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导式教学设计案例设计

合集下载

《who is dancing》授导型教学设计

《who is dancing》授导型教学设计

《Who is dancing》授导型教学设计章节名称Unit3 Lesson 1授课班学科英语九年级授课时数1级所属学九支中学设计者段海燕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Who is danding?》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On the train 》中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围绕丹尼、詹妮、李明和李明的妈妈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展开,内容贴近生活,句型较宜理解掌握。

依据标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9年级学段:知识与技能第二条,数学思考第二条,解决问题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教育技术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对本课单词baby man woman;句型Who is this? This is a man.做到听说读写四会。

能听懂说出认读单词their 能够理解并表演第二部分:Who is singing?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掌握相关的词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物,描述人物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用现在进行时描述。

情感目标:通过和Li Ming, Jenny, Danny在火车上的活动,增强学生观察力,增加生活情趣,更加热爱生活。

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1.学生是九支中学九年级学生;2.学生胆小,不爱在课堂上发言。

3.九年级的学生,较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和分析,他们喜欢游戏式的课堂教学。

初始能力:1.学习了前两课后,已对要学习内容的发生环境了解的很清楚;2.学生对要四会的单词接触到过;3.对句型较熟悉。

信息素养: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听说读写四会十五个重点单词2认读认读五个单词3理解理解课文内容4运用运用句型进行对话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本课的四会单词:man, woman, baby句型:Who is ___?It’s ____.让学生先回忆已经见到的单词,多读,根据读音记住单词的形,句子的掌握要通过多用,做练习。

雪地里的小画家授导型教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授导型教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授导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冬季雪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雪景的欣赏和分析2. 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3. 雪地里的小画家角色扮演4. 小组合作完成雪地画作品5. 作品展示和评价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雪景图片,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3. 安排室内或室外雪地场景,以便学生进行实地绘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雪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冬季雪景的兴趣。

2. 讲解:向学生介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选择一位小画家,其他组员协助完成雪地画作品。

4. 合作: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5. 展示: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是否乐于合作和分享。

2. 学生绘画技巧:评估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技巧掌握程度,如色彩搭配、构图等。

3.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关注学生的创意和表现力。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创作,如树枝、石子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将观察到的景象融入绘画作品中。

3.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提高绘画技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授导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创作。

2.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户外雪地场景中。

2. 关注学生的情绪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3.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学生的创意和想法。

邱建勇授导型教案设计

邱建勇授导型教案设计
学习者分析
学生自幼儿时期就知道手的本领是非常大的。因此一年级小朋友对于手的造型感觉非常愉快,喜欢用手摆各种手影,但是对于把手形的联想画出来学生还是不善于向这方面挑战。本课让他们非常轻松的体味创造的成就感,体味快乐,这种体味是审美的摇篮。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合作能力。
在评价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行为进行了有效地评价。我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大力、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还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有效的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调整,最大程度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延续
5


1、教师讲故事并做手影表演
1、学生看手影表演,联想是什么动物。
让学生直观感受手形的变化能。产生不同图形
2、学生小组合作,用手任意的做动作,
3、看看做出的手形像生活中的什么。
4、抽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表演。其他孩子跟着学。
5、同桌孩子合作,一人做手形,另一人勾画外形。
2、教师与学生一起做手形并勾画出来
知识与技能:1、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能够通过添一添、画一画、涂一涂的方式完成一幅漂亮的手形画。。
2、培养孩子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增强他们装饰美化生活的态度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装饰与组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探究装饰与组合的美感。

