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 。

2、_________ 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 提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2、“自然人化”3、共同美4、“和谐”5、审美态度6、“流溢说”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鲍姆嘉通2、尧斯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4、《大希庇阿斯篇》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6、孔子7、顾恺之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感知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

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美学自考(习题卷2)

美学自考(习题卷2)

美学自考(习题卷2)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9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直观总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这一论点来源于()A)黑格尔B)柏格森C)叔本华D)尼采答案:C解析:2.[单选题]在兵法、医疗、绘画、音乐、喜剧、小说中普遍实用的范畴是( )A)典型B)意象C)虚实D)神韵答案:C解析:“虚实”这对范畴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而且在其他艺术中广泛使用,且在现实生活中,在兵法中、医疗中普遍使用,故选C。

3.[单选题]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A)艺术的起源B)艺术的功能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形式答案:B解析:4.[单选题]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 )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审美活动的性质。

正因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5.[单选题]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A)德国古典主义美学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C)法国表现主义美学D)语义学美学答案:B解析:B)审美理想C)审美情感D)审美经验答案:B解析: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故对审美趣味产生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审美理想。

所以选择B项。

7.[单选题]美学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审美经验B)审美意识C)审美现象D)美学思想答案:B解析:8.[单选题]将喜剧的根源归结为两种社会力量冲突的学者是( )A)康德B)黑格尔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美学家的喜剧观点。

故选C。

9.[单选题]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A)固定装饰B)自我装饰C)自我修饰D)非固定性装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审美活动的类型。

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分为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二者区别在于是(固定)否(非固定)自戕身体改变自身形态。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名词解释

审美距离(mental distance in aesthetic activitv)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间的远近关系。

包括心理距离和时空距离。

前者指两者在心理上的远近关系,包括知识经验、观念、情感和态度等的距离。

后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距离,指两者之间现实的远近关系。

两种距离相互渗透影响的。

瑞士审美心理学家布洛指出,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审美个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指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利,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审视审美客体。

距离太近,个体容易考虑审美的功利目的,实用功利压倒审美享受,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活动。

距离太远,则个体与审美客体失去了联系,无法欣赏到真正的美。

审美距离必须适当,才能产生审美活动,获得美感。

审美距离与审美心理

审美距离与审美心理

审美距离与审美心理作者:何宝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审美距离说是布洛提出的一种审美理论,他认为“距离”是美存在必要条件。

只有拉开了与客体的心理距离,主体才能体会到美的存在。

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审美无功利的基础上的一种审美态度。

本文介绍了审美距离说的内容,梳理了影响布洛思想的一条“无功利”的线索,提出了审美态度的产生虽看似无功利,但有着其本身的重大意义,与美一样,是关乎人类存在发展的大关切。

关键词:布洛;审美心理;无功利;审美距离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263-02一、布洛与审美距离说审美距离的说法来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这个说法的核心要素。

而由于其多出现在审美活动中,故而称为“审美距离说”。

布洛的基本观点在于“距离”,这里的“距离”是指人心中的,与时空距离有一定同构性的心理事实。

布洛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①也就是说,心理距离让人在接触客体时,不再关注其实用价值,而是将注意力投射到了平常不常注意到的地方,故而能够发现其艺术和美。

这是一种审美的非功利态度。

他举了在海上遇到大雾时的例子来佐证,当遇到海上大雾时,一般人都会因为性命之虞而产生恐慌焦虑的心情,但如果能与“海雾”保持心理距离,不去想自己可能葬身海上而是去仔细观察海雾,便会发现雾景的美丽与壮观。

布洛首先区分了“适意”与“美”,他认为“‘距离’提供了一个最需要的判断标准,以区别美和一般的适意”,“适意是一种无距离的快感,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②也就是说,适意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生理性的,易于感知的快感,而美则更加精神性,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的。

所以布洛认为“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要素。

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1

审美经验论试题答案1

审美经验论一、单选题:1.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的思想家是()A、巴门尼德B、奥古斯丁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2.古希腊时期美学的核心是()A、美的本质B、美的特性C、美的内容D、美的形式3.中世纪美学在根本上是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的代表人物是()A、马斯门罗B、柏格森C、瑞恰兹D、奥古斯丁4.明确提出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A、哈奇生B、休谟C、夏夫兹博里D、荷加兹5现代西方美学上,把事物分为能言说、能用命题描述与不能言说、不能用命题描述两种类型的美学家是()A、乔治·桑塔亚那B、杜威C、维特根斯坦D、瑞恰兹6.“我们说明自然,但是,我们理解心理生命。

”这句话提出者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A、伽达默尔B、海德格尔C、施莱尔马赫D、狄尔泰7.本质直观理论的提出者是()A、尼采B、胡塞尔C、柏格森D、叔本化8.导致了解释学“本体论转折”的哲学家是()A、海德格尔B、柏格森C、施莱尔马赫D、狄尔泰9.“高峰体验”提出者是心理学家()A、彼德罗夫斯基B、皮亚杰C、布洛D、马斯洛10.下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比德”说的是()A、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B、心平愉,则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D、情来神会11.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A、整体B、完形C、完整D、格式12.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想象活动B、感知活动C、情感活动D、理解活动13.提出“移情说”的美学家是()A、克罗齐B、里普斯C、布洛D、阿恩海姆14.在审美经验中,构成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的是()A、想象B、感知C、情感D、理解15.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是()A、阿恩海姆B、里普斯C、布洛D、皮亚杰16.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要标志是()A、审美经验的积累B、审美心理的准备C、审美知识的学习D、审美态度的确立17.在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A、审美感知B、审美想象C、审美情感D、审美理解18.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A、审美感知B、审美想象C、审美情感D、审美理解19.在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1。

