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云人工增雨
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在增雨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在增雨作业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气象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天气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得到满足。
本文从人物影响天气作业的增雨效果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增雨作业中的应用现状。
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总结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益,从而为这一工作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 天气催化剂; 增雨; 应用一、前言近年来,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多年的研究中,不仅更加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与此同时也在探索着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无论是在实验阶段还是理论阶段、模拟、催化和测试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其操作的科学性也不断的提高。
当前我们面临着极端天气增多,自然降水不稳定,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使得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需求增加。
为了更好的面对连年干旱等重要天气问题,应对局部地区天气降水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避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我们需要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技术水平。
二、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应用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是指先对气象情况进行观测,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业假设。
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并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剂量投放到作业对象的具体位置,从而实现增加降水量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避免自然与降水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保证人工影响天气的操作效果,对催化剂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作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人工影响天气催化剂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暖云催化常用的吸湿性核。
暖云催化通常需要采用氯化钙、食盐、尿素以及硝酸铵等物质最为催化剂。
一般情况下,暖云的吸湿性核较少,影响效果不足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降水。
因此要向采用飞机向云中喷入吸湿性核,增加云的质量,提高降水的效率。
这一类吸湿性核的优点是制造方便,成本较小。
然而其中的食盐和氯化钙会对金属材料产生腐蚀,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而硝酸铵和尿素的腐蚀性和毒性较小,对农作物没有伤害,还具有一定的肥效,催化暖云具有有效的作用。
浅谈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选择

浅谈人工增雨作业时机的选择【摘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类分析了北方降水天气系统变化,有利于增雨作业天气统计有:东北冷涡、高空槽和蒙古低压,有利于增雨作业的云系有:积雨云、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
【关键词】:人工增雨天气系统作业时机引言漠河县气象局从2002年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主要为森林防火、农业抗旱和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积累了一定的人工增雨作业实践经验。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有利天气形势,选择最佳的作业时机,采用有效的作业方式进行作业,直接关系到人工增雨作业的成败。
人工增雨作业一定要选择有利的天气形势、降水机率较大的天气系统。
根据经验所得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冷锋天气、东北冷涡、切变线。
我们知道,当大地干旱时,天上常常有云,有云却不一定下雨。
但下雨必定有云,云滴虽小,总水量却十分可观。
通过实践表明,最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云是积雨云、高层云。
作业时机的选择经验表明必须在云中适当部位进行作业,效果才会明显。
因此,把握好作业时机十分关键。
2降水机制分析要进行人工增雨,首先要分清暖云和冷云。
云体温度在零下的叫冷云,在零上的叫暖云。
因为对于冷云和暖云,人工增雨的原理和方法都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先说人工冷云增雨。
