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

虽然提出一些新思想,但对中世纪的传统价值观 也没有全然否定。
争议点:书中不少故事对偷情私会、狡黠行为等 十分欣赏,对情欲大加渲染,对个人享乐也很赞 同,是市民阶级庸俗趣味的体现。
《十日谈》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 形象,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十日谈》采用框形 结构,把100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合在一起。 《十日谈》运用讽刺、幽默的笔法,具有强烈的 喜剧色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事实上中世纪对古代文化的研究、阐释并没有中 断,古代文化一直被用来为天主教神学服务。人 文主义者“复兴”古代文化则是借以阐发新兴资 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
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后来发展到英国、 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人文主义者的思想 得到人们认同。一些富有的商人、贵族和教会人 士对复兴古代文化给予支持和赞助。
其次是城市出现繁荣,市民阶级发展壮大,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第三是,民族君主制政权的建立使一些国家得到 统一,民族意识空前增长。意识空前增长。
最后,也是重要的意义在于,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的禁锢被打破,学术、文化一派繁荣。发现和创 造成为时代精神,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是文艺 复兴时代的特点。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开始告别 漫长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迈进。
3人文主义推崇理性,把理性置于与宗教信仰并 列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认为理性可以使人获得真 理,区别善恶。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典著作代表了 人类理性和智慧,因而对之极力推崇。倡导理性、 新知,是反对宗教的蒙昧主义的关键。
人文主义运动使欧洲从中世纪传统的束缚中解脱 出来,为近代世界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人文主 义运动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造就文艺复兴时 期的文化繁荣。
外国文学史——文艺复兴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上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在运动中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学,也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1. 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什么是爱情?它不在明天;/欢笑嘻游莫放过了眼前。
/将来的事谁能猜得到?/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华;/来吻着我吧,你双十娇娃,/转眼青春早化成衰老。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卜迦丘《十日谈》:“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使生时同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别。
”莎士比亚《终成眷属》:“要是把人的血液倾注在一起,那颜色、重量和热度都难以区分。
”“善恶的差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时代口号。
拉伯雷《巨人传》是一部歌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的书。
最早提出人能上月球的预言。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2.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
3.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4.创造新体裁: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
人文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
特点:1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2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七版 (7)[27页]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七版 (7)[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43e4a58b804d2b160a4ec0a5.png)
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 禁欲主义 蒙昧主义
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 个性解放 理性是“人的天性”
•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并存着三种文学,即人文主义文
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已经形成强大 的洪流,占据主导地位。人文主义文学的巨大成就带来 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继古希腊文学以后的欧 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
资本主义
封建
• 反抗封建的形式——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 1517年开始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进行的一次反封建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
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宗教改革是从教会营垒内部进行的斗争,它使各国政权和教会摆 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也因主张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而大大削弱了教会解释教义的绝 对权威。与此同时,一些下层教士参与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天主教 会和封建制度。
• 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人文主义的先驱(《歌集》:在形式上以十四行诗为主,达到了艺
