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04

合集下载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1.过程与结果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

故事全文如下: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士》,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分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纵观全文,可知王戴二人,相隔百里。

王子遒用尽一宿的时间在大雪之夜造访戴安道,天明至其家门而不入。

而造访之原因却也简单,缘起“咏左思《招隐士》”而羡其意境。

而不入家门的缘由更是出人意料:“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是这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它反映了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一种生活之哲学。

凡事不问结果,但问过程。

既然享受了过程,结果如何,已并不重要了。

人生本是一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加重要。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

2.如何理解君子不器?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柏拉图的“理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的、更为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本体的“理念”的现象而已。

基于这样的思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本质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这就是著名的“影子说”。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重写意轻写实。

4.“儒家是积极入世,道家是消极避世,所有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林语堂《中国人》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儒道互补的关系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何影响呢?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他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在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5.“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判断“红”是花的某种属性与本质,但“美”不是花的属性与固定不变的本质。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四、爱:忘情融物庄惠之辩中,涉及到一个“情”字。

人观鱼而知鱼之快乐,朱光潜先生等以为,这是一种“推己及物”、“移情于物”的观物模式。

万物无情,而人有情,人观万物,故万物皆染上人情感的色彩。

但朱先生这个广为人知的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

庄子妻子去世了,惠子去吊唁,庄子盘腿而坐,敲着盆子唱歌。

惠子说:“和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了死去,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着歌,这不是有点过分吗?”庄子说:“她的生命来自于自然之气,现在她又归于归于自然之气,归于生命之大本。

生死相替就如同四季的更替。

她现在安然地睡在天地这一巨室之中,而我在这里嗷嗷叫哭,这不是太愚蠢了吗?”惠子所持为人之常情,而庄子所持为天地之情。

鸟兽犹爱其类,何况人乎?何况其妻乎?只是庄子看到,世所谓爱者,乃是一己之私怀,亲亲则爱之,类同则悲之,于是便有差别,便有等级,便有偏私。

由此,庄子认为,人之爱是不真实的。

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庄子提出“不近人情”的观点,“不近人情”后面隐含的是“独重天情”,在相忘于江湖中,各任天情。

在《逍遥游》中,就虚拟一个与俗世情感相违背的人接舆,所谓“犹河汉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

庄惠有段关于情感的著名辩论: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人本质上都是有情的,庄子和惠子在这一点上没有不同,但他俩所说的“情”却有不同。

惠子问“人本来是没有情的吗”,庄子以“是”答之,令惠子大为吃惊。

庄子并非否定人有情,但庄子肯定的是人的“天情”,惠子肯定的是人的“人情”。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摘要:一、引言二、中国美学中的“意”三、中国美学中的“象”四、中国美学中的“言”五、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分析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该书以意、象、言三个要素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美学。

二、中国美学中的“意”在朱良志看来,“意”是中国美学的核心。

它既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包括作品所传达的意蕴。

这个“意”不是简单的意义或信息,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三、中国美学中的“象”“象”是中国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它指的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景象或意象。

在中国美学中,“象”不仅仅是艺术的物质载体,更是艺术家表达“意”的媒介。

朱良志认为,“象”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形”与“意”的统一。

四、中国美学中的“言”“言”是指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色彩、构图、音韵等。

在朱良志看来,“言”是艺术家表达“意”和“象”的工具,是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

艺术家通过精妙的“言”,将“意”和“象”融为一体,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

五、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分析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以“意”、“象”、“言”的结构为主线,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

他从先秦到现代,从绘画到音乐,从诗歌到戏剧,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美学的脉络。

在这一结构中,“意”是核心,“象”是媒介,“言”是手段,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内容。

六、结论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以意、象、言的结构,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美学的内涵和特点。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
军国民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 急务 中心 终极目的 桥梁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铜像
蔡教 元育 培思 提想 出体 的系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 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 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17年1 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 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 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北京大学很快 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 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和民主 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 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美学史 美的表现 美的鉴赏 美术 美的文化



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 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 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以美育代宗教。” 因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的一种文化变 革。


为什么心灵的教育(心育)恰恰包括德育智 育美育呢?这在学理上有什么依据吗?这要 从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对美学的命名谈起。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1、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实体,它可以在精神和自然之间的不同层次上得到表现。

2、美的本质是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美的本质,它是一种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内在体验,它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3、美具有多种形式:美的形式包括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来实现。

4、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美的标准是情感性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5、美的内涵是主观的:美的内涵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喜好、思想观点或者宗教信仰来诠释美的内涵。

6、美的功能是双重的:美的功能可以用艺术家来表现,也可以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要。

7、美的价值是人文的:美的价值是人文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而且可以提升人类的文明素养。

8、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美的创造是创造性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来体现,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9、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美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它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创作中,而且可以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10、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美的相对性是客观的,它是一种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得到表现的客观实体。

11、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美的绝对性是抽象的,它是指人们共同拥有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美的追求。

12、美的判断是主观的:美的判断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来判断美的艺术价值。

13、美的解释是动态的:美的解释是动态的,它不断受到时代变迁、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不断发生变化。

