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原则

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原则
1、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2、饮食养生: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3、本味主张: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隽美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

先秦典籍对此已有许多记录,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4、孔孟食道: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浅谈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

浅谈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

浅谈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

事实上,老子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一些关于吃和喝的智慧。

首先,老子反对过度追求华丽、奢华的饮食。

在《道德经》中,他曾写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段话传达出了他对于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认同。

在老子看来,过度追求华丽、奢华的饮食只会让人们迷失自我,甚至可能导致生活的废弃和混乱。

其次,老子主张“中庸之道”的饮食观。

在《道德经》中,他写道:“乐存善心,饮食有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保持一颗善心,同时饮食也要有度。

老子认为,过度的饮食不仅容易导致身体上的问题,还会让人的心境变得沉闷、压抑,无法保持善心和愉悦的心态。

因此,他主张在吃喝上保持适度,既要讲究营养、口感,又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量。

最后,老子强调饮食的“天人合一”。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抽象、神秘的说法。

但是,在老子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深入,他们相信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老子提倡用自然的方式去饮食,让自己的身体和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态度。

综上所述,老子的美食思想与饮食智慧,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却鲜为人知。

他反对过度追求华丽、奢华的饮食,主张在吃喝上保持适度,讲究营养、口感和身体状况;他还强调饮食的“天人合一”,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子的美食思想和饮食智慧,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和传统经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早餐吃什么中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是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话题,而亘古自今饮食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

中国有许多流传的饮食思想。

最为熟悉的大概是“民以食为天”,它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

”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饮食男女》,导演李安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的问题。

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那句“食色,性也”。

大家别以为这么给力的句子是孟子说的,其实是年轻的哲学家告子不满意孟子的“人性善”之说,忍了又忍,有一天实在憋不住,就噔噔噔几步找上门去与孟子辩论,唇枪舌剑当中,告子话赶话就脱口而出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中国饮食文化之中国饮食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之中国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 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 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 “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 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 是他们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 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审美思想 的萌芽
认识依据:
1.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
春秋战国时期乃是政治中以“农战”为国本竞相
“争于气力”,思想上是 “百家争鸣”时期。诸子“各
择其术以明其说”,至战国末年已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 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荀子、韩非子为代 表的法家思想 。
清中叶毕沅序《吕氏春秋》亦云:“《吕氏春秋》出,
则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调味理论自然地融进了诸子思想
的成分,是“百家”归儒的趋同。儒家思想有更大的包容
性。它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违悖以“仁政”为标
榜的“王道”,它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则兼容
了“法的刑罚”和“道”的“无为”。不偏不倚,无过无
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勇气,为恐怖和粗暴之中庸所存的德 节制,为佚乐和拘守之中庸所存的德 惠与,为奢侈和吝啬之中庸所存的德 壮大,为豪奢和刻薄之中庸所存的德 大度,为傲慢和卑屈之中庸所存的德 温和,为忿怒和圆滑之中庸所存的德 谦让,为倨傲和畏葸之中庸所存的德 机智,为谐谑和鄙野之中庸所存的德 友爱,为阿谀和简慢之中庸所存的德
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意识产生的一般规律: 直接来源于饮食的实践。
一、最主要的肉源
二、为任何人所需、充当媒介作用。
三、祭祀会盟中用作牺牲
四、祀鬼神“圣物”、象征,非羊便不成 礼
《说文》的解释:“美,甘也。……美与善同意。”再查 《说文》“甘”部可知:“美也,人口含一。”段玉裁分 别释为:“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甘。”“五味 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而“善”字,许文、 段注均为“美与善同意”。又,《释名》:“甘,含也, 人所含也。”即表示好吃的食物。由此,“甘”,“美” 互训,美、善同义;入口知味,美由所生,善由所发,饮 食美感出现。

中国先秦时期的素食观

中国先秦时期的素食观

中国先秦时期的素食观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由于佛教的传来,对于素食观念的讨论和实践也逐渐兴起,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与饮食相关的思想和观念主要体现在两大流派的思想中,这两大流派分别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主流思想流派之一,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儒家的思想中,饮食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被视为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场合。

儒家强调饮食应该遵循礼仪和道德的规范,主张吃肉应该谨慎,尽量避免过度的享受和侵害其他生命。

儒家思想家孟子曾经说过:“民以食为天”,强调吃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但也要注意节制和克制。

