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术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摘要】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市场前景广阔。

本文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在人才需求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需要具备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和管理知识。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起符合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

本文提出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展望,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建议。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只有通过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发展综述, 人才需求分析, 市场现状, 技术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发展建议, 产业前景展望, 人才供给, 平衡, 人才培养, 产业发展, 关键。

1. 引言1.1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崛起,各大汽车厂商纷纷推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型等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创新,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驱动系统效率不断提高,续航里程逐渐增加,充电设施也日益完善。

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普及和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大,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在增加。

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涵盖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人才,包括电气工程师、材料工程师、汽车工程师等。

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对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以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绿色的方向快速发展。

2. 正文2.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分析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燃油汽车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亟待解决。

汽车制造中的智能制造技术综述

汽车制造中的智能制造技术综述

汽车制造中的智能制造技术综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汽车制造业也不例外。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制造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对汽车制造中的智能制造技术进行综述,介绍其应用领域、主要技术和对汽车制造业的影响。

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

首先,智能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与开发阶段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产品仿真和测试,帮助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减少错误和优化设计。

其次,在生产制造阶段,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装配、机器人操作和工厂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优化物流和库存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

首先,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生产设备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调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其次,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优化生产过程。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用于产品设计优化、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决策等领域。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如3D打印、柔性制造和自适应控制等能够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的需求。

智能制造技术对汽车制造业带来了许多好处。

首先,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和生产线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产品设计优化和精确控制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此外,智能制造技术使得汽车制造企业能够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提高竞争力。

最后,智能制造技术还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制造业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综述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综述

待进一步解决。
2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
电动 汽 车 用驱 动 电机 不 同于一 般 的工 业 电机 ,
根据其使用条件 , 一般要求 电机具有效 率高 、 功率 密度大 、 过载能力强 、 质量轻 、 尺寸小 、 可靠性好及
成 本 低 等性 能 ' 。 电动 汽 车 用 驱 动 电机 主要 有 直 流 电机 ( DC M) 、 无 刷直 流 电机 ( B L Dc M) 、 永 磁 同步 电机 ( P MS M) 、 交 流 感应 电机 ( I M) 及 开关 磁 阻 电机
2 0 世纪 9 0 年代前开发的电动汽车一般采用直 流电机驱动, 但 随着电力 电子技术及 电机控制技术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0 7 — 0 9
的发展 , 使无刷直流电机 、 永磁同步 电机 、 交流感应
电机及开关磁阻 电机等应用于 电动汽车时能够带
【 作者简 介】 王 )  ̄ J ( 1 9 8 8 -) , 女, 陕西西安市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电动汽车控制技术和机 电系统制 ; E — ma i l : w a n g d a n 1 0 @s t u . x j t u . e d u . c r l
要 用 于短 途行 驶 或 轻度 混 合 的 电 动 汽 车 中。但 是 介 于 铅 酸 电池 的成本 低 易 于普 及 的优 势 , 开发 铅 酸 电池 有 很 大 的必要 性 , 笔者 也 将进 一 步致 力 于 这方
而降低 了纯 电动汽车 的成本 , 如速达 电动汽车 , 美 国的 电动汽 车驱 动 电机 也 较 多使用 交 流感 应 电 机 。开关 磁 阻 电机 主要用 于 客车 中 。 在电动汽车用驱动 电机的生产方面 , 由华 中科 Βιβλιοθήκη 6 8 中国工程科学

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综述

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综述

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综述车祸是我们生活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事故,而汽车碰撞测试就是为了保证汽车在发生车祸时能够更好地保护乘客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开发的一种技术。

本文将综述现代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测试标准和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测试主要是通过实际的车辆撞击来进行,但是这种方式显然过于危险,也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对汽车碰撞测试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但是当时的测试还非常原始,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模拟。

到了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程力学的发展,汽车碰撞测试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开始出现了现代化的测试设备和标准化的测试方法。

二、汽车碰撞测试的标准和测试方法汽车碰撞测试的标准主要有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和中国标准等。

欧洲标准主要是由欧洲联盟提出,其中包括了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多项测试标准,如正面碰撞测试、侧面碰撞测试、滚翻测试等。

而美国标准主要是由美国政府制定的联邦安全标准(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所规定的。

中国标准则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的GB标准。

汽车碰撞测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碰撞测试,另一种则是数值仿真测试。

实际碰撞测试的优点在于能够更真实地模拟车辆在实际交通事故中的情况,但缺点也很明显,测试成本较高,测试时风险较大。

而数值仿真测试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可以精准地得出车辆在碰撞中的受力及变形情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试方法。

三、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汽车碰撞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测试精度和测试方法也在不断得到改进。

例如,现有的实际碰撞测试主要针对的是车辆上部的变形,而对于车底的变形则重视不够,为了更好地模拟实际交通事故的情况,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地的相关研究者们纷纷开始设计更细致的测试设备和更严格的测试标准,以更全面地考虑车辆在碰撞中的变形情况。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新型能源的汽车,例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能、安静等优点,因此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行综述,并分析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

