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隐性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
高中生隐性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高中生隐性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作者:高煜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2期摘要:自恋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
隐性自恋是个体内隐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夸大。
研究使用隐性自恋问卷和SCL-90症状自量表对300名中国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
高中生隐性自恋总体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年级上的差异,仅在自我欣赏这个维度上文理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隐性自恋;心理健康;相关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63-02一、背景资料(一)自恋的概念很多人认为“自恋”是一个贬义词,且不愿意承认自己自恋。
不少心理学者把自恋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都是自我关注者,自恋者只是高自我关注者。
对于自恋,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临床上自恋被看作一种人格障碍。
1994年的DS-IV 将自恋人格障碍描述为一种普遍夸大的行为模式,需要羡慕,缺乏同情心。
非临床领域认为自恋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构造。
作为一种非临床意义的人格特质,自恋表现出一种自我膨胀;对无限的权力、美丽和成功的幻想;对批评的极度敏感;强烈的特权感;以及利用性的人际关系。
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动荡不安,复杂的多元价值观,以及飘忽不定的情感都左右着自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将自恋定义为一种综合性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是一种对于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感觉,认为自己比其他的人都更为优越,并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
(二)隐性自恋的概念隐性自恋的概念由Wink首次提出,1991年,Wink提出了自恋包含着显性自恋跟隐性自恋两种类型。
我国学者郑涌(2005)编制的自恋量表表明,隐性自恋包括易感质,特权感,自我钦羡三个维度。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

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自恋是一种特征明显的人格障碍,自恋者常常高度自负、自爱、缺乏同理心,他们总是渴望被人所关注和赞美。
然而,自恋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需求,了解这些需求对于理解自恋者的内心状态和行为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自恋人格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恋行为的背后动机。
一、自卑感的掩饰虽然自恋者常常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事实上自卑感往往是自恋背后的真实情感。
自恋者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自卑,采取了自我吹嘘、出众表现与自我陶醉等行为来寻求外部肯定。
他们试图通过扬长避短、夸大个人优点和成就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感,这种行为反映了他们渴望被认可和肯定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安全的追求自恋者往往在情感上难以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
在关系中,他们往往更注重对方对自己的关注、赞美和崇拜,而忽视了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和支持。
这反映了他们对于情感安全的追求。
自恋者渴望被他人所崇拜、喜欢和爱护,因为这种情感上的依赖和连接给予了他们情感安全感,弥补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
三、自我肯定的需求自恋者对于自己的成就和品质有着极高的评价和陶醉。
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是独一无二、无比成功的人。
这种自我肯定的需求源于他们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通过夸大自己的成就和优点,自恋者试图建立起对自己无条件的肯定和认同,以应对内心可能存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四、控制欲望与安全感的追求自恋者通常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行为。
这种控制欲望并非源于对权力的追求,而是对于安全感的渴望。
自恋者往往对于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求绝对的掌控和优势地位,以确保自己不会受到伤害或失去自信。
这种追求安全感的需求在自恋者的行为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他们常常批评他人、争斗利益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自恋者表现出自大、自负的特征,但背后隐藏着对安全感、情感连接和自我肯定的深层需求。
了解这些心理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同情自恋者,并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更加理解和宽容。
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摘要:自恋和攻击性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两种表现。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背后的心理机制。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有1000名高中生参与。
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来分析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生的自尊和心理弹性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预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隐性自恋;攻击性;自尊;心理弹性引言近年来,高中生自恋和攻击性问题愈发凸显,已成为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
自恋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强烈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情感和认知特征;攻击性是指个体倾向于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倾向。
前期研究发现,自恋与攻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自恋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对于高中生自恋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隐性自恋和攻击性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更好地理解高中生自恋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干预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参与者:本研究共有1000名高中生参与,包括男生和女生各500名,年龄在16岁至18岁之间。
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了相关的心理测量工具,包括自恋问卷、攻击性问卷、自尊问卷和心理弹性问卷。