要不下雨雪的冷云发生降水的关键是要使云内有足够数量的冰晶。
因为冰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要低,因此当云冰晶和水滴(零下而未结冰的过冷却水滴)同时存在时,水滴中的水会自动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长大成为雪花,最后降到地面上。
如果云的下部和地面气温在零上,雪花融化成为水滴,就是降雨了。
冷云降水的这种原理,便是著名的“冰水转化理论”。
但是在自然条件下,云中即使温度低至-(20~30℃),过冷却水滴还常常不结冰。
为了使这种云降雨雪,必须在云中人工制造大量冰晶。
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在云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干冰的温度是零下78.2℃,可迅速使云中温度降到-(30~40℃)以下。
可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

可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
可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1. 人工增加云的颗粒数:通过人工方式向云中喷洒云雾化剂,可以增加云中的颗粒数,从而促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水滴。
常见的云雾化剂有云银、氯化钠等。
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人工降雨项目中。
2. 人工引导云的运动:利用人工手段改变大气环境条件,如通过发射火箭、点燃炮弹等方式,可以产生冷却效应或改变风向,从而引导云团移动到需要降水的地区。
这种方法常用于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项目中。
3. 人工增强云的垂直运动:通过人工方式改变云的上升运动,可以促使云中的水蒸气更快地达到凝结条件,从而形成更多的水滴。
常见的方法有人工增加地面热量、利用微波炉原理加热云层等。
4. 人工改变云中的电荷状态:通过向云中释放电荷,可以改变云中水滴的电荷状态,从而促使云中水滴之间的碰撞和凝结更加有效。
这种方法被称为云电场调控技术,常用于一些大型云团的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工促使暖云降水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成功应用,但其效果仍然受到大气条件的限制,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施时需要权衡利弊并谨慎操作。
同时,建议在应对干旱和水资源管理方面,更多
地注重节水措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人工增雨总结及技术总结

2024年人工增雨总结及技术总结2024年,人工增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年,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和管理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
人工增雨技术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年里,人工增雨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和突破,以下是对这些进展的总结。
首先,针对人工增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2024年,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气象观测和模拟技术,实现了对云层的精细观测和预测。
通过准确分析云层的物理属性和环境条件,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合增雨作业的时机和区域。
此外,人工增雨技术也逐渐向着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
科学家们通过调整喷洒形式、喷洒剂的成分和浓度等,提高了人工增雨效果的可控性和准确性。
其次,人工增雨技术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在一些干旱地区,人工增雨技术被广泛应用以补充自然降雨。
人工增雨不仅提供了及时的水源,还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条件。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灵活的人工增雨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人工增雨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2024年,科学家们在研发人工增雨技术的同时,注重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他们正逐步推动使用环境友好型的喷洒剂和喷洒设备,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人工增雨活动的地点和时间也被精确控制,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这些措施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人工增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工增雨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此外,人工增雨技术的效果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云层的特性、地形、气象条件等。