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养士小学

合集下载

219455964_厚植百年历史文化,自强至善谱写新篇

219455964_厚植百年历史文化,自强至善谱写新篇

080 MODERN SUZHOU百年老校,就像一位智者,在传统的营建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百年老校,也像一位好友,陪伴着这座城市走过无数春夏秋冬;百年老校,更像一笔珍贵的遗产,记录着时代变迁,历经巨变依旧熠熠生辉的身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景德桥堍,学士亭旁,就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苏州市敬文教育集团学士中心小学校。

多年来,这所由马医科中心小学和金门中心小学两所百年老校合并而成的小学,借助两校的特色与声誉,聚焦文化建设,继承光荣传统,保护历史遗迹,挖掘人文资源,以文化之浸润熏染和课程之全面育人,点亮孩子未来。

回首百年芳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校在原苏州市金门中心小学原址上创办,位于苏州市古城区景德路上,因比邻学士街和大学士王鏊故居而命名,2009年9月原苏州市马医科中心小学并入,2011年以新校名办学。

回眸这所学校的办学历程,放眼苏州都极具代表性。

马医科中心小学前身是创办于1889年的振声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小学。

学校坐落在马医科巷,宋代在此建济民药局,后因清代御医马培之在此挂牌行医而得名。

马培之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1880年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御赐“务存精要”匾额。

金门中心小学最初为吴县公立半日制学堂第一校,几经变迁,几多移址,直到1978年才搬至现在的景德路403号,并更名为金门中心小学校。

学校原址为石塔头林则徐祠堂,在此办学体现了学堂景仰林则徐精神、弘扬爱国传统的教育宗旨。

无论是医者仁心,还是君子报国,都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液,体现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两所学校彰显的是办学者的远见卓识与济世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两所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弄堂小学校并入其中,累计合并10多所学校,最终成为了如今的学士中心小学校。

从祠堂学校到弄堂小学再到中心小学,从小规模学校到大规模学校,不仅是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是学校不断超越、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百年老校英姿勃发的四大支柱(丹阳市实验小学)

百年老校英姿勃发的四大支柱(丹阳市实验小学)

百年老校英姿勃发的四大支柱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袁远芳丹阳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创建于清乾隆36年的‚鸣凤书院‛,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办学历史,爱国诗人龚自珍、美术大师吕凤子、语言学家吕叔湘、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水稻专家杨守仁等都曾在这里讲学或就读。

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大师的治学精神聚集成学校发展的精神财富,丹阳市实验小学先后获得中国名校600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成长为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人才辈出的教育名校、设施一流的现代学校、走读寄宿的窗口学校、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

一、建设具有实小魅力的鸣凤文化秉承‚鸣凤书院‛的研究之风、学术之气、育人之格,实验小学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前瞻价值追求,融入紧跟时代的‚自主创新‛文化品质,绽放出与香樟树一样芬芳迷人的文化魅力。

精神文化引领发展。

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文化之本,是一个学校师生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实验小学始终坚持‚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理念,并努力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办学思想,共同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使学校发展‚与世界先进教育发展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行,与家长高质量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

‚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教育诉求‛的有机结合,饱含了每一位员工对学校的期望,构筑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

制度文化保驾护航。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之脉,保障着学校发展。

实验小学始终坚持‚人性化管理,人情化服务,人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任何一项制度的出台,都经历‚实践反思、初步酝酿、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形成文本‛的程序,做到‚规范师生行为、体现集体意志、讲究严格执行‛,逐步构建‚严肃、公正、透明‛的运行机制,让现代学校制度在管理实践中动态生成完善,在刚性管理中落实到位,在自我管理中凝炼升华。

课程文化丰厚素养。

133年历史,历经15次改名的百年名校

133年历史,历经15次改名的百年名校

133年历史,历经15次改名的百年名校整理/赵华夏参考/西四北四条小学官网近日,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格外热闹,在读的小同学们迎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吕中奶奶和董浩叔叔等人,他们以老学长身份参加校庆互动。

据悉,这所133年历史的老学校将改名为“北师大京师附小”,此前校名还经历过15次变化。

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是京城最古老的小学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自清光绪九年(1883年)创建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了。

