紫外K吸收波长的溶剂校正,详见P17表1-9

❸α,β-不饱和羧酸和酯

α,β-不饱和羧酸和酯计算规则(乙醇为溶剂)

④芳环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芳香族化合物的B带吸收带由系列精细小峰组成,溶质分子取代基基团吸电子能力越强,对精细小峰的影响越大。苯环上有一元取代基时,一般引起B带的精细结构消失,引起红移

稠环芳烃:线型结构的稠环芳烃,他们的吸收曲线形状非常相似,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加,吸收波长红移;角形结构的稠环芳烃,如菲类,随着环的增加,吸收波长也会出现红移,但红移幅度比线型结构芳烃小。由于稠环芳烃的紫外吸收光谱都比较复杂,且往往具有精细结构,因此可以用于化合物的指纹鉴定。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化合物的鉴定,纯度检查(定量)如乙醇中少量苯的检查,成分分析(定量分析,与色谱连用,如液相色谱),异构体的确定,位阻作用的测定,氢键强度的测定,紫外光谱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互变异构的测定。

①化合物的鉴定:

推测化合物分子骨架(鉴定共轭体系、羰基的存在):

⑴200-800nm没有吸收,说明分子中不存在共轭结构(-C=C-C=C-,-C=C-C=O,苯环等),可能为饱和化合物。

ⅰ200-250nm有强吸收峰,为发色团的K带,分子中有上述共轭结构单元。同样在260,300,330nm处有高强度K 吸收带,则表示有三、四和五个共轭体系存在。

ⅱ250-300nm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峰(ε=200~1000),则表示有B带吸收,体系中可能有苯环存在。如果苯环上有共轭的生色基团存在时,则ε可以大于10000。

ⅲ270-350nm有弱吸收峰,为R带,ε<100,可能为羰基化合物等。

ⅳ样品有颜色,说明分子中含较大的共轭体系,或为含氮化合物。

②异构体的确定——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在碱性乙醇溶液中,以烯醇氧负离子形式存在,氧原子上负电荷增加了共轭双链的电子云密度,使K吸收带红移。通过规则计算,得出各构型的最大吸收波长,再与实际实验值作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紫外可见光谱

波长长短排序:γ射线

Lambert-Beer定律: A=log I0 I1 =log 1 T =ε▪c▪l A——吸光度;I0——入射光强度;I1——透过光强度;T(=I1/I0)——透射率;ε=摩尔吸光系数(L mol-1 cm-1);c——溶液的浓度(mol/L);l——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比色池的厚度,cm); λmax最大吸收波长(一般有多个,数目等于最大吸收峰数目),εmax最大吸收时的摩尔吸光系数(每个λmax都有一个对应的εmax)。 生色团: 可以使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基团。(一般为带π电子基团,诸如C=C,C≡C,苯环,C=O,N=N,NO2)如果一个化合物分子中:①发色团之间不发生共轭:吸收光谱包括发色团各自的吸收带;②发色团之间彼此形成共轭体系:原来各自发色团的吸收带消失,而产生新的吸收谱带(波长和吸收强度比原来明显加大)。 助色团: 有些原子或基团单独在分子中存在时,本身在紫外区和可见区不产生吸收的原子或基团,当连接到发色团后,使发色团的吸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助色团一般为带有p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OR,-NHR,-SR,-Cl,-Br,I,烷基等)。 ①助色团与π键相连时,与π键形成p-π共轭或σ-π超共轭,使π键电子容易被激发,发生红移; ②助色团与羰基相连时,使羰基的n-π*跃迁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即蓝移。其中带有p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蓝移更加明显。 ③红移: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蓝移:吸收带向短波方向移动。 ④增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减色效应:使吸收带的吸收强度降低的效应。 ⑤末端吸收: 吸收峰随着波长变短而强度增强,直至仪器测量的极限,而不显示峰型(这主要是因为其最大吸收在短波长处),这种极限处吸收称为末端吸收.。

