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分析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

分析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目的:研究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入院时将患者心率以80次/min、90次/min为临界值分为三组,观察对比三组心率患者的心功能和死亡率。
结果:心率>90次/min组的患者,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高,左室射血分数低,死亡率更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死亡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时心率增快是死亡的一种预测因子,值得在临床上引起注意。
标签:心率;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其死亡率较高,且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容易再次发生心脏事件,如心肌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等,一旦发作其危险性均较高,而且患者在住院期间也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
心率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危险分层指标,通过监测心率的变化可以较好地判断患者心脏事件的严重程度。
本文研究分析了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1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试验时间为2010年2月-2012年3月。
所有患者经过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检查以及临床的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2001年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如患者表现有诸如胸骨后疼痛、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典型的临床病征,心电图显示有T波倒置、病理性Q波等特征性的动态变化,心肌酶升高等。
另外排除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低血压患者、具有贫血病史的患者以及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房室传导阻滞Ⅱ度以上的患者。
试验在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知情并同意下开展。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心率,以80次/min、90次/min为临界值将收集到的患者分为三组,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心率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时域分析法来观察心率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和体检身体健康者(B组)中的变化趋势。
分别对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用精确概率法求得P值,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心率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各项指标明显呈现下降的趋势(P 0.0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并心率变异性中的时域分析法来分析检查。
1.3仪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工作站是由来自美国BRENTWOOD系统提供,类型是全部采用同步3导或12导心电图纪录。
1.4指标[3](1)SDNN-24:全部NN 间期的标准差,183±105 ms。
(2)SDANN Index:按記录的时间顺序每5 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连续地划成若干个时间段,先计算每5 分钟时间段内NN 间期的平均值,再计算这若干个平均值的标准差,162±92 ms。
(3)SDNN Index:按记录的时间顺序,以每5 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连续地划分成若干个时间段,计算每个时间段内NN 间期的标准差,再计算这些标准差的平均值,63±35ms。
(4)RMSSD:全程相邻NN 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36±12 ms。
(5)pNN50:将有多少对相邻的NN 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个数除以总的NN 间期的个数,28±4%。
1.5标准根据心率变异性指标中的SDNN-24小时数值划定了标准范围:(1)低危险组;100ms<SDNN-24小时<150ms,(2)中危险组;50 ms<SDNN-24小时<100ms,(3)高危险组;0ms<SDNN-24小时<50ms,(4)正常;SDNN-24小时≥150ms。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用精确概率法求得P(P <0.01)值。
心率变异性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中的应用分析

心率变异性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中的应用分析
曾小琴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8(022)003
【摘要】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对照组.利用系统上装载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实施坏点剔除与数据筛选,以获取足够、连续的NN间期数据,时域和频域则利用线性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时域与频域各项分析指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梗死面积广泛的心率变异性明显较梗死面积局限的患者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及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2页(P293-294)
【作者】曾小琴
【作者单位】南丰县人民医院,江西南丰 344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疗效评价 [J], 张小兵;杨帆;夏思良
2.碎裂宽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应用分析 [J], 谭海霞
3.血清胆红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J], 孙珍珠
4.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J], 陈未
5.心率变异性能谱分析法对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意义 [J], 郝丽荣;黄永麟;纪树彦;胡丽英;王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

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摘要】心率是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一个重要的指标,它不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分析入院时心率的影响因素、心率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联性以及入院时心率降低、升高对预后的影响,揭示了心率在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高心率与不良预后相关,而降低心率可以改善预后。
结合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入院时心率、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关联性研究、多因素分析、降低、升高、总结、临床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心率与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入院时心率的高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参数,还反映了心脏的功能状态和代谢情况。
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入院时心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做出更科学的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系统分析心率水平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探讨入院时心率降低或升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在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疗策略。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为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本研究也旨在引起临床医生对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视,提高对心率的监测和干预,最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结果。
