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合集下载

6-4 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_恢复生态学

6-4 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_恢复生态学

第四节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一、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资源功能(二)净化功能(三)防洪排涝功能(四)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二、外界干扰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环境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暖☐酸雨☐水位下降(二)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1.入湖污染☐2.围湖垦殖☐3.水利工程☐4.过度捕捞☐5.外来种入侵吉林省长春市的南湖,随着城市发展和市区扩大,人为活动影响加剧,排入南湖的污水逐年增加,水质逐渐恶化,1980年和1983年南湖局部水面出现“水华”,湖水水质骤然恶化,溶解氧降至0-1.2mg/L,透明度仅为0.2 m✓南昌市2007年8月许多湖泊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水葫芦的侵蚀,瑶湖、象湖、青山湖以及六赣渠等水面都出现了水葫芦。

✓湖泊面积的萎缩致使洞庭湖90年代调蓄洪水能力仅为1954年调蓄洪水能力的55.4%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三、湖泊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湖泊生态恢复的核心和最终目标通过重建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受干扰前的功能及状态,即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要求重建干扰的物理条件,调整水和土壤中的化学条件,再植水体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

四、湖泊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一)营养盐输入的顶端控制1 环湖湿地保护带的恢复重建2 入湖河流的河口湿地系统恢复重建☐(三)湖岸带生态建设☐(二)湖泊生态系统的底端治理1 植物技术修复水体:植物萃取技术;根际过滤技术等;2 微生物技术修复水体:EM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技术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2024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范文

《2024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范文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篇一一、引言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该地区的湿地出现了明显的退化现象,严重威胁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对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现状(一)自然因素莱州湾南岸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湿地水文条件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此外,海洋污染、海岸侵蚀等自然现象也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过度开发、围海造地、过度捕捞、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功能减弱。

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策略与方法(一)生态恢复的原则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目标,同时考虑到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二)具体策略与方法1. 强化法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政策,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湿地的破坏,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

2. 实施生态工程: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生态走廊等工程,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3.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4. 科学研究与监测:加强科学研究,了解湿地的退化机制和恢复过程,同时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四、案例分析以某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为例,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如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等,使得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具体表现为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水质改善等。

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如何进行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

如何进行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

如何进行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和重要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以及如何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一、了解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指土壤水分饱和或近饱和的地区,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湿地草原等多种类型。

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是制定修复和保护规划的基础。

湿地提供了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碳循环等重要生态功能。

因此,规划者必须准确了解湿地的生态需求和环境条件。

二、湿地生态修复策略湿地生态修复是在破坏或退化的湿地上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过程。

为了有效实施修复策略,首先需要评估湿地的破坏程度和退化原因。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合适的修复方法,如湿地的退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修复计划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以确保其长期有效性。

三、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保护是指采取措施保护湿地及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湿地保护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法规。

首先,应制定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责任部门和管理机构。

同时,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和保护区网络,划定湿地保护界限,并加强监测、执法和公众参与。

此外,湿地保护还需要与周边土地利用和开发相协调,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四、湿地教育与公众参与湿地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认识和参与。

通过湿地教育和公众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意识,增强湿地保护的社会支持。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实际行动,如参与湿地清理、植树造林等志愿者活动,以增加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五、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

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范本(2篇)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范本(2篇)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级、省级和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具体范围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条湿地保护管理的目标是维护湿地的生态完整性,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条湿地保护管理应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依法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第五条湿地保护管理应注重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防止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保持湿地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

第六条湿地保护管理应注重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对湿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条湿地保护管理应加强公共参与和社会监督,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强化湿地保护的社会责任。

第二章湿地保护规划第八条湿地保护管理应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第九条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充分考虑湿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科学界定湿地保护的范围和划分湿地保护区。

第十条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意见,形成共识,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具备可操作性、可实施性,明确责任主体和分工。

第三章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第十二条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应根据湿地资源特点和生态需求,科学界定保护区的边界和范围。

第十三条湿地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应严格限制,必要时可以禁止。

禁止或限制的建设活动应当通过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审批,并依法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湿地保护区内的开发利用活动应符合湿地保护规划的要求,经合法程序审批,取得相应的开发利用许可。

第十五条湿地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活动应在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范围内,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第十六条湿地保护区应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定期对湿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试论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