14、美的传播是公正的:美的传播是公正的,它可以通过艺术家、媒体和政府等机构来推广美的艺术价值,从而普及人们对美的理解。

15、美的发现是持久的:美的发现是持久的,人们不断地发现新的美的形式,从而开发出新的审美标准,并将美的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课程简介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学问,由于现代社会对美学需求的日益增加,因此对美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本课程旨在通过15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艺术美学的基础理论、现代美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掌握现代美学思潮和美学创作技巧3.建立对艺术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4.能够独立进行美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教学内容第一讲:美学概论1.美学的起源与定义2.美学理论的体系3.美学理论的主要派别第二讲:艺术哲学概论1.艺术哲学的基本概念2.艺术与审美的关系3.艺术哲学的主要解释学派别第三至五讲:西方美学经典1.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2.康德和黑格尔美学思想3.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第六至七讲:现代美学思潮1.实在美学2.后现代美学3.美学的社会批评第八至十讲:艺术哲学实践1.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2.雕塑与纪念碑3.现代音响艺术与环境艺术第十一讲:美学与文化1.美学与人类文化的演进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点第十二至十三讲:美学创作技巧1.艺术创作的主要流派2.创作的方法与技巧3.反映自己的艺术创作第十四讲:美学的批评与评价1.现代美学的批评思潮2.美学作品的评价标准3.美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第十五讲:美学与生活1.美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2.美学的实际应用3.美学实践中的突破和变革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式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阅读笔记和书面作业等,占总成绩20%。

2.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前半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占总成绩30%。

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50%。

总结本课程主要以解释性和理论性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性教学,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建立一个深刻的艺术美学理论基础,并能够掌握现代美学思潮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技巧。

同时,本课程也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美学研究和学术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意、象、言的结构(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2.意、象、言的定义与关系3.意的内涵与美学价值4.象的创造与美学表现5.言的传达与美学实现6.结论:总结意、象、言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性正文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讨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朱良志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意、象、言,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意、象、言是中国美学中的三个基本元素。

意,指的是审美主体内心的情感、思想和观念,它是美学的灵魂和核心。

象,是审美主体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它是意的表现和象征。

言,是审美主体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意的方式,它是象的传达和延伸。

在意、象、言的结构中,意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包括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想,也包含了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经验和社会环境。

意是美学的灵魂,它赋予了象和言以生命和意义。

象的创造和美学表现是意、象、言结构中的关键环节。

象是意的外在表现,它是审美主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体验。

通过对象的创造,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念和对世界的理解具象化,从而实现了意的美学表达。

言的传达和美学实现是意、象、言结构中的最后一环。

言是审美主体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意的方式,它是象的传达和延伸。

通过言的传达,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和象传达给其他人,实现了美学的交流和共享。

总的来说,意、象、言在中国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意是美学的灵魂,象是意的表现,言是象的传达。

第1页共1页。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审美距离和移情
近代美学所侧重 的问题是:
“在美感经验中 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 样?”至于一般人所 喜欢问的“什么样的 事物才能算是美”的 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对美的本质的探求
美感经验的研究

美感
个心 在 鸟旷 风 的神 和 声怡 日 音, 暖 特忘 的 别怀 时 清一 节 脆切 , ,, 眼 心时 前 中而 尽 恍觉 是 然得 娇 有某 红 所一 嫩 悟株 绿 。花 ,
郭 六

图上阳湖芳
中望红东
。,。,
云烟中苍翠的群山
细雨下葱翠欲滴的嫩叶
薄雾中宁静的村庄
夕阳下薄雾笼罩的湖面
《《 作 李
风王 品 可
(1907 1989)
《 细
雨羲《: 染 归之锺 牧》馗
雨 漓 江 》
》、》
、 《
细 雨 漓 江
《 牧 童 遥 指 杏
、 《 牧 牛 图