教学设计表
学科美术授课年级一年级
学校惠农区燕子墩学校教师姓名邱建勇

张解云三年级授导型教案设计

张解云三年级授导型教案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感受同伴间互助友爱的情感。
2、通过故事了解西方文化(动物谚语:It rains cats and dogs.)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单词long、short的正确读音,学会句型It has long/short…
解决措施:通过创设情景,在比较中让学生情景中感受,体会和运用本课形容词以及的相关句型。
3、教师展示课件设计好的几个问句和游戏,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1、热身活动,吟唱歌谣。
2、在情景中进行问答及游戏(课件快速呈现,让学生猜动物。
3、Guessing活动(猜动物谜语或通过动作猜动物)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歌谣和丰富的视听觉组合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各项热身活动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1、Warm-up由学生喜听乐唱的歌谣以及动作开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歌谣中初步复习动物,感知形容词long,long long make your arms long…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通过打电话的情景引出动物园,朋友们在那里看动物,然后通过多媒体描述动物的特征引出本课所学的形容词以及句型。最后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去操练单词句型(转盘,击鼓传花)
学习者分析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观点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但是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以及表演、通过表达、交流,能真正地在课堂中习得语言,并体会到“参与”的重要性与学习的成功感。因此,他们对英语兴趣较浓,上学期他们也学了比较感兴趣的相关话题:animals因此,学生要在这个基础上,在具体的情景中,更深入的学习一些描述动物特征的形容词以及引导学生简单地描述动物。

授导型教学设计方案

授导型教学设计方案

授导型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其中一特定知识点或技能。

2.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所要教授的知识点或技能。

例如,教学内容可以涵盖特定的主题、理论、公式、实验、技能操作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详细解释、讲授相关知识点或技能。

2.实验法: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演练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步骤设计实施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操作、巩固、总结等环节。

例如:第一步:引入通过提问、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引入阶段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了解到本节课的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提供形象生动的例子或图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步: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和掌握所学知识或技能。

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或个人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步:巩固通过大量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第五步: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梳理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归纳、整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通过考试、测试、作业、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

例如,课件、实验器材、习题、参考书籍等。

七、教学辅助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学,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等展示教学内容。

八、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内的座椅、桌子、黑板、多媒体设备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专心学习。

九、教学时间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青山不老》 授导型教案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案例-小学语文《青山不老》 授导型教案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 示 图 画 , 激 了解课 5
出示一幅如 初读课文,整 在阅读过程中
情导入
文主要内容
诗 如 画 的 山 林 体感知。
能产生问题,
图。 板书课题:
“学起于思,思
青山不老。
源于疑。”培养
了学生细心读书、
边读边想的好习
惯。
以 文 入 情 , 感 理 解 重 点 25
课 文 的 哪 读书交流,找 学生对文本的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 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 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 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 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 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 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 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六年级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 4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
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
从中获得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 重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
解决措施:多读,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感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 难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授导型教案设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授导型教案设计

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科历史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黄石二十一中教师姓名刘耀局章节名称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计划学时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井冈山会师。

这些历史事件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一个必要环节,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经历了秋收起义的挫败,中国革命才踏上了毛泽东指出的开辟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

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井冈山会师,就不会有后来的星火燎原之势。

学习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知识面广、个性普遍突出、惯于表象思维的特点。

但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从我们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而且在前一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有对下一课再进行学习的渴望,鉴于本课的知识量大,生动故事多、照片插图多、音像资料多,我们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将其串在本课的主线上,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功地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掌握“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过程与方法:(1)从课文和插图中体会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特点,理解以退为进策略的正确性,认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价值(2)明确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3)讨论探索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崇敬(2)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斗争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两次起义的基本概况。

授导型教案《我的战友邱少云》

授导型教案《我的战友邱少云》
三、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记叙了邱少云执行潜伏隐蔽任务,他被敌人的燃烧弹打中,烈火包围了邱少云,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整个潜伏部队,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至在烈火中英勇牺牲。)
四、在小组内合作朗读全文,并讨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事情发展顺序;1自然段;志愿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原因;2、3自然段:志愿军战士潜伏隐蔽的情况;4--8自然段:邱少云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牺牲;9-10自然段:战斗胜利了。)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感受本课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英雄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写人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组织交流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精神品质展开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并通过让学生读、悟“我”的心理描写,体会我当时担心、痛苦、绝望、无奈的心情,体会我对邱少云的敬佩之情,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处境的万分危急,以及邱少云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纹丝不动的壮举。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课上,学生通过讨论、读书等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崇高精神。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
出示课件: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的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较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案例-《小巷深处》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七年级(下)学校环江县教研室教师姓名韦敏儿能感悟真情听、感悟会感悟。

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过程(一)导语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我”的情感线索:满足——自豪——沉默——厌恶——悔悟3.