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的特征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课件 12岩溶水

12.0 概述12.1 岩溶发育机理12.2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2.3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2.4 岩溶水的特征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水的差异12.0 概述12.0.1 岩溶与岩溶水【定义】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上述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介质的可溶性以及水对介质的差异性溶蚀;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与动态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

(动态系统)演化初期: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没有很大的不同演化后期: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某种程度上带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统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但是……12.1 岩溶发育机理溶滤作用的强度回忆1)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蚀能力;4)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5)水的流动状况。

12.1 岩溶发育机理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溶蚀能力的水;4)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最活跃最积极的条件是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它受控于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表非可溶岩覆盖及植被发育条件等。

12.1.1 碳酸岩盐的溶蚀过程1)与水接触的石灰岩,在偶极水分子作用下发生溶解:-++⇔2323CO Ca CaCO 2)水中存在由碳酸、有机酸、无机酸等酸类所解离的H +,与CO 32-结合成HCO 3-,使①右边的CO 32-不断减少而破坏平衡,进而促进CaCO 3的再度溶解。

水文地质学-第10章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第10章岩溶水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2
喀斯特地貌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而且具 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溶洞中,还埋藏着 大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或成为储存铝土 矿、砂矿及油气的良好场所。因此它具有重大 和科研与生产价值。但由喀斯特作用所引起的 地貌灾害,如地基塌陷、水库漏水及地面干旱 等均需积极防治。
水文地质学
第十章 岩溶水
§ 10.0 概述
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现 象总称。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石灰 岩高原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石灰岩喀斯特地 貌。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直 J.Cvijic就 借用该地名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并为后来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门术语。我国在 1966年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上,曾提出将喀 斯特改称为岩溶,作为Karst的同义语。1988年 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理 名词》,仍定名为喀斯特。岩溶作为又称。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27
三、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特征 1.岩溶水的补给特征
裸露型:可溶岩直接出露地表;广西、云南、贵州、 四川、湖北等。
覆盖型:可溶岩被松散堆积物掩埋; 埋藏型:可溶岩被其它基岩盖住。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28
2.岩溶水的排泄特征
集中排泄是岩溶水排泄的重要特征,有些以单 泉,有些是以泉群,有些以地下暗河形式排泄。
第十章 岩溶水
13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14
2021/3/30
第十章 岩溶水
15
四、地下水径流强度
地下水是一个开放体系,随着水的流动,CO2不断消耗, 新流来的水又不断补充CO2,所以能使CaCO3的溶解 持续进行。否则CaCO3溶解的生命就将终结。从而可 以看出:地下水的径流条件是控制岩溶发育最后的,最 关键的因素。

岩溶水

岩溶水

浅析岩溶水的发育及南北差异摘要: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形成与差异性溶蚀存在很大关系。

地下水水量丰富的含水系統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其对可溶性介质的改造是地下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地理、气候及介质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岩溶及岩溶水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

最近里面我国岩溶及的不节制的开发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岩溶水出现了污染现象。

关键字:差异行溶蚀地下水含水系統南北差异污染引言: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这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

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的特征,初期的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相差不大。

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統,水量大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岩溶水是采矿的巨大威胁。

易于发生渗漏的岩溶化岩层,则给修建水利工程带来复杂的问题。

我国可溶岩分布约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及岩溶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岩溶水的污染近年来越来越严重,对岩溶水的防污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与岩溶化岩层的水称为岩溶水,也称喀斯特水。

岩溶化过程实际上是水对可溶岩层的改造过程,其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岩层具有可溶性、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及水是流动的。

