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介入术后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的护理体会急性心梗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我之前的护理经验,我总结出以下的护理体会: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心率变化等情况,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患者的稳定。
注重伤口护理。
术后伤口可能会出现渗液、出血等情况,我们应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的发生。
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周围的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合理给予药物治疗。
PCI术后,患者需要连续使用一些药物,如抗凝血、抗血小板等药物。
我们应该根据医嘱,合理给予药物,并及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还应该及时进行药物的整理和适时补充。
第四,加强心理护理。
PCI术后,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我们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还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使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PCI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和康复训练,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我们应该向患者详细解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还应该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康复方案。
以上就是我在护理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的体会。
护理工作需要我们细心、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促进他们尽快康复。
早期心脏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现物医学biometLcn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20NO23DECL2020・4483・doi:10.13241/ki.pmb.2020.23.018早期心脏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王玉华佟士骅张洁函鲁成居海宁庄少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0137)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成功实施PCI的62例老年AMI 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
对照组按照《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结合根据6min步行试验(6min walking test,6MWT)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院内、院外心脏康复干预、心理干预及随访,为期6个月。
比较两组术后心功能、心理状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康复后6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x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各心功能指标均较康复前明显提高,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片0.05)。
研究组康复后6个月LVEF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康复后6个月,两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各项目中除敌对、偏执外,其余项目评分均显降低,且研究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片0.05)。
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入选标准: 没有发生 AMI 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
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一作者: 李洪新( 1968-) ,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康复研究。
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疾病; 没有合并严重的高血压、肺 部疾病以 及 神 经 系 统 等 其 他 系 统 的 疾 病; 左 心 室 射 血 分 数 ( LVEF) > 35% ,血压在正常范围内,killip 分级为Ⅰ ~ Ⅱ级,心 肌酶谱趋向好转。排除标准: 患者血压不稳定,有广泛的前壁 或者多部位心肌梗死,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超过正常值的 5 倍,心功能 killip 分级在Ⅱ级以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 照组和康复组,每组 45 例,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较无显著 差异( P > 0. 05) 。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 AMI 常规治疗,同时做好患者的 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运动训练,第 1 周 卧床休息; 第 2 周在床上活动训练; 第 3 周在室内活动训练; 第 4 周在室外活动训练。康复组第 1 ~ 2 天卧床休息; 第 3 天行上 肢被动活动训练,每日早晚两次,每次 5 min; 第 3 天行深呼吸 训练,分早晚两次训练,每次 5 min; 第 4 天进行手脚和四肢大 关节主动活动,每天早晚两次,每次 5 min; 第 5 天行协助靠床 坐位训练,分早晚两次训练,每次 5 min; 第 6 天行床上自主活 动训练; 第 7 天行扶床走路活动训练,每次 10 步,每天早晚 2
pci术后早期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

pci术后早期康复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09-01T14:09:49.07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7期作者:李劲[导读] 研究PCI术后早期康复对关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
李劲马鞍山市中医院 243011摘要:目的:研究PCI术后早期康复对关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作用。
方法:对某医院的10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配为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组,每组各50例,对这两组术后患者进行临床指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康复组术后的首次下床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生活完全自理时间、住院时间都要比常规护理组的时间短,术后MACE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早期康复组的各项维度得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PCI术后早期康复能够使得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是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好转,使得术后恢复时间减短,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PCI;冠心病;心脏康复;作用引言:现阶段,我国冠心病的发生率已经出现逐年递增的状态。
冠心病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
介入治疗方式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冠心病治疗方式之一,PCI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新技术。
PCI术后是需要具有完善的康复方法作为保障。
PCI疗效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某医院针对50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并且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具体方法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某医院对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年龄在40-70岁之间的PCI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选择,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排除经股动脉穿刺、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内分泌疾病患者。
共选取100例,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常规护理组和早期康复组,每组各50例。
常规护理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52.37±6.79岁BIM指数25.12±1.87kg/㎡;其中初中14名,高中19名,大学及以上17名,冠脉病变支数:单支25名,双支15名,多支10名;合并症:高脂血症18例,高血压25例;2型糖尿病24例。
5A康复护理模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早期干预体会

