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_庞增安
深刻理解走深、走实、走心的辩证关系

深刻理解走深、走实、走心的辩证关系作者:徐国亮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23期【摘要】新思想理论武装需要“走深”“走实”“走心”。
“走深”“走实”“走心”是个辩证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走深”,指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性,需要“走实”“走心”来达到,也给二者指明了方向;“走实”,指理论的实践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既需要“走深”来支撑、“走心”来落实,也为进一步“走深”提供实践基础、为“走心”提供实践空间;“走心”,指认识与实践的能动性和方法性,为“走深”“走实”提供条件和工具,需要“走深”和“走实”来检验程度和效度。
【关键词】“走深” “走实” “走心” 辨证关系实践【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被高高地举了起来。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论武装需要“走深”“走实”“走心”。
“走深”“走实”“走心”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和辩证关系。
从理论内涵角度看,所谓“走深”,指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性。
具体地说,理论的深入性就是理性认识的彻底性和根本性,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实践的深入性就是基于主客观相符合的“人化自然”的广泛性和自由性。
对于理论的深入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由此可知,理性认识越深刻、越彻底、越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所得到的理论也就越深入、越透彻、越根本,也就越能说服人、越易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从实践而言,在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条件下,人化自然的范围越广阔、越自由就越能显示出实践的深入性。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九十七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时依据的方法论,用于研究社会中问题的本质,帮助人们更快更清楚的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本质。
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要: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揭示生活的发展规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这种方法论无论是从过去到未来都一直在指引着我国进步,要想社会长足进步,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地位。
2.用辩证的角度看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我们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时,还要适当借鉴西方的一些社会科学方法论,实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可刚愎自用,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发展。
3.与时俱进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方法论一成不变,那势必不会顺应社会的变化而逐渐被淘汰,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随着社会的更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要不断地与其保持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保持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现代社会中,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备受关注。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指导实践。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实践是战胜困难、追求进步的源泉,而理论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
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中,人类不断推进社会发展,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动力。
实践是经过实际行动,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
实践可以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物质实践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
精神实践则是指人们在思考、研究和创造中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真理、美和善,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和现实世界接触,了解社会规律,积累经验,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然而,实践并非一味地按照经验行事,它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实际问题,指导实践活动,预测未来趋势。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就像是渔夫和渔网的关系,没有渔夫,渔网就没有用处;同样,没有渔网,渔夫也捕不到鱼。
只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实践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各个领域中。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收集数据,提出假设,进行理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数据,没有数据就无法建立理论。
而理论则是对实践结果的总结和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在教育领域,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而理论学习则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得的理论知识。
同时,理论也为实践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也至关重要。
实践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而理论则是实践活动的指导。
在历史上的社会革命和改革中,实践者们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而理论家们则通过理论分析来总结实践经验,为实践提供指导。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可以说是实现理论的有效途径,理论则是实践的指导思想。
实践与理论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一方面,实践驱动理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时时涌现出新的体现形式,充分揭示出新的理论、机理和规律。
只有在实践和实践中提出严谨的理论,才能使命脉脉人的思想尽快得到突破。
以施特劳斯的“耦合理论”为例,他在研究机械力学中,重点研究振动与噪声的耦合现象,深入探究相关规律,从而最终形成了他的“耦合理论”。
另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
中国传统辨证思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实践者必须以想象、推理、比较等方式,结合实际,深入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便将其发挥出最大效用。
比如,南怀瑾在读书方面,除了以无法计数的量读书,还遵循“四年不败”的学习原则,结合他的“六根”学习理论,使他读书有效而深入,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从上述可知,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是微妙的,它们仅仅是棋盘上的两颗棋子,他们的博弈才是更为真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改进理论,理论才能更加丰富;只有借助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据此,实践与理论要辩证地统一,才能实现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实施。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二、马克思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的
1、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作为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体 系博大精深。
⑵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主要结构
对于,《资本论》三卷的体系与结构,马克思有明确的概 述,他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 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 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 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在第二 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 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 流通过程的统一。
一、什么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⑷
▪ 1、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概述 ▪ ——世纪伟人马克思 ▪ 法国《人道报》在报道1998年巴黎国际大会时,写了下
面一段生动的文字:今年(指1998年),从纽约到东京, 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起了 《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而这次会议将“再次让历史沸腾 起来”。《共产党宣言》对21世纪仍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没有死,马克思仍然活着”。这些撼动人心 的话语,道出了世界进步人类的心声。(本案例选编于 《参考消息》,靳辉明,2002-04-30)
息、地租等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
统一,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至于
第四卷则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重点研
究剩余价值学说史,即“理论史”。
▪
《资本论》结构严密,重点突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已经十分明显。
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三重向度

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三重向度作者:陈子杰来源:《前进》 2019年第7期在世界历史的宏大景观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事业,不可避免地表现为自然历史过程,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开辟的世界历史性事业。
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理论,伟大事业更需伟大理论来指导。
在科学理论武装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性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活,理论变革往往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导,理论解放往往成为社会解放的先声,理论发展往往成为历史前进的先驱。
正是基于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洞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着重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新时代理论武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更加需要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向度立体审视,这样才能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倒退、不停步。
一、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历史向度“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当青年马克思还在为如何摆脱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窠臼而冥思苦想时,他那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与对民众处境的深切悲悯已不自觉地将这个坚硬外壳凿出一道道裂缝,试图让崭新的世界观的光辉从中穿透过来。
后世的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得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社会改造方法的原初启迪,并用立足本国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的具体实践做出生动诠释。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我们回望来时走过的路,会惊奇地发现历史的经验是多么的一致: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170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98年的党史,70年的建国史,41年改革开放史,无法彼此割裂,亦无法相互否定、替代,共同组成一部理论探索、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历史活剧”。
“四个统一”提高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

“四个统一”提高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作者:刘明建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2年第11期【摘要】《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担负着对博士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差别比较大。
本文主要从专职教师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相统一、知识传授与思想育人相统一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博士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博士生四个统一【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07-02博士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他们的政治倾向关系着国家的前途。
加强和改进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教育部为博士生开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博士生进行现代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社会现实问题。
本文就当前高校博士生思想状况所呈现的新变化,结合国家对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积极探讨了高校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任课教师授课与专家学者讲座的统一尽管博士生思政理论课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也各有其学科特点,但是作为一门公共学位课程基本内容是相通的,比如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技伦理、科技与社会以及当前国际环境、国内形式、重大方针政策解读等。
这部分内容由课程教师讲授,也就是说,课程教师主要围绕这门课的教学要点系统地进行讲解。
这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众所周知,我国博士生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师徒制培养模式,一旦选定导师,就主要接受导师的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熏陶,制约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与研究领域。
新时期党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基本经验

新时期党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基本经验作者:王广峰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保持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在经济建设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推进新时期的理论创新,积极主动应对外来意识形态冲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键词:新时期;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1-0062-05理论自觉体现为对理论重要作用的自觉认识,对理论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对理论指导实践功能的自觉应用;理论自信体现为对科学理论真理性、正确性的坚信,对科学理论民族性、人民性的坚守,对科学理论实践性、创新性的坚持[1]。
理论自觉促进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深化理论自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探索出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有效途径,对于应对当前党面对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2]文革结束后,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僵化思想的束缚,实现了党内的思想解放,拉开了改革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思想理论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前的党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中,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为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初步回答了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