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趋势探究_翟璐
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

收 稿 日期 : 0 9— 9一l 20 0 7
人类社会消费对 自然环境影响的简单而综合的账 户 体系 , 将一个 国家 或 地 区 的生 态 足 迹 同 区域 的
向和系统 学方 向四 大 主流 方 向 , 四大学 科 从 不 这
以往 对辽 宁经 济 可 持 续 发展 的研 究 , 都 侧 大 重于人 口、 源 、 资 环境 、 社会 对 经 济影 响 的定 性 分 析 , 从 转变 增 长方 式 、 并 降低 资源 消 耗 、 加快 建 设 节约 型社 会 、 护 生 态环 境 等 方 面 提 出建 议 。这 保 些研究往 往 忽视定 量分 析 , 乏评价 体 系的构 建 。 缺 在 区域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研 究 方 面 , 以找 到对经 济 可 持续 发 展 统 一 适用 的评 价 难
的可持 续 发 展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辽 宁是 工 业 大 省, 其经 济发 展不 仅 关 系 到东 北 老 工 业基 地 的振 兴 , 整个 国 民经 济 的发 展 也 至关 重 要 。辽 宁省 对 要 在今后 相 当长 的时期 内保持 经济 的快 速增 长和 人 民生 活质量 的 持续 提 高 , 须 协 调好 经 济 与 人 必
口、 源 、 资 环境 、 会 的关 系 。 社
层 次加强 了对 可持 续 发 展 综 合 评价 的研 究 , 出 提 了许 多有 价值 的可持 续发 展评 价指 标体 系 。 概括 起来 , 际 上 的可 持 续 发展 评 价 指 标 体 国 系 已形成 生态 学方 向 、 济学 方 向 、 经 社会政 治学 方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郭春丽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24()4
【摘要】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际经济格局深刻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机遇和优势条件。
新征程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发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总页数】7页(P16-22)
【作者】郭春丽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学者议两会论点精选(2023年)
2.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记者招待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等介绍情况并回答提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4.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意蕴的三维解读
5.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机制和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取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北京与河北地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和江苏地区,结合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了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策与建议一、绪论(一)选题的原因与背景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区域战略的核心。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用增长极的经济优势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成功实现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过渡,对于区域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也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范围。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两方面。
Bjom等(2001)选取1988年~1995年期间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收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样本城市的收入差距都在急剧扩大。
Aguighier(1988)和Yang(1990)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与中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区域经济状况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的经济圈的状况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从全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张桂芳(2008)等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科研教育状况等五个指标对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因子分析及评价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因子分析及评价
陶杰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9)003
【摘要】为了促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首先要对总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估.以全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 并以我国31个省份为示例,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SAS统计软件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结果显示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和总体水平不一致.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陶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21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效率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法 [J], 刘奕;王雪娅
2.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评价 [J], 谭志;苏瑞;董丽晶;
3.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现状评价 [J], 谭志;苏瑞;董丽晶
4.我国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 [J], 任
晖;张慧;陈雪琼
5.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评价模型 [J], 李海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编者按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刊》长期关注主体功能区定位及优化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樊杰研究员及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刊》曾分别刊登主要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2020年第7期)专题,收到多方良好反馈。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为更好地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樊杰研究员牵头开展了前期研究;目前已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思考和战略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及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途径、综合功能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探索,以及促进高品质空间安全和高质量空间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专题,旨在为研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指导推进。