儒家重视家庭的和谐和尊重长辈,在家庭内部,吃素被视为对尊长的尊重和对家庭和谐的重视。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主张追求自然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遵从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劳累。

在饮食方面,道家也提倡素食,认为素食可以保持身体清洁,减少欲望,使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思想家庄子曾经说过:“道者万物之始也,阴阳之母也。

”他认为素食可以与万物共生,体验自然的真谛,是人类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尽管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都对素食持有一定的看法,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局限性,素食观念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实践。

相反,大部分人们还是以肉食为主,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肉食的追求和享受。

这与中国人口众多、农业社会养殖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虽然有儒家和道家对素食的倡导,但在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形成广泛普遍的素食习惯。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人口众多以及饮食观念的局限性有关。

而儒家和道家对素食的倡导,也为后来佛教等宗教传入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影响,为后来中国的素食文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1. 介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的概念、特点以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2. 著名饮食思想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包括“饮食均衡”、“和食共享”、“养生之道”等。

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追求和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

2.1. 饮食均衡饮食均衡指的是在饮食中保持各类食物的平衡摄入,即谷类、肉类、蔬菜、水果、豆类等各种食物的合理组合。

这种饮食观念的核心是追求饮食的协调和平衡,以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并避免偏食造成的营养不良。

2.2. 和食共享和食共享强调的是在饮食过程中的分享和团结。

中国人喜欢在团体中共同用餐,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通过和食共享,人们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加深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和睦。

2.3. 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强调的是借助饮食来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

中国人认为饮食对健康和长寿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注重选择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例如,中国人常常选择药膳食材和传统中药材来调理身体,采用低盐、低油、低糖的烹饪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3. 传食经要传食经要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承载着丰富的烹饪经验和珍贵的食谱。

以下是几本中国著名的传食经要:3.1. 《食经》《食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著名饮食经典,作者不详。

这本经书记载了许多古代的饮食知识和烹饪技巧,涵盖了各类食材的选择和烹调方法。

《食经》以其独特而全面的内容,对后世的饮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2. 《谱系食谱》《谱系食谱》是中国明代的一部重要烹饪书籍,作者为明代官员袁宏道。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创新和精湛的烹饪技巧,被誉为中国烹饪史上的经典之作。

《谱系食谱》收录了众多的菜谱和食材搭配,对于烹调技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五味适口者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膳之言,善也”称为“食圣”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随园食单·须知单》)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

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

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

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食经要
民以食为天。

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到治国之道, 小到人际往来都是这样,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逢年过节, 亲友聚会, 喜庆吊唁, 迎来送往, 乃至办一切有人参加的事情, 不管是喜是悲, 不论穷富贵贱, 似乎都离不开吃。

故《礼记》云: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看,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就是科学搭配食物。

《论语·乡党》云:“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食气,即谷食、饭料。

也就是说在饭桌上的肉再多,也不要超过米饭的份量。

的确,从现代饮食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简单的养生问题。

中国古
代以农为本,古代儒家的食礼中也反映了这一具体文化特征,而且农业文明下自然会以素食为主要食物。

孔子要求人们在主辅食品的搭配上,要合理而科学,以主食为主。

主辅食品搭配得当,能充分利用动、植物性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使人体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营养物质。

在《礼记·内则》中,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多种正餐和调味酱相互搭配的例子。

而孔子在《论语》中也着重提出了饮食搭配的重要性,尤其是正餐与调味食品之间的轻重主次与佐餐的地位。

他甚至于认为“不得其酱,不食”,意指正餐必须要由合适的调味食品来配伍,而且对于给正餐调味的佐餐食品的“气”与“性”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甘、美、善——饮食审美思想的萌芽,《说文》释云:“美,甘也。


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膳同意。

”“膳之言,善也。

羊者,祥也。

故美从羊。

”中国的饮食审美思想从“甘、美、善”中得以发展。

“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

”出自《吕氏春秋》,其中的“五味调和”是对和谐美得探求,是中国传统烹饪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理论的形成,是先秦时代人们对长期饮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先秦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饮食审美意识的反映。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
“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日常生活中,向来都是注重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守礼义,这也是中国人的尚礼传统。

讲究饮食文明无疑也是其具体表现之一。

而国人对饮食文明的要求,首先是从孔子开始的。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

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

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
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