百余年来,学校经历了自清代到民国,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变革,拥有一部饱经沧桑而又极具荣耀的校史,实际上也是我国初等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一、身世显赫学校前身是前清义塾。

1883年(光绪九年)从阜成门内巡捕厅搬迁到西四报子胡同14号。

同年9月改为八旗学校之一的正红旗官学。

1903年4月,改设为八旗第四高等小学堂,归京师督学局管理。

1923年,学校改称京师公立第四小学校,系完全小学。

当时,学校吸纳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废除注入式,强调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个人能动性,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学习知识。

在高年级进行自学辅导法试验,在中年级进行设计教学法试验,在高年级进行活动教学法试验,收到良好效果。

二、校名变迁史1883年9月—1903年4月正红旗官学1903年4月—1912年8月八旗第四高等小学堂1912年8月—1915年京师公立第四高初等小学校1915年—1923年京师公立第四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1923年—1928年7月京师公立第四小学校1928年7月—1930年2月北平特别市公立第四小学校1930年2月—1934年1月北平市市立第四小学校1934年1月—1934年9月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小学1934年9月—1941年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1941年—1950年9月北平市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日伪统治期间改北平为北京)1950年9月—1956年北京市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56年—1961年北京第二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61年—1972年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北京市起宏图小学)1972年至2016年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四条小学2016年——北师大京师附小三、知名校友王蒙1945年毕业生。

百年老校

百年老校

宝丰完小校史云龙县宝丰乡宝丰完小位于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人称“文墨之邦”的宝丰古镇境内。

古镇依山傍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拥有300年县衙的历史,更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镇历史文化集中展示了云龙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沿革和特点。

宝丰完小经历了由旧学改制为新学,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几易其名的过程。

其前身为清设龙门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云龙开始改造义学、书院的旧学制,将宝丰龙门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将石门彩云书院和漕涧义学改为公立两等小学堂。

这段时间初等小学修业年限为五年,高等小学修业年限为四年。

教学内容仍以诗书史经为主,增加了算术、天文、地理等新知识内容。

民国元年(1912年),云龙宝丰完小在民国第一、二任县长的亲自倡导下,将清代所设小学堂一律改为小学校,学制为初等四年、高等三年。

至民国7年(1918年),云龙计有县立高中等学校1所,乡立高等小学校5所。

县立高等小学校由清代县立高等小学堂改成,校址宝丰,即宝丰高等小学校。

民国以来历任校长杨卓洲、丁润身、杨履道、杨吉堂、杨子才、王唯一等。

民国13年(1924年),小学学制改为四、二分段制,初小4年、高小2年。

由县立高等小学校——宝丰小学校首先试行改制,招收了新制高小第一班。

部分小学开始秋季始业,多数小学仍实行春季始业。

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实行乡保国民小学制,宝丰“县立高等小学校”更名为“云龙县禄勋乡国民中心学校”(又称禄勋乡两级小学),学制仍为四二分段制,但增设了“随习班”(类以现在的“学前班”),学制一年。

从清末推广新学到民国改进小学,教育内容逐渐改进,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培训的部分学生升入大理省中和省会学校深造。

其中董泽先生于1907年入省府贡院,1908年考取留日公费生在东京国文书院深造;1912年,又由都督府保送赴美国留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

小学学制改革后,低年级开设的课程为:公民、国语、算数、常识、劳作、美术、音乐、体育;高年级开设的课程为:公民、国语、算数、历史、地理、自然、劳作、体育、音乐。

传承沉淀千年文化底蕴,发扬中国少年昂扬风采

传承沉淀千年文化底蕴,发扬中国少年昂扬风采

传承沉淀千年文化底蕴,发扬中国少年昂扬风采发布时间:2023-04-17T01:27:59.0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2期作者:庞杰[导读] 2015年,基于学校文化特点,国内首个“文化遗产课堂”试点在我校开课。

学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土丰厚的文化遗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文化强市、文化强国建设为己任,开展了“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文化自信”系列办学活动。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小学300131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小学历史起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清末“废庙兴学”而成立的民办学校,称为 “第四半日学堂”,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行者。