可溶性岩石的主要组成成份是钙、镁碳酸盐,其溶解能力很弱。

但是当CO2溶于水中形成碳酸或者水中很有其他酸时,对碳酸盐才有明显的溶解能力。

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式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二、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具有化学侵蚀性的书进入可溶岩层中,对原有的狭小通道进行扩展。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思考:断层或断层带起到什么作用 ?
❖ 下图中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如何?
❖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分布: 平原和盆地中普遍发育;砂砾构成含水水水源。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存在多种成因类型,如洪积、冲
积、坡积等,成因类型不同,其分布、地貌形态及内部 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由此也决定了其中水文地质条件存 在较大差异。故而,以下按成因类型来分析其中的水文 地质特征。
❖ 风化裂隙深度有限 ❖ 局部形成层状裂隙含水层 ❖ 动态变化大
10.3.2 裂隙的成因类型及其中的地下水
10.3.2.2 构造裂隙水
1、裂隙发育规律的控制因素 ❖ 岩石(层)力学性质
▪ 岩性:受力后的破坏(脆,塑)
▪ 结构:厚层,互层等 ❖ 构造应力
▪ 大小, ▪ 应力频率, ▪ 性质(张,压) ❖ 构造部位 应力集中的部位,裂隙常较发育,岩层透水性也好。 背斜轴部常较两翼富水,倾斜岩层较平缓岩层富水,断 层带附近往往格外富水。
❖ 例如: 西北某些新构造运动影响的洪积扇 山西霍县--新构造运动结果→有多个溢出带
西北某些新构造运动影响的洪积扇
山前水位埋深 深 浅 深 浅
10.1.5 冲积物(fluvial plain)中的地下水
❖ 河流沉积物与洪积物相比:
① 经常性水流作用的结果 ② 河流是线状或带状分布的,横向与纵向差异大;
▪ 水力联系不统一性 ——裂水含水系统的迭置与独立
▪ 渗透的各向异性 ——KX≠KY
裂隙水特点
转下页
裂隙水的特点、裂隙水含水系统
❖ 水量分布不均匀 ——有的地方打井有水,有的地方无水 ❖ 水力联系不统一性 ——裂水含水系统的迭置与独立 ❖ 渗透的各向异性 ——KX≠KY
10.3.1 概述

岩溶水

岩溶水
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发育条件之四
h n 其作用:不断更替补充具侵蚀性的水;将溶解与侵蚀 w o r u o n i s i 的物质带走----留下空洞(岩溶) e r u t u f r u O
! s d an
myliu86@
1.岩溶发育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 s d an
桂林溶岩
myliu86@
1.岩溶发育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发育条件
岩溶是水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岩溶化过程是水 作为营力对可溶岩层的改造过程。因此,岩溶发育必不可少的 两个基本条件是:岩层具有可溶性及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考 ! s d 虑到其相互作用,又将两者一分为二,故基本条件有四个。即: an
可溶岩的界面上,可溶岩中岩溶格外发育。
myliu86@
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由于裂隙通道规模上的差别引起水流分配的不均匀性,而水流的不均匀性 又造成裂隙溶蚀扩展上的差别,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岩溶演化的正反馈过程:
不均匀介质
不均匀水流
r u 更不均匀的水流 O
e r u fut
卤化物岩(岩盐、钾盐、镁盐) our
in s i e r 硫酸盐岩(石膏等) u t u f r u O 分布不广,岩体较小

h n ow
! s d an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 分布广、岩体大,有普遍意义
作为溶解对象,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岩石溶解的难易程度不同。
myliu86@
myliu86@
2015年4月 成都理工大学
主要内容
! s • 1.岩溶发育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d an r u o • 2.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in s i e r u t u f r u • 3.岩溶水的特征 O h n ow

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的特征

五、岩溶水的循环速度
岩溶水的循环速度(V)是指岩溶循环体内的水流速度。即由输入端 通过循环体至输出端的流程(L)与循环系统反应时间(τ)的比值:
V=L/τ 这个概念里也包含了两个效应:粘滞效应和加速度效应,主要是 由于介质糙率和水力坡度不同引起的。
循环速度可通过示踪剂连通试验测得,示踪剂的类型很多,如 萤光红、食盐和放射性元素。岩溶水的循环速度变化范围较大,我 国广西、云南、贵州岩溶区,枯水期、平水期和洪水期的流速一般 分别为每秒0.1~0.2、0.2~0.5和0.5~1.5米,有的洪水期可达到2米/秒。
落水洞、漏斗、竖 井、溶洼等负岩溶
迅速径流 (管、洞流)
地下径流
附属系统
输出
附属系统
出口 大泉
地下河