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这些因素,提高人工增雨技术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此外,人工增雨技术的长期环境影响和风险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人工增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人工增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者:陈铁来源:《吉林农业·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水资源缺少,自然灾害频发,干旱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物主要靠农业,农业又离不开水,如何保护水资源,如何利用水资源,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及粮食的稳定,人工增雨已成为抗旱救灾、水库蓄水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农业生产中缓解了旱情,保丰收促高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工增雨;气象;农业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62-11 人工增雨的原理1.1 雨的形成及特性云中的水汽的多少及凝结核的数量及温度共同决定了云厚度和颜色,这三种因素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云的形态。
而云中的这些水汽,相互间是一种稳定的胶性状态,这样水汽很难形成水滴落到地面形成雨,如果这种胶性的稳定状态被打破,水汽就会凝结,形成雨滴落到地面。
雨的形成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水汽足够多,二是有流动的气流打破云的胶性状态,三是温度的变化影响云中凝结核冰晶的改变。
如果云中的水汽量达到一定程度,在云的流动中水汽会相互聚集形成水滴,当水滴聚集到一定程度,空气浮力不能平衡水滴的重力时,水滴就开始下落,下落过程中仍然会碰到小的水汽并汇集在一起落到地面,同时下落的水滴也能影响气流的变化而导致更多的水汽的碰撞而形成雨滴下落,再有温度的升高能使冰晶融化成水滴下落,气流的变化会加速水汽的撞击汇集成雨滴。
1.2 人工增雨的原理人工增雨就是利用雨的形成而采用一些办法,人为改变云的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这种对云的胶性状态的改变也叫做云的催化。
云的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冷云,一种是暖云。
冷云是指云体中有一部分或大部分的温度都在冰点以下的云,也就是云中的冰晶数量很多,这种情况下,人工增雨就采用往云中加入适量的致冷剂或冰核,让云中的冰晶数量增大,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冰晶就会发生下降,同时随着凝华和冲并的增加,这些降水质点不断增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降,降落过程中,由于近地面温度增高,而使得冰晶融化形成雨滴降到地面,形成降水。
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原理

43
2019/3/11
暖云人工增雨
把盐质粒播撒到云底附近,以便提供形成云滴所必须的核。
44 2019/3/11源自452019/3/11
吸湿性凝结核
46
2019/3/11
小结
1. 大水滴的存在是暖云 降水得以发生的关键。 2. 播撒吸湿性巨核可以 增加暖云中大水滴数 浓度。 3. 吸湿性巨核在云底催 化,影响暖云核化过 程。
21 2019/3/11
云滴的凝结增长
– 对于所研究的云滴表面薄层,假设所有物理量均与 方向无关,即各向同性。
– 由D的定义式有
d v d v dM 2 AD 4 l D dt dl dl dM dl 2 4 Dd v dt l
22 2019/3/11
水滴通过水汽扩散产生凝结增长的半径变 化方程(Maxwell方程,1890)
25 2019/3/11
云滴的凝结增长
– 讨论
• 凝结增长正比于e-Ern • 半径增长率与r成反比,即随r的增大,r的增长率将减小
– 质量为10-12克(r=0.48μm)的NaCl核,在过饱和度ΔS=0.0005的 环境中长成半径r=50μm的水滴,需11.5小时
Lv Tr T s (Tr ) s (T ) s (T )( 1)( ) 2 RvT T
三个方程相结合,可以得到:
4 r[ v / s (T ) 1] dM 4 r[ S 1] Lv Lv Lv Lv 1 1 dt ( 1) ( 1) K aT RvT D s (T ) K aT RvT D s (T )
19
纯水
纯溶液滴
2019/3/11
云滴的凝结增长
人工影响天气基本原理

⼈⼯影响天⽓基本原理第⼗⼀章⼈⼯影响天⽓基本原理⼈⼯影响天⽓和⽓候既是⼈类千百年来的古⽼愿望,⼜是今天迅速发展着的⼀门新兴学科。
⼀切⼈为影响(有意识的和⽆意识的)天⽓和⽓候的活动都属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
⼈⼯影响天⽓是建⽴在云降⽔物理学基础上的⼀门应⽤科学技术,在深⼊研究云动⼒学和微物理学特征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云降⽔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因势利导,施加⼈⼯影响,以便使天⽓状况向⼈们所希望的⽅向演化。
前⾯已经讲过,能否降⽔与云中微物理条件及过程有关,能否降⼤量降⽔则与云的宏观条件有关。
除了少数情况外,⼈⼯影响天⽓实际上就是⼈⼯影响云,⼀⽅⾯改变云中微物理条件及过程,另⼀⽅⾯通过第⼀⽅⾯的作⽤促使云中宏观动⼒过程产⽣相应变化。
现阶段⼈⼯影响天⽓主要致⼒于在适宜的地理背景和⾃然环境中,选择适当的云体部位进⾏⼈⼯催化作业,以达到(1)增(加降)⾬(雪);(2)消雾、消云,(3)抑制冰雹等⽬的。
尽管在⽅法技术上并不完全成熟,还处于科学研究和应⽤试验相结合的阶段,但已经取得了⼀定的成效。
有些国家已形成了⼈⼯增⾬、防雹和消雾的业务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类抗拒⾃然灾害有促进作⽤。
在过去的40多年中,播云技术作为增加降⾬量、抑制冰雹增长的⼀种⽅法得到了发展。
播云增加的⾬量是有⼀定⽐例的,在⽐较成功的地区,增加量约为5%⼀20%。
这些增加的⽔量降落在农⽥地区,对农业丰产丰收会有很⼤的帮助;如果降落在⼭区,则有利于⽔⼒发电和灌溉;在重要林区,⼈⼯增⾬为扑灭森林⽕灾起了关键作⽤。
