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说课稿
必修四1《窦娥冤》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窦娥冤》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
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请同学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剧情的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窦娥冤说课稿篇一:《窦娥冤》说课稿《窦娥冤》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准备从以下八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和意图。
一、说教材和学情说教材《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将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元杂剧,对于元杂剧的知识没有多少了解。
本课《窦娥冤》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具有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戏剧方面相关的知识,对戏剧的矛盾冲突以及本课极具价值的悲剧意义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时数设置为两个学时。
二、说教学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主要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鉴赏”这一课程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我主要把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理清节选的剧情,初步把握窦娥的形象。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戏剧的能力依据:单元要求:感受人物曲词和矛盾冲突,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鉴赏曲词之美,领略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问题导读法理清戏剧情节;运用讨论法、研究型阅读法、分析法赏析窦娥形象;运用情境创设法、发散法深入课文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理解悲剧美的价值意义。
依据: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2、窦娥形象及社会矛盾的分析。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的《窦娥冤》。
一、教材分析: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旧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现在的三折,众所周知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 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3. 理解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在高潮部分的充分表现,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本剧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法:1、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
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讨论分析法。
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分析、感悟具体情境,最后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主张“指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二、教学过程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五个环节分别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
(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新郑二中分校王记伟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分为说教材、说学习目标、说学习方法、说学习过程四个环节。
一、说教材《窦娥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是高中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戏剧单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与之有关的要求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了解戏剧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前的课文选的是第三折,现在的则选了楔子和前三折。
这样节选后,就可以完整的看到主人公窦娥个性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更合理、真实,也更感人。
从学生学习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样节选更为合适。
二、说学习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戏剧的艺术素养。
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社会意义和戏剧的主题。
3. 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戏剧中的运用。
目标1主要解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通过课前印发有关资料和课堂检测预习来达到目标;目标2和3是学习的重难点,主要解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通过课堂老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总结来达到目标。
三、说学习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
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因此,这节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总结等。
四、说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共有六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真是比窦娥还冤哪!”,这是社会上曾流行过一句口头禅。
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是什么使她受冤?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一、引言本课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一节课,通过讲授《窦娥冤》这一中国古代戏曲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创作背景及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窦娥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并分析《窦娥冤》中窦娥贞和宋徽宗的心理变化,了解其冤屈与命运的曲折;3.学习并掌握《窦娥冤》这一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表演技巧和演出要点;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内容1.《窦娥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窦娥冤》中窦娥贞和宋徽宗的心理变化及故事情节;3.《窦娥冤》的表演技巧和演出要点。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古代戏曲作品的特点及相关知识,为本课内容做铺垫。
2. 新知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PPT,介绍《窦娥冤》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文本分析(30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窦娥冤》中窦娥贞和宋徽宗的心理变化及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的内心感受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
同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寓意和主题。
4. 角色饰演(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饰演,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塑造角色形象。
通过角色饰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5.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所学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清主线和分支线索。
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和角色饰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考虑到课时有限,对于一些细节的讲解和分析可能不充分,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多加拓展,提供更多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学作品的引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胡娓娓从《大纲》要求看,古代戏曲属于我国优秀文化范畴,主要在于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说教材: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的课文涉及的是古今中外的戏曲名篇,《窦娥冤》位居单元之首,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杰出代表,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部分作为教材,可见编者更注重对《窦娥冤》故事来龙去脉的介绍及培养学生立体地把握人物形象深入挖掘戏剧文学“传道”功能的能力。
本篇课文戏剧性很强,文中激烈的矛盾冲突,颇具特色的人物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邃的主题思想无疑是本篇课文的亮点。
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年语文能力地培养,不仅具备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储备和更开阔自由的学习心态,同时还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随着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内在自我审美需求不断要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学生急需渴望获得更大发展力的潜在动力,也将促进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学习《窦娥冤》。
说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戏剧常识和作家作品常识。
这样的静态知识根据学生的发展仍然需要介绍。
2、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说重点: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宁死不屈,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窦娥含冤招供,被处以极刑。
窦娥临刑场景突出表现了封建社会平民女子的强烈反抗精神。
第三折内容是作者“苦心”构思的部分,文中超现实的写作手法及窦娥形象在受到外界环境高度挤压后的突变将是上课的重点。
说难点:关汉卿的戏曲作品沉郁厚重,题材广泛,多大胆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
他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和语言形式和今天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有着很大距离,如何让今日学生很好地接受并喜爱上戏曲文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能力和兴趣,如何探究这篇课文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更多强调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之一,是取材于中国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故事。
窦娥因被诬陷而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待遇,最终在死后得到显灵复仇。
窦娥冤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传统戏曲,其故事情节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改编,并且在现代的文化领域中也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次演讲主题是《窦娥冤》。
我们将从故事情节、文化价值和反映历史等方面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将这部传统戏曲的魅力展现给大家。
一、故事情节窦娥,本名窦氏,是唐朝著名的美女。
据传说,她长得十分美丽,深受吕洞宾的赞扬。
窦娥本人性格善良,明良正直,不幸被王官贱子所陷害。
为了替他练就镇压蛟龙的法术,王欲借助窦娥的力量。
窦娥拒绝采取欲求不得的行动,结果被诬告贼盗,遭受夫妻的谴责和毒打。
在长达三年的监禁中,窦娥被迫与死人共处一室,饱受折磨和残酷对待。
最后,窦娥终于病死于监禁中。
但是,在她死后的三年里,王官千方百计想要桎梏她的灵魂,结果却被窦娥的母亲用悬剑所杀。
窦娥之灵得到了解脱,化作神仙来惩罚罪恶的人,也保佑善良的人。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吴三桂所保佑,使他在抗击清军的时候翻身得志。
二、文化价值《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份瑰宝。
这部曲目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其中主人公窦娥的命运寓意着对美女的爱慕和对正直女性生命的尊重。
《窦娥冤》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部曲目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性,深刻地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此外,《窦娥冤》还有着其他的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和风俗情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为当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传统戏曲,它揭示出的社会问题也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现实意义。
三、反映历史古代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对女人的评价几乎都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外表美貌等方面基础上的。
而窦娥所表现出的正义、勇气和韧性,不仅代表着妇女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深邃内涵。
4《窦娥冤》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窦娥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典范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描写窦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说学情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元杂剧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元杂剧的体制特点,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同时,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窦娥冤》,可以引导他们对社会正义、人性善恶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掌握其体制特点。
分析窦娥的形象,把握其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窦娥的冤屈,体会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黑暗,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领悟窦娥善良、坚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体会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
探究窦娥冤屈得以昭雪的社会意义。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窦娥的悲惨遭遇,增强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窦娥冤
一、关于说第三折的说明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二、说教材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
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
教学目标: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实施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
二、细节探究。
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
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
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
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
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
体会语言特色。
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
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
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
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
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
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
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
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
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