术上的高度成就,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 乔万尼·薄伽丘——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十日谈》:小说的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
框架结构和短篇小说的形式,对欧洲后来的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十日谈》文笔精练,语言丰 富,善于刻画心理和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
马丁·路德:德国宗 教改革的领袖。
托马斯·闵采尔: 《致阿尔斯特德人
民书》
民间文学:《梯 尔·欧伦施皮格尔》、 《浮士德博士传》
• 法国
• 16世纪的法国已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是西欧最
大的君主国。人文主义作家反对天主教会,要求享 受现世幸福,但有不同的倾向。由龙沙等七人组成 的“七星社”提出从古典作品寻找词汇来充实法国 语言,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传说、故事。拉伯雷等 则大量运用民间语言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人民所 喜闻乐见。
外国文学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 文艺复兴运动部分地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人文主义者毕代的建议下,于 1530年建立法兰西学院,以研究希腊语、拉丁语和希 伯莱语为主,并批准印行希腊文书籍。法兰西学院与 教会控制的巴黎大学呈分庭抗礼之势。 弗朗索瓦的姐姐玛格丽特•德•那伐尔(1492-1549)支 持人文主义者和胡格诺教派。著有模仿《十日谈》的 《七日谈》。她的宫苑成了受教会迫害的人文主义者 和新教徒的避难所。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
龙沙
“法国第一位近代抒情诗人” 主题多写爱情 《致爱兰娜的十四行诗》
待你到垂暮之年
待你到垂暮之年,夜晚,烛光下, 坐在炉火旁,边纺纱边饶线, 你吟诵我的诗,发出感慨万千: 当年我多美,龙沙赞美过我啊。 那时候你不用女仆传语递话, 她干活儿累得半睡半醒之间, 听到我的名字仍然安稳睡眠, 即使用动听词句赞颂你也罢。 我将长眠地下,成为无骸幽灵, 在爱神木的树阴下歇息安定; 你则是一个蛰居家中的老妪, 怀念我的爱情,悔恨你的倨傲。
“一部完整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夸张讽刺的手法;拉伯雷式的讽刺
自我意识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资产 阶级肯定人的自我意识,在 《巨人传》中表现得最充分。 巨人们自觉抒发自我,表现自 我,做全面发展的理想人。
西方自我意识的发展: 古希腊: 表现人体美 中世纪: 宗教良心感
文艺复兴:歌颂理想的“人”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
蒙田(1533-1592)
• 16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 文家。著有《随笔集》三卷。蒙田具有怀 疑论思想。阐明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各种事 物的看法。他主张“只有怀疑才能够判断 和论定”,不要说“我懂得”,而要说 “我懂得什么呢?” • “生活的哲理” • “我有何知” • 享受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后悔曾高傲的蔑视了我的爱。——听信我:生活吧, 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
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蒙田
蒙田
蒙田故居
拉伯雷
法国文艺复兴时的“文艺巨匠”
代表作 《巨人传》作为法国早 期讽刺小说的名作。
《巨人传》1532-1564
由五部组成 三代巨人:
格朗古杰
卡冈都亚(高康大)
庞大古埃
• 长诗描写了十字军将士唐 克雷蒂与教女战士克洛琳 达的爱情幸福与悲剧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插图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
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是自始自终存 在着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
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具有浓重 的贵族倾向;
蒙田是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他的《随笔集》 是法国第一部近代散文集。 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 表,其代表作是《巨人传》。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二、繁荣时期的文学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1、乔叟
1340-1400
英国诗歌之父,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之父 成名作《悼念公爵夫人》 寓言叙事诗《众鸟之会》 爱情故事长诗《特罗勒斯与克丽西达》1385 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
《坎特伯雷故事集》特点:
作品的思想精神和生活内容是英国社会的缩影 香客的故事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体裁、样式丰富多样。共收入故事24篇,其中22 个诗体,2个散文体,每个故事有“ 小引”、 “ 开场白”和“ 收场语”串线组成
流浪汉的形象
《 小 癞 子 》 插 图
维加(1562—1635)
西班牙民族戏剧的代表,被 称为“ 西班牙戏剧之父” , 写过1800多部戏剧,流传下 来的完整剧本有400多部,内 容可分为袍剑剧、宗教剧、牧 歌剧、历史剧等。 代表作:《羊泉村》
文艺复兴PPT

托马斯.莫尔
• 1478年2月7日,莫尔生于伦敦的一个法 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 ,曾当过律师 、 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 大法官。 • 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 其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莫尔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评论家中有人干 脆将《乌托邦》称为柏拉图《理想国》 的续篇。
西班牙文学
• 15世纪末开始 • “流浪汉小说” • 塞万提斯
流浪汉小说
• 背景:西班牙经济衰落,产生大批破产 农民和手工业者,沦为无业游民,社会 上盛行冒险风气,这种状况要求表现现 实生活题材的“流浪汉小说”产生和发 展起来。 流浪汉小说.doc
《小癞子》
• 1554年,《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汉 译《小癞子》开了流浪汉小说的先河 。 •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托梅斯河上的小拉 撒路,由于家庭不幸,不得不给一个瞎 子引路,从此开始流浪生涯。为了生存, 小拉撒路先后换过不少主人,历尽世态 炎凉。
弗朗齐斯科.彼特拉克
