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复习笔记(一)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家登《美学》埃斯特西卡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之父。
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提出美学。
2美学密切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3快乐说;英艾伦,马歇尔4心理剧离说,布洛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多选)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2

美学(00037)自学考试复习笔记二 .简答与论述1. 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认识,而是理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地理性认识,它也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9.10>(1).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标志有: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据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他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3. 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最后才有美学学科的产生和建立。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来体现出来,缺乏明确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如原始居民在生产领域由对生产工具单纯的实用性要求逐渐走向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
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开始确立。
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也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譬如悲剧意识就是比较高级的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地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之前,美学思想以哲学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出现。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标志,一是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活动论(第2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2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2.1 复习笔记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一)审美主体、对象与审美活动的整体性1.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在审美活动之前或在审美活动之外既不存在抽象的审美主体,也无抽象的审美对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具体因素。
3.人们不能离开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去讨论审美主体的特点或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对美学研究的启示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的启示在于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
2.马克思论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1)马克思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①美(对象)的问题,根本上是人(主体)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问题。
②审美的本质力量并非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只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属人的本质在实践中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它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③因此,不是先有审美对象然后才有了审美活动,从逻辑上说恰恰相反,只有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以后,美才向人生成,亦即美才对人具有了真实的意义。
(2)马克思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起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包括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包括审美活动)中不断发展与丰富的。
(3)马克思是在实践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一的关系的3.在马克思看来,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自考《美学》重点笔记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1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
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
2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
1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3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
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
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快感。
6
、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
“
直观自身
”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重点:美学学科的建立人物:鲍姆嘉通(德国)时间:1750年行为:发表《感性学》,将感性视为一种低级认识能力加以研究,美学学科从此开始确立。
感性学(Aesthetik)也因此被译为“美学”美的本质1、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解。
儒家:以仁为美仁的含义(1人与周围世界关系中的最高的德行境界2万物生息、变化且富于生息的和谐关系,强调天人合一。
);孔子:里仁为美(仁为真善美的共同本体,因此里仁为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荀子:“全”“粹”与“伪饰”之美道家:以道为美道的含义;老子:“玄妙”“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涤除玄鉴”;庄子:“游”,“心斋”、“坐忘”玄学或禅宗美学:“空无之美”美是幻相的空灵本体,也是佛性[空]的自我表现。
苏格拉底(美是效用,A 美善一体,在于功用。
一切事物,对它们所适合的东西来说都是既美而又好的,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的。
B形式美也在于有用。
C人之美在于合乎社会目的性的美德。
)亚里士多德:a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美在于事物有秩序的、匀称的、确定性的形式。
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事物的体积安排表现出来。
b 美的本体是善,最高的美是神的善,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整的生长形式显现出来。
c 美的对象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名解】①“美是难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美学著作)中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提出的观点,认为对美的本质的判定很难,人们说出的美大多是美的对象或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②“美在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口吻表明,任何事物只要分享了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美的。
因此,美的本质在于理念。
后来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其中的理念是指宇宙中自主运行的绝对精神。
——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美的三个标准是完整、符合比例、色彩鲜明。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美是快感,但美作为一种区别事物要为它进行界定。
区别事物的美与不美,并不凭借知性将想象联系到客体,而是凭借想象力联系到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美是普遍、共通性的趣味: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黑格尔、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本质就是生活。
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活着,都喜欢生活。
所以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充分显现生活的都是美。
反之,不利于生活的就是丑。
)浪漫主义时期以及以后:尼采(美即一种权力意志的升华。
美是权力意志在人身上彰显的丰盈的生命力。
当这种生命力体现为幻觉的外观—强力的形象或以强烈欲求----爱与死投射到对象上,即生成审美对象。
人自觉实现权力意志中神圣使命而升华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就获得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等3、当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四派美学:客观自然派——美是客观的自然属性(蔡仪)、客观社会派——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李泽厚)、主观派——美是主观的感觉(高尔泰、吕莹)、主客观统一派——美是客观的属性符合主观的标准(朱光潜)2、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认为美的实践的产物,是人化自然的结果,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