地表江河、湖

泊、水库


海洋







水季 垂
带节 直
变循
动环 岩
带带 溶
浅 饱 水 带
水 平 循 环
水 循 环 体






深环
饱带
水 带
深 循


二、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
在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中,把渗入、运移与蓄存、排泄,分 别相应称为输入函数e(t)、传递函数z(t)(或叫系统特征函数)、 输出函数s(t)。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蒸散降雨落水洞流渗流渗入土壤水裸露岩石裂隙水封闭洼地渗流隙流小洞穴快速渗流渗流渗漏狭窄裂隙缓慢渗流洞流充水洞穴主管道存储于充水裂隙泉水或地下河溢流时间降雨量水位线岩溶水循环系统渗入储存运移排泄示意图渗流关系图水文图第一水文显示类型泉水或地下河溢流存储于充水裂隙主管道充水洞穴洞流渗流渗漏狭窄裂隙缓慢渗流渗流隙流小洞穴快速渗流封闭洼地裂隙水裸露岩石土壤水渗流渗入落水洞流降雨蒸散降雨开始后历时水位线降雨量第二水文显示类型水位线降雨量时间蒸散降雨落水洞流渗流渗入土壤水裸露岩石裂隙水封闭洼地渗流隙流小洞穴快速渗流渗流渗漏狭窄裂隙缓慢渗流洞流充水洞穴主管道存储于充水裂隙泉水或地下河溢流第三水文显示类型2

第十三章岩溶水

第十三章岩溶水
第十三章 岩溶水(karst water)
本章内容
13.1 13.2 13.3 13.4 13.5 概述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岩溶水的特征 我国南北方岩溶水特征
第十三章 岩 溶 水
岩溶水 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岩溶水变化特点 演化初期的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 隙水相同。演化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 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具有地表 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 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构造开启程度对岩溶发育的控制
碳酸盐岩隔水底板上发育层状岩溶 Nhomakorabea三、我国南方岩溶的地下河系化 与地表水一样,岩溶水流系统也有溯 源发展趋势,在溯源发展过程中,处于同 一构造边界之内的局部岩溶水流系统相互 袭夺,优势系统并吞弱势系统,最终形成 统一地下河系。 一般南方岩溶地下河系化主要经历四 个阶段:溶蚀初期,岩溶水流系统出现, 溯源溶蚀,水流系统汇合和转变为统一区 域岩溶水流系统——即地下河,见下图。
4.水流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影响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中,最关键的水流 条件,所以要掌握岩溶及岩溶水 发育规律,必须 抓住关键即水流分析,水流对岩溶水系统的改造 与演变,主要是通过改造介质机制:即溶蚀-机械 侵蚀-重力崩塌机制进行的。其次,差异性水流与 介质差异性改造也是关键因素,最后加上新构造 运动对岩溶发育也有很大影响。
四、岩溶水动态特征 南北方岩溶有明显区别,南方的岩溶泉对 降水的响应十分灵敏,流量季节变化很大。 在典型的岩溶化地区,贯入式的补给、畅 通的径流与集中的排泄决定着岩溶水水位 动态变化特征。而北方正好相反,对降水 入渗补给响应慢,水位变化不灵敏,所以 导致地下水流量动态相当稳定。
开启型岩溶系统:存在强烈的季节性,对降水反 应快,大起大落。常以暗河的形式排泄。