• 弗朗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年 - 1374年 7月19日),意大利学者,诗人,和早 期的人文主义者,被认为是人文主义 之父。他以其14行诗著称于世,为欧 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 尊他为“诗圣”。与但丁、薄伽丘齐 名,文学史上称他们为“三颗巨星”。
《歌集》
• 366首诗歌,歌咏对劳拉的爱情,用意大 首诗歌,歌咏对劳拉的爱情, 首诗歌 利语写成,发展了“温柔的新体” 利语写成,发展了“温柔的新体”,缠绵 悱恻,温柔清新,创立“十四行诗” 悱恻,温柔清新,创立“十四行诗”的形 式,为欧洲近代抒情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 • “彼特拉克奇喻”:例:“我没有得到 彼特拉克奇喻” 和平,我的一切战争都已结束; 和平,我的一切战争都已结束;我既害怕 又希望,我既燃烧又在冰窟中冻僵。 又希望,我既燃烧又在冰窟中冻僵。“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学

第三章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运动(14至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一、文艺复兴的产生原因★社会历史原因:新兴资产阶级为求得自身发展,反对封建和宗教的精神禁锢。
★文化动因:1、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2、市民文化因素影响;3、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被发现。
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并非指重建奴隶制的文化,而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文艺复兴文化的世俗性特点文艺复兴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具有世俗性的特点。
参加文艺复兴运动的人们,都是世俗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中世纪神学对整个文化的统治,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文化,以个人摆脱宗教和教会的束缚为原则,要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主。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
(一)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内容人文主义文学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文主义思想。
★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
★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人生幸福★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时代口号。
拉伯雷《巨人传》是一部歌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的书。
最早提出人能上月球的预言。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出发点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出发点是人性论。
★反封建偏重于生活和伦理道德领域,而不是要推翻封建制度。
后者是启蒙文学提出的目标。
★反教会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重于揭露教会的腐败黑暗,而不是批判宗教神学理论的荒谬。
后者是启蒙文学的任务。
(二)、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2.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
3.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4.创造新体裁。
(流浪汉小说和悲喜剧混杂)悲喜混杂剧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创造,它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的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心理描写小说
代表作《十日谈》
1348—1353
9
《十日谈》题材来源: 1、现实社会的真人真事
2、西方的寓言和传奇
3、东方民间故事
10
《十日谈》内容与意义
1、反封建、反教会
“
扬诺劝善”
2、热情颂扬全面发展的人,肯定人的
聪明和才智,肯定人的进取精神
11
3.提倡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4、提出了人人平等,人权自由的思想
46
47
48
49
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
2
从文学艺术内部来看: ①
1453年君士但丁堡沦陷,古希腊罗马
艺术复兴思潮萌芽
②文学界崇尚古典文学 ③世俗文学逐渐滋生
3
从表现手法上看:
中世纪的文学形式被抛弃,梦幻虚构被
真实描写所代替,荒诞传奇的故事让位 于现实主义叙述
4
文艺复兴是从艺术界开始的,在文学界被称
为人文主义文学
艺术三杰:达· 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5
二、人文主义特征:
1、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
2、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反对封建割据,反对封建特权,主张国
家统一。
6
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1、鲜明的世俗性和时代感 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 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给它的时代看看它演变发展的模型” 2、鲜明的民族风格 3、开始重视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描写 4、体裁的多样化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文艺复兴文学概况 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文主义文学 欧洲第一次反封建反教会、个性解放的思想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文学(一)文艺复兴1 、概念——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
它是14世纪到17 世纪初发端于意大利后、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古典文学和学术的复兴,其二是指艺术的复兴。
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
它使欧洲继古希腊罗马之后出现了第二次思想文化的高峰,对欧洲及世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条件(1)变异的社会经济条件:地中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既有的封建式生产关系和宗教迷信思想产生尖锐的冲突。