其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天津段北运河畔,是天津唯一现存的原址、原功能、原建筑均未改变的学校,被誉为“废庙兴学的活化石”“新式教育的摇篮”,是名副其实的具有独特的古韵遗风与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

一、构建课程体系,文化多元传承2015年,基于学校文化特点,国内首个“文化遗产课堂”试点在我校开课。

学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土丰厚的文化遗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文化强市、文化强国建设为己任,开展了“传承文化遗产,弘扬文化自信”系列办学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思想文化的总体特征,在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中形成,最终聚集在一起,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教育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应当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打造文化遗产课堂,核心是课程。

学校积极研发“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汇师小学:爱国自强百年校,红色党史回眸看

汇师小学:爱国自强百年校,红色党史回眸看

汇师小学:爱国自强百年校,红色党史回眸看作者:朱筱丽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21年第12期汇师小学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接受“西学东渐”浸润的学校之一。

在汇师的校史陈列馆,记录了学校兴学建校以来的发展轨迹,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

这所成立于1870年的学校,历经类思小学、汇师小学、徐汇师范附属小学、徐汇区蒲西路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等阶段,至今已走过了150个春秋。

“严谨治校、各科并重、中西交融”是汇师小学传承百年的优良传统,而如中国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也从这里起步,走入历史的光荣书章之中。

爱国自强传统悠久校史见证沪地发展汇师小学坐落于上海徐家汇。

这个因徐光启而得名之地,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

19世纪时,外國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法国教会在徐家汇建立了汇师小学的前身——类思小学,并由法国的舒神甫担任首任校长。

后来随着民主革命的影响逐步扩大,学校改由潘谷声、李问渔、杨维时、朱者赤等人先后管理,学校规模和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教会力量带来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灌输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在与教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学校形成了爱国自强的传统。

1939年起,中共党员张进才、余青等团结进步教师,带头开展了民主管理教育的实践。

1946年,学校的进步教师纷纷参加了上海市的小教联合进修会,秘密编印进步杂志,传播进步书籍,交流时事形势,反控制、争民主的斗争蓬勃开展。

1949年上海解放后,汇师小学师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校方委员会,先后向教会开展多回合斗争,最终实现了经济公开、招聘女教师、与教会分离、男女同校、参加《社会发展史》学习、建立教师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的六大胜利。

后来,无论是在抗美援朝中捐献飞机大炮,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开展种葵花、种蓖麻、养小球藻等“小五年计划”活动,汇师都在不断继承和弘扬爱国自强的传统。

百年老校展新貌

百年老校展新貌

百年老校展新貌
佚名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
【年(卷),期】2010()4
【摘要】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中心小学建于1906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现有28个教学班、61名教职员工、1327名学生,拥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近年来,该校以“教师快乐工作,成就自我;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快速发展,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7.1
【相关文献】
1.百年老街展新姿——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改建后的新貌
2.学会换届展新貌论坛交流出成果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在福建教育学院隆重召开
3.从制朝靴到便鞋百年老店展新貌——内联陞鞋店变革纪实(上)
4.从制朝靴到便鞋百年老店展新貌——内联升鞋店变革记实(下)
5.尽责务百年名校展新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老校文化寻踪

百年老校文化寻踪

百年老校文化寻踪作者:徐德明来源:《天津教育·上》2020年第06期蓟州区第一小学坐落在有着“天津后花园”美誉的蓟州城内。

多年来,这所有着百年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人才,很多学生已成为国家栋梁。

2019年,该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殊荣。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近日,记者走进天津市蓟州区第一小学,一探究竟。

百年老校育良才蓟州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是蓟州区创建最早的学校,先后经历了“两等小学堂”“县立第一完全小学”“独乐寺小学”“蓟县城内完全小学”“蓟县师范附属小学”“蓟县城关小学”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校内的资源和校友烈士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觉得亲切、可信。

在学校的“百年历程展板”中,展出了抗日名将白砥中、卜荣久等优秀毕业生的图片资料。

校园里,王崇实、张士毅、徐智莆、马贤圃等校友抗日救国的事迹在师生中流传。

近年来,学校秉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学校重视以德育人,学科课、活动课同步发展。