试论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

试论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与湿地的生态恢复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和食物链,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存繁衍起着关键作用。

湿地还能够调节水文循环和气候,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净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湿地是许多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昆虫等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它们生存、繁衍和迁徙的重要站点。

湿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为许多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湿地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起着关键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领域。

湿地对于水文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湿地通过蓄水和释放水的作用,调节降雨水的流向和排泄速度,减少洪水并控制土壤水分的分布。

湿地的植被和根系能够吸收和蓄存大量的水分,减缓降雨水的冲击,起到了减轻洪水灾害的作用。

在旱季湿地的蓄水能够补充降水导致的水资源缺失,保持水文循环的稳定性。

湿地对于气候调节也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的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有效的净化空气和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

湿地还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可以减轻夏季的酷热,增加冬季的温暖,形成适宜的气候环境。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湿地系统面临着生态恢复的挑战。

湿地的环境破坏、污染和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减少和生态功能衰退。

湿地的生态恢复是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重要策略。

生态恢复的关键是修复湿地的水文环境,恢复湿地的植被和动物群落,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湿地生态恢复的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监测等。

生态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湿地的水文环境,修复湿地的植被和动物群落,重建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合理利用湿地的水资源,保护湿地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是保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重要栖息地,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一、湿地修复与重建
湿地的生态系统特点十分脆弱,只要人为干扰一旦发生,其恢复起来异常困难。

因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将湿地修复和重建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湿地修复的过程包括消
除污染源,恢复水质和生态体系,增加湿地面积等,旨在使湿地恢复其自然状态。

湿地重
建指在经过人工改造后重新建立的湿地,可以通过对土地改造和降低人类干扰等方式,创
造出适合生态系统的湿地环境。

二、湿地保护与管理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湿地较量,还必须重视湿地保护与管理。

保护与管理
主要包括标记及保留湿地边界、避免野火,野生动物以及植物保护等工作。

在一些湿地公
园中,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办事处,负责湿地的管理和维护,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湿
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

三、环境监测
在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为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体系,必须建立全面的环境监
测体系。

湿地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气象、水资源、污染物浓度、野生动植物资源量、生境质
量等指标的监测,以确保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受天气、环境污染等情况的影响。

四、科学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十分复杂,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如湿地的生态系统
服务和湿地生态学等。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发掘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
优化湿地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提升湿地公园的整体生态效益。

总之,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种休闲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湿
地公园的建设,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化进程。

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可行性研究报告

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可行性研究报告

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项目性质:新建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甘肃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范围: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凉州区、石羊河林业总场项目规模:保护湿地面积87767hm2、恢复重建湿地面积13165hm2。

主要完成人工造林15200hm2,其中水源涵养林4800hm2、护岸林1600hm2、库区防护林带1400 hm2、防风固沙林7400hm2;封山育林(草)10600hm2,退耕还林(草)3000hm2,退牧还(草)3500hm2项目投资:总投资10743.4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项目效益:项目的实施,将使**市的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重要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使全社会提高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转化为保护湿地的自觉行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发展前景的养殖、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对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项目建设期限: 2009—2020年。

分二期,一期为2009—2015年,二期为2016—2020年项目主管单位:市人民政府项目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XX(**市林业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一、项目建设背景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知识: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知识: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是指陆地和水体相交的地区,包括河流、湖泊、养殖池塘、沼泽和浅海滩涂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提供物种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文调节、水质净化、气候调节、防洪抗旱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是指针对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系统工程技术和生态学方法,恢复湿地原有的功能和生态过程,使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的过程。

湿地生态修复包括原地修复和设施修复两种方法。

原地修复是指保护植被和土壤的自然恢复过程。

在湿地破坏情况下,湿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种子和营养物质消失,需要重建植被和土壤环境。

原地修复的方法包括:种植湿生植物、修复土壤结构、天然修复等。

设施修复是指采用技术手段对湿地进行修复。

常见的设施修复方法包括:人工湿地、湿地固碳、湿地减排等。

人工湿地是指在人工地面上建造湿地系统,模拟自然湿地过程,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人工湿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缓冲池、自然底漆、人工溪流、湿地滤池等。

湿地固碳是指将污染物(如CO2)在自然和控制湿地中长时间保留,使其无法进入大气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