自恋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隐性自恋水平,攻击性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攻击性水平,自尊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自尊水平,心理弹性问卷用于评估参与者的心理弹性水平。
数据分析: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的隐性自恋和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5,p<0.01)。
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了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隐性自恋显著预测攻击性(β=0.27,p<0.01)。
进一步的中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和心理弹性在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自尊水平越低,心理弹性水平越低,高中生的隐性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越强。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健康宣教

感受
议和意见
03
建立信任:建立信任关系,与他人建立良
04
培养同理心: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
好的沟通和合作
受和需求
05
学会沟通:学会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06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受和需求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联系
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 受自己的不完美
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的 独特之处
良好的社会关系。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01
提高公众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认识和理解
02
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03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提高社交技巧
04
加强家庭和社区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环境
谢谢
自恋型人格障 碍的健康宣教
x
目录
0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 0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
疗
0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调适 0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社会支持
_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 基本概念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 一种心理疾病,主
1 要表现为过度关注 自我,缺乏对他人 的同理心和关注。
自信和自尊。
专业支持:专业心理医生是自恋型人格 障碍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心理医 生应给予患者专业的心理治疗和指导,
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朋友支持:朋友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患 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朋友应给予 患者理解和支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社会支持:社会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社会应 给予患者理解和尊重,帮助其建立
设定合理的目标,逐步实现 自我价值
自恋人格在情绪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自恋人格在情绪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摘要:自恋人格目前受到广泛研究,本文梳理了自恋人格的特点以及在情绪领域的研究,总结了自恋人格的在情绪不同方面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未来自恋人格在情绪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恋,情绪,心理健康引言自恋人格是个体将自己的自我价值和情感与他人进行比较,认为自己更优越、更有价值的一种人格状态。
学者们陆续对自恋人格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尤其在针对自恋人格不同类型的研究上,表明了不同自恋类型在对情绪、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其中自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最受到关注的。
有研究发现,自恋水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
另外,相较于低水平自恋者,高病态性自恋水平者有更大的概率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情绪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对心理健康有巨大影响。
由于情绪会广泛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目前自恋人格与情绪的研究也备受关注,个体的人格特质影响情绪的各个方面,而情绪的各个方面又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相应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探讨自恋在情绪维度上的特点以及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自恋人格类型对情绪不同方面的影响以及在其中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自恋人格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增强个体生活的幸福感。
一、自恋人格概述自恋作为一种存在于正常人群中的普遍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复杂且多维的心理结构。
自恋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专注、权利感和利用他人的意愿等(Twenge & Campbell, 2008)。
关于如何将自恋概念化仍然存在争议,但似乎关于自恋的两个基本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个自信/外向的方面(一种以自我提升为特征的自大的自恋表达),一个脆弱/神经质的方面(一种以消极情感和痛苦为特征的脆弱的自恋表达)。
目前也有学者将其概念化区分为浮夸型和脆弱型,浮夸自恋个体傲慢、缺乏同理心且积极寻求外在关注;脆弱自恋个体具有薄弱的自信心,对他人的意见极度敏感。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对自我过度关注、自我中心、自我夸耀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扭曲认知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过度溺爱、放任和过分夸奖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2. 心理防御机制:自恋型人格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通过自我中心和自夸来满足需求,转移对自己内心问题的关注。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文化氛围下,个体更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对策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选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合作,自恋型人格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改变扭曲的认知和态度,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2.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通过社交技巧培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如适当表达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训练: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自我情绪无法控制的问题。