紫外-可见光谱法优缺点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的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可直接取待测样品置于比色 皿中,并且能对待测液体或溶液进行直接测定,检测成本低。2.分析速度快,一般样品可在1-2 min内完成,比较适用于现场分析 或快速分析。 3.检测过程中不破坏样品,可称为无损检测,并可对改样品进行多 次重复测量实验且重现性好。 4.检测范围广,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 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5.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易实现在线分析及监测,适合于生产 过程和恶劣环境下的样品分析。 6.电子光谱的强度较大,灵敏度高,一般可达4 10-g/ml主要用 10-—8于微量分析。 7.准确度较高,浓度测量相对误差仅有1%左右。 8.分辨率高,在定量分析上,不仅可以进行单一组分的测定,而且 还可以对多种混合物同时进行测定。 9.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化学分析标样的基础上,因此分析的 结果真实可靠。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仪的缺点: 1.紫外-可见光谱仪仅适用于微量分析,对于高浓度(一般是指浓 度>0.01mol/L)物质,物质的吸光度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发生偏离,因此朗伯比尔定律不适用。 2.影响比尔定律偏离的因素较多,如非单色光,杂散光,噪声,化 学因素等。且影响光学系统参数等外部或内部因素较多,误差难以很好的修正,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影响较大。 3. 不是原始方法,是一种间接测定物质浓度的方式,不能作为仲裁分析方法,检测结果不能做为国家认证依据。 4. 受各企业产品相对垄断的因素,仪器购买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性价比较低。 5. 需要大量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建模,并建立相应化学体系复杂,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工作量大,并且对于显色剂的选择难度较大,已知文献中并无相关研究。 6. 需要大量样品检测实验,且配制样品过程中容易带来人为因素的误差,建模成本较高,测试成本较大。 7. 模型需要不断更新,在仪器发生变化或者标准样品发生变化时,模型也要变化,适应性较差。

紫外光谱总结

第1章紫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 le Sp ecfa'oscooy, UV-V is )是[11 分了 吸收能量激发价 电子或外层电子跃迁而产生的电子光谱。其波长范闱为13800am,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波段: 可见光区(403800am ):有色物质在此区段有吸收; 近紫外区(200^400nm ):芳香族化合物或八仃共轨体系的物质在此区域有吸收: 远紫外区/真空紫外区(10~200nm ):空气中的O?、N 2. CO?和水蒸气在此区域有吸收, 对测定有干扰,需要在真空条件下测定。 近紫外区是紫外光谱的主要研究对象,即通常所说的紫外光谱。市害的紫外分光光度计 测试波段较宽,一般包括紫外和M 见光谱范闱。由丁•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着振 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电子光谱通常不足尖锐的吸收峰,而是一些平滑的蜂包,如图1 所示。 0・ 400 500 600 700 800 Wavele ngth(nm) 图i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S He, G. S Wang, C Lu, X Luo, B. Wen, L Guo and M S Cao, ChemPlusChem, 2013, 78, 250-258.) 1.1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1.1紫外吸收的产生 光是电磁波,其能最(E )的高低町以用波长(入)或频率(u )来表示: C E = /zv = /i x j 式中:c ------ 光速(3xl0*m/s ): (叫 ① oueq 」osqv 1-

