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1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
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
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
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
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
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
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
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
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
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怜惜、鄙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感,甚至是快感。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审美(美学)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9美感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理想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艺术传达22崇高21优美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虑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创造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有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认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82消融查滓83”观“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87艺术想象力88形式符号性89开放性90他律性91意象的物态化92意象世界层93悲剧性94.反思判断力95先验想象力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98人本主义美学99焦虑说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101利奥塔德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104原型105准主体106超验世界.107集体无意识说108美学的研究对象109美学的学科性质110趣味教育111.实践概念112审美境界113艺术活动114审美活动115审美澄明116多样统一117巫术说118人生样态119审美情趣120审美形态的贯通性121审美形态的兼容性122直观:intuition 123感性直观性124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125艺术天才126绘画127美学研究对象128美学之父129审美直观138形式符号层131色彩132线条133形状134非实体性135生物本能说136劳动说137物质实在层130美育代宗教说139“品”140“悟”141审美惊异142生成性143二重性144艺术敏感145艺术技巧146美的规律147快乐派148美在关系说149立普斯移情说150美在客观论151知觉表象层152人是“世界的美”153心理意识层154隐秀155直觉156通感157第六感官158鲍姆加登15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160自由161实践的基本内涵162自然美163科技美164人生境界165境界166生成论167审美现象168柏拉图的“迷狂”169审美表现170审美欣赏171理式柏拉图提出理式说172期待视界173表现说174“图式化”结构175《丑的美学》176空间艺术177人文学科178高级人生境界179艺术180人的本己性181固定装饰182畅神说183反馈调节184格式塔185判断力186非理想型生存187理想型生存189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190审美理解191艺术创造力192艺术操作193审美个性194怡情养性195自我调节196生命的机械化197心理距离说198意象的物化199人的本己性200超越性201固定修饰202 非固定性修饰203人类的修饰204气韵205自然的人化206自然美207滑稽208审美感受209典型化210艺术修养211异化212艺术构思213美的相对性214美的绝对性215格式塔心理学216爱得码(AIDMA)原则217霍布斯“突然荣耀说”218康德“乖讹说”219 诗意220比德说221美的形象性213美的相对性214美的绝对性215格式塔心理学217霍布斯“突然荣耀说”222美的社会性223审美对象22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25“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26美在愉快说227美在关系说228美是生活说229美是理念说230美在形式说231美在完满说232美在无意识说233审美范畴234艺术丑235人格教育说236情感教育说237艺术教育说238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239审美感官240美感的形成241美感的性质242美感的特征243审美理论244精神能感受的完整性245审美意象246形象思维247出入说248美的本质249客观论250主观论251主客观统一论252实践美学253客观精神254后实践美学255实践自由256社会美257造型艺术258表演艺术260语言艺术259综合艺术260形式美261人生实践262空间艺术263净化说26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65埃斯特惕卡266语言267普通语言学268应用语言学269传统语言270内部语言学271“回忆说”27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273艺术的认识功能27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275艺术的宗教功能27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27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27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27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28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28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282意象的生产283形式符号性284意象的生成285意象的结构286理论前提定位288形式符号层290意境超验层289意象世界层290意境超验层291内在感官说292艺术物化293审美认同294“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95美感欣赏活动29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297夏夜星光灿烂美的构成298形象的直觉性299感受的完整性300注意的集中性301想象的生动性302艺术接受303命运悲剧304美的问题的性质305“山羊之歌”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3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模拟试卷3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A.柏拉图B.狄德罗C.鲍姆加登D.黑格尔正确答案:C解析:在美学史上,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以范畴的地位,认为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在艺术中达到完美。