建立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夯实基础、发展特长”为目标的德育模式,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别化、个性化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后勤服务模式,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学校曾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国家级称号。

荣获“天津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天津市首批‘三A’学校”“天津市十大特色学校”“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天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市级先进称号近百个。

学生在国家、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千余人次。

学校还先后编写了《探索》《耕耘》《春芽》《收获》《艺术教育视角下的素质教育》《快樂52》《菊韵》《百年历程》和《新课程探索与实践》等书籍,编辑了双周校报《菊苑》,创建了校园电视台《每周播报》栏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士小学简介欢迎你来到革命堡垒小学:1901年9月清廷下令办新式学堂,明清古镇养士村的一些仁人志士就利用村东三官庙里的“仁爱书院”,开办了半工半民的启蒙小学,使用西学教材,颇有名气。

1910年,同盟会员李鸿渐(和刘子丹共同创办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中央局总务科科长,1945年5月14日在延安古魂沟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中央警卫局局长,边去保安司令高岗抬棺安葬在杨家岭)就任横水镇镇长,苦于横水有镇无集会日(养士有集会日,但属云水乡管辖),联系洛阳二师毕业的养士清末秀才宋英珂和养士镇王姓掌门人,想把养士集会日借到横水用三月,条件是把横水的学堂办在养士村,横水出资金,养士人认为有利可图,就答应了。

辛亥革命后,仁爱书院被国民政府命名为“华阳公立完全学校”,校长王之藩,总务主任宋希曾。

招生面积扩大到北至黄河边,西至北冶,东到麻屯镇,南至五头街的相当范围,三官庙里的建筑已经不适应学校的发展,王之藩校长就顺应时代的潮流,于1930年夏季将学校整体搬到养士村南有48间殿堂的敬爱寺,周围几十里的学生都负箧曳屣,到华阳小学求学,导致学生猛增,校舍不足。

1932年春,经和南八村乡绅(曲墙靛池沟石湾沟赵沟庙东中沟庙后沟下沟)商量,一致同意伐倒鹰巢岭千年古柏做校产。

当王之藩和宋希曾带领人去伐树时,遭到红枪会信徒的袭击,校长总务和一名木匠被砍杀殉职。

国民政府在学校操场举行盛大的追悼大会,历经三年,追逃并相继枪决七名凶手,1935年1月校名也改为“县立之藩小学”。

随后,国民党员付振铎担任校长,中共豫西特委决定在新安成立特别支部,1936年派共产党员王继康(四川人),王青汉(五头镇人)在该校担任教员。

1937年10月,李鸿渐受中共中央委托到伏牛山区建立根据地,留住之藩小学几天,将该校进步学生韩光前(曾担任中共宝鸡市委书记)介凤梧等通过组织送往延安。

将助手李之放(仓头张村人,解放战争新安县县长)留在养士任教,发展革命力量。

至此,一直到1948年10月,养士小学成为新安革命活动中心,十年间党的一切活动从未遭到任何破坏和损失,被誉为“革命堡垒”(新安革命史这样称)。

1939年初,地下党员韩耀力,由延安学习归来,和养士学校原有的两名党员建立党支部,又发展了两名党员。

原校长是国民党员,对韩耀力监视甚严,在校有碍党的活动开展,就以账目不清为由,鼓动进步学生王德森、王月、韩海龙发动学潮,把忠实于国民党的付振铎赶走了。

接着由进步人士牛星光出面活动校董(翟振德王追臣李清真),向国民党县长平家桢推荐洛师毕业生、共产党员张耀堂(养士人,当时在狂口教学,曾任宜阳县教育局局长)任校长。

平家桢召见张耀堂时说:“这个学校打死一个校长,撵走一个校长,请教师防止共产党人混入……”张耀堂心中一惊,似觉可笑,你平家桢就没有防止我这个共产党人。

张耀堂任校长后,遵照党的指示,大量聘请共产党员任教。

同年10月,新安地下党特别支部书记王文长被捕入狱、豫西特委地委委员蔡迈轮同志,化名蔡田军从寺村小学来到养士学校担任教导主任,同时任中共新安县委书记,养士小学就成了新安县委所在地。