引用格式:樊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Fan J. Theory, strategy and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樊杰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1408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性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同性分析根据区域趋同理论,本文采用新古典方法,运用Barro和Sala-I- Martin 趋同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情况。
研究表明,1985年至1991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速度约为2.475%;1991年至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异化现象,速度约为0.1049%,并对模型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济发展区域趋同异化σ趋同β趋同自威廉姆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后,国际上对区域趋同的研究逐渐增多。
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确认了区域趋同的存在,并发现各国的β趋同速度均为每年2%的水平。
1978 年后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存在β趋同,经济收敛速度为0.9 %-4.5 %;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但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
本文运用Barro 和Sala - I - Martin 趋同模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状况。
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的定性结果,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原因给出解释,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一)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中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区域由于较高的资本收益而比经济发达区域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因此,经济欠发达区域存在向经济发达区域的趋同。
1995 年Barro和Sala- I -Martin 把趋同分为σ趋同和β趋同,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σ趋同可理解为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趋同,是指各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缩小,一般用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数人均收入或产出的标准差来衡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分析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多样,历史文化悠久。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中,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因此,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历史回顾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其它地区则相对较为贫穷落后。
在现代,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和农村地区则发展缓慢。
这种差异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而分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空间分析1、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沿海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航运条件,其对外贸易活动更活跃,而内陆地区则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因素而发展缓慢。
2、政策因素:中国的行政区划和政策制定对区域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策差异的产生可能会导致某些区域受益而某些区域受损。
3、人口因素: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由于人口过度集中的地区会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的问题,而人口稀少的地区又因市场过于狭小而受限制。
因此,人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四、时空分析1、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源于中央地区的经济垄断和地方经济的被动发展。
在周代,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而到了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由于遭受外来侵略和采矿业的开发,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此外,闽南地区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达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它地区。
2、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内陆地区、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发展缓慢。
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政策、市场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 16872 9.9
9247
11.1
0.63
2301
江苏 40903 12.6 18598
13.5
10.26
7865
浙江 27227 11.8 13417
11.8
10.18
5442
安徽 12263 14.5 5350
13.4
13.96
5950
泛长三角 97266 11.5 46614
12.4
35.03
637
杭州
5945 12
2942
12.4
1.6596
870
宁波
5125 12.4 2449
12
0.9817
760
合肥 2725 17.5
853
17.9
0.7047
570
表1: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土地及人口一览表 数据来源: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
第二,江苏在三省一市中实现经济总量40903亿元,排名 第一;按照城市排名上海第一,合肥排在第七。
安徽和东部地区相邻,临江近海、地跨江淮,地理位置可 谓优越。它交通便利,是中部地区的铁路运输中心,处于长三 角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承接位置。安徽的煤炭储备丰富,其矿 产资源和水资源都很丰富,是江浙沪一带的能源基地和粮食基 地,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以让商务综合成本减少,具备竞争优 势和合作优势。安徽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科技产业,在原有建 材和冶金等支柱产业支撑下,日益成为长三角大力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和机车制造业的创新基地。
投资结构 国有经济投资额(亿元) 国有经济投资增长(%) 国有经济投资占比(%) 非国有经济投资额(亿元) 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 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比(%) 第一产业投资额(亿元) 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第一产业投资占比(%) 第二产业投资额(亿元)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第二产业投资占比(%) 第三产业投资额(亿元)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占比(%)
投资增速大于消费增速的是安徽、江苏;消费增速大于投资增
速的是上海、浙江。
泛长江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