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此,“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
答案为C。
2.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A.审美教育B.审美形态C.审美活动D.美感正确答案:C解析: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因此,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答案为C。
3.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A.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B.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C.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力D.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答案:D解析:审美活动不会直接导致主体的实践性行为,由于情感活动对人的精神具有感染力,可以使审美主体的信念变得更加坚定,故审美理想会给读者的人生实践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
答案为D。
4.丑和荒诞是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才成为审美形态的,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A.贯通性B.二重性C.兼容性D.生成性正确答案:D解析:生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丑和荒诞的出现过程正是第一种生成性的体现。
答案为D。
5.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A.崇高B.滑稽C.优美D.喜剧正确答案:C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A.惩恶扬善B.愉人耳目C.净化心灵D.克制欲望正确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并且通过这些情感的宣泄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快感。
这是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核心部分,是理解他的悲剧的社会功用的关键。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mental distance in aesthetic activitv)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远近关系。
包括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
前者指两者在心理上的远近关系,包括知识经验、观念、情感和态度等的距离。
后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距离,指两者之间现实的远近关系。
两种距离相互渗透影响的。
瑞士审美心理学家布洛指出,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审美个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指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利,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审视审美客体。
距离太近,个体容易考虑审美的功利目的,实用功利压倒审美享受,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
距离太远,则个体与审美客体失去了联系,无法欣赏到真正的美。
审美距离必须适当,才能产生审美活动,获得美感。
第三节 审美经验

他举例说:“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时 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 位,而且还有许多其它理由不能去跟着马 跑,所以他只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 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 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
汤姆生在观照花瓶时的反 应: “双眼盯着瓶底,双 足就压在地上。接着随着 瓶底向上提起,她自己的 身体也向上提起,随着瓶 体上端展宽的瓶口的向下 压力,自己也微微感觉到 头部的向下压力,……有 一套完整的平均分布的身 体适应活动伴随着对瓶的 观照。”
颜真卿(708——784), 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字体方严正 大、雄浑拙朴、大气磅礴, 世称颜体,在书法史上开 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 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 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 王德芳之后。他生前“被遇 五朝,官居一品,史满天 下”。死后封魏国公,谥号 文敏。 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
四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造 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 译,相当于英文Configuration,含有“完 形”、“整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 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 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 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 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 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 愉快,而只是恐怖。但是 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或 只受到了某种缓和,危险 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快。”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使 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九级浪》 [俄] 艾伊凡佐夫斯基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美学00037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四章审美经验论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关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本体论问题,与之相应,古希腊美学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质问题。
分值:1.0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他认为审美经验的真正内涵便是对于上帝的爱:“我爱我的天主,就是爱这一切。
”实际上,奥斯丁所说的对上帝的爱其实是宗教信仰而不是审美经验,因此它与感官知觉无关,是一种纯的心灵活动。