》花《
等村屈
等》原
。、》
——
幸霜疏众
有禽影芳
微欲横摇
吟下斜落
可先水独 山
相偷清暄 狎眼浅妍

,,,, 小
——
不粉暗占 梅
须蝶香尽
林檀如浮风

板 共
知 合
动 月
情 向
金断黄小
樽魂昏园
总之,距离说和移情说是研究美感情感因素的有影响的两种 理论。除情感外,美感还包括一系列其他心理因素,我们将 在第五讲中阐述。
结束语:
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 似地展开 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 了解它的意义 体味它深沉的境地
黄山谷:“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 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 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 绳墨之外。”
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 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 矣。”
柳公权(778——865),字诚 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 骨”。字体方圆兼施,平正精确, 挺拔清朗,世称‘柳体“。 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 纪圣功德碑》。
巴 台 农 神 庙
●移情作用的定义
用简单的话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 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 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 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 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 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 是对象的形象。 二、审美的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 是观照的自我。 三、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 系,而是统一的关系。
波塞多尼亚的第一希拉神殿
爱奥尼式柱子比例修长, 开间比较宽,檐部比较轻, 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 柱础复杂,看上去富有弹 性, 爱奥尼式柱子纤巧而又柔 和。
科林斯式柱子的柱头宛如一棵 旺盛的忍冬草, 其余部分用爱奥尼式的。 直到希腊晚期才形成独特的风格。 忍冬草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题材。
罗 马 圆 形 斗 兽 场
移情说侧重主体—美是(有选择 性的)外物与人心相融合的结果
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美在外 物本身
挺端直孤此青开万题
如 壮 士
如 君 子
立 撑 鸿
根 邈 无
树 生 何
山 遍 沧
国 披 古
草 已 凉
画 松
胸身蒙倚峰海松露
——
李 商 隐
氏 借柳杨杨 淮 问条花柳 上 行折漫青 与 人尽漫青 友 归花搅着 人 不飞天地 别
冬 山 惨 淡 而 如 睡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荷兰画家。 代表作:《向日葵》、《鸢尾花》。 绘画风格:炙烈的色彩,如火的激情。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 世孙,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绘画风格:冷峭凝练、生硬狂猛。
主客融合,物我同一
由我及物—把我的感情移注于物 由物及我—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美感,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 往复回流而已
三、格式塔同形同构说
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不即不离
距离不及——实用功利 距离太过——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二、移情说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 “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
鲦子鱼非出游我从,容,安是之 我不鱼知乐也鱼!之乐?
古希腊建筑中主要的三种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林斯柱式
多利克式柱子比例粗壮, 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 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 圆锥台, 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 基面上拔地而起。 粗壮的多利克式柱子收分比 较明显。
无归尽飞垂 名
——
依红游尽苏长空絮曾一乍三
淡 旧 板 冶 飘 小 条 凄 已 绾 树 到 眠 黄 晓 桥 章 零 恨 莫 切 为 灞 斜 秋 未
——
风空 台
纳 兰 容 若
残 月
湔 裙 人 去

倩 他
轻 折

萍陵阳时歇 凤离蝉节 卷别 更 叶咽















秋 山 明 净 而 如 妆
四、内摹仿
1、内摹仿学说简介 内摹仿说是移情说的一种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谷鲁

2、观点:摹仿和游戏是本能,审美活动中 二者联系在一起,摹仿是审美活动的主要 内容。审美的摹仿不同于一般知觉的模仿, 而是一种内模仿。
汤姆生在观照花瓶时 的反应:
“双眼盯着瓶底,双足就 压在地上。接着随着瓶底向 上提起,她自己的身体也向 上提起,随着瓶体上端展宽 的瓶口的向下压力,自己也 微微感觉到头部的向下压 力,……有一套完整的平均 分布的身体适应活动伴随着 对瓶的观照。” ——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 史》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 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708——784),字清 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 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 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品:《多宝塔感应碑》、 《大唐中兴颂》、《颜家庙 碑》。
3、观点:
自然物的运动、形状、 色彩是支配它们或创 造它们的力的作用的 结果。
人内在的感 情活动也受 到力的支配
如果外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 展示的力的式样相类似,即外部事物运动 和形状同人的心理同形同构,那么外物能 引起人相应的感情活动。外物本身就能表
现人的感情。
4、移情说与同形同构说的 区别
都只是欲念的满足 。
[俄] 艾伊凡佐夫斯基 《九级浪》
“如果危险或痛苦太紧迫, 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 而只是恐怖。 但是如果在某种距离之外, 或只受到了某种缓和, 危险和痛苦也可以变成愉 快。”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使用了“距离”这个术语。
北京著名画家 周智慧 油画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要保持距离
在上述例子中,筋肉运动起源于摹仿。筋肉 运动有时为了摹仿,有时为了适应,当外物 没有动作可摹仿时,感官就适应外物,产生 种种生理变化。下面我们以几首中国古典诗 词为例说明之。
一江卷惊乱三人故千浪大
时山起涛石国道垒古淘江
——
多如千拍穿周是西风尽东
少画堆岸空郎 边流 去
苏豪 雪


轼 《

壁物


《玄秘塔碑》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别 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 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 年十四,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 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而仕元 朝,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 夫,他生前“被遇五朝,官居一 品,史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 谥号文敏。
字体秀媚圆润,袅娜轻盈。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 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 名天下”。
——宗白华



梅满一试彩飞
贺 子城川问笔云
铸 黄风烟闲新冉
《 时絮草愁题冉
青 雨 都断蘅

几肠皋

许句暮

虞 煜 向 恰愁 问只 在 雕月 故风 小往 了 春 东似 君是 栏明国 楼事 花 美 流 一 能朱 玉中 不 昨知 秋 江 有颜 砌 堪 夜多 月 春 几改 应 回 又少 何 人 李水多 犹放 帘翁
宋 人 陈
“王 画勃 栋诗
有 关
深 蝶 不诗 简 朝云 帘
深恋 深花 几中
卷云 留: 香
斋 海 棠
飞: 南 浦
的 诗
许: 久




诗云 云, :珠
句 :


“帘


隔暮


帘卷


花西


叶山


有雨


光。


辉”




●审美不涉及利害理论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 审美不涉利害——审美与功利、欲念无关。 《判断力批判》 区分了美感和快感 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到利害计较,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 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 的追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 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 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