我国先后有20个省、市、⾃治区开展⼈⼯防雹,多数地区取得了⼀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些有专业技术⼈员参加组织试验的防雹地区,初步统计资料分析表明,雹灾⾯积减少40%⼀80%。
然⽽必需认识,播云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应⽤时务必慎重决策。
下⾯简单介绍⼈⼯影响云、雾和降⽔的基本原理及⽅法。
1.增加降⽔当云中既有⾜够⼤的⽔滴或冰质粒,就有可能发⽣云⽔转化,产⽣降⽔。
暖云人工增雨

暖云人工降雨进展代君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南京 210044摘要:人类对天气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就从没停止过,大自然的奥秘对人类的吸引是从不间断的,而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逐渐能够影响天气,利用天气。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规模、经费投入已达世界之最,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人工增雨也正在研究中。
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云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的科学原理,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暖云增雨机制,使得暖云增雨机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并且思考我国人工降雨中的暖云增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的问题,这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暖云增雨作业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为以后作业活动过程提供很好的帮助,以达到利用现代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关键词:暖云增雨人工降雨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1 引言自古代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天气状况更是人们所关心的,因此,人工影响天气一直是人类所研究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如今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已经可以简单的影响天气变化了,人工增雨这项技术的使用必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光添彩,亦将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出于农业发展和抗旱的需要,1958年起我国开展云雾和降水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云雾降水的观测、人工影响天气的野外和室内试验,如云的宏观发展过程、云滴谱的观测研究、飞机人工增雨试验、高山融冰化雪试验、土炮防雹试验和消雾试验等。
与此同时,开始建立暖云室和冷云室,开展暖云催化剂、冷云催化剂和冲击波作用等室内实验1。
暖云对大气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暖云形成的降水对人类的生命和日常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云中潜热释放是大气中各种尺度天气现象的重要能量来源,从单块积云到中尺度系统直至全球大气环流,云的辐射特征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球气候并可能影响气候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云人工降雨进展代君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南京 210044摘要:人类对天气现象的探索和研究就从没停止过,大自然的奥秘对人类的吸引是从不间断的,而因为人类的智慧,人类逐渐能够影响天气,利用天气。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规模、经费投入已达世界之最,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人工增雨也正在研究中。
论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云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的科学原理,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暖云增雨机制,使得暖云增雨机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并且思考我国人工降雨中的暖云增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的发展的问题,这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针对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暖云增雨作业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且为以后作业活动过程提供很好的帮助,以达到利用现代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关键词:暖云增雨人工降雨人工影响天气云物理1 引言自古代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天气状况更是人们所关心的,因此,人工影响天气一直是人类所研究的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如今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已经可以简单的影响天气变化了,人工增雨这项技术的使用必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光添彩,亦将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出于农业发展和抗旱的需要,1958年起我国开展云雾和降水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云雾降水的观测、人工影响天气的野外和室内试验,如云的宏观发展过程、云滴谱的观测研究、飞机人工增雨试验、高山融冰化雪试验、土炮防雹试验和消雾试验等。
