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翻译理论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

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从中国四次翻译高潮探索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张琳秦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枝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在翻译史上揪起了四次翻译高潮。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

五四”运动以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

“五四”之后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历经的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掀起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高潮。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在三国时期,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指出,。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支谦此序,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同时,他提出。

因徇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

他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我国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从他开始系统化。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琛写的<辩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

他提出。

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就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

他提出的。

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唐代玄奘是中国最突出的佛经译师之一。

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以及“五不翻”理论.并且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由此可见.通过大量的译经实践,我国的译经大师就翻译原则、方法以及翻译者本身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我国译论的先河。

为我国译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教士携带西方科学书籍和宗教书籍闯入中国的大门。

从而引发了我国科技翻译的高潮。

中国译者中最出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

中国翻译理论的形成阶段与展望

中国翻译理论的形成阶段与展望
作 翻 译 了《 同文 算 指 》 《 坤 体 义 》 书 。 李 之 藻 说 : 、乾 等
“ 敢 妄增 闻见 , 失 本 真 。 ” 质上 强 调 了对 原 文 的忠 实 性 。 不 致 实 ( ) 片 战 争 以 后 的 西 学翻 译 : 国传 统 翻 译 理 论 的发 三 鸦 中 展期 鸦 片 战 争 后 至 民 国是 中国历 史 上 的第 三次 翻译 高 潮 , 这 次 高 潮 起 源 于 十九 世 纪 中期 的 “ 务 运 动 ” 洋 。此 期 间共 翻 译 出 版 了四 百 六 十八 部 西 方 的 自然 科 学技 术 著 作 。这 些 科 学 技 术 著 作 . 方 面 起 到 了介 绍 西 方 科 学 技 术 的 作 用 , 一 方 面 推 动 一 另 了 中国 在 科学 研 究 与 生 产 实 践 上 实 质性 的起 步 与 进 展 。这 次 翻 译 高 潮 , 期 以 翻 译 “ 船舶 、 枪 炮 ” 技 术 著 作 为 主 , 初 造 造 等 目 的 是 “ 夷 长技 以制 夷 ” 后 期 以翻 译 西方 哲 学 人 文 著 作 为 主 , 师 。 以达 到 富 国强 兵 的 目的 。 这次 翻 译 高潮 影 响 在 政 治 方 面 , 建 封 政 体 解 体 , 国 进 入 民 主 革命 时 期 : 文 学 方 面 , 中 在 以文 言 文 为 主 体 的创 作 语 言 让 位 于 白话 文 .文 学 的体 系 从 原 来 诗 体 文 学
中 国翻 译 理 论 的形 成 阶 段 翻 译 是 一项 与 人 类 文 化 、 想交 流 密 切 相关 的活 动 。 汉 思 从 末 用 文 字记 载 的佛 经 翻 译 开 始 . 国的 翻 译 至 今 已 1 0 多 年 。 我 70 在 这 漫 长 的历 史 进 程 中 , 见 超 卓 的前 辈 翻 译 家 、 论 家 们 孜 识 理 孜 探 索 , 结 出 了我 国独 具 特 色 的 翻译 理论 系统 。 国 翻译 理 总 我 论 的发 展 和形 成 基 本 上 与 翻译 史 相 对应 。 ( ) 汉到 唐 宋 的佛 经 翻 译 : 国传 统 理 论 翻 译 的 形 成 一 东 中 期 佛 教 创 立于 公 元前 六 至 五世 纪 的 古 印度 . 元6 年 流 传 于 公 5 至国。 佛教 徒 为 宣传 其 宗 教教 义 , 然 要输 入 印度 的佛 教 经典 , 必 于 是佛 经 的 翻译 活 动 开始 。我 国 的佛 经 翻译 . 东 汉桓 帝 末 年 从 安 世高 译 经 开始 . 魏 晋南 北 朝 时得 以发 展 . 在 到唐 代 臻 于极 盛 , 北宋 时 式 微 , 以后 则是 尾 声 。我 国译 论 的论 述 一般 都 从 三 国 元 说起 . 