地下党洛阳县委书记赵文圃派原陕州地委书记关重古(又名关烛光)和其爱人马慧芳同志也来以任教为名,帮助开展工作,。

为了更有力的工作,张耀堂和蔡迈轮商议,以支援外村教学为名,1939年寒假里不给另两个非中共党员发聘书,又从外地调来三名共产党员,这样,养士小学九名教师全是中共党员,养士小学完全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在当时环境里是唯一的情况。

短时间内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学校完全被我地下党组织所控制,地下党和养士学校教职工已融为一体。

学校在白色恐怖下,是活动在敌人心脏内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教职工坚持“既要稳妥地开展革命工作,又要齐心协力办好学校”办学宗旨,抗日救亡轰轰烈烈,教学业绩蒸蒸日上。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一是狠抓文化知识教育。

每年县上各种比赛和学业考试多次名列前茅,博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养士周围几十里前来就读者络绎不绝,赢得国民党省教育厅长鲁荡平赠给张耀堂校长“教育有方”亲题横额。

这对地下党的革命活动起到了掩护和促进作用。

二是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对学生宣传共产主义教育,宣讲红军长征故事,编唱革命歌曲,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和投奔革命的勇气。

在养士学校以教师身份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的地下党员先后有30多人,选派进步青年赴延安等地学习的有20多人。

三是建立增派革命组织,壮大革命领导力量。

1939年底三年间新安两任县委在养士学校办公,县委领导兼任学校校长,后豫西工委联络站、太岳军区养士交通站相继在该校设置。

学校成为豫西地下党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

四是培养发展地下党员31名,壮大革命队伍。

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地下党员和交通站同志深入虎穴,搜集情报。

对来往路过此地的21名联络员和地下交通员、地下工作者前后30余人负责接送,对重要情报千方百计及时送往延安等地,确保万无一失。

六是举办民众教育。

组织男女识字班,学文化、教唱抗日歌曲,提高抗日救亡氛围,动员广大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参加抗日先锋队伍,建立广泛统一战线。

七是配合人民解放军打击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1939年11月,王文长被营救出狱,中共新安县委在养士小学召开会议,决定王文长同志不适宜在新安县工作,让他到确山新四军去,蔡迈轮,李之放,关重古几个人就把他送到孙都村告别。

同时发展党员很多,向延安输送革命青年王唯舟(解放军通讯学校校长)丁松如(洛阳林校校长)张自立,1940年4月4日,教师学生一行七人半夜出发跑到铁门坐上火车,到延安见到博古,转赴延安自然科学院,他们是孔宪经宋希端(陕甘宁边区供销社财务科长)牛凤林(解放新疆团长牺牲)安道三(兰迪,叶选平同桌锦州战役140医院院长,解放海南岛渡海第一船)李正铭(李鹏总理同桌,甘肃平凉书记)李志贤王靖远(黑龙江省计委主任)。

1940年夏初,蔡迈轮在学校操场被一个寺村卖菜的人认出假身份(他在寺村化名王质才),为了安全,蔡迈轮撤离新安。

1940年7月,赵天锡接替蔡迈轮任中共新安县委书记后,公开身份仍为养士学校教师,他把课堂作为传播革命思想、宣传革命理论的阵地,并在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述“苏维埃红色政权的美好前景”。

同年,校长张耀堂赴洛受训,校长由中共洛宁地委委员兼中共新安县委统战部部长李之放代理。

当时李是国民党县教育委员、中共地委委员兼新安县县委统战部长。

养士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女教师马惠芳冒着敌机的袭击,把学生带到野外树荫下,给学生讲红军长征故事,讲八路军深入敌后打击敌人的英勇事迹。

豫西沦陷之际,韩耀力同志公开组织青年,在学校的大操场上,训练抗日武装,准备与敌周旋。

养士学校的青年学生,在党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但是,外边也有风声,说养士学校有共产党。

县委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加强了统战工作。

1940年冬季,经党组织研究决定,由县委书记赵天锡(赵之冰,解放后任许昌地委书记)、校长张耀堂、教导主任关重古(陕县师范校长)三名党员为主,邀请在地方上有影响的本校校董宋永泽、牛星光(洛阳民生制药厂创始人),外校教员李乾三、云水乡副乡长张子杰搞七人换贴,结拜弟兄。