第十三章岩溶水

第十三章岩溶水

• 岩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岩溶现象对许多人来说是很神密的(含 部分专业人员),岩溶现象的壮观奇特,岩溶水的神出鬼末,有着积极 的一面:
§ 济南泉城世界著名:蕴育滋养了该城文明与发展; § 山西自北向南沿太行山脉的名泉:晋祠泉,娘子关泉,洪山泉,郭
庄泉,广胜寺胜泉,龙子祠泉,是山西盆地的工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柱; § 广西桂林山水甲天下,奇特岩溶景观; § 云南的路南石林,壮观与气势,让游人流涟忘返.
• (2)局部地下水流动系统:循环深度浅,源汇距离短,地下径流强烈, 大体以水平运动为主,岩溶最为发育,多形成以水平溶洞为主的管道系 统、倾斜溶洞。
• (3)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受区域性侵蚀基准面控制,径流途径 长,径流迟滞且随深度增大而更缓慢,岩溶通常不发育,仅在局部径流 较强烈的地段形成岩溶洞穴。
解的难易程度不同;作为导水介质,在后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隙有 所差异,控制地下水流动而影响岩溶发育。
• 13.2 岩溶水的演变 • 13.2.1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
• 具有化学侵蚀作用的水进入可溶岩层,对原有的狭小通道(原生裂隙和构 造裂隙)进行扩展,水流不断溶蚀裂隙壁面,溶于水的岩石成分被流动的 水流带走,裂隙通道不断加宽。
• 岩溶水系统,演化初期与裂隙水系统差异不大;演化后期,大范围内形成完 整的地下暗河,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统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岩溶区有奇峰异洞和大泉,易 渗漏,危及采矿。可溶岩占全国1/3。
• 13.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 13.1.1岩溶发育条件 • 岩溶发育条件包括两个基本条件、四个必备条件。 • 两个基本条件: • (1)岩层具有可溶性; • (2)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 • 四个必备条件: • (1)可溶岩的存在; • (2)水是流动的; • (3)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 • (4)具有侵蚀能力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水动力分带
岩溶区存在着四个水动力带:充气带、季节变动带、完全饱水 带和深饱水带。前二者水动态呈不稳定状态,水流性质多呈重力 梯度流;后两者的动态较稳定,多呈压力梯度流。在不同地区, 这四个水动力带的优势和组合是有差异的,如在峰林、峰丛地区, 充气带和季节变动带比较深厚,在岩溶平原则很薄。
3.水动力分带的意义
b. 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补给期动态上,而且还反应在 消耗期动态上。
c. 用调节系数γ(或称非稳定系数)表示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
tt1
Qmax Qmin
Qmax表示t时间最大流量,Qmin表示t1时间最小流量。按时间 区分,分为多年、年、季等调节系数,一般用年调节系数的较多。
峰林、峰丛岩溶区的地下河出口流量年调节系数正常值为50~200,
三、岩溶水循环的动力特征
1.循环系统的调蓄能力
当在一段时间内,无大气降水有效渗入补给,但在输出端仍有 流量消耗时,表明以前的输入量对流量起着滞缓调节释放作用, 这个时期水的动态就称为消耗期水动态。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 较长,说明系统的调蓄能力较强。
当一段时间内,有大气降水有效渗入补给时,流量、水位回 升,这个时期水的动态就称为补给期水动态。
第二节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一、岩溶水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主要归因于含水介质的结构、构造在三度空间上的非均质性 和渗透性的各向异性,形成溶蚀优势方向的岩溶发育强于其他方 向。如洞穴或管道发育方向,就代表溶蚀优势方向,这个方向的 渗透性比原生孔隙大100万倍,比溶蚀扩大的节理和层面大100倍。
表16 岩溶水水位动态稳定性程度
Δh(米) 稳定性
<=1~2 极稳定
2~5 稳定
5~10 较稳定
10~20 不稳定
20~50 极不稳