蔡仪美学发展为反映论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审美是对它的反映;美是典型。
3、20世纪90年代,后实践美学认为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体间性活动,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新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在于创造。
4、世纪之交到现在,日常生活美学主张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生活的快乐享受,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4、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及其对审美意识与美的产生的贡献。
人类的社会实践特性自由(合规律、合目的)、自觉(按照规律创造)自由: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这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多领域多方面的。
美是自由的形象(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掌握事物自身必然性尺度,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如:孔子:“七十从心而欲(合目的性),不逾矩(和必然性)。
”(2)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美与功利相伴相随“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美要求在功利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从而超功利性。
“子曰:君子不器。
”(3)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离不开社会,真正的美也离不开社会,个人拥有不可重复的,独特的个性,真正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自觉:恩格斯:“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人把自己与世界区分,有自我意识,人要显示自我的存在,人把世界对象化显示自己的力量、愿望等。
它也是一种按照规律创造的特性。
审美意识的产生审美意识初期的致用原则,例如“羊大为美”。
[“羊大”说突出了美的最初的两个特征,一是作为原始仪式(古时祭祀用猪羊)的神性,二是作为生活饮食的“滋味”。
二者都是以致用为原则的,说明了美的实践性特征。
]审美意识的实践原则,即自由自觉原则——美是世界的美,人的美,美是自由的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创造性行为,能够依据实践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来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或在审美中直观自身的本质力量。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审美意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首先表现在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其次,是审美感受的细致和深入。
美感重点内容1、美感的性质(否定了实体性、有用性和欲望性的快感;是对情感、生命和存在的体验。
2、美感的特征(直觉性:形象的直观性和瞬间生成性;愉悦性:知、情、意三种心意能力的谐和运动,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愉悦;超越性:超功利性,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
)瞬间的直觉性:审美对象刹那间呈现,一触即觉,当下生成并运动,但不会转瞬即逝。
在感性直观中直接感受审美对象,情感凝于其中。
如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自由的创造性:对于形象的自由创造,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自觉地去感受、评价此形象,知、情、意三种心意能力的谐和运动,以获得情理交融、情中寓理的愉悦。
超越性:摆脱了人对认识的局限,超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认识了完全的自我,能够弥合感性和理性的分列,走向自由理想的精神通道3、审美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自由的“存在-情感”关系,特征:实践性——逻辑起点;先在性——决定了审美发生;生成性——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并根据实践的历史发生变化;感性自由——通过感觉器官与现实建立的自由关系、人对现实的一种感情关系、整体、全面的现实关系)审美关系是人与周围世界的自由情感交往关系,将孔阳先生认为美是自由,审美关系是一切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主要特征有一下三点:审美关系的逻辑起点是实践:一切关系,都以人的需要为轴心,以人的实践为动力;审美关系的先在性:人之所以有并且能欣赏美,就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决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审美关系的生成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人与现实之间才会形成特定的审美关系,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大千世界的美的东西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4、审美心胸与审美距离(距离说);审美移情(移情说)审美移情: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将自身的感觉、情感、意志思想等生命活力注入到对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之富于生命情感,并在与之情感共鸣中获得美感。
其特征有生命情感注入,物我同一,审美三元同时涌现等,其目的是肯定自我,获得愉悦。
审美距离:距离说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距离是通过把客体极其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取得的,也是通过人摆脱了自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
朱光潜将其进一步阐释为:审美距离是不即不离,距离不及导致实用功利,距离太过又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不即不离是一种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美的范畴1、优美(特征:①优美侧重表现一种细小轻柔的静态美;②优美展示的是主客体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统一的和谐美;③优美引起的是心旷神怡、温柔轻快地愉悦感)2、崇高特征:①崇高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美;②崇高的表现形式往往突破常规,呈现为一种不同寻常的粗狂严峻,奇崛刚毅的美;③崇高激发的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西方崇高论述:郎吉努斯(第一个提出“崇高”这一审美范畴)《论崇高》公元一世纪----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所具有的五因素: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修辞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辞、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柏克(第一次阐释了崇高和美的区别)把崇高和恐怖联系起来,因恐惧产生崇高康德《判断力批判》1790从哲学高度界定美和崇高,把崇高分为数字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黑格尔《美学》1835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崇高的本质席勒等人的理解)3、悲剧(美学范畴的含义:悲剧作为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和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
如现实生活中革命先烈的牺牲,艺术作品中窦娥冤)4、喜剧性或喜剧美(含义: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可笑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喜剧使人在笑声中得到美得感受。
如卓别林、小丑等形象本质与特征:①喜剧嘲笑的对象主要是有别于恶的“丑”,美对丑的蔑视与嘲笑,显现乐观与超越现实精神中,预示人类历史发展方向。
②内容与形式的相悖性,如幽默外丑内美,滑稽外美内丑③喜剧给人的是“笑”的审美效果,喜剧使人轻松愉快,且“寓庄于谐”表现深邃的社会思想。
)5、丑(性质与特征:性质:丑是主体把握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丑是优美的对应的美学范畴特征:①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②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是丑并不等于恶。
③形式丑,丑一般表现为比例不适宜,如不匀称、不规则和行为上的奇特怪异与恐怖等)美的类型1、自然美发现历程:致用(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美。
如原始壁画和岩刻,陶器花纹及一些日用装饰。
符合杜威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具有连续性的观点。
)、比德(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孔子乐水乐山说,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屈原的离骚和曹植的美女篇)、“畅神”(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
畅神的自然审美观兴起于魏晋,如宗炳的《画山水序》澄怀观道);欣赏方式:三种契合,①感官愉悦的契合;②在自然对象的表现力和澄怀味像的知觉力相互感应中寻求自然现象与情趣的契合关系;③在发现自然和宇宙生命力的基础上寻求人和宇宙的契合关系)2、社会美(含义:指存在于生活世界中并经过审美转化生成的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