h ----- 普朗克(Planck)(6.626 x 10"34; s) 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即波长越长.能量越低:频率越高,能量越高。表1列出了不同电磁波段的相应波长范圉以及分子吸收不同能最电磁波所能激发的分子能级跃迁。 表1电磁波谱及产生原因 112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是吸收光谱的基本定律,也是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出:被吸收的入射光的分数正比于光程中吸光物质的分子数冃:对于溶液,如果溶液不吸收,则被溶液所吸收的光的分数正比于溶液的浓度和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公式为: 式中:A—吸光度(absorbance),表示单色光通过是也是被吸收的程度,为入射光强度Io与透过光强度Ii的壁纸的对数; T——透光率/透射率(transmittance)为透过光强度R与入射光强度Io之比值:1—光在溶液中经过的距离,一般为吸收池的厚度; e--- 摩尔吸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它是浓度为1 mol-L*1的溶液在1 cm的吸收池中, 在一定波长卜•测得的吸光度。£>10°则跃迁是完全“允许的”;KM则跃迁概率较低;e<50 则跃迁是“禁阻的”。 紫外吸收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位置及摩尔吸光系数,表示为: 久密204mn(E1120) 即样品在乙醇溶剂中,最人吸收波长为204 ML摩尔吸光系数为1120。 朗伯•比尔定律适宜于单色光和一定的低浓度范围的真溶液,随浓度的升高会逐渐偏离线性关系。另外,吸光度具有加和性,可以进行多组分测定。 1.13紫外光谱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发色团/生色团(chromophore):在一个分子中产生紫外吸收的官能团;一般为带有兀电子

简述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它利用分子能级跃迁的原理,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反射来分析样品的组成和性质。以下是对紫外可见光谱基本原理的简要概述。 1.分子能级跃迁 紫外可见光谱的原理基于分子能级跃迁。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分子从基态(最低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较高能级)。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因此样品的分子在特定的波长下会吸收光。分子的能级跃迁能量取决于分子的结构,因此不同物质的能级跃迁能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紫外可见光谱。 2.吸收波长与能级差关系 紫外可见光谱的吸收波长与分子能级差密切相关。当照射光的能量与分子能级差相匹配时,分子会吸收该能量的光并产生吸收峰。因此,不同物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具有不同的吸收峰位置和形状,这成为物质鉴别的关键。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我们可以获得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图。 3.不同物质的光谱特征 不同物质由于分子结构和能级差的不同,其紫外可见光谱具有独特的特征。例如,芳香族化合物通常在200-300nm范围内具有强的吸收峰,这是由于芳香环的电子结构导致的。此外,不同官能团也有特定的吸收峰,如烯烃在290nm左右有明显的吸收峰,而羟基则在300nm左右有强的吸收峰。这些特征使得紫外可见光谱成为一种有效的物质鉴别方法。 4.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光谱也可用于定量分析,即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确定样品中某种物质的含量。常用的定量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内标法等。通过与标准品在同一条件下测量得到的紫外可见光谱进行比较,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紫外光谱

