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系列五)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篇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篇2: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雕塑照片)来到正定讲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一进县城,就被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

我们住在华阳假日酒店,外面正在兴建文化广场,刚才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摄的。

在此,我进一步了解到正定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有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一代名家颜真卿等等,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因此我相信我们正定中学的同学们一定都非常优秀。

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道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实,我们燕赵大地的历史上一直就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古语讲“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走近荆轲,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怀。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了解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等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战国时期历史短片,激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作者:贾谊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请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体现荆轲等人物崇高品质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 答案:原因: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刺杀秦王。

例子:荆轲母亲教导荆轲为国家效力;荆轲妻子支持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为国家舍生忘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文章详细内容为:叙述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荆轲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荆轲精神的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文言文词典、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同时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讨论荆轲精神。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精神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3. 重点句式:……4. 荆轲精神:英勇、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荆轲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精神的讨论较为热烈,但对文言文阅读仍存在一定难度,今后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篇章,进一步了解荆轲的事迹,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2.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案5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案5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4、(6段)=〉配备副手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强暴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15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课文中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评价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树立忠诚、勇敢、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荆轲、荆轲母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文朗读音频、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4. 句子、词语解读: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进行详细解读。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对国家危机,如何作出抉择。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学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7.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分析的练习题,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3. 句子、词语解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的理解。

2. 答案要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荆轲的人物特点,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句子、词语解读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人物的性格特点:荆轲忠诚、勇敢、担当,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太子丹犹豫、优柔寡断。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战国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背景和《战国策》的内容、写作特色,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鉴赏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诚、奉、兵、顾、穷、陈、私、乃等文言实虚词和古今异义词,掌握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1.鉴赏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

2.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3课时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苍茫的天空,望不到对岸的易河水,眼前摇晃着的稀疏的芦苇。

易水边,一白衣士子临江站立,个个神情凝重。

一个瘦弱单薄的身影登车而去。

此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吟诵声由近而远飘去。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荆轲与众将士告别的情景,芦苇在流泪,易水在流泪,这是一生的决别,这是在跨越生死的界限,美的深沉,美的悲壮!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定格在历史的那一瞬间。

(板书:荆轲刺秦王)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资料积累:(1)走近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时期沛(江苏沛县)人。

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任谏义大夫。

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汉宣帝重用。

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

汉元帝时,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6年破燕,公元前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给(jǐ供应,供给。

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

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 抓住特点白衣冠
2 突出重点荆轲
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