资产阶级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迫切需要冲破封建、宗教思想的束缚,建构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文艺复兴运动应时而生。
(2)文化背景——诸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为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有文化上的深刻动因。
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更独特和直接的原因。
首先,在中世纪,虽然宗教文化占主导地位,但是始终存在着宗教和世俗两种文化的冲突。
世俗文学中的民间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以鲜活的人性和世俗生活情趣显示了无比强劲的生命力,淡化和冲击基督教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对人们心灵的禁锢,而其中对个性和自由意志的追求,颠覆了封建专制思想对人们精神的奴役。
这些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精神的变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
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拜占庭,许多希腊罗马典籍散失在外,古希腊罗马文化由此在欧洲重见天日。
作为欧洲文化与文学源头的古希腊罗马进步文化,包含着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种文化促使人们对基督教信仰产生动摇,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看到了这其中许多可以与封建神学相抗衡的积极因素,一时间,收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热潮。
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打出“回到希腊去”的旗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代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
“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
其实,“文艺复兴”并非指重建奴隶制的文化,而是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的宗教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3)自然科学与哲学思想背景哥白尼等人的天文学、波义耳的化学、哈维的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成就动摇了神学根基,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自然提供了新的方法。
(4)人的大发现。
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对自然、社会、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4 世纪的“黑死病”(鼠疫),1348 欧洲死了2500 万人。
在此过程中,人们由死亡体验升华出对生命的珍重。
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人的发现” -----人的自我意识大觉醒。
人的觉醒是文艺复兴运动最直接的思想文化原因。
2、文艺复兴运动的方式:一是“文艺复兴”,即复兴古代文化学术。
“文艺复兴”西方解释一般是“古典学术的再生”,汉语翻译习惯以“文艺”代替“文化”或“学术”。
这实质是一场文化革命,复兴古代文化不是复古,而且借旧瓶子装新酒,借古代文化中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以及文艺作品中普通人性、现世生活的人本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来反对宗教唯心主义和禁欲主义。
二是宗教改革,以德国、瑞士等地最强烈,教会是最大最顽固的封建堡垒,尤其在思想方面。
宗教改革不仅使许多地方脱离了罗马教庭的控制,其新教教义更有利于人的解放自由和资本主义发展。
如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预定论”等。
(“因信称义”:人要想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律法和礼仪,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
人只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救赎才能被上帝称为义人,只有凭借耶稣宝血的祭献,才能与上帝重新和好,并最终得到上帝的拯救。
它强调由于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赎奇功,人神之间的阻隔已经排除,使上帝在人还是罪人的时候就同意接受他们。
它还特别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就可直接同上帝心灵交通,而无须以主教或神父作中介。
“预定论”:人只能靠神的恩典,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拯救。
人能否得救,并不是由教会决定的,而是由上帝决定的。
)3、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教会、贵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大较量,冲击了教会的绝对统治地位,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促进民族和人的觉醒意识,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称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和变革”。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us"(人类的)或者"humanitas"(人类性)。
它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与神学相对立的人文科学,即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
这是就当时先进思想家们从事文化活动时所研究的对象而言的。
二是指关于“人”的学说,这是就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在各个文化领域中所贯彻的基本思想而言的。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它同基督教思想在一切重大问题尖锐对立,是全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用人性反对神权,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2、肯定现世生活,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3、反对蒙昧主义,强调发展理性,讴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建立统一强盛的民族国家。