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综述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自200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出台先后四次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提出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最大生产和销售国家。

除了中国,欧洲、北美等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非常重视。

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方面,各国政府都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一些国家甚至已经宣布,未来将逐步淘汰传统燃油汽车,全面转向新能源汽车。

可以预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分析1. 工程技术类人才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和研发过程中,需要具备电子、机械、材料、化工等专业背景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能够参与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生产、测试、维护等工作。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智能化和互联化,对智能控制、车载通信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也有更高的需求。

2. 管理类人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需要具备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他们能够协调内外部资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还需要具备环境保护、能源政策等方面知识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和战略规划。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

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

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汽车发展综述及人才需求分析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传统石油资源日益短缺,新能源汽车作为环保、节能、可再生的交通工具备受青睐,其发展前景也备受关注。

新能源汽车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对汽车产业链、能源结构和人才需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并对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趋势进行展望和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1. 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电池技术、电动机技术、充电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充电速度和安全性能,使得新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中更加便捷和可靠。

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车辆更加智能化,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2. 产业链不断完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包括电池、电机、充电桩、充电设施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国内外的汽车制造商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出了众多款式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也使得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逐渐增大,包括购车补贴、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更加顺利。

3. 环保意识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需求逐渐增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排放和能源消耗问题越来越关注,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由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也对新能源汽车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得消费者更加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出行工具。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1. 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增加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相关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包括电池技术工程师、电动机设计师、充电设施工程师等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

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变化的挑战,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

汽车ABS综述范文

汽车ABS综述范文

汽车ABS综述范文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是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BS系统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汽车在制动时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大幅度减少了制动时发生的车轮抱死现象。

本文将对汽车ABS系统的原理、优势和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汽车ABS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司机在制动时,如果车轮抱死,就会导致车辆失去稳定性并且无法减速。

ABS系统通过感知车轮的转速,控制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

当车轮压力过大时,ABS系统会自动调整制动压力,让车轮保持在既滑行又不抱死的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ABS系统可以确保车辆在制动时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1.提高制动效果:ABS系统可以确保每个车轮的制动效果最大化,克服了普通制动系统所带来的车轮抱死问题,从而大大缩短了制动距离。

2.提高操控性:由于ABS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制动压力,车辆在制动时不会失去稳定性。

这使得驾驶者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3.防止打滑:汽车在湿滑、雪地或者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容易发生打滑现象。

ABS系统可以监测车轮的转速,及时调整制动压力,避免车轮打滑,提供更好的牵引力。

4.增加驾驶舒适性:传统制动系统在制动时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感,使驾驶者感到不适。

ABS系统通过自动调整制动压力,可以使制动过程更加平稳,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目前,汽车ABS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当前ABS系统的一些发展现状:1.基于传感器的ABS系统:现代ABS系统通常采用传感器来感知车轮的转速。

这些传感器可以准确地监测车轮的转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制动压力。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ABS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2.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P):ESP系统是在ABS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它不仅可以避免车轮抱死,还可以通过调整发动机输出功率和制动力分配,保持车辆在转弯和紧急避让时的稳定性。

3.刹车辅助系统(EBA):EBA系统是ABS系统的一种升级版本,它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检测到驾驶员紧急制动的动作,从而在紧急制动时增加制动压力,提高制动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
谢智豪机制3班 201230510322
摘要
汽车工业,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产业,没有之一。

汽车技术已发展超过百年,在这百余年中,汽车技术也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变化。

在新时期节能环保的社会背景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舒适度需求下,汽车新技术也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们自身的生活。

关键词:汽车发展、未来技术、安全、环保
正文:
汽车技术发展路线有四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安全”、“节能”、“环保”和“舒适”,有3大主要目标,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自1970年以来,全球汽车数量几乎每隔15年翻一番,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8738万辆,据预测至2014年世界范围汽车保有量将达12亿辆。

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已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一.汽车技术发展之路
第一次革命:“帕纳尔系统”全面应用
19世纪末,法国的帕纳尔--勒瓦索公司将发动机装在车前部,通过离合器、变速装置和齿轮传动装置把驱动力传到后轮,这种方案后来被称为“帕纳尔系统”。

“帕纳尔系统”的地位是1901年由当时的戴姆勒发动机公司真正确立起来的,它被安装在威廉·迈巴赫设计的一辆汽车上,这种汽车成为全世
界汽车制造的样板。

戴姆勒公司有一位杰出的汽车推销商,名叫埃米尔·那利内克,在1901年3月用装载“帕纳尔系统”的新赛车参加了“尼扎赛车周”,这个用他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牌号的新赛车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一鸣惊人。

第二次革命:福特T型车的创新
1908年10月1日,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的工人们首次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 型”。

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技术典型。

构造简单的四缸发动机只有14.7千瓦(20马力),工作容积为2884毫升,每分钟转速1600转。

工作负荷低,转速慢,使得这种发动机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用最低劣的汽油,甚至可以用煤油比例很大的混合油。

T型车在全世界备受青睐,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

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

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方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

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汽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汽缸盖以利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