紫外光谱 紫外光谱常用UV 作为代号。 一、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紫外光谱的产生 在紫外光谱中,波长单位用纳米(nm )表示。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0-400nm ,它分为两个区段。波长在100-200nm 称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进行研究工作,故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称真空紫外,由于技术要求很高,目前在有机化学中用途很大。波长在200-400nm 称为近紫外区,一般的紫外光谱是这一区域的吸收光谱。波长在400-800nm 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nm (200-1000nm )。 分子内部的运动有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因此分子具有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通常,分子处于低能量的基态,从外界吸收能量后,能引起分子能级的跃迁。电子能级的跃迁所需能量最大,大致在1-20eV (电子伏特)之间。根据量子理论,电磁辐射的能量E 、频率、波长λ符合下面的关系式 λ c h hv E == (1) 式中h 是普朗克常数,为6.624*10-34 J ·s=4.136*10-15 eV ·s ;c 是光速,为2.998*1010cm ·s -1。应用该公式可以计算出电子跃迁时吸收光的波长。例如某电子跃迁需要3 eV 的能量,它需要吸收波长多少nm 的光呢? nm cm eV s cm s eV E hc 41310133.4310998.210136.451 1015=?=?????=?=---λ 计算结果说明,该电子跃迁需要吸收波长413nm 的光。许多有机分子中价电子跃迁,须吸收波长在200-1000nm 范围内的光,恰好落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因此,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也可以称它为电子光谱。 习题1、某电子跃迁需要吸收4eV 的能量,它跃迁时,应该吸收波长多少nm 的光?(310nm ) 2、电子跃迁的类型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有三种价电子: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未成键的孤对电子,也称n 电子。基态时,σ电子和π电子分别处在σ成键轨道和π成键轨道上,n 电子处于非键轨道上。仅从能量的角度看,处于低能态的电子吸收合适的能量后,都可以跃迁到任一个较高能级的反键轨道上。跃迁的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各种电子跃迁的相对能量 虚线下的数字是跃迁时吸收能量的大小顺序,该顺序也可以表示为: n →π*<π→π*< n →σ*<π→σ* <σ→π*<σ→σ* 即n →π* 跃迁吸收能量最小。实际上,对于一个非轭体系来讲,所有这些可能的跃迁中,只有n →π*的跃迁的能量足够小,相应的吸收光波长在200-800nm 范围内,即落在近紫外-可见光区。其它的跃迁能量都太大,它们的吸收光波长均在200nm 以下,无法观察到紫外光谱。但对于共轭体系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光学、生物学等领域。下面我将从什么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应用领域、分析方法、仪器设备、典型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又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物质分子在紫外、可 见光区的吸收光谱。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二、应用领域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光学、生物医学、环境 监测等领域。如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 等进行分析、对环境中的水质、空气等进行检测,还可用于药物研究 等方面。 三、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物质吸收光的特性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样品中的吸收情况,可以了解样品所含的 化学物质的组成及浓度。 四、仪器设备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仪器设备主要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样品池,光源,检测器。

五、典型实验步骤 (1)准备样品:取少量样品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溶液中,使其达到稳 定状态。 (2)将溶液倒入样品池中,并将样品池放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3)选择波长: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进行分析。 (4)根据波长设置仪器参数:包括选择光路、调整光栅、检测器增益等。 (5)记录吸收光谱:启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 (6)数据处理: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六、注意事项 (1)在记录数据前,应先了解仪器的基本操作流程,以便能更准确地 记录数据。 (2)在取样时应注意取样量,建议取量小,避免影响测试结果。 (3)在进行测试时,应尽可能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保障测试结果 的准确性。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 1.紫外光谱及其产生 ⑴紫外光的波长范围 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4-400nm。 200-400为近紫外区,4-200nm为远紫外区。 由于波长很短的紫外光会被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吸收,研究远紫外区的吸收光谱很困难,一般的紫外光谱仅仅是用来研究近紫外区的吸收。 ⑵紫外光谱 当把一束光通过有机化合物时,某一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强,而对其他波长的光可能吸收很弱,或者根本不吸收。当化合物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时,电子发生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叫做紫外吸收光谱,简称紫外光谱。 ⑶电子跃迁的种类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化合物的价电子有三种类型,即σ键电子、π键电子和未成键的 n 电子,在电子吸收光谱中,电子跃迁主要是经下三种。 ①σ-σ*跃迁 σ电子是结合得最牢固的价电子,在基态下,电子在成键轨道中,能级最低,而σ*态是最高能级。σ-σ*跃迁需要相当高的辐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仅在200nm以下约~150nm才能观察到,即在一般紫外光谱仪工作范围之外,只能用真空紫外光谱仪才可观察出来(在无氧和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所以测紫外光谱时,常常用烷烃作溶剂。 ② n电子的跃迁 n 电子是指象N,S,O,X 等原子上未共用的电子。它的跃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n-π* 跃迁 未共用电子激发跃入π*轨道,产生吸收带,称为R带(基团型的,Radikalartig德文),由n-π*引起的,在200 nm以上。 如:醛酮分子中羰基在275-295nm处有吸收带,为C=O中n-π*跃迁吸收带。