5A康复护理模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早期干预体会摘要:目的:探究5A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的早期干预效果。
方法:将近一年本医院收治的AMI病例,选取82例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
其中探究组采用5A康复护理,对比组行基础护理。
结果:两组病患入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两种不同模式的护理后,探究组的病患LVEF分数(61.62±6.02)%与BI评分(97.27±2.52)、自我管理评分(93.68±7.01)高于对比组的(55.24±5.76)%、(93.47±2.53)、(81.76±9.58);探究组病患护理后不良事件仅发生2例,占比4.88%,低于对比组的8例、19.51%。
结论:5A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能够有效提升病患的康复效果,且预后更好,不良事件更少。
此种护理模式效果较好,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5A康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PCI我科室开展了关于5A康复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患中的临床护理研究,以下为本次探究的详细分析与报告:1.资料和方法1.1资料将近一年本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例随机选取8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男、女各43、39例,年龄在41-77岁之间,平均为(54.13±3.21)岁;心功能Ⅰ、Ⅱ级各42、40例。
将所有病患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探究组/对比组)各41例。
两组入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2.1对比组本组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1.2.2探究组对本组病患采用5A康复护理模式:①建立新的心梗术后5A康复护理干预专项工作小组。
此小组全部成员均为工作经验丰富、从业五年以上的护士,人数5名。
组长为拥有从业经验7年以上的护士长来担任。
对小组内成员的专业知识、操作规范、实际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摸排,明确目前工作现状[1]。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LVEDD指标的影响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合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直腿抬高度数大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合护理干预功能恢复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康复的必经之路,综合护理也是一种新型的模式。
通过心理干预、生理干预、健康宣教、用药干预、饮食干预等多种模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使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不仅对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突出作用,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参 考 文 献[1]李广智,李明,何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9:3 5.[2]冯宪煊,白跃宏.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DRX9000的相关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3,34(6):511 513.[3]范艳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23(12):47 48.[4]俞红,沈灿,刘艳丽.中医护理路径加中药导入熨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77 1178.[5]宋兰君.护理干预对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24 327.(本文编辑:曾丽琼)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1.04.060工作单位:330006 南昌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杨雅琴:女,本科,主管护师收稿日期:2019-06-11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LVEDD指标的影响杨雅琴摘要 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其LVEDD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分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后护理PPT课件

康复训练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方式、强度、频 率等。
运动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提高心肺功能。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调整康复计划。
04 急性心梗介入术术后并发 症的预防与处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处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采取措施减少 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选择合适的导 管和导丝,减少操作时间,避免损伤 心脏传导系统等。
多元化需求。
预防性护理
02
强调预防为主,通过早期干预和定期评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率。
精准护理
03
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大数据分析,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定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年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为制定个 体化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包括饮食、运动、用药、 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急性心梗介入术通常在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此时心肌损伤较小,有利于患 者康复。
急性心梗介入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血 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等。
禁忌症
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 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等。
急性心梗介入术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1970年代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出现,为 急性心梗介入术提供了诊断基
血栓形成的预防与处理
血栓形成的预防
手术后,医生会采取措施预防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 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
血栓形成的处理
若手术后出现血栓形成,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溶栓或手术治疗等。
心梗的早期康复与功能恢复训练

心梗的早期康复与功能恢复训练心肌梗死,也被称为心梗,是由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引起的心脏肌肉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
心梗不仅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心梗的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梗的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心梗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是指在心梗发生后的早期阶段,采取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患者身体机能的重建。
早期康复应包括心理、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
1. 心理康复心梗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冲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早期康复中,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可以接受心理咨询、参加心理疏导课程等方式来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心理健康。
2. 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心梗的早期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适当控制饮食,限制高盐、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谷物以及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的摄入。
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这有助于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梗早期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患者需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血和降脂药物等,以防止再次发生心梗和其他心血管事件。