3.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A.休谟B.洛克C.荷加斯D.夏夫兹博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荷加斯提出,美的对象一般总是体积较小,造型流畅,因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它是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受外力的强制,也才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他还通过比较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分值:1.04.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A.视觉器官B.听觉器官C.内在感官D.外在感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内在的感官”或“内在的眼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
在他看来,这是五官之外的另一种感官,它可以通过直觉把握到对象的美,而不必经过思考和推理。
5.主张审美鉴赏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的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康德D.黑格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的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也就是想象力(为了直观和直观的多样性的复合)和知性(为了作为这种复合的统一性表象的概念)的协调一致”。
这就是说,审美经验能够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因而克服了各自的片面性。
审美距离对审美的影响

为什么说美的事物与你太近或太远,你都不会认为它是美的呢?为什么说美的事物与你的时空距离、心里距离太近或太远,你都不会认为它是美的呢?这是因为,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发生审美关系,产生美丑等审美事件,不仅受审美对象本身的时空大小及其所处背景的影响,以及人的心态及其心理背景的影响,还要受人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的影响。
所以说,人与对象之间发生审美关系,并不是超距离的,而是存在适当的时空、心理距离,这个适当的距离就是审美距离,它是产生审美事件的必要条件,存在有最小值和最大值,是一个从最小值到最大值的闭区间。
不及最小值和过最大值都不可能发生审美事件。
不难看出,人与对象之间是否发生审美事件,单就审美距离而言,可概括为三种情况:1)当审美距离小于最小值时,人与对象之间距离太近,发生占有等功利关系;2)当审美距离大于最大值时,人与对象之间距离太远,发生看不清、冷漠等其他关系;3)当审美距离介于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时,人与对象之间距离适当,发生审美关系及其美丑等审美事件。
单就审美对象的固有空间而言,受限于人的视力与人的心理背景的反决定,要求对象与人的时空、心理距离适中,过与不及均不可能发生审美事件,这就要求对象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和谐统一。
亚里士多德对此总结说:“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如果要想显得美,就不仅要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一种秩序,而且还需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因为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
一个太小的动物不能美,因为小到无需转睛看时,就无法把它看清楚;一个太大的东西,例如一千里长的动物,也不能是美的,因为一眼看不到边,就看不出它的统一和完整。
”也就是说,相对人及其望远工具的有限视觉距离来说,美的事物的体积大小是适中的,过与不及都是看不清的。
若看不清就根本谈不上美丑,加之人的心理背景中,都有一种爱好节奏与和谐的天性,能在“各部分的安排上见出一种秩序”,能看出“它的统一和完整”,得到一种快感,从而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距离1.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
收稿日期:2001-09-08论审美距离林素君1 谭思健2(1.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29)摘要:布洛提出审美“距离说”时,肯定认识到了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相似性、可比性,应当从物理与心理相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审美距离。
物理距离指主客体之间的物质远近,主体能保证将客体认识清楚的空间、时间是合适的物理距离,主体对客体的利害已经有所认识,但在欣赏的当下却不加注意和考虑是合适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审美距离;物理;心理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1)04-0030-03 OnAestheticDistanceLInSu-jun TanSi-jian(1.JiangxiBlueskyProfessionalTechnologicalInstitute,Nanchang330029,China2.Chinesedepartment,JiangxiEducationalCollege,Nanchang330029,China)Abstract:Whenheadvanced“TheoryofDistance”inaesthetics,Bloorwassuretohaverecognizedthe resemblanceandcomparabilityofthephysicalandpsychologicaldistancesbetweensubjecta ndobject,and aestheticdistanceshouldbeseenfromtheangleoftheunityofphysicsandpsychology.Physic aldistancemeansthedistanceofmatterbetweensubjectandobject.Theappropriatephysicaldistanceme anstimeandspaceforsubjecttobeabletoguaranteetoseeobjectclearly,whiletheappropriatepsych ological distancemeansthatsubjecthasrealizedwhattheconsequencesofobjectwillbe,buthasn’tpaidattentiontoandtakenthemintoconsiderationwhenappreciatingit.Keywords:aestheticdistance;physics;psychology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是学术界不断讨论的话题。
审美“距离说”的“距离”实际上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当布洛借用这一物理学术语来表达审美中主客体的关系时,他肯定认识到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物理的与心理的这两种“距离”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肯定认识到了主客体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进行是普遍规律。
因此,不把审美距离局限为纯粹的心理问题,而是从物理与心理统一的角度来把握它,也许更能将审美距离的研究引向深入。
一审美的物理距离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空间与时间的大小。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会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两个困难。