与此同时,开始建立暖云室和冷云室,开展暖云催化剂、冷云催化剂和冲击波作用等室内实验1。
暖云对大气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暖云形成的降水对人类的生命和日常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云中潜热释放是大气中各种尺度天气现象的重要能量来源,从单块积云到中尺度系统直至全球大气环流,云的辐射特征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球气候并可能影响气候变化。
云的潜热释放、成云致雨以及辐射作用都受云内微物理过程影响,这些过程包括暖云粒子和冰相粒子的形成、增长及其间相互作用2。
2 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基础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简称人影3。
人工影响天气是建立在云降水物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它还涉及到中尺度和边界层气象学、天气预报、大气扩散和湍流、物理化学、气溶胶物理学、统计学、计算数学和观测仪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学科的进展都会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最重要的还是云降水物理学的研究.呼风唤雨、祛灾避害是人类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1946年11月13日,美国实施了人类首次对过冷云进行的科学催化试验,在地面即可看到云层转化雪晶形成的雪幡。
此试验结果引起广泛的重视,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迅速发展。
随着“连锁反应”假设以及“随机碰撞”理论的提出,为解决暖云降水机制奠定了基础。
人工影响天气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4。
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和作业。
1958年我国吉林等省为缓解旱情进行了飞机人工增雨试验,从而揭开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影响天气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并成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人工影响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人工影响天气在缓解或解除旱情、森林灭火、机场消雾、保障大型活动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
3 云物理机制①云中粒子和微物理结构粒子谱。
20 世纪60 年代的观测研究揭示了我国南方层状云、浓积云的滴谱、云滴浓度和含水量的一些基本特征。
观测发现我国南方层状云中云滴谱宽6,浓积云中云滴谱很宽,并有第二峰值出现。
出现双峰时,总是伴随着云滴谱的加宽。
双峰谱往往在锋区云中出现,在雨强比较大而且变化又剧烈的云中也易出现。
大云滴。
大云滴的观测分析结果对人工播撒大云滴催化降雨有指导意义。
暖云中大云滴的存在(浓度达≥102 m–3)是产生降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降雨还应有其他条件配合,如要有合适的云中上升气流、含水量和云厚等。
因此,不管云中实际条件,一律用人工播撒大云滴催化降雨是有问题的。
②云中粒子增长及降水形成机制云滴增长。
20 世纪60 年代初,提出了云滴增长随机过程理论以及暖云降水微观机制模式,认为云中湍流以及起伏的规律是暖云降水微观机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
宏观条件除了通过平均气流场外,还通过湍流和微观过程紧密的相互制约。
在暖性薄云中,在垂直气流有起伏条件下,云滴通过重力碰并增长,云厚1.7km的暖云也可以产生降雨。
有云泡结构的对流云中,云厚只有1km 也能产生峰值半径为0.9mm的雨滴,从而解释了薄云降水的观测事实湍流交换和夹卷作用对凝结平衡谱的影响较大;在各种碰并过程对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作用最为显着。
小尺度湍流碰并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电碰并作用不大7。
4 暖云增雨机制及方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各种资源的消耗量都大的惊人,水资源也一样,因此,我国想到了利用人工增雨的方法来增加水量的方法。
我国最早的人工降雨是始于20世纪5O年代,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说,我国都是人工影响天气变化的大国,而自从人工增雨技术的引入,我国的旱涝灾害明显减少,农业产量上升。
而近年来由于人工增雨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作用已经不仅仅作用于农业了,对于森林火灾的救护,生态建设,增加水资源方面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也印证了科技的发展是为人类服务的这句话。
人工增雨是指在自然降雨之外,利用现有的气象条件,通过人工于预的方法,使其再增加一部分降雨的科学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飞机、增雨火箭或高射炮将催化剂发射到云层中,对局部范围内的云层中的水含量进行催化,使云层中的水滴增多并使其重量增加,去掉蒸发的一部分,大部分就降落到了地面,形成了降水8。
