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被误解的古语

被误解的古语
1、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里的毒,由于发音相近而被误传,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原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
3、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尖的“尖”来源于我国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改竖尖儿。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意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呀!
5、空穴来风。
原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6、王八蛋。
原句:忘八端。
这是古代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
盘点《论语》中那些经常被我们误解的话

盘点《论语》中那些经常被我们误解的话最近在家读《论语》,发现很多句子和我们平常理解的意思有出入,甚至相差甚远,下面,从这些被误解的句子中挑出一些常用的,我们来盘点一下。
1、父母在,不远游。
出自《论语·里仁》,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几乎被人们当作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
认为,只要父母还健在,我们就不应该出远门,要在家里守着侍奉父母。
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叫“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年迈的时候,尽量不要长时间远离家门,如果有事非要出去的话,尽量事先向父母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出去,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生活上的一应事情。
2、三思而后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我们常用这句话劝诫别人,为求稳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再三思考才能行动。
然而,这句话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季文子每次做什么事都思考很多遍,反复斟酌,孔子说,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思考两遍就行了。
正所谓“过犹不及”,小心谨慎过了头,也会浪费时间,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以德报怨。
出自《论语·宪问》。
古往今来,“以德报怨”一直被君子当作为人处事的准则,用来显示自己宽容大度的胸怀,意思是用恩德来回报仇怨。
可是,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
当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仇怨这种做法怎么样时?孔子的回答是,若要用恩德回报仇怨,那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在孔子看来,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正直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
所以说,对待小人,我们不应该主张无条件的宽容,否则,还有谁愿意做君子呢?4、学而优则仕。
出自《论语·子张》,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我们很容易认为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在学习方面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了。
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话的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做官的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精力就可以去学习了,而学习的有了空闲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做官了。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各种受到曲解的名言

各种受到曲解的名言这段视频只是我无意中拍到的。
1、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爱迪生想强调的是后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
”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
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
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
断章取义害死人啊。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
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
5、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
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6、对牛弹琴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
但其实,故事是这样说的: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

《论语》里被人们曲解的名言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这个称呼,其中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分别代表五部书,一直以来,大家都对这些名言的解读过多而常被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下面就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常被人误解的名句吧。
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倡导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遭到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再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是说: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不是教给人们要自私。
二、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恩怨,其实“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常被理解错的10句话

涨姿势!原来孔子的这10句话,你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孔子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被国人误解了千年的七句话

1、以德抱怨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15)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15)《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1-15)(2009-05-19 12:44:18)十一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详解: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攻”和“异端”。
有把“攻”当成“专治”的,更有甚者,把“异端”解释成“不走中道”的,这些,都是胡解。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对《论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割裂去解释,真是“斯害也己。
”朱熹,宋朝大儒,他在《论语集注》里就把“攻”当成“专治”。
但“攻”的古字,声“工”,从“攴”。
金文“攴”,手持器械打击,相应,“攻”的本义是“攻打”。
而“攻”的“专治”等意思,是相当后期才出现的,是从“攻打”引申为“加工”再引申为“研究”才出现的。
而且,“攻”一般也不解释为“专治”,也就是“研究”而已,而不是“专门研究”。
而“研究异端”,甚至是“专门研究异端”,又有什么问题?所谓一事不明,儒者之耻,异端不研究,怎么知道是异端?连异端都不知道,怎么正之同之?所以,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攻”,就是本义“攻击、攻打”的意思。
“异端”,有人解释成“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之类的,这种解释确实够“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了。
如果说“端”是“头、边”等意思,那“异”于“端”,那不正好是“中”?这一点上,朱熹是对的,他解释的“异端”就是通常所理解的“异端”,就是“别为一端”、“非圣人之道”的意思。
但由于他把“攻”解释为“专治”,“攻乎异端”就成了“专治非圣人之道”。
可惜朱熹没生在当代,否则他一定觉得“专治非圣人之道”不是“斯害也己”,因为现在流行的是“专治梅毒”、“专治痔疮”、“专治不孕”,把“非圣人之道”当成“梅毒、痔疮、不孕”给“专治”了,又有什么不好?怎么会是“斯害也己”?玩笑,就不继续了。
“攻乎异端”,就是“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
“斯害也已”,“这是灾害、损害呀”。
是对什么的损害、灾害?是对行“圣人之道”的损害、灾害。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

《论语》被误解最多的8句话《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经典的儒家著作。
但是千百年的流传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
1 言必信,行必果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常被后人当作诚信的美德来赞扬,但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
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逊色很多,是“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从来就不是个认死理的古板之人。
“信”是有前提条件的,并非一味地固执守信。
守“信”准则,有个“道义”前提,如果离开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孔子的本意。
2 三思而后行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
现在人常用三思而后行,来劝人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做事前多思考,是个好习惯,也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但凡事有度,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真相: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原话是怎么说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
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鬼谷子》中讲到:“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
想太多,反而容易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无法决定;做事太优柔寡断跟太急躁冒进都不可取。
3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有人说,孔子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把女性与小人一般看待,这句话也让孔子背上了歧视女性的骂名。
其实不然。
真相:这段话的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被曲解的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
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本人,“少也贱”,做过仓库管理员,放过牛羊,充当过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文、武时期的礼乐,绝对是一个有志青年。
一直以来,这个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其
实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
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
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
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
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
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断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举以下二例再次强调:“一男子扬言要整成都教授,导致成都教授纷纷搬家”,“草帽路飞说要当上海贼王,后来上海居民加紧防盗”。
父母在,不远游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
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愚不可及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
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
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
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
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真相:此句原话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言必信,行必果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
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
“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
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下面小史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真相:
孔子还说过:“立于礼。
”(《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
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学而优则仕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
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
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
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