第二种方式是n→σ*跃迁,这种跃迁所需的能量大于n-π*,故醇醚均在远紫外区才出现吸收带。~ 200nm。如甲醇λmax183nm。 ③π→π*跃迁 乙烯分子中π电子吸收光能量,跃迁到π*轨道。吸收带在远紫外区。 当双键上氢逐个被烯基取代后,由于共轭作用,π→π*能级减小。吸收带向长波递增。由共轭双键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带,其特征是摩尔消光系数大于104。在近紫外区吸收,CH2=CH2 λmax162nm,CH2=CH-CH=CH2 λmax217nm。 https://www.360docs.net/doc/6318985353.html,mbert-Beer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⑴ Lambert-Beer(朗勃特-比尔)定律 当我们把一束单色光(I o)照射溶液时,一部分光(I)通过溶液,而另一部分先被溶液吸收了。这种吸收是与溶液中物质的浓度(c)和液层的厚度成正比的。这就是Lambert-Beer定律。透射光强度(I)和入射光强度(I0)之比,即I/I0为透射比。LogI/I0为透光率,A=- LogI/I0为吸光度(吸收度);c: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L:液层的厚度,单位cm; ε:摩尔消光系数。从理论上说,ε的大小表示这个分子在吸收峰的波长可以发生能量转移(电子从能位低的分子轨道跃迁到能位高的分子轨道)的可能性。 ε值大于104是完全允许的跃迁,而小于103跃迁几率较低,若跃进迁是禁阻的,ε值小于几十。 当c为百分浓度时,ε为百分消光系数,以表示。 ⑵紫外光谱图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 紫外吸收可见光谱(UV/VIS)也称为电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光谱技术。它是利用分子中的电子跃迁来测量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能力。UV/VIS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浓度、反应动力学、质量控制、化学反应机制和其他化学和生物过程等。 UV/VIS谱是通过将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区域内的吸收谱与相应的标准谱对比来进行解释和量化的。这些标准谱通常是纯净的溶液或气体样品,它们没有任何吸收峰。比较标准谱和样品谱的差异可以帮助分析师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组分和它们的浓度。这种比较可以通过绘制样品吸收谱和标准谱之间的差异图来进行。 UV/VIS谱通常在200-1100纳米的波长范围内进行测量。而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分子内电子的跃迁通常发生在紫外光(<400nm)和可见光(400-700nm)波长范围内。在这两个波段内,各种化合物都有特定的吸收能力。因此,UV/VIS谱可以提供关于样品的数字和图形信息,为测量和分析各种样品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 在分析中,UV/VIS谱可以用于测定生物分子、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离子的含量。例如,在分析生物分子时,UV/VIS谱可以用于测量DNA、RNA、蛋白质和其他生化物质的浓度。对于纯化有机化合物的任务, UV/VIS谱可以用于鉴定化合物的纯度和浓度,以及确定特定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同时,UV/VIS谱也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如监测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和化学物质。

总的来说,紫外吸收可见光谱是化学及相关学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它具有简单、灵敏、速度快、直观等特点,可以用于多种分析任务。随着分析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UV/VIS谱技术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紫外可见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 紫外可见光谱法 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析方法。它是利用化合物的吸收和反射能力来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浓度。该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例如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本文将通过以下五大方面介绍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应用和原理。 一、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分析方法,它利用化合物吸收和反射光谱的差异性来确定其化学结构和浓度。在包括紫外线和可见光线在内的一定波长范围内照射样品时,如果样品中存在带有π电子的化合物,它们会吸收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线,所以样品的吸收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中最大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和浓度。 二、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生物化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含量和损伤。此外,生物样品的吸收谱也可以用来确定其空间构象和相互作用。

三、紫外可见光谱法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在食品科学中,紫外可见光谱法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添加剂。例如,通过检测胡萝卜素的吸收谱,可以确定食品中维生素A 的含量。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法在环境科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它可以用于检测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来检测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大气污染物。 五、紫外可见光谱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法在医学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它可以用来检测血清或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和蛋白质分析。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来检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紫外可见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它在生物化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它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吸收和反射光谱的差异性,这使得该方法可以用来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