一个是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这会使主体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30南昌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总第43期)2001年12月出版JournalofNanchangJuniorCollegeNo.4(Sum43)Dec.2001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
只有退到较远的距离,这种相互遮挡才会消失,主体才能领略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和宏伟气势。
另一个是由于感知的角度过偏,审美对象在感受中会扭曲变形,致使主体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
看电影坐得太近,太偏时,幕布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层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变得索然无味。
萧乾先生就有过这种空间距离太小的审美经验,他说“扁的建筑,扁的家具,扁的人物,一切皆在距离不合度的情形下弄歪曲了。
”“欣赏艺术,‘距离’是重要的。
”[1]如果距离拉大一些,即使观看的角度较偏,这种视觉形象偏平的弊端也会消失。
当然,审美欣赏的空间距离也不能太大,离开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的漫射和空气浮尘的阻挡,对象反射的光线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变得稀释、淡薄,审美主体就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难以辨识,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自然就会放弃欣赏。
审美欣赏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时间距离,也不能太大或是太小。
由于欣赏对象都是一些复杂的事物,常常具有空间结构上的层面性和时间结构上的序列性,而心理学的研究又表明,人在感知这些复杂对象时,实际上是一个部分接一个部分扫描的,而不是像主体感觉中那样是同时看到的。
这样,审美主体在欣赏这些对象时,就必然会产生两种时间距离:一是审美主体审美感知中的先与后。
如看肖像画,先看脸部,再看头发。
二是对象出现的先与后,如电影放了10分钟,情节才逐渐展开。
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时间距离过小,就会剥夺主体对对象每一环节认知所需要的充足时间,由于对对象的细部缺少认知,审美对象在主体眼中就会变成一大堆或是一连串莫明其妙的碎片和闪光。
如果时间距离过大, 即欣赏对象中各部分先后出现的时间隔得太长,或者是主体在欣赏中对对象各部分感知的时间隔得太久,主体都会因表象遗忘或是识记遗忘而无法将审美对象整合为一个整体,审美当然也无法进行下去。
除了欣赏感受外,时间距离还对欣赏中的品评活动很有影响,时间距离过小或是过大,欣赏品评也无法进行。
刚看完电影,心情还很激动,在情绪的干扰下,人们就难进行客观的评价,等隔开一段时间心情平静之后,这种品评才有可能。
但隔得太久,电影细节都忘记了,客观公平的评价也无从产生。
二审美的心理距离是指审美中主体对客体功利性的淡漠超越程度。
审美的心理距离说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他主张在审美时,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功利一旦介入其中,就得不到美感。
例如一条大船在海上遇上了大雾,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
这时船员万分紧张,旅客担心害怕。
在这种情况下,旅客只考虑眼前的各种危险,大雾本身虽然很美,旅客也无法与它建立审美关系, 也看不到它的美,美感也不会产生。
如果有人采取坦然的态度对待眼前的一切,不考虑实际上所处的危险,只聚精地欣赏这大雾的形貌与色彩的变化。
他就会看到大雾的美, 从而产生美感。
原因就是由于“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得见它的危险性。
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
”当海雾成为“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2]审美的心理距离,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功利性不加注意。
一般来讲,凡美的事物都是物质的具体的,都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所以,人们会对它采取功利的与审美的两种态度。
在观看这些对象时,如果只考虑对象实用性的一面,产生的就只能是实用情感,尽管第4期林素君谭思健:论审美距离31对象的美的属性依然存在,你也看不到它。
如果对对象的实用性不加考虑,只注意对象美的属性,如色彩、形态等,这时你才能发生美感。
人们在商店买衣服时,这两种态度就会交替出现。
一开始被一件衣服的色彩、款式紧紧吸引时,这是一种审美态度,发生的是美感。
当我们开始注意这件衣服的质量、做工、尺寸、价钱,考虑它对自己是否合适时,采取的又是一种实用态度,发生的就不是美感而是一种实用情感。
因此,美感能否产生,关键不在对象是否有实用性,主体是否有实用的需要,而在于主体能否超越实用需要去注意对象的审美属性。
与审美的物理距离相比,审美的心理距离具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物理距离指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整体的关系,而审美心理距离只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中一部分属性即超功利性的关系。
二、审美物理距离是指审美主客体两者之间的物质远近,而审美心理距离只强调审美主体对客体功利性淡漠超越的心理程度。
同物理距离一样,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必须适度,心理距离过大或是过小审美欣赏也无法进行。
所谓心理距离过大,就是主体从来都不知道对象是利是害,从来就没有和它发生过功用利害关系,这时主体就只能产生求知的欲望,美感不可能产生。
比如天空中突然出现巨大飞行物,从来没有见过从来没有听说过它的人就只有吃惊,只能把注意放在求知活动中,当然也就无暇顾及它的美与丑。
如果以前已经知道那是火箭发射,而且知道这种发射对自己不仅无害反而有利益。
这时,主体就能采取一种亲切喜爱的态度去领略它的美。
所谓心理距离过小,就是主体只一心考虑对象的实际利害。
由于主体意识被利害观念完全控制,他就很难再去注意对象中那些超越了功利的美的属性,就不会产生美感。
夏天里口渴似火吃西瓜的人很难看到西瓜皮绿肉白,瓤红籽黑的美,就是因为他一门心思都用在了对西瓜的口感上。
卓文君私奔和海仑潜逃,之所以当时的人认为是秽行丑迹,而后代的人却视为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是因为当时的人受到了种种实际问题的羁绊,不能将它从繁重的社会习惯和利害观念中独立出来,而后代的人却能够摆脱这些利害观念的羁绊。
因此,所谓适度的心理距离,就是主体在欣赏之前已经对客体有所了解,曾和客体发生过利害关系,但在欣赏的当下,却对客体的利害不加注意和考虑。
审美心理距离的大小虽然主要是由审美主体的心理调节决定的,但审美客体的刺激对主体的审美心理也会有很大影响。
因此,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的美能够得到充分欣赏,艺术家们就在自己的作品中设置了许多“间离器”用来影响调控审美主体的心态,使其与自己作品的心理距离尽量保持在某种恰到好处的距离上。
戏剧有很强的写实性,能够生动地把人情世故摆在人们面前,很容易使观众用对付实际人生的态度来对待它,在这种现实情感态度的干扰下,观众对戏剧的美的欣赏就很难进行下去。
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戏剧家采用了种种方法将距离推远。
比如古希腊悲剧大半不以现实而以神话为题材,表演时戴着面具,穿着高跟鞋,并且还采用了歌唱的声调,用意都在使人能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眼前出现的并非实际人生。
雕刻家也有许多推远距离的方法。
埃及的雕刻常把人体抽象化,不表现个性。
希腊雕刻只表现静态,不表现动态,以避免太像实物。
古代的绘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近代的主体主义把生物体转换成几何线条和几何图形,也是要把距离推远。
作品的这种间离作用使读者把注意集中到了艺术的美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