1.3 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入院时心率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率变异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心率变异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罗新【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13(010)004【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变化及对预后转归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生后1周内的HRV指标.按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有无心脏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心脏事件59例,无心脏事件73例;复合性心肌梗死45例,单纯性心肌梗死87例.发生心脏事件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无心脏事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复合性心肌梗死患者HRV指标明显低于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HRV可较好地反映心肌梗死范围以及有无心脏事件的发生,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的一个有价值指标,HRV越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总页数】3页(P78-80)【作者】罗新【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城东病区,四川成都61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0.4+;R541【相关文献】1.心率变异性及QT间期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J], 刘晶;韩琳;高喜军2.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及干预治疗 [J], 张广成;崔文章;汪捷猛3.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及干预治疗 [J], 张广成;崔文章;汪捷猛4.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及干预治疗 [J], 汪捷猛;张雪莲;白玫;刘和平5.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预后评估价值[J], 常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率变异指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心率变异指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陈小始【期刊名称】《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00)002【摘要】目的:使用心率变异指数(HRV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方法:以HRVI为指标,观察了60例AMI及20例健康人的心率变异性(HRV)。
结果:AMI组HRVI明显低于健康组(23.1±8.1对36.4±10.6,P<0.001)。
Q波性与非Q波性心肌梗死组间、心室晚电位阳性与阴性组间,HRV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HRVI低于Ⅰ级者(P<0.05);HRVI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43,P<0.01)。
有短阵室速及室性早搏10次/小时组HRVI低于室性早搏<10次/小时组(P<0.01)。
随访期死亡8例,其HRVI显著低于存活组(11.8±6.2对25.4±6.7,P<0.001)。
结论:提示AMI后HRVI降低具预后价值。
【总页数】2页(P62-63)【作者】陈小始【作者单位】广东省南海市九江医院 5283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相关文献】1.心率变异性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J], 曹锋生;李艳;刘伟权;静亮;祝伟2.心率变异三角指数在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J], 张淑桂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率变异性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评估价值 [J], 朱涛;张国明;严飞;刘正;霍强4.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预后评估价值[J], 常红梅5.心率变异性与QT间期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J], 王倩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意义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探索改善AMI患者预后的可能治疗途径。
方法前詹顺序地观察AMI患者46例和健康人40例HRV的时域、频域指标。
结果与健康人比较,急性AMI患者HR加快,SDNN、SDANN、VLP、HF顯著降低或非常降低(P<0.05,P<0.01),SDNNindex、rMSSD、PNN50虽有缩小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急性AMI患者HRV多项指标普遍降低,而LF/HF增大,表明交感迷走神经张力不均衡地降低而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因此,急性AMI患者必须应用稳定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予改善预后。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目前,急性AMI心肌缺血与HRV改变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本文通过观察46例AMI患者的HRV变化来探讨AMI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索改善AMI患者预后可能治疗途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0例AMI患者均为2006年8月至2009年7月我院住院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0~70(64±11)岁。
所有患者均未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制剂、抗乙酰胆碱抑制剂、拟肾上腺素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0例,男儿25例,女15例,年龄36~67(48±9)岁,无高血压、高血脂、肾炎、糖尿病等病史,静息心电图、运动试验、X线胸片均正常。
1.2 方法采用秦皇岛康泰医学系统有限公司Holter-Star磁带式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选择MV1.MV5.MV3导联,每例总记录时间不少于23 h。
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机对话编辑校正,排除伪差和期前收缩。
计算机自动分析心电信号,计算HRV时域指标:24 h平均心率(HR)。
正常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SDNN)。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较早期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预后意义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较早期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预后意义侯鹏举【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较早期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预后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择期选取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HRV改变及预后。
结果观察组患者SDNN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24 h心率变异性变化时,SDNN指标失去了昼夜间的差异。