有史 记 载 的翻 译 活动 与 宗 教直 接 有关 。发 生 在汉 魏 至唐 宋元 时 期 的佛 经 典 籍 翻译 是 中 国历 史上 的第 一次 翻 译 高潮 。 最 初 阶 段 的佛 经 翻译 活 动 还 只 是 民 间 私 人 事业 ,规 模 不 大 。从 东 晋 到南 北 朝 之 间 , 始 出 现较 大 规 模 的 译 经 组 织 , 开 译 经事 业 蓬 勃 发展 到 了隋 唐 时 期 佛 经 翻 译 主要 由 中 国 高僧 主 持 译 事 , 行 大 规模 的译 经 活 动 。 次 翻译 高 潮 给 中 国 文化 带 进 这 来 了 重 大 影 响 , 举 凡 哲 学 、 画 雕 刻 等 无 不 发 生 深 远 的 影 对 绘 响。 佛经 佛 典 的 翻译 是 中华 文 化史 上 的 盛举 。 过 大 量 的译 经 通 实 践 . 国 的译 经 大 师 总结 出许 多 宝 贵 的翻 译 经 验 . 然 对 于 我 虽 翻 译 理 论 的探 讨 多 停 留在 “ ” 质 ” 上 , 却 是 我 国 翻 译 理 文 “ 之 但 论 的 开 端 , 我 国 翻译 理 论 的 形成 奠 定 了 基础 。 为 ( ) 二 明末 清初 的科技 翻译 : 中国传 统翻译理论 的停 滞期。 佛经 翻 译在 北宋 时 已基本 结束 , 后 由于 国 内局 势 动荡 不 安 , 治 者 此 统 闭 关锁 国 , 翻译活 动几 近停 顿 达六 百年 之久 , 译理 论 基本 是 空 翻 白。 十七世 纪 , 至 明末 清初开 始 了科 技翻译 , 这次 翻译高潮 大体 历 时两 百年 。它的兴 起与欧 洲一批 耶稣 传教 士联 袂来 华不 可分 割 。 这两 百年 间, 中国翻译 史上形成 了继佛 经翻译后 的第 二个高潮 。 这 一 时 期 , 国 翻 译 界 的 代 表 人 物 有 徐 光 启 、 之 藻 等 我 李 人 。 光 启 与意 大 利 人利 玛 窦 合 作 翻译 了欧 几 里 德 的 《 量法 徐 测 议 》 书 。 之藻 是 我 国 明代 著 名 的科 学 家 、 著 家 。 与 利玛 等 李 译 他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3 )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朴素语言译朴素语言,以高雅风格 译高雅风格。 4 )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他在《新约》的译序中,写过一 段常为人们引用的名言:“但愿每一个妇女都能读到圣保罗的福音和使 徒行传,但愿能把它们译成所有的语言,不仅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懂 得,而且也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懂得。但愿农夫能在梨边吟诵《圣 经》,织工能在织布机边用《圣经》驱散心头的烦闷,旅行者能用《圣 经》消遣以解除旅途的疲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 一部翻译作品。与古希腊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古罗马第一位翻译家安德罗尼柯的 《奥德赛》、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齐名,在西方翻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 一席。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 他的翻译观点可归纳如下: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马丁·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和翻译家。他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于1522年出版,后 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于1534年出版。在翻译中,路德遵循通俗、明了、能为大 众接受的原则, 译文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它不仅对德国人的生活和宗 教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创造了为民众所接受的文学语言形式,对德国语言的统一
他从新教徒立场出发,从希腊语翻译《新约》。1525年刊行,后反复修订,多次出版。
1)翻译可与信仰无关。译者的力量在于他是否有坚实的语言能力,而不在他是否信奉上
帝。 2)《圣经》翻译必须尊重语言习惯。
西方第四次翻译高潮
• 西方翻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大特点:
西欧各民族语的翻译得到了平行的,独立的发展。拉丁语的使用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史

中国翻译(理论)史概论1.翻译的二字由来:据文字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了翻译活动,从事翻译的人员被成为“象胥”/ “象寄”。

从汉代起,“译”逐渐成为了总称。

从东汉起,“翻”字也开始使用。

在南北朝时期,佛经译著中已开始使用“翻译”二字。

2.中国翻译史上重要的四个次时期:1). 西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2). 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3). 近代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4).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佛经翻译“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

唐朝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佛经翻译名家及名论:支谦(三国): 在《法句经序》提出了“文”与“质”两种对立的翻译观,即翻译的文质之争。