如沿海湿地的含水层可以储存和长期保留大量碳,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湿地减排是指通过湿地系统,减少艺术、氨气、氮氧化物、硫化氢等排放。

湿地处理废水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处于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和根茎可以利用污染物质的碳、氧、氮等元素进行自我生态系统的构建,从而减少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并尽量避免湿地受人类活动的破坏。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区建设、湿地调查和监测、湿地教育和宣传等方面。

湿地保护区建设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划设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区管理、湿地监测、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实现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一、湿地生态恢复的概念湿地生态恢复指在退化或丧失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湿地生态恢复中,应明确以下概念(1)湿地恢复:把受损湿地或由于人类活动而发生改变的湿地恢复到干扰前的状况。

(2)湿地改进:指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

高强度的影响和管理,包括改变湿地的物理性质,比如将一个本没有明水面的湿地中修建一个池塘作为水禽的栖息地。

管理活动不改变湿地的土壤和水文情势,比如安装水禽的鸟巢,控制外来种的传播,维持环湿地的绿带等。

(3)湿地建造:通过人工措施把非湿地区域转变为湿地。

(4)湿地改建:是将恢复与改进(重建)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使不良状态得到改造。

改建结果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征,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的状态。

二、起源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增强,有越来越多的基金资助濒危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同时国际上有关受损湿地植被恢复与改建的研究大量涌现,相关专著和专题论文集相继出版,掀起了湿地恢复研究的热潮。

近年来,国际上形成了湿地恢复研究的两大中心: 一是欧洲(含加拿大北部),主要以贫营养沼泽的恢复为主。

一是北美(含加拿大南部),主要以富营养沼泽为主。

美国自殖民时期以来,已经有50%的湿地消失。

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

1995年,美国开始实施一项总投资6. 85亿美元的湿地项目,旨在重建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该项目计划到2010年完成。

在美国明尼苏达的北部地区,通过筑坝重建和恢复湿地,湿地而积已从1940年的2183hm2增加到1988年的3687hm2。

加拿大湿地而积12700万hm2,为了有效地保护湿地资源,加拿大于1992年颁布了联邦湿地保护政策在瑞典,30%的地表为湿地、湖泊和河流。

由于大量水生植物芦苇的入侵,许多湿地和湖泊已经迅速老龄化。

为了恢复浅水湖泊和湿地,Larsson等提出了抬高水位和降低湖底的建议,同时还要求砍掉芦苇,并清除其根系。

在澳大利亚Capel附近修建的一个用于沉积稀有金属矿砂的湖泊群,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日前已被恢复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我国的湿地恢复研究主要在湖泊(倪乐意等,1995;倪学明等,1995;许木启等,1998)和滩涂,工作比较零星(崔保山等,1999)。

自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我国已将退田还湖作为生态重建、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20年来,我国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保安湖、鸭儿湖、自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生态恢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104hm2 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108 m3,超过了我国现今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

昔日“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已从20世纪40年代约43×104hm2,减少至目前的24×104hm2,水面缩小40%,蓄水量减少34%。

中国的沼泽湿地由于作为泥炭开发和农用地开垦,面积急剧减少。

据统计,1975年三江平原自然沼泽面积为244×104hm2,占平原面积的48%;到1990年沼泽面积仅剩113×104hm2,仅占平原面积的22%。

围垦与湿地用途的改变,使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渔业生产、湿地经济植物的种植失去了发展场所,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也相当严重2.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滥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

中国许多海域的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渔捕物的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

湿地水禽由于过度猎捕、捡拾鸟蛋等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在鸟类迁徙季节,一些人使用排铳、地枪、农药等方法,不择手段地进行猎取,严重破坏了水禽资源。

中国的红树林由于围垦和砍伐(木材、薪柴)等过度利用,已经有72%的红树林丧失。

由于无度、无序开发,已使珊瑚礁受到严重破坏。

海南是中国最主要的珊瑚礁区之一,由于过度开采,约有80%的珊瑚礁资源被破坏,海岸线近年已经向陆地一侧后退约230m,年均岸线侵蚀后退20m。

3. 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因过度从湿地取水或开采地下水,使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湿地受到威胁。

西北地区如塔里木河、黑河等重要的内陆河,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下游缺水,大量植被死亡,沙进人退。