情绪管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摩擦。
4.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自恋型人格者有机会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反馈,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问题,并获得他人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和支持。
结论: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涉及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治疗自恋型人格一般采用心理治疗、社交技巧培训、情绪管理训练以及群体治疗等综合手段。
通过综合治疗,自恋型人格者有望逐渐改善自我中心和自夸的行为,提高适应他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达到更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成熟自恋、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成熟自恋、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成熟自恋、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性中存在自恋的因素。
但自恋究竟是好是坏?又与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存在何种关系呢?我在此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成熟自恋”和“积极心理品质”。
成熟自恋是指一个人自我肯定的表现和感觉,即对自己的认可和接受,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爱和尊重。
这种自恋并不是过度自恋或自我中心,而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积极心理品质则包括自尊、希望、乐观、自控、恢复能力、情感智力等。
它反映了人们在应对生活挑战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幸福感。
那么,“成熟自恋”、“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研究表明,成熟自恋、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正向的互动关系。
我列举如下5个例子:1. 成熟自恋和身心健康成熟自恋有助于身心健康。
发表在《人格与个体差异》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成熟自恋与较低的抑郁情感、较高的乐观情感、以及更高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接受自己的缺点时,他们更健康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意味着,成熟的自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压力,从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 积极心理品质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一项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这些人更加自信、希望、感恩、感激和有爱心,这导致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感觉。
3. 成熟自恋和个人目标成熟自恋与个人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表明,成熟自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具有成熟自恋的人更有自信,更有自制力,更自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成熟自恋可以提高个人的目标实现率。
4. 积极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更适应和平和稳定的生活环境,并且面对矛盾和挑战时,他们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更快的复原能力。
高中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新教育文档

高中生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问题提出在心理临床和精神病学领域,自恋被当作一种人格障碍。
DSM-IV将它描述为一种普遍夸大的行为模式,以需要被过度羡慕、缺乏同情心、不合理的特权感为典型特征。
然而,社会人格心理研究认为,当自恋以一种非极端或亚临床的程度表达时,它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常态人群中普遍存在[1-2]。
一般认为,自恋是指体对于自我意象的过度沉迷和专注,夸大自身的重要性,并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
对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Kernberg[3]和Cooper,Ronning-stam[4]研究发现,自恋与心理异常和痛苦体验关联,表现出不稳定的自尊、抑郁、焦虑、攻击性、喜欢控制别人等行为情绪特征。
而以Rhodewalt、 Morf[5],Waston、Hichman 、Morris[6],Campbell[7]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自恋者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与幸福感,他们更加乐观,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对此,不少研究者认为,自恋可能存在一个多维度的人格结构。
被广泛运用来测量自恋人格的NPI和NPDS量表即被证实对应着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种不同的型态。
Cooper和Ronningstan[4],Rose[8],Wink[9]等人认为,显性自恋者由于自我扩张导致一种直接的表现欲,强烈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尽管对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但仍有较强的社会魅力,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相反,隐性自恋者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且内心脆弱,经常体验到焦虑和不安全感。
对于这两种自恋,虽然表现特征完全相反,但是共同隐藏于表现特征背后的是他们对自我的夸大认识,以及对于特权感的强烈诉求。
在解释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上,很多研究者把自恋人格看作自我功能调节的连续体,显性自恋与连续体适应良好、健康的一极相关联,隐性自恋与连续体失调、适应不良的一极相关联。
但是对此观点有些研究者提出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隐性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摘要:自恋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
隐性自恋是个体内隐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夸大。
研究使用隐性自恋问卷和scl-90症状自量表对300名中国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
高中生隐性自恋总体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年级上的差异,仅在自我欣赏这个维度上文理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隐性自恋;心理健康;相关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63-02
一、背景资料
(一)自恋的概念
很多人认为“自恋”是一个贬义词,且不愿意承认自己自恋。
不少心理学者把自恋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都是自我关注者,自恋者只是高自我关注者。
对于自恋,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临床上自恋被看作一种人格障碍。
