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死因的深度探讨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
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
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
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
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
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
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
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祥林嫂在《祝福》中唯一的一次“笑”,是后来柳妈的盘问,勾起了她曾经在贺家的那“幸福美满”的一段生活:“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有家有夫有子,对于旧中国的妇女祥林嫂来说已经满足了,所以她才会舒心地“笑”了。
祥林嫂的死和谁有关

祥林嫂的死和谁有关首先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在政治上压迫,精神上毒害以及经济上剥削,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
当祥林嫂被她婆婆家里强行绑回去时,作品中鲁四老爷连用了两次"可恶!然而……"来对这件事发表意见。
他无非对祥林嫂偷跑出来的行径表示厌倦,对她不守妇道,不安心在家侍奉婆婆感到气氛,一个十足的封建卫道士形象跃然纸上。
但鲁四老爷话中有话,一个意味深长的"然而……"却又表现了鲁四老爷对失去祥林嫂的惋惜之情。
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表面给人一种施舍者、拯救者的形象,但骨子里却渗透着对祥林嫂敲骨吸髓的剥削。
我们可以给祥林嫂算一笔经济帐,按照作品中所提供的有关线索,我们得知祥林嫂捐给土地庙的门槛值十二千。
而鲁四老爷付给她的工钱是每月五百文。
按当时的货币换算可知,祥林嫂要用自己两年的工钱才够买一个门槛。
如果我们按这个思路进一步探讨会发现,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得了八十千,而七个门槛的价钱和一个活人的等价。
这就是那个不把人当人的年代。
最后当她的全部能量被榨取干净后,像狗一样被主子赶出家门。
鲁迅说祥林嫂是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玩物"。
在先,她是一个"玩物";在后,她是一个被人看得厌倦了的玩物,但从来不是一个"人"。
如果说鲁四老爷在地位上的蔑视、物质上的盘剥导致了祥林嫂悲苦命运的话,那么,精神上的毒害更是令人发指,他们所谓的"祭礼"是那么的神圣、庄重,以至于不能容忍一个"不贞洁"的女人。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这一句话使祥林嫂所抱有的希望彻底地坍塌了。
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问题+文本”模式探究祥林嫂之死

“问题+文本”模式探究祥林嫂之死《祥林嫂之死》是著名作家曹禺的短篇小说之一,以揭示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压迫为主题。
故事讲述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在残酷的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悲惨遭遇。
本文将从问题+文本的模式出发,探究《祥林嫂之死》这一经典作品。
问题一:祥林嫂为什么选择自杀?在故事中,祥林嫂是一个贫苦农村妇女的代表,她日常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压迫使她感到绝望。
她婚后的生活一直被丈夫虐待和对待不公。
尽管她勤劳努力地劳作,但丈夫却过着顺其自然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她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苦,还有心灵上的痛苦和自尊心的受伤。
在物质贫困和精神折磨的双重压力下,祥林嫂觉得自杀成为了解脱的唯一途径。
问题二:农村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如何揭示?《祥林嫂之死》通过描绘祥林嫂的遭受来反映封建社会对农村妇女的压迫。
在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农村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遭受丈夫的虐待和家庭暴力。
祥林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婚后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而是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在农村社会中,女性的人权和尊严被严重侵犯,缺乏自主权和表达权。
这种困境在故事中得到了真实地再现。
问题三:封建社会对农村妇女形成的长效制度是什么?在《祥林嫂之死》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农村妇女影响深远的长效制度是封建等级的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等级严格划分,地位高低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制度使农村妇女处于社会底层,缺乏自主权和平等权利。
她们被封建主义的价值观束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长效制度影响到了整个封建社会,使农村妇女受尽苦难。
问题四:《祥林嫂之死》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祥林嫂之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性别歧视、家庭暴力、贫困和压迫等。
在封建社会中,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
农村妇女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严重限制,成为社会最弱势的群体。
家庭暴力和对女性的虐待是封建社会中常见的问题,妇女在家庭中遭受身心双重折磨。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祝福》是鲁迅先生写得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女性走向人生覆灭的全过程。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造成,是多种原因交织的产物。
悲剧是对严肃、完美、宏大行为的模仿,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原本勤劳善良,勇于同周围环境、社会制度、命运作抗争的祥林嫂,最终因无法忍受之压力而选择死亡,无疑博得了读者的同情,也给读者以无法诠释的沉重感。
祥林嫂的死亡,是在吃人的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和残害而导致的,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在纵横交错的对比描述中,给人清晰的主线,深刻的揭示了祥林嫂之死。
一、妇女只能依附于男权而生活作为一个寡妇,祥林嫂是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老爷家做佣人时,因其“死了当家人”,“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便“皱了皱眉”,他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由于祥林嫂力气大,“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因此最终还是被鲁四老爷家“定局”了,而且只用了三天试工期。
在鲁四老爷家做活,祥林嫂凭借她优秀女工的品质是受到一段时间的尊重的,但这并不能改变她只能依附男权而生活的命运。
丈夫的死去,让她不仅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也失去了相对的人生自由,她的婆婆对她有绝对的处置权。
她想守节,不被婆婆卖掉,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祥林嫂之所以不肯再嫁,完全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从一而终,讲究“守节”。
嫁给贺家坳的贺老六后,祥林嫂实际上过得很幸福,她重新找到了可以依附的男权,可以不再受人的歧视。
至少在贺老六的保护下,祥林嫂明面上是不受歧视的。
在她的新男人贺老六死后,祥林嫂仍然具有可以依附的男权,就是她的儿子阿毛。
因而在丈夫死,儿子还活着的情况下,祥林嫂仍然可以自力更生。
实际上,若阿毛未死,祥林嫂将其抚养长大,那祥林嫂是很受人尊重的,“寡母抚孤”完全可以销毁封建的“批判锋芒”。
但儿子死后,祥林嫂失去了一切男权的依附,也就变得孤苦无依了。
祥林嫂死因分析