泛长江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有 很大关系。先天优势加上政府政策性辅助,就能使区域经济的 格局变化和发展更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长江 三角区域最初采用“T”型东西梯度模式,沿海沿江一带迅速 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造成了和苏北和浙西南地区 的差异。又由于长三角地区受资源和环境限制,国家又通过对 江苏安徽进行东部规划,把他们作为中部区域承接东部的梯 度,实现西部对发达区域的战略性输出和转移,各项技术和资 金的注入,无疑为安徽和皖江部分城市的发展铺垫了优势和 条件。
21560
全国 397983 10.3 184937
11.2
960
137053
占全国 24.4% /
25.2%
/
3.6%
15.7%
南京
5010 13.1 2451
13.5
0.6582
800
苏州
9168 13.2 4138
13.9
0.8488
1046
无锡 5758 13.1 2808
13.5
0.4788
区域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空间组合形态,它 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工业初期到均衡发 展的区域经济状态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下面以我国长江三 角区域的发展变化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区域 2010年GDP 增 长 2005年GDP “十一五”GDP 土地面积 人口
(亿元) (%) (亿元) 年均增长(%)(万平方公里) (万)
第三,泛长江三角经济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各大区域,增 速大多维持在两位数以上。核心区上海已基本处于经济发展
9 6 人民论坛·PEOPLE'S TRIBUNE
后的回落阶段,以9.9%的增长率排在末尾。邻边城市宁波和杭 州则处于后三位,相反处于核心外缘的合肥则出现最快速增 长,紧随其后的是苏州、南京、无锡。
第一,2010年三省一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出现新突破。 根据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因为差异 性存在,泛长江三角区域的投资情况各有不同。核心城市上海 在投资情况方面明显下滑,浙江地区增速略慢,边缘外围地区 安徽则出现高速增长。
第二,通过2005年和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比较得出: 2010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为5317.6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倍 多,浙江增长将近2倍,江苏23186.75 亿元出现2.7倍喜人增势, 安徽以4.7倍的惊人速度位居全国同期最高水平增速。
安徽承接泛长三角区域核心向中部产业转移。我们可以从 安徽中部区域和沿江城市来看其主体影响分布情况,1978年的 合肥和芜湖等城市受到的影响还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 是到了1990年后,皖北皖南的快速发展引人瞩目,其点状分布 开始细密起来,皖北和淮南区域已经呈现大幅度的块状,到了 2000年的时候开始以三角形状合围,并和江浙地带紧密相连, 并顺势在2010年基本呈现无缝对接,以一个大的团状出现。
浙江 3940.4 19.5 34.1 7615 21.6 65.9 60.3
5.3 0.5 4698 9.6 40.6 6806 22.4 58.9
安徽 3890 18.4 32.8 7959.4 24.3 67.2 221.6 21.2 1.9 5617.4 40.5 47.4 6010.5 28.1 50.7
投资额(亿元) 25000
20000
10000
2005
5000 2010
0
上海
浙江
江苏
安徽 (地区)
图2:2005、2010年泛长江三角区域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
长三角产业向安徽和苏北转移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 化,其梯度模式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也完成了泛长三角的区 域升级,从泛长三角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各种数据比较可以 看到其区域经济结构演变特征(图2):
区域经济结构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长三角之间因为客观及主观条件的差异性和资源配置不同, 造成区域内部的不均衡发展。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差异性的存 在,使区域合作关系的互惠互利和联系作用变为可能。整个区 域系统呈现梯度特征,以沪、浙、甬、杭为内核心,逐渐向边缘 地区渗透的一个作用体系。核心城市通过对外围乡村城市的投 资为其带来发展动力,作为经济统筹发展的要素,其还在产业 向周边地区转移的同时完成生产结构的自我升级,成为具有 影响力的经济发展地区和经济腹地;而外围皖江一带经济则在 核心城市带动下得到提升,这种扩散式的合作和相互影响可以 使泛三角区域的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经济与管理
Economy & Management
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趋势探究
翟 璐 唐连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目前部分核心城市已经出现资源紧张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等现象。文章以泛长江三角洲为实例,以“一核九带”经济模式为切入点,从综合发展、资产投资结构演变角度剖析区
域经济的发展特征和未来趋势,通过数据分析探讨核心城市同邻边及外缘城市经济整合规律,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
非均衡经济的市场经济体高速发展三十多年来,长江三 角区域已经出现了土地、人力等资源紧张问题,工业增长速度 停滞造成了经济效益下降。而新型的泛化长江三角区域把江、 浙、沪、皖三省一市通过“一核九带”模式改变过去的粗放型 经济,成功实现区域结构产业升级和优化组合,这对区域经济 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未 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97 2015/01/中 总第467期
经济与管理
Economy & Management
泛长江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空间结构扩散效应在作用和反作用后产生演变。泛长江三 角区域的城市空间体系以经济利益共同发展为目标,推动各空 间区域相互合作,彼此产生影响。差异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呈 现纷繁变化,这种变化构建了空间演变的各个阶段。现代城市 腹地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成为区域生产核心,同时乡村又被中 心城市向外推动着加深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样的作用与反作用 必然使彼此的关系疏密有致,参差错落,在相互施加后作用发 生显著的变化。
因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地区发展进程 各一不足,相差甚多。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江三角区域空间结 构扩散效应影响来看,主体城市影响着区域分布:1978年长江 地区和杭州湾一带是受到城市影响最大主体,并呈现“之”字 形状。其中合肥及徐州两地尤其明显;1990年开始,安徽沿江 城市的发展迅速加剧长江三角地带影响区域的变化,“之”字 形从“几”字形演变成“鳊鱼”形状。
一体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一核九带 产业升级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经济研究成了各界的热点 话题。我国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 来区域优势被逐渐重视并在东部地区进行试点,针对区域特质 实行倾斜性政策等优惠措施。
泛长江三角区域“一核九带”经济现状
长江三角区域是最早受益于国家优惠政策的区域,地处黄 金海岸,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金吞吐量大,一直以来 是我国经济的重点支柱。而泛化后的长江三角州经济区域以上 海为核心,沿沪宁、沪杭俑线发散型发展,呈现出多层次的经 济格局和变化。根据泛长江三角区域的经济、土地及人口数据 的比较分析(见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2005年~2010 年期间,泛长江三角区域GDP一直呈增长形势,2010年区域 GDP增长率为11.5%,达到了2005年的两倍以上,占全国总产 值的24.4%,人均GDP高出全国水平1.4倍。
上海 2234.12 -14.7
42 3083.55
16.2 58 16.4 43.8 0.3 1435.37 -0.6 27 3865.9 0.8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