许多湖区己变成干涸的盆地和荒漠。

(洞庭湖湖区大面积干涸,湖心全见底)在水资源利用中,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但水的利用率却相当低,只有2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利用率水平一些水利工程的修建,隔断了自然河流与湖沼等湿地水体之间的天然联系;挖沟排水,又使湿地不断疏干,导致湿地水文变化,功能下降,湿地消失。

4. 湿地污染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质严重污染的湖泊数量急剧增加,据中科院抽样调查分析,80-90年代的10年间,己有20%的湖泊因污染而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水质为五类)。

中国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部分湖泊汞污染也很严重。

1998年的环境公报显示,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

近年来,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总体呈继续恶化趋势。

其中,尤以无机氮和无机磷营养盐污染最为严重。

从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一直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近岸海域赤潮现象频繁发生,1998年我国海域监测到赤潮发生22起,其中南海10起、东海5起、黄海7起,对近海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经济损失惨重。

5. 泥沙淤积日益严重长期以来,一些大江、大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影响了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功能衰退。

根据水利部门全国实测河流泥沙资料分析,平均每年约有12×108t泥沙量淤积在河流下游平原河道、湖泊和水库中。

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5×108t之多6. 海岸侵蚀不断扩展海岸侵蚀在中国滨海湿地区是较普遍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南部海区更为明显。

海浪、潮流、飓风、植被破坏、开采矿物和砂石是造成海岸侵蚀的主要因素。

在渤海湾沿岸的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因大量采挖贝壳沙用于建筑、饲料等,使许多岸段的贝壳堤消失,也造成了海岸严重侵蚀。

一些沿海湿地的破坏,使许多沿海城镇受到海水严重的侵蚀和渗透。

四、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4.1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

基础理论研究-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

-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

-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

-生态系统健康等。

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其调控技术。

-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

-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

-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

-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

4.2 生态学4.2.1 限制因子理论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生态恢复要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与改造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群,但在进行生态恢复时必须找出该系统的关键因子,找准切入点,才能进行恢复工作。

4.2.2生态适宜性原理生物由于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

根据生态适宜性原理,在生态恢复设计时要先调查恢复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如土壤性状、光照特性、温度等,根据生态环境因子来选择适当的生物种类,使得生物种类与环境生态条件相适宜。

让最适应的植物或动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中4.2.3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湿地恢复过程中,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避免种群之间的直接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

组建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长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4.2.4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在湿地的生态恢复中,可通过控制湿地水文特性引导和加速演替的发生。

长江口的九段沙沙洲湿地,由于水动力作用,其形态和位置都发生快速的变化。

在1997年,人为种植了0.5km2芦苇带和0.47km2互花米草带,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来改变沙洲上的水动力条件,减缓水流,促使水体中泥沙的沉积,短短几年就形成了成片的芦苇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沙洲形态趋于稳定,并且生物多样性显著上升。

4.2.5 生物多样性原理湿地生态恢复中应最大限度地采取技术措施,通过引进新的物种、配置好初始种类组成、种植先锋植物、进行肥水管理等,加快恢复与地带性生态系统相似的生态系统。

同时利用就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自然生境里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具有高生产力的种类出现的机会增加;营养的相互关系更加多样化,能量流动可选择的途径多,各营养水平间的能量流动趋于稳定;被干扰后对来自系统外种类入侵的抵抗能力增强;某一个种所有个体间的距离增加,植物病体的扩散降低;各个种类充分占据已分化的生态位,从而系统对资源利用的效率有所提高。

4.3 其他理论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理论入侵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理论4.3.1 自我设计和人为设计理论湿地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湿地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内在结构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

Mitsch(1996)比较了外界环境基本相同的两块湿地,一块人工种植植物,一块没有种植植物,观察两块湿地的重建过程。

最终两块湿地发育得几乎一样。

这说明湿地具有自我设计功能和自我恢复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依靠湿地自我设计能力的重建或修复,大约要15一20年的时间。

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重建,可以加快湿地的恢复或重建过程。

这种理论认为植物的生活史(种子的传播、生长、定居过程)是重要因子。

通过强化物种的生活史来加快湿地的恢复。

强化的措施主要指采用人工播种、种植幼苗、种植成树等。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湿地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可能是多种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