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之下的,具体的说她是死于“夫权、族权、神权”共同的迫害的。
先说“夫权”。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丈夫便是一家之主,当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祥林嫂就失去了所有的依靠。
自然就沦为了婆家的附属品。
婆家借助“夫权”这只无形的手,对祥林嫂加以迫害。
而且为了自家的私利,并强迫她改嫁。
可见“夫权”向祥林嫂砍下了第一刀。
再说“族权”,当祥林嫂再次失去丈夫和爱子后,丈夫留下财产本来应归她所有。
但族内的大伯却将之占为己有,更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在封建思想的长期浸润下,中国农村历来有着森严的宗族制度。
然而这种制度却是以维护本族成员利益为目的的,对丧夫失子的祥林嫂具有很强的排外性。
所以,祥林嫂的死,“族权”的扼杀和迫害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还有“神权”。
封建社会的“神权”意识是可怕的,因为“神灵”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亵渎的,人只能按神的指示来办事。
祥林嫂一生二嫁,在人们的眼中,她是一个污浊的女人,不配敬奉神灵。
祥林嫂自然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异类,倍受歧视。
然而祥林嫂面对这样的现实,仍然对神灵深信不疑。
当她倾尽所有“捐了门槛”之后,天真地认为她赎了罪,就会与周围人一样平等自由,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时,祥林嫂唯一的希望也破碎了。
综上所述,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夫权、族权、神权”共同迫害死的,她的死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悲剧,它承载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我想,这也是鲁迅写这篇《祝福》的根本所在吧。
祥林嫂之死赏析

祥林嫂之死赏析
祥林嫂的死,我认为其因有二。
其一,是内因。
她是经过亡夫之痛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地摧残,让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恐惧,是她不得不胆怯的面对生活。
但是到鲁镇时,她又逐渐找回了原来的坚强与勇敢,但是上天却再次让她受到了失子之痛,让她脆弱、破损的心灵上又捅了一刀。
这一刀,使祥林嫂内心的坚强和勇气完全消失,留下的只是一副彷徨的躯壳罢了。
其二,是外因。
若只是生活上的坎坷,想必祥林嫂还不至于死去。
周围人对她的冷漠,对她的欺负,让她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厌倦了这个玄妙的俗世。
综上所述,祥林嫂的死,是有他杀因素的自杀。
《祥林嫂的死因5篇范文》

《祥林嫂的死因5篇范文》第一篇:祥林嫂的死因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
是鲁四老爷吗。
是婆婆妈。
是柳妈吗。
是“我”吗,都不是,而是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
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下层没地位但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
随着丈夫的夭折,她独自跑到鲁镇当女佣,之后揭被强行改嫁到贺家坳。
当她被人五花大绑强按着与贺老六拜堂时成亲,深受封建观念:“一女不嫁二夫”的祥林嫂,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在香案上。
如同她额角上永不磨灭的疮疤一样,再嫁的祥林嫂已带着终身耻辱的烙印,只能永远无尽地遭受着人们的“烦厌和唾弃”,成为世人所不齿的“渣滓”。
之后,贺老六和阿毛的死亡是他遭受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
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
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对生已不抱希望的祥林嫂,连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
她只好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折磨。
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
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就这样,祥林嫂在被逐出鲁四老爷家后,在沦为乞丐以后,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怀着对死的恐惧,彻底地被封建礼教所毁灭了。
所以,真正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就是封建礼教。
第二篇:祥林嫂死因的深度探讨祥林嫂死因的深度探讨——对“夫权、族权、神权、政权”的再解读关于祥林嫂怎样死虽众说纷纭,但追究到祥林嫂的死因,是死于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这一点,却没有人有异议。
祥林嫂逝世原因全解析