二、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人文主义文学既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以神为本的基督教文化的反抗与冲击,又把两种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后世欧洲文学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人本主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主题:人文主义文学否定了中世纪以神性奴役人性的反人道思想,复活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创造,肯定现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以此为核心形成全新的文学主题: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迷信,以个性解放反对专制权威,以现世生活反对来世思想,以世俗情感反对禁欲主义。
(2)写实与幻想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了中世纪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现方法,提倡摹仿“自然”,以写实手法描写现实人生。
同时,汲取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中世纪民间文学、骑士文学中浪漫主义因素,形成科学而典范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崭新的文学体裁:人文主义文学发展了既有的抒情诗、叙事诗、散文、悲剧、喜剧等文学体裁,使之趋于完善。
同时,又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如十四行诗,框架式小说,流浪汉小说等。
(4)鲜明的民族特色:人文主义文学发掘中世纪开创的本民族文学传统,开始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学特色。
最显著的表现是:对民族语言的提炼和运用,使脱离口语的拉丁文束之高阁,不再成为独霸文坛的唯一表述工具,各国文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格。
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发展概况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并存着三种文学,即人文主义文学、民间文学和封建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其巨大成就带来了欧洲文学史上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分作三个阶段:早期(初期,14-15世纪)、发展时期(中期,16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时期(后旗/晚期,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叶)。
早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意大利,但丁的作品是最初的萌芽,代表作家有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
这一时期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抨击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歌颂男女爱情。
主要成就在小说和诗歌方面。
发展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多次入侵意大利,掠夺大批文化珍品,客观上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作家有“七星诗社”、拉伯雷、蒙田等人。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是突出人类理性创造的奇迹,歌颂爱情,拥护王权,反对天主教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阶级性。
主要成就在诗歌、长篇小说和散文方面。
繁荣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中心在西班牙和英国,代表作家是塞万提斯、维加、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培根、本·琼生等人。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由反封建伦理道德、反教会禁欲主义、反神权垄断过渡到揭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带来的社会灾难,突出对理性的乐观信仰出现危机,以及对人自身矛盾和有限性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主要成就在诗歌、散文、戏剧和长篇小说等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各国文学发展概况如下:(一)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出现了文学艺术的先驱人物——文艺复兴“三杰”(“意大利文学史上的三颗巨星”):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
1、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诗歌之父”、意大利“人文主义之父”,“文艺复兴之父”、近代爱情诗的始祖、欧洲近代抒情诗的开创者、“第一个人文主义者”、“第一个近代人”、第一个有知识分子之称的人,曾获“桂冠诗人”称号,他成功地革新了十四行诗,因而又有“十四行诗的鼻祖”和“诗圣”的美名。
彼特拉克生于佛罗伦萨,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
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欣赏西塞罗和维吉尔,认为他们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
他的著作大部分用拉丁文写成,而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
《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主要写诗人自己与劳拉的爱情,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另一方面又不能与宗教、传统等决裂,因而对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
《歌集》中的劳拉形象不同于贝阿德丽采,劳拉具有世俗的人性美,而贝阿德丽采只具有抽象的神性美。
彼特拉克的诗继承了普罗旺斯抒情诗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和隐晦的寓意,一反中世纪诗歌的神秘出世思想和精神恋爱倾向,大胆抒发对人间女子劳拉的真挚爱情,表现出对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近代爱情的追求,使爱情诗与生活更加接近,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念。
《歌集》在艺术上使十四行诗达到完美的境地,因而十四行诗又被称为“彼特拉克诗体”。
在修辞手法上,彼特拉克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比喻——诡谲大胆、善于夸张而又贴切的比喻,即“彼特拉克奇喻”。
例:“我没有得到和平,/我的一切战争都已结束;/我既害怕又希望,/我既燃烧又在冰窟中冻僵。
”(表现受相思折磨的恋人的内心狂热与冰冷的矛盾)2、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