其目的是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力量,做党的耳目,出面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张耀堂同志用投其所爱,分别对待的手法,和常来查学的国民党县党部干事王佑民、县教育局督学郭幼甫、县政府指导员张文楼搞好关系。

这些措施排除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语,对维护我党的组织安全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孙都村王志尧在洛阳师范和赵天锡是同学,知道赵在养士教书,就和别人说赵是共产党员,经这些人解释“赵之冰不是赵天锡”,才未出事。

1941年3月,刘阶在嵩县被捕叛变,省委通知赵天锡要他告诉李之放赶紧撤离,李是刘的入党介绍人。

赵天锡让田致茂通知李之放。

李之放赶紧躲到梭罗沟,走石井义马到陕县大营村等待赵天锡。

这期间,赵天锡一直藏在共产党员张耀凡(洛阳地区粮油进出口书记局长公司)家里一个多月,张耀凡送他去和李之放回合,两人胜利到达延安。

1942年5月,河南省委派申志远来到养士小学传达河南省委把党员全撤到延安的精神,因为郭晓棠不相信这个消息,再次请示省委,申志远在养士小学住了一个多月直到收麦。

这期间,苗树棠再次来到养士小学传达“关中工作团”精神后,身份一直秘密的区委书记韩耀力和张耀堂开始了大规模的撤离工作。

他们决定本村党员李至和张耀凡以及他们两人留下,其余人或去延安,或去新四军。

放麦假时,张耀堂送关重古夫妇到洛阳,。

送学生马世荣,李至和,赖华敏(重庆军工厂厂长)韩大化(安徽省出版局局长)韩向阳(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马润生(云南省物资局局长)。

隐蔽韩林(广东省计委主任),赵群一(河南省机械工业厅长)苗化铭(河南省政府秘书长)曲乃生等过路。

陆续送走学校总务主任党员王绍佑(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音乐教师邢雪竹,音乐教师王自如(伊春在市市长),王继康,体育教师刘文远,李清汉,教师党员杨靖峰,冯公宣,丁浩等。

1943年5月,张耀堂去河南大学学习,推荐王追周(靠近共产党的国民党员)担任校长,此时,养士小学只有张耀帆和韩耀力两位党员,领导新安山上党的工作,又发展养士村四人入党;王唯一(广西柳钢总指挥)陈书堂(西藏平叛部队长)韩鸣歧(新安县水泥厂厂长)翟良斌。

一直坚持到1944年五月养士被日寇占领,为防止日寇奴化教育,学校无限期放假。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学校复课,张耀堂再次担任校长,养士小学成为太岳兵情报交通站,先后护送过周荣章,赵子虎,张荣周等革命干部。

1947年八月陈赓兵团渡过黄河,其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从养士小学情报站传出的情报。

同年,由于时局混乱,养士小学再次放假。

解放后,1950年养士小学改制成全县第一所民办完小,付实任学校校长。

其间虽历经坎坷,但学校总在不断发展。

1981年,蔡迈轮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和李之放一道倡议各级部门为学校拨款三万元,有多方筹集,共募集资金十八万两千元,建成两层1764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李之放亲自撰文,新安县政府树碑纪念。

1984年,在李之放倡议下,各界人士为学校捐建图书馆一座,藏书六万余册,李之放亲自题写馆名,这珍贵的匾额如今还珍藏在学校里。

同时,养士学校革命活动纪念馆落成,王绍佑,关重古,韩光前,韩耀力,张耀堂蔡迈伦,王靖远等同志多次回到学校视察,勉励师生奋发有为。

1999年,养士村人民再掀集资建校高潮,募集资金七十余万元,又建成884平方米教学楼一座,教工宿舍一座,厕所一座,校园地面全部硬化,请专业人员对学校进行了绿化,现在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花开,厅堂几净,错落有致。

几十年来,养士学校为高校输送了了一大批可塑之才,从清华到北大,从复旦到南开,都有养士学校毕业生的影子。

王致远作为育种专家,受到过江泽民,胡锦涛等政治局常委的数次接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