>50 超极不稳定
(3)水质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 水质动态变化,取决于岩溶水的化学元素迁移和交换的时空规律,
一般在厚层块状石灰岩、白云岩地区,补给、径流、排泄 条件有利时,可能存在完整的岩溶水循环系统。
大气降水
地表江、河、湖泊、水库、 融雪等侧向渗漏补给
另系统
地表径流 蒸 散
非岩溶地层地面
土壤或松散 覆盖层
裂隙、孔隙水及 土壤水
覆盖型 隐伏型
蒸 发
岩溶地层地面
裂隙、溶隙、 断裂网络
迟缓渗流 (脉、)
Ky Kx 或 Kz Kx
Kx、Ky、Kz分别代表三个主轴轴向的渗透性。
图 含水层性质的均匀性和不均匀性
2.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
(1)流量随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 a. 降雨有效渗入量与岩溶含水层系统内的调蓄能力之间的不相容 性,是时间动态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不相容性的程度决定了不 稳定性的程度,循环系统反应时间越短,动态越不稳定。
第五章 岩溶水
第一节 岩溶水的循环 第二节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第三节 岩溶含水层的分类 第四节 岩溶水资源的估算
第一节 岩溶水的循环
一、岩溶水循环的基本模式
岩溶水的循环过程,主要由水的输入、岩体内的蓄存、运移 和水的输出三大部分组成。
渗入
循环体
蓄存
运移
排泄
附属系统指的是循环体内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流。 这是理想化的概化图,实际上,每个地区的岩溶水循环系统都 与其本身的边界条件、岩溶地貌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相 关,各自的循环体结构是有所不同的。
在严重缺水的岩溶山区,建立地下水库,其目的就是滞蓄洪 水期季节变动带中的水资源,增加饱水带厚度,使更多的地下水 得以改造、利用。
四、岩溶水循环中的水位
岩溶区地下水位的研究很重要,如找水、开发利用水资源深 度和范围、防渗工程等都要详细查明地下水位高程。从理论上来 说,对于地下水是可以确定流网和流场的。但是,由于岩溶发育 的不均匀性,有的是无法勾画等水位线图的,如垂直循环带巨厚、 排水基准面很深、构造断裂纵横、岩相变化剧烈、多跌水,很难 形成区域性的统一流场。然而,在临近排水基准面附近的岩溶平 原或开阔的大谷地,岩溶发育均匀,各向渗透性均等,水力联系 好,一般都存在统一流场,可勾画出等水位线图。
岩溶泉的年γ值较小,岩溶平原或开阔谷地的γ值为1.5~5。
表15 岩溶水流量动态稳定性程度
γ值 稳定性
<=1~2 极稳定
2~5 稳定
5~10 较稳定
10~50 不稳定
>50 极不稳定
(2)水位随时间动态的不稳定性 用水位变幅表示:Δh=hmax-hmin 峰林、峰丛岩溶区的Δh正常值为20~30米,最大达80~100米,甚 至超过100米。平原或开阔谷地的Δh值为1~5米,或5~10米。
落水洞、漏斗、竖 井、溶洼等负岩溶
迅速径流 (管、洞流)
地下径流
附属系统
输出
附属系统
出口 大泉
地下河

地表江河、湖

泊、水库


海洋







水季 垂
带节 直
变循
动环 岩
带带 溶
浅 饱 水 带
水 平 循 环
水 循 环 体






深环
饱带
水 带
深 循


二、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
在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中,把渗入、运移与蓄存、排泄,分 别相应称为输入函数e(t)、传递函数z(t)(或叫系统特征函数)、 输出函数s(t)。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五、岩溶水的循环速度
岩溶水的循环速度(V)是指岩溶循环体内的水流速度。即由输入端 通过循环体至输出端的流程(L)与循环系统反应时间(τ)的比值:
V=L/τ 这个概念里也包含了两个效应:粘滞效应和加速度效应,主要是 由于介质糙率和水力坡度不同引起的。
循环速度可通过示踪剂连通试验测得,示踪剂的类型很多,如 萤光红、食盐和放射性元素。岩溶水的循环速度变化范围较大,我 国广西、云南、贵州岩溶区,枯水期、平水期和洪水期的流速一般 分别为每秒0.1~0.2、0.2~0.5和0.5~1.5米,有的洪水期可达到2米/秒。
激励 e(t)
Z(t)
动量反应
响应 s(t)
一次降水过程的有效渗入,对循环系统产生一次激励过程, 通过循环体的动量反应,输出相应的流量过程,就显示出一次响 应过程。动量反应取决于降雨因素和循环体的系统特征,具体为: 降雨强度、持续时间、分布;含水层的空间结构、构造、渗透性 (岩溶发育强度)等。整个循环系统就是把雨量过程图,通过含 水层的动量反应,转换为流量过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