二、心梗的功能恢复训练心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除了早期康复外,还需要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加强身体各项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 体力活动训练心梗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训练。
初始阶段,可以选择适度的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最终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和骑车。
通过体力活动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2. 肌力训练心梗患者在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时,还应注重肌力的恢复。
通过进行肌力训练,可以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机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梗介入术后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患
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分组实验,探讨心梗介入术后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
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根据一定标准,确定88例心梗患者入选本研究。
按照
随机、对照、可比的原则进行分组,44例患者为康复护理组心梗介入术后接受早
期心脏康复护理,44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心梗介入术后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并比
较2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运动耐力(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护理后康复护理组的Barthel指数、6分钟步行试
验结果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康复护理组的并发症
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梗介入术后
早期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耐力,还有利于
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梗介入术;心脏;康复护理;预后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心梗的常用方式之一,为保障介
入治疗的效果,心梗介入术后应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为探讨心梗介入术
后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对88例心梗患者实施分组实验。
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心梗的诊断标准、采取介入术治疗、经临床检
查确诊、临床资料齐全、签订知情同意书等)以及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老年痴呆、恶性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严重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的88例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对照、可比的原则进行分组,44例患者为康复护理组:男28例(63.64%)、女16例
(36.36%),年龄26~70(51.62±5.4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145
(67.15±10.36)分钟;44例患者为常规护理组:男26例(59.09%)、女18例(40.91%),年龄25~72岁(51.56±5.6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150
(67.18±10.27)分钟。
对2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2组有可比性(P>0.05)。
本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心梗介入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健康
宣教、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
康复护理组心梗介入术后接受早期心
脏康复护理,措施包括:①建组。
1名医生、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1名营
养师组成心脏康复护理小组。
护理前对小组开展培训,提高小组成员对心梗发病
机制、心梗介入治疗、术后心脏康复护理的意义、心脏康复护理的方法与技巧等,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上岗。
②床上训练。
做好肢体按摩,保持
四肢皮肤干燥、清洁,以促进肢体恢复。
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介入术后24小时,可开展主动锻炼。
指导患者抬高上半身至与床面呈15度,保持2分钟后再
抬高至与床面呈30度,保持4分钟后再抬高至与床面呈45度,保持30分钟,
然后平躺休息。
每天3~4次[1]。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
训练。
③床下训练。
介入术后72小时,可引导患者绕床行走,每次5分钟,每
天3次;介入术后96小时,可引导患者下床活动,恢复良好者到室外散步,每
次20~30 分钟,或者是缓慢登台阶2~3层,每天3次。
1.3观察指标
①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测定,主要涉及到进食、
洗澡、大小便、穿衣、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方面[2]。
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为正
相关关系。
②运动耐力。
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进行测定,距离与运动耐力为正相
关关系。
③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呼吸困难、血压波动、心力衰竭等。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 (%)]进行代表,计量资料以(x±s)进行代表,组间比较时应用χ2、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耐力
护理前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的Barthel指数、6分钟步行试验结
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护理组的Barthel指数、6
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耐力比较(x±s)
康复护理组(n=44)常规护理组(n=44)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Bar thel指数
49.76±4.
26
80.58±5.
87
49.82±4.
51
71.25±5.
66
6分钟步行试验
262.85±2
6.22
268.05±3
7.24
263.74±2
7.17
300.78±3
0.62
2.2并发症发生情况
康复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n呼吸困难
血压波
动
心力
衰竭
总发生
康复护理组
4
4
(0)
1
(2.27)
(0)
1
(2.27)
常规护理组
4
4
1
(2.27)
3
(6.82)
2
(4.55)
6
(13.64)
3.讨论
心梗指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严重损伤心脏功能的一种冠脉综合征[3]。
心梗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根据冠状动脉的阻塞情况选择支架植入术或球囊成形术等
术式,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心梗介入术后,为加快患者的恢复,应给予心脏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开展一
系列康复训练,以达到改善预后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康复护理组的Barthel指数、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高于常规护理组;康复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
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提示,心梗介入术后早期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
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耐力,还有利于减少并发症。
综上,心梗介入术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许群锋,陈静,赵佳敏,王振磊.常规疗法结合早期心脏康复方案用于急性
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患者CRP、BNP及心功能指标的调节[J].医药论坛
杂志,2022,43(04):70-73.
[2]闫歌.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运动
耐力及预后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04):465-467.
[3]王晓梅,孙宁.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
药,2021,16(28):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