支谦在理论上提倡“文质并举”,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遵循“因寻本质,不加文饰”。

为早期的直译说。

道安(东晋):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主张直译要求“案本而传”,是直译理论的代表。

鸠摩罗什(东晋): 主张“意译”。

追求译作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玄奘: (唐朝):“即需求真,又需喻俗”。

相当于今天的“忠实,通顺”明末清初的自然科学翻译:西方的传教士,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作,使中国人首次接触到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代表作首推中外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前六卷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

据不完全统计,耶稣会传教士在华200年间,共翻译西书437种,其中宗教书籍251种,自然科学书籍131种,人文科学55种。

:代表人物:利玛窦(?-1610)意大利传教士,学习过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他外表儒雅,会说中国话,熟知“四书”、“五经”,1583年来中国后,很快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者:杨可伊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1期摘 ; ;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础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础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 ; ;四个时期 ; ;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续了长达千年之久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理论。

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当令易晓,勿失厥易。

”他首次提出译事不易,也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有五种情况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决定了翻译之不易。

后秦僧人鸠摩罗什最先提出如何表现原文文体与语趣的问题。

东晋高僧慧远提出“厥中”的翻译见解,即介于文质之间的一种适中方法。

隋代名僧彦琮所著《辨证论》是今存我國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翻译论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八备说”的论述,即作为一名合格的佛经翻译者应该具备八条。

唐代名僧玄奘提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不翻的情况。

宋初高僧赞宁总结了译字译音,胡语梵言,重译直译,粗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

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其中传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传教士在华译著的第一本书。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不仅对翻译的 科学 、艺术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而且发展了机器翻译。
在这一时期 ,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罗马文学家把
荷马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译成了拉丁语 ,
同时把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德斯等人 的希腊戏剧翻译成拉丁语 ,把古希腊戏剧介绍到罗 马 ,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TheI l i a d )和《奥德赛》(Odyssey)。
在这个时期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 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塞 万提斯 、莎士比亚 、 巴尔扎克等大文豪的作品被译 成各国文字 , 东方文学作品也陆续被翻译。
} 在这个时期 ,翻译扩大到了科技 、教育 、艺术、 商业 、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成为一项 专门的职业; 此外 ,人们不仅对翻译科学 、翻译艺 术和翻译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而且 发展了机器翻译 ,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翻译 ,大大 减轻了翻译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明万历二十九年至清朝雍正年间 ,先后有数十 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 ,和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翻 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 ,包括西方几何 、测量 、 算学 、农业 、水利、机械 、哲学、天文学 、物理学 和采矿冶金等学科 ,其中最著名的是利马窦与徐光 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等书 ,这些 译著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
严复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 中国思想史上第一 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 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严复的译作多 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 ,最著名的译著包括《天演
论》(EvolutionandEthics)和 《原富》(The WealthofNations) 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对玄奘及其前辈的佛经翻译作了比较,他说:“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不难看出,玄奘在翻译上已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

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翻译文学与佛典》)据印度学者柏乐天与我国学者张建木等人研究,玄奘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

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在这次翻译高潮中,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

但是,他们的主要和有影响的译著,却不是“圣教”类著作,而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如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科技著作,开凿了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先河。

徐光启在1631年春上呈的《历书总目表》中,提出了翻译西洋历书必须分别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握),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

清末,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这段话的义蕴是相当丰富而全面的。

它涉及了风格学、文法学、修辞学,以至进入一般文化研究的领域。

马建忠的“善译”标准,是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而且使读者读了译文后能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这一提法,已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

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以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和科技著作为主,如《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Other Essays)等,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更为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被不少人奉为圭臬,历久不衰。

除了这三字理论外,严复在翻译主导思想方面的论述也是我国近代译论的精华。

他在1894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中,指出世人所注意的西方“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使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者,“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

可见,他提倡翻译西方社会科学,是自觉地抓了根本,是为了直探资本主义“命脉之所在”。

如果说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早在明末、清初就得以萌芽,那么当时的翻译家们积极译介西方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所从事的艰辛劳动则是功不可没的。

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后文学革命运动前后,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如雨后春笋,勃然兴起。

最有名的早期多产翻译家林纾,移译外国文学著作达一百七十余种,如《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后译为《汤姆大叔的小屋》(Uncle Tom’sCabin)、《王子复仇记》(Hamlet)等。