对照组SDNN指标在夜晚显著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中指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无昼夜节律性变化,同时与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事件具有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的对高危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32【总页数】1页(P101-101)【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预后【作者】侯鹏举【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本钢总医院,辽宁本溪1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后,其心脏迷走神经活动降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1]。
近几年随着心率变异性测定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无创性指标的利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48例健康者,对急性心肌梗死(AMⅠ)较早期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预后意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现将本次研究的结果及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2~86岁,平均年龄在(65.84±5.68)岁,其中有23例前壁梗死,25例为非前壁梗死。
对照组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46~78岁,平均年龄在(66.84±4.8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意义。
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另选取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内率变异性指标。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年龄大,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差,特别是伴有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易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预后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预后
心率变异性是指窦性心律逐次心动周期之间的差异性变化,是评价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状态及其变化的简便可靠的方法,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的调控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本文通过9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指数与70例正常人心率变异指数对比分析,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预后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住院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29~76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51例,下壁心肌梗死39例;合并高血压34例,糖尿病18例。
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70名,年龄30~72岁,无器质性疾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
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采用美高儀公司生产Holter记录两组研究对象24 h动态心电图,有效记录时间≥22 h,通过计算机自动选择标记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排除干扰及异位搏动,相邻R-R间期超过20%也被去除。
系统分析处理所得资料,编辑后获得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
1. 3 诊断标准
1. 3. 1 时域分析指标SDNN: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正常值(141±39)ms,一般正常值≥100 ms,50 ms的心搏数占全程心搏数的百分比。
1. 3. 2 频域分析指标TP:总功率≤0.4 Hz,正常值为(3466±1018)ms;LF:低频功率0.04~0.15 Hz;HF:高频功率0.15~0.4 Hz[1]。
1. 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 周内频域指标(低频,高频)和时域指标(SDNN,SDANN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参数比较(x-±s)
指标心肌梗死组(n=90)对照组(n=70)P
SDNN 60±9 118±29 <0.05
SDANN 50±8 107±26 <0.05
RMSSD 11±4 30±6 <0.05
PNN50 6±2 17±7 <0.05
LF 2061±139 1569±113 <0.05
HF 429±73 875±82 <0.05
注:两组比较,P<0.05
2. 2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越大,梗死面积越广泛,合并症越重,心功能越差,心率变异性参考值越小,越易发生电生理紊乱,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几率。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3例恶性心律失常,与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较,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SDNN平均下降19.18 ms (44.53 ms与61.71 ms,P<0.05)。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住院死亡者5例,随访死亡6例,死亡患者心率变异性均较存活的心肌梗死患者明显降低。
见表2。
表2 有无猝死患者与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x-±s)
指标猝死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梗死患者P
SDNN 25±9 79±19 <0.01
SDANN 33±12 67±18 <0.01
RMSSD 17±6 28±9 <0.01
PNN50 5±2 21±7 <0.0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率变异性指心动周期之间差异的变化,反映神经体液因素对心律和心率的调节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平衡关系,生理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受到中枢,压力反射,呼吸活动等协调控制。
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使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心率减慢,室颤阈值增高,交感神经活力增强,使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室颤阈值降低。
无论那一种神经受损,都会使正常节律失衡,引起心率变异性改变,所以心率变异性分析是评价自主神经调节的敏感指标[2]。
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反映迷走神经活性,迷走神经对心脏起保护作用,数值越低,迷走神经功能越低下。
TP反映自主神经张力指标,HF反映迷走神经活性,LF反映交感神经活力,交感神经活力增强引发心电不稳。
本文心肌梗死组SDNN、SDANN、RMSSD、PNN50、LF、H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心肌梗死可能直接损伤自主神经,使其功能失衡。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越多,发生猝死危险性越增加。
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降低,梗死面积达25%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及心功能损害,使得迷走神经功能进一步降低,交感神经活力增强,心脏应激性增强,心脏电生理紊乱,室颤阈值降低,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3]。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年龄越大,心功能越差,梗死面积越大,心率变异性越低,说明上述情况可破坏自主神经的平衡影响预后。
综上所述,心率变异性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病情的严重性,自主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心率变异性越低,越易发生猝死。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9-141
[2] 高敏.心血病管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中国临床保健学杂志,2010(13):75.
[3] 陆再英.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学的标准化及结果的正确评价. 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199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