暖云中水滴大小均匀,不易障水。
影响暖云障水的基本原理就是向云中撒人水漓,改变云滴谱分布的均匀性,破坏其稳定状态,促使碰并过程进行,导致降水形成。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1、吸湿性物质影响暖云降水,如将盐粉粒引人云中,使它吸收水汽形成盐溶液滴,盐滴迅速凝结增长,进一步由碰并作用增大成雨而下降到地面。
2、直接利用大水滴影响厦云陴水,即从飞机上直接将水撤进厦云内影响陴水。
20 世纪60年代,在湖南和广东开展的暖云人工降雨试验没有采用国外的小盐粒、小剂量、云底播撒的作业方法,而是采用在对流性暖云顶部反复播撒颗粒很大的盐粒,得到明显的人工降水效果。
提出了催化暖云降水的方法和指标,增雨效果为7%。
以后建立了一维盐粉催化积云的数值模式9,模拟研究了盐粉催化暖积云的效果,其中包括催化可以提高降水机率、使积云初始回波高度降低、催化高度影响增雨效果,催化高度低的效果较好等;还模拟研究了盐粉对不同为物理特性的击晕的催化。
二维模式盐粉催化研究10表明,在适合的条件下,盐粉催化后约半小时可出现增雨,增雨量为10%~50%,是播撒量的几千倍。
用直径小的盐粉催化增雨效率高,但在云中生长时间长,一般采用几十微米到100μm 直径的盐粉为宜。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流性暖云人工降水作业中,盐粉的播撒部位和颗粒大小对播撒效率和降水效果有很大影响。
它依赖于云的厚度、含水量、上升气流及云生命时间等条件,对于不同的对流云,有不同的播撒高度、剂量和颗粒大小的最佳播撒方法11。
暖云增雨的微物理过程有:云滴的活化,云雨滴通过水汽凝结、碰并和破碎而增长等过程,具体有:(1)云滴通过水汽凝结的增长过程;(2)雨滴通过水汽凝结的增长过程;(3)云滴之间的碰并过程;(4)云雨滴的自动转化过程;(5)雨滴碰并云滴过程;(6)雨滴的碰并过程;(7)雨滴的碰撞一破碎过程;(8)雨滴破碎成形成云滴的过程;(9)云滴的退活化过程;(10)雨滴蒸发形成云滴的过程12。
5 暖云降水作业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工增雨作业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工增雨这项技术虽然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科技成就,但凡事都有利有弊,因此,在作业中的一些问题还是要给予重视的。
①作业中对云层的选择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与作业人员的实践经验,云层的选择是人工增雨取得何种效果的关键。
要选择适合作业和水汽较厚的云层进行作业,带有雷电的积雨云是最佳的作业对象,此类云层本身就能降水,对其进行作业就能得到中雨以上的理想效果。
②发射工具的选择人工增雨作业中,催化剂的发射工具尤为重要。
如空中有带有雷电的积雨云或者云团比较完整清晰,这时就比较适合使用高射炮或增雨火箭进行作业因为此类云团本身就能降水,只要适当的进行催化,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而如果空中不具有积雨云,且云团模糊不清,看不到边际,这时如果还是采用高炮火箭等作业效果就不会很好了,这时应采用飞机进行作业,飞机飞到云层中,通过抛洒干冰来催化云层中的冰晶,这时出现”蝴蝶效应”,降水顺利完成。
③作业地点的选择作业地点的选择是人工增雨作业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业地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受益点。
作业受到云速、风速、作业点受益点距离的制约,因此,作业地点要选择在受益点的上风向。
另外,由于使用高炮或者火箭存发射完成后,其弹壳一般不会炸毁,完成爆炸后会为重力作用落地面,因此,就要考虑弹壳的落回是否会对人、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所以,人工增雨地点的选择和时机的一样,都足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关键,是人工增雨作业能否完成及完成质量的保障。
④作业时机的选择由于受各种天气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作业时机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业提前可能造成雨量减少,作业滞后可能造成错过了最好的时机,都会影响降水的效果,因此,掌握好时机在人工增雨作业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6 研究思考鉴于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旱灾不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从国家及研究机构到地方人工影响天气部门都应重视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更要注重暖云增雨的研究。
(1)暖云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一个应用领域。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性,研究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暖云增雨的有关问题。
(2)充分利用人工增雨工程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核心技术研究,为人工增雨工程取得好的效益提供技术保证。
(3)对我国实施暖云增雨的地区,开展人工增雨的云中微物理条件的普查性研究。
为了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性,研究新的人工影响天气的原理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寻找暖云增雨的新方法。
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云系的人工增雨。
通过对主要暖云的综台观测,研究暖云和降水的关系.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降水模型,深刻了解和认识暖云降水过程及其对催化剂的反应,探索人工影响天气的物理机制和催化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