1994年的ds-iv将自恋人格障碍描述为一种普遍夸大的行为模式,需要羡慕,缺乏同情心。
非临床领域认为自恋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格构造。
作为一种非临床意义的人格特质,自恋表现出一种自我膨胀;对无
限的权力、美丽和成功的幻想;对批评的极度敏感;强烈的特权感;以及利用性的人际关系。
有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动荡不安,复杂的多元价值观,以及飘忽不定的情感都左右着自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将自恋定义为一种综合性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是一种对于自身重要性的夸大感觉,认为自己比其他的人都更为优越,并相信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
(二)隐性自恋的概念
隐性自恋的概念由wink首次提出,1991年,wink提出了自恋包含着显性自恋跟隐性自恋两种类型。
我国学者郑涌(2005)编制的自恋量表表明,隐性自恋包括易感质,特权感,自我钦羡三个维度。
本研究认为,隐性自恋是个体内隐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夸大,表现为潜在的自卑,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过分敏感、焦虑和具有不安全感,同时存在自我夸大和别人认同的高度寻求等外显特征。
(三)自恋与心理健康
国外有关自恋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现出“双面性”,显性自恋至少有一些适应的特征,而隐性自恋的特征主要是不适应的。
在对自恋的测量中也发现,自恋的某些特征与心理健康的指标成正相关,而另一些则成负相关。
rose(2002)研究发现,显性自恋者是因为具有高自尊,所以他们经常体验到幸福;而隐性自恋者因为自尊水平较低,所以他们总感到不高兴。
所以,自恋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恋在心理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
由此可以
认为,显性自恋多与健康心理有关,而隐性自恋多与不健康心理有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00名普通高中普通班学生作为被试,回收问卷284份,用一对测谎题剔除无效问卷24份,共260份有效问卷。
(二)研究材料
材料一:西南大学郭成教授自编的隐性自恋问卷,共20题,其中含一对测谎题,共4个因素:自我优越、自我欣赏、人际敏感、自我保护。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2;分半信度系数是0.772;拟合指数接近1。
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材料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括90个题目,共10个因素: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
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用以测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隐性自恋的特点
对有效被试在各个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从总体上分析高中生隐性自恋的基本状况,考察高中生隐性自恋的发展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隐性自恋居于中等水平。
各因素得分从高
到低依次为自我欣赏、人际敏感、自我保护、自我优越。
(二)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隐性自恋各维度得分及其总分与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及其总分进行相关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高中生心理异常与隐性自恋存在相关。
高中生隐性自恋总体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
具体到各个维度上,自我优越和人际敏感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欣赏仅与偏执成正相关;自我保护与除恐怖外的各项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说明隐性自恋的水平的确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
2.高中生隐性自恋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隐性自恋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相对贡献,以隐性自恋总体为自变量,心理异常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隐性自恋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简单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隐性自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
18.3%的变异性。
四、讨论
在国内外学者对隐性自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高中生隐性自恋的总体特点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隐性自恋分为自我欣赏、自我优越、人际敏感和自我保护四个维度。
从总体上看,高中生隐性自恋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高中生强烈的关注着自己的成长,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恋;在这个时期,高中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意识等都逐渐趋于成熟,使得高中生可以对自我作出客观的评价,不会高度的自恋。
(二)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总体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这与理论及过去研究结果都较为一致,表现出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生活中创伤事件的伤害。
具体到隐性自恋的各个维度上,自我优越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对自我的过分夸大可能导致对自己的过高标准和要求从而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人际敏感与心理异常各维度及其总体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的敏感会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影响;自我欣赏仅与偏执成正相关,表明盲目的欣赏自己,过分关注自我会使人只相信自己,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显得偏执;自我保护与除恐怖外的各项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过分的自我保护可能正是由于缺乏安全感、自卑,而这些会影响心理健康。
总之,隐性自恋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的水
平就越差。
五、结论
通过对300名中国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王一敏.自我扩张综合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拉斯奇.自恋主义文化[m].陈红雯,吕明,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3]吴芸杉,张进辅.自恋研究概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2).
[4]赵静,张海钟.自恋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1).
[5]王晓燕.大学生自恋人格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6]秦向荣.心理学中自恋理论研究述评[j].四川精神卫生,2004,(4).
[7]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5).
[8]孙璐.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9]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10]江雅.隐性与显性自恋者在同伴拒绝下的攻击行为差异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