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其实,周桂笙则更早于林纾,而且译作所采用的不是古文,而是一种平易的报章体的文字,颇具特色,不过鲜为人知罢了。

文学革命运动后,文学翻译更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文学翻译理论家也随之大量涌现。

翻译工作在历史上常常是启蒙运动或思想解放的先导,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雄鸡晓唱。

“五四”运动前后《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汉文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后来的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

这一时期,大概数鲁迅先生译得最认真,它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里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得丰姿”。

也就是说既要通顺,又要忠实。

所谓忠实,是指内容上的“信”;所谓通顺,是指表达上的“顺”。

瞿秋白在《再论翻译?答鲁迅》一文中说:“翻译的时候,应当用这种绝对的白话文:一方面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信”),另一方面又要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中国人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顺”)。

“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鲁、瞿所提倡的“信顺”,是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鲁迅的论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和突出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第二,关于“直译”与“硬译”。

第三,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第四,关于重译(转译)和复译问题。

第五,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因此,鲁迅在三十年代的有关译论,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重要方面,并且都是非常深刻的,是中国现代译学史上最宝贵的财富。

“五四”运动后,还有像茅盾、郭沫若、钱钟书、傅雷、陈西滢等一大批翻译家。

茅盾在谈论文学翻译时指出:文学翻译“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

”而是要“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

”这段话的确把如何进行文学翻译作了完整而又全面的阐述。

茅盾还是迄今所知中国译论史上最早又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的。

可见,“神韵”这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观念是在新文学运动开展以后才被正式引入翻译理论的。

郭沫若曾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和“气韵”的说法。

如:诗的生命,全在它那种不可捕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

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韵尤其不许走转。

郭沫若所强调的“风韵”与“气韵”,与茅盾当时强调的“神韵”是一个意思。

可见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都对翻译美学作出了贡献。

傅雷毕生从事翻译工作,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神似”说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都很典型,是对文学翻译提出的美好追求目标和最高美学理想。

陈西滢则借鉴美术创作的实践和理论,提出了翻译中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说,这在中国译论史上带有创见意义。

此外,还有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贺麟、陈康、朱光潜、金岳霖等,他们在翻译理论上都有各自独到的见解。

因此说,这一时期是文坛和译坛上明星叠出的时代,也是我国译学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

第四次翻译高潮: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

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它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黄龙的《翻译学》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几十年心血的结晶,也是目前我国大陆惟一标明“翻译学”的专著。

难得的是该书很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如:(一)唯物辩证观。

(二)知行统一观。

(三)三位一体观。

(四)体貌相称观。

(五)寓美于微观。

(六)信息时代观。

(七)智能科学观。

这些正是当代翻译学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与范围。

在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的风格上,许渊冲的《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中认为:无论直译、意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翁显良的《意态由来画不成?》中,指出原作意象的隐或显、婉或直、艳丽或质朴、庄重或谐谑都是可译的。

在翻译理论与文体的关系方面,刘宓庆的《文体与翻译》中认为:“翻译必须随文体之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

”此外,“翻译理论基本模式”是刘宓庆提出的一个理论范畴。

他提出的是重描写的语义——功能模式。

“翻译原理”也是刘宓庆在译论研究上的一项突破。

关于“翻译单位”,刘宓庆认为“句”只是一个基本的翻译单位,而翻译的“本位”应为“语段”(text)。

翻译美学和风格的研究上,刘宓庆也有独到之处,如他的艺术观赏中的“超脱”、审美认识转化中的时空差和智能差以及再现审美体验规律的三种手段等。

再如黄龙把“神韵”这个抽象范畴分成风雅、韵律、情操、灵感四个要素,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

在翻译研究领域里提倡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是王佐良。

他的《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和谭载喜的《文化对比与翻译》、吴泽林的《试谈文学翻译的文化交融本质》等文,大大拓宽和加深了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

此外,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方梦之的《科技英语实用文体》、刘重德的《文学翻译十讲》、金堤的《等效翻译探索》等。

这些著作有的研究了文学中的翻译艺术,有的研究了科技、新闻、社科、公文和应用文等翻译的特点与技法。

与前三次翻译高潮相比,这一次涉猎的领域之广,从事的人数之众,译著的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