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多角度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对台湾问题的理解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台湾问题的理解应该从历史、政治和人民意愿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自古以来,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被中国各个朝代视为中国的领土。
明朝时期,台湾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清朝时期更是将台湾划归为中国的行政区域。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中国政府坚决主张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容忍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
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和平统一的政策,希望通过对台湾的经济、文化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国家的统一。
再次,从人民意愿的角度看,大多数台湾同胞也希望实现祖国的统一。
台湾同胞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血脉联系。
民调显示,大多数台湾同胞希望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实现国家的统一。
两岸同胞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后,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决议也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国际社会普遍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并与中国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
任何企图破坏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都是违背国际法和国际社会共识的。
综上所述,台湾问题是中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应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国家的统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台湾同胞的意愿,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
只有通过和平、对话和合作,才能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台湾

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1..从历史角度讲,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人民义务更是民族振兴的根本。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
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应该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绝不容许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维护祖国的安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战略角度上谈,台湾成了中国在南部海域的一重要军事基地,西扼南海要域,东抵日本强敌,同时又是我国\我海上部队突破第一岛链的突破口。
台湾是我国跨越西太平洋第一岛链走向太平洋的战略门户,是我国集攻防于一体的战略要地和海防屏障,如果台湾从我国版图分裂出去,不仅会使我国海上战略屏障顿失,战略防御纵深锐减,两大战略海区的联系被拦腰截断,我国将永远被封闭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以内,丧失安全通达的出海口。
而且我国大片海洋国土、海洋资源将会失去,对我们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3.从经济上讲,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由于地小资源有限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台湾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这个“四小龙之一”的实力还存在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而台湾经济可与中国大陆互补,台湾与大陆的市场交流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造福于两岸人民。
同时台湾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是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广阔基地,也是我国开发大洋海底资源的主要前进基地,是我国走向远洋的大门。
4从法律上讲,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多部法律都使收回台湾成为正义和合法,也都使分裂台湾成为反正义和非法.。
《反分裂国家法》以宪法为依据,贯彻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紧紧围绕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对台湾问题的看法300字

对台湾问题的看法300字
台湾问题是一个涉及政治、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复杂议题。
从历
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在20世纪中叶
以后,台湾地区和大陆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发展模式。
因此,台湾问题涉及到中国内政、国际关系和两岸民众的利益。
在我看来,台湾问题应该通过和平、理性和对话的方式解决。
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张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同时保障台湾同胞的利益。
国际社会也应该尊重中国的主权和
领土完整,避免干涉中国内政。
另一方面,台湾地区应该尊重一个
中国原则,认同中国的主权地位,寻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途径。
除此之外,两岸关系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到台湾民众的意愿和福祉。
应该通过增进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互
信和理解,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各方以开放、包
容和理性的态度,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和平、
理性的方式,才能实现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为什么说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为什么说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
3.清朝,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895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去
51945台湾光复
6.1949台湾与大陆分离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了西域都护;
2.东汉,派班超经营西域;
3.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作为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机构,管理新疆事务;
4.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为什么说西藏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
1.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2.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行政事务;
3.清朝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驻藏大臣。
英国和葡萄牙是分别是怎样占据香港与澳门地区的?
香港: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
澳门: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台湾问题复习要点

台湾问题复习要点一、台湾的历史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三国时,吴国的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3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一次分离与回归。
○4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5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6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三次分离。
)2、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1)1624——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2)1895———1945(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
)(3)1949年———今(国民党败逃台湾,美国派第七舰队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3、台湾的前两次分离与第三次分离有什么本质区别?○1前两次分离是由于外国侵略、民族矛盾造成的,是涉及主权的外交问题。
○2第三次分离是由于国内阶级矛盾造成的,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11943年,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把台湾归还给中国。
○2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3当今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基本原则和立场: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什么情况下可以动武?○1如果台独分子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件。
○2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4、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和则两利,战则两伤)○1实践依据:港澳的成功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可行的、科学的。
○2现实意义: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进步。
台湾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历史角度:1.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夷州的联系;2. 隋朝炀帝三次派人去琉球今台湾;3.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并每年从那里征收盐税4. 1661年至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以上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地理角度:1. 从地质角度看,台湾和大陆原先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下陷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还有一个原因是第四纪冰期过后,气温回升,大量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回升,使台湾又成为海岛岛的历史仅几十万年;2. 台湾属于大陆岛,位于东海大陆架上,岛上的动植物种类大多和大陆相同,且台湾海峡水下发现了大量动物遗骸和水下森林遗址,这些都证明它原先和大陆相连;三、人文角度:台湾居民大多从广东、福建迁入,语言、文化也与当地相同,都讲闽南话,都信奉妈祖;报效祖国的海外赤子王兆松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着名侨领、企业家;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海口得胜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处,都有充满南洋风格的、有着同样名字的建筑———“王兆松楼”,这些楼宇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王家四代人的爱国爱乡情怀;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一八七三年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参加曾少卿发起为反对美帝虐待华侨、华工而斗争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曾少卿又把他介绍给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良,担任复旦总教习即今教务长,兼课中国公学;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学生,曾聘他兼任主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兼任英文共和报主笔,作国际宣传.辛亥革命军兴,武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为外交部长,他以“不会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沪主持复旦教务;一九一三年,复旦监督相当于今日之校长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会董事长孙中山先生推他继任;一九一七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复旦大学;名人名言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4、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5、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7、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8、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9、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1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12、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13、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14、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1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16、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17、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鸠18、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斐19、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20、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托尔斯泰。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烟火相望。”“旁有毗舍邪国,语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类。”
《元史》:“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 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 北岸皆水,”
• 在议和订约中,明政府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如果 退出澎湖,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明 政府则无异议。
明郑“收复”台湾
• 1644年,明朝灭亡; • 1661年,郑成功攻台,逐荷兰人。 • “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
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 • 1662年,台湾进入“明郑”时期。 • 1683年,郑克塽降清。
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台湾自身既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时在郑成功攻台时也不是他国领土因此郑成功攻台并以明朝延平郡王的名义经营台湾意味着台湾自此成为明朝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刘新全
鸡笼《明史》
夷洲 流求《隋书》
《汉书》
台湾 夷州 东番明朝
清朝 小琉球
厥包橘柚……”
澶洲。所在绝远,不可往来。”
《三国志·孙权传》:“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福建建 《临海水土志》
瓯)东,水行五日而至”。
(吴 临海郡太守沈莹):
“夷州在临海东南, 《诸蕃志》(宋 赵汝适)“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
大员 大湾
镏求
《尚书》
《汉书·地理志》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理与历史一、地理与居民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中国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
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188平方公里。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文化等方面多角度证明,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历史角度:
公元230年。
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
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
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文化角度:
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