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黄花倒水莲组培育苗技术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

广东省地方标准《黄花倒水莲组培育苗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任务来源于2018年度广东省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文件号粤财农〔2018〕50号,项目编号﹙2018-DB-13﹚。

二、编制背景、目的和意义

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Hemsl.)为远志科远志属下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米;根粗壮,叶片膜质,单叶互生,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瓣正黄色,龙骨瓣盔状,鸡冠状附属物具柄,花药卵形;子房圆形,蒴果阔倒心形至圆形,绿黄色,种子圆形,种阜盔状,花果期5-10月。是南方地区的珍贵药材,全株入药。小花成串倒吊在树枝上,因此有黄花倒水莲或倒吊王、吊吊黄等称号。民间药材,喜用来做药膳汤,具有补益气血。健脾利湿、活血调经,用于产后体虚、急慢性肝炎、腰腿酸痛、铁打损伤等。在药学界已从其植株中提取出免疫抗炎成分物质。黄花倒水莲喜林下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种植2至3年能获得经济效益,是林区的新经济增长点,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黄花倒水莲自身繁衍能力差,结果少,种子发芽低。加上人们对其“见之必采”,目前乱采乱挖现象严重,消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导致了濒危甚至灭绝的现象,使其成为濒危急缺中药材。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引种驯化繁育为当务之急,为保护黄花倒水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制定

“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有利于顺利进行黄花倒水莲苗木繁育推广种植。国内外尚未有相关标准。

黄花倒水莲喜湿润气候,忌干旱及强光,适合广东及整个南方地区种植。它不独自占有林地但能充分利用林业用地,使林相更整齐,层次更分明,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所以它又是一个林下经济药材树种。项目组已成功对其组织培养,具有大批量繁殖的能力。为规范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生产,有必要制定其生产技术规程,有利于大批量苗木生产及推广种植。

三、编制思路和原则

1、主要工作过程

2018年5月,项目下达后,梅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2018年7月10日成立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生产技术工作小组;经进行调查、研究试验后,于2018年7月20日编写出《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草稿。经于2018年11月5日上报省林业厅提出修订后,形成征求意见稿,经于2018年12月15日征求意见后,综合各征求意见单位所提出的意见,经讨论修改后形成送审稿。2019年5月8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评审专家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该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定,项目组根据评审专家所提意见进行了修改,然后再函询每位审定专家意见,根据审定会后专家反馈意见再修改,最后形成报批稿。

2、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承担的责任

本标准起草小组由梅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蔡梅玲(工程师)、饶卫芳(高级工程师)、肖腊兴(高级工程师)、唐国涛(高级工程师)、范秀琼(工程师)、朱昔娇(工程师)、黄锦荣(高级工程师)、王志龙(助理工程师)组成。主要负责标准的编制、征求意见、修订、验证、送审等编制过程的一系列工作。

3、标准的编制原则

本标准提出的各项指标与措施,以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为原则。标准内容力求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适合广东省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符合国内现行的林业生产规范。

四、编制过程与内容

1、标准的主要内容及其论据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有:优良品种选择、建立母本园、外植体选择、外植体灭菌、初代培养、增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组培苗炼苗移栽、营养杯苗生产管理、建档等技术要求做了明确的阐述,可以指导和规范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生产,促进黄花倒水莲的推广,促进我省林业产业发展。

2、主要技术指标

2.1外植体选取及消毒方法

经过几年来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采集外植体的试验分析得出,外植体采集宜在3~5月芽茂盛时期且连续晴天2d以上上午9时~12时进行,外植体的污染较轻。处理后的外植体反复消毒试验得出,用75%

2.6瓶苗移栽基质

采用泥炭土和黄心土按体积比(2:8)的混合基质作种植基质处理的生长指标优势明显,远高于其他两项基质处理的生长指标。

表4不同基质黄花倒水莲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统计特征值 %

表5不同基质黄花倒水莲移栽苗的生长指标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