T型车灵巧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让新手也觉得换挡轻松自如。

第三次革命:雪铁龙的前轮驱动
安德烈·雪铁龙于1934年3月24日推出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一款名叫7A的前驱动汽车问世。

前轮驱动、无底盘的车身结构、通过扭杆实现单轮减振以及液压制动等等,这些都曾有人采用过,但从未有人把这些集中在一辆汽车上,并且成批生产。

这个设计方案即使在60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

第四次革命:“甲壳虫”重造汽车概念
有人猜测,在确定“甲壳虫”汽车设计方案时很可能有军事上的考虑。

“甲壳虫”型汽车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超过了数百万辆。

它同美国的这种大批量汽车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行驶的机器”,不讲究豪华,
两者的基本结构在它们的一生中都没有改动。

“甲壳虫”的发动机是后置的。

第五次革命:结构严谨的“迷你”
在1959年面世时,“迷你(MINI)”被许多人认为是开玩笑的东西,但它却触发了汽车技术的一场革命。

亚力刻·艾西贡尼斯是引发这场革命的设计师。

这种“迷你”车车轮直径只有25.4厘米,铁质发动机的功率又比别的汽车小得多,它之所以能把保时捷[0.00%]、沃尔沃、福特等汽车甩在后面,是因为它的技术优势:巧妙的重心分布及适当的轴距和轮距。

第六次革命:MPV出现
多用途厢式车,英文全称为Multi-Purpose Vehicle,缩写为“MPV”,这种由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ESpace牌MPV,车内每个座椅都可独立调节,可以做成多种形式的组合,即可是乘车形式,又可组合成有小桌的小型会议室。

从车厢座椅位置的固定到可调,从固定空间布置到可变空间布置,标志着汽车使用概念上的变革。

受MPV设计概念的启发,现代汽车上又出现了运动型多用途车,英文全称为Sport & Utility Vehicle,简称“SUV”,它具有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特点,在“MPV”与“SUV”基础上,又出现了近年风靡全球的休闲车热浪。

休闲车英文全称为Recreation Vehicle,简称“RV”。

第七次革命:汽车电子化、智能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汽车逐渐步入电子化、智能化,新兴的电子技术取代汽车原来单纯的机电液操纵控制系统以适应对汽车安全、排放、节能日益严格的要求。

最初有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点火、排放、防抱死制动、驱动力防滑、灯光、故障诊断及报警系统等。

9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智能化的发动机控制、自动变速、动力转向、电子稳定程序、主动悬架、座椅位置、空调、刮水器、安全带、安全气囊、防碰撞、防盗、巡航行驶、全球卫星定位等不胜枚举的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

还有车载音频、视频数字多媒体娱乐系统、无线网
络和智能交通等车辆辅助信息系统。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苹果于2014年3月3日宣布推出车载系统Carplay,此系统是将用户的 iOS 设备,以及 iOS 使用体验,与仪表盘系统无缝结合。

如果用户汽车配备CarPlay,就能连接iPhone等设备,并使用汽车的内置显示屏和控制键,或Siri免视功能与之互动。

用户可以轻松、安全地拨打电话、听音乐、收发信息、使用导航等,也再次点燃了大家对车载智能的热情。

如果将汽车电子化定义为“功能机”时代,那汽车智能化将步入“智能机”时代。

汽车网络化,即车联网,将依托于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与运营商,汽车电子化与智能化实现“人-车”互动,车联网实现“人-车-网络”的互动,而智能交通将实现“人-车-网络-路”的互动。

可以预见,汽车的电子化、智能化还将出现许多新系统、新成果,使驾乘汽车变得更加安全、环保、节能、舒适和愉悦。

二.汽车技术未来趋势
目前汽车产业也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像能源紧缺、交通拥堵、雾霾等问题愈演愈烈,政府日益严苛的法规和限行限购的政策,的确让汽车产业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这些外部因素都不是不可克服的,而对于能够练好内功、积极应对的企业来说,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其中,掌控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下面就谈谈我对未来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
1)发动机技术发展,提高发动机机械效率和热效率,提高汽车在行驶、可靠、耐用和快速适应市场几方面的能力,实现节能减排;
2)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和代用燃料汽车技术发展,开发新型能源的动力系统,如氢能源、燃料电池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3) 底盘与车身技术发展,朝着电子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先进的控制算法软件和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提高汽车安全性、稳定性、适应性、移动性,实现智能化;
4) 先进结构和材料技术发展,满足车辆轻量化的要求,满足特定功能的需求,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操纵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发展,研究汽车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产品性能,
循环应用,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其实无论在哪块技术得到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永远不会变,首先,未来安全技术会越来越受关注。

被动安全日益精细化,主动安全会继续得到大幅提升,被动和主动安全技术的相互融合将越来越明显。

未来汽车将从“零死亡”向“零伤亡”再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进。

未来的汽车发展方向,概括起来应该是: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零事故,甚至零付费,零等待。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必然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日新月异,众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也会更广泛更强烈地体现在汽车设计之中,而给予人们更加广泛的选择。

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

因此,加大对概念汽车的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