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

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

论动词词性与审美距离的关系张家波【摘要】Aesthetic distance and aesthetic issue "from static to dynamic"air two important problems in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s and those two issues? The article thinks the verb has decided the aesthetic distance rather than thenouns.Therefore,we can,through using verbs skillfully,obtain the best aesthetic distance and have a better aesthetic effect.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rom static to dynamic.%审关距离与化静为动是文艺美学上两个重要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和动词的词性之间有何关系?研究发现,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拥有的审美距离感比名词要近。

通过巧妙利用动词,调取最佳的审美距离,会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

这也是“化静为动”这一美学手法能产生神奇的审美效果的重要原因。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动词词性;审美距离;化静为动【作者】张家波【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从汉语语法角度来看,词性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审美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问题,由于笔者学养有限,在本文中只是结合平时自己的阅读感悟,试图将实词的主体之一的动词与几个审美问题联系起来予以观照,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

美学单选填空

美学单选填空

1西方创立美学学科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2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3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4丑和荒诞是19世纪中叶以后,有其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才成为审美形态的,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生成性5在西方早期,狭义的美主要指的是优美6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心灵7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乔治。

桑塔亚娜8审美距离这一概念是由下列哪位美学家提出的布洛9倡导心理距离说的美学家是布洛10载道说和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艺术的功能11集体无意识说是从哪个角度对艺术下的定义艺术起源12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13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审美意向14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对读者进行打破陈规陋习、张扬个性的教育,这体现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15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向得到怎样的表达物态化16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是音乐17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的英国美学家是荷加兹18把美育目标的实现成为消融渣滓的朱熹19寓教于乐反映出美育和德育的统一20王国维所划分的意境的两种类型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1审美活动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是指审美活动直接是目的本身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深刻揭示了审美对象的开放性3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体现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理论家是毕达哥拉斯5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知活动区别开来的经验主义美学家是休谟6直觉是把握生命及其生成过程的唯一方法,是下列哪位哲学家的观点柏格森7在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情感活动8提出美是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黑格尔9在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审美想象10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的理论是集体无意识说11提出有意味的形式说美学家是克莱夫。

贝尔12格式心理学认为,在人的知觉能力和对象的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主体与对象之间获得统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审美解读——以布洛“心理距离说”为视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审美解读——以布洛“心理距离说”为视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审美解读——以布洛“心理距离说”为视角美国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文学史略显短暂,在历史长空中始终闪耀着光辉的作家并不多,而历经时间筛选的既能被仔细研读、又为一般读者所喜爱的作品就更少了。

马克·吐温无疑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师,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正是这样一部名著。

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就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对此作品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主题、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理论来研究此部作品的则相对较少。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小说的视角,通过深入发掘在空间、时间、主题、人物、经验和人情等方面的“心理距离”,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并欣赏作品中独特的距离之美,进而感受马克·吐温最初的深切情怀。

一、布洛“心理距离”的释义一个普通事物能够变美,往往是因为距离而使人们的视象发生了变化。

通常人们对于事物的那些印象不深刻的侧面总是予以忽略,但平时看不到的事物的背面形象一旦出现,就会形成一种启示。

这种启示在布洛看来便是“艺术的启示”,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

一部伟大的作品其艺术魅力之所以有增无减,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对距离进行了微妙调整。

一般而言,“距离”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也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的长度,还可指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

有关距离的概念,人们熟知的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联系艺术来说距离,便有了“实际空间”距离的概念,即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又或者是“重现空间”距离,即艺术作品中所重现出来的距离。

但布洛所指的距离并非上述提到的任何一种距离,在他看来,上述各种距离都是他所论证的距离这一概念的一些特殊形式。

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不论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质,那也都只能是从距离的总的内涵中推衍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比如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乘船遇雾,如果不能摆脱现实的利害,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由海雾所造成的景象就会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使我们除了忧虑自身的安危之外,再也顾不了别的。

反之,我们如将自身的安危置于度外,尽情观赏海雾所造成的奇观,眼前的奇景便可使我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

布洛还指出,在日常的经验之中,事物总是向我们显示其实用的方面,我们也不能弃绝自身的欲望,以纯然不计利害的眼光来静观事物的客观特性。

透过距离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观物方式,不使事物与我们的需求相钩搭,在这种情况下事物才单纯地为我们所观赏。

由于一般人缺乏保持距离的能力,极容易达到距离的极限而产生失距的现象,所以他们每每不能像艺术家那样,不起利害不起意欲,但以纯粹无杂的审美眼光来观赏对象。

叔本华指出,在审美观照之时,人“自失”于对象之中,“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置身于这一直观中的同时也不再是个体的人了,因为个体的人已自失于这种直观之中了。

他已经是认识的主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

8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

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