祥林嫂逝世原因全解析
1. 引言
祥林嫂是中国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在小
说中的逝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全面解析祥林嫂逝世的原因。
2. 原因分析
祥林嫂的逝世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祥林嫂的病情
据小说描写,祥林嫂在逝世前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这种疾病在
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有效治疗,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
2.2 祥林嫂的精神压力
小说中,祥林嫂经历了许多痛苦和不幸的遭遇,如家庭破碎、
丈夫去世、经济拮据等。
这些困境给予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
对她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2.3 祥林嫂的生活惯
祥林嫂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过于繁忙和劳累的家庭妇女,她勤劳地工作,照顾家庭,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和娱乐。
这种生活惯可能导致她的身体长期过度劳累,对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2.4 外部环境因素
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是贵族社会,祥林嫂作为一个庶民妇女,处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位置。
这可能导致她缺乏良好的医疗资源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发展和逝世的风险。
3.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祥林嫂逝世的原因主要与她本人的病情、精神压力、生活惯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这也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庶民妇女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境。
祥林嫂逝世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和改善庶民妇女的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是一个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红楼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祥林嫂死因的深度探讨
——对“夫权、族权、神权、政权”的再解读
关于祥林嫂怎样死虽众说纷纭,但追究到祥林嫂的死因,是死于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这一点,却没有人有异议。
然而这种说法,我觉得仍是过于笼统,过于抽象,应该具体的说祥林嫂的死是“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共同迫害导致的结果。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先说夫权。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早已深入人心,可谓根深蒂固。
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家之主,当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祥林嫂也就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包括生活上的、物质上的。
实际上自然也就沦为了婆家的一个附属品,一个可以任意处置的商品,一个“做奴隶而不得”的失去了人身自由等同于商品意义上的“人”了。
由此,婆家借助“夫权”这只无形的手,对祥林嫂加以了肆无忌惮的迫害,致使祥林嫂不堪忍受其奴役而出逃。
虽然祥林嫂暂时脱离婆家魔手,来至鲁镇作佣人,然而好景不长,“夫权”的权利赋予了婆家为所欲为,闻讯而来之后,强行绑架而去,而且为了自家的私利——即她的小叔子能有钱结婚,便强行的贱卖了她,并强迫她改嫁到边远的山墺里。
可见,杀死祥林嫂,“夫权”砍下了残忍的第一刀。
再说“族权”,当祥林嫂第二次痛失丈夫和爱子后,本来丈夫留下的房子和财产,理应归她所有。
然而却被族内的大伯占为己有,不但如此,反而把祥林嫂赶出了家门,成为了有家不能回,走投无路的人了。
大伯这种明目张胆的霸占是谁赋予他这样大的权利的啊?无疑就是所谓的“族权”。
我们知道,在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浸润下,中国农村历来有着威严的宗族制度。
这种制度在农村其实就是“王法”,有时比“王法”还灵验。
然而这种制度仅仅是以维护本族内成员的利益为目的的,具有很强的排外性。
因此,丧夫失子了的祥林嫂也就不再被视作本族内的人了,此时的她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外人”,因此在族内的人的思想意识中,祥林嫂是没有继承夫家财产的资格,这样一来祥林嫂就在这样的“族权”制度下,又一次成为了一无所有的人,成为了有家不能回的“外人”了,因此也就失去了生活和生命上的所有保障。
由此可见,祥林嫂的死,“族权”的扼杀和迫害是应该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至少是它导致了祥林嫂的一无所有,是它使祥林嫂丧失了生活和生命上的所有保障。
还有“神权”。
封建社会的“神权”意识是可怕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神灵”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都是不可亵渎的,都是至高无上的,都是应当尊敬的。
人只有俯首帖耳,只有按照神灵的吩咐和指示来办事的份。
祥林嫂一生二嫁,“一女侍二夫”,在人们的眼光中,祥林嫂就是一个“不干不净”的污浊女人,是不配敬奉神灵的。
长期浸润着这种思想意识的人们,祥林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于是她倍受歧视也就不足为奇了!殊不知,一个人思想、尊严受到践踏、受到戕害比之肉体上被践踏、被戕害更为让人心寒,更为让人绝望。
一个孱弱的祥林嫂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仍然没有丧失生之希望,仍然对神灵深信不疑。
因此她倾尽所有“捐了门槛”之后,天真地认为“神灵”因为她赎了罪,就获得了与周围人一样成了平等自由的人了。
然而,事实上呢,祥林嫂在人们的眼光中“风景依旧”,仍是肮脏的“不干不净”的女人。
至此,神灵拯救不了她,也赎不了她的“罪”。
因此祥林嫂唯一寄托在神灵上的希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彻底破碎了。
那么祥林嫂对生还剩下什么呢?毫无疑问,等待她的只有死亡——这一别无选择的路了。
最后,谈谈“政权”。
对民众生命的关怀,对民众生活的关注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政权民主、文明程度的高低。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百姓的生活、命运是毫无保障可言的。
正像鲁迅所说的一样:中国老百姓承受着双层的剥削和压迫。
即土匪来了百姓就成为了被抢劫的
对象,结果财物被洗劫一空;官兵来了,百姓又被压榨的一干二净。
因此中国百姓是最可怜的百姓。
祥林嫂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政府、社会、民众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其实也不可能伸出援助之手,那么等待着她的还能是什么呢?结果也就不明而喻了。
综上所述,在封建礼教下的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社会中“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共同迫害绞死的,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结果。
因此她的死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悲剧,它承载了很多的更深层次意义上的社会问题和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
我想,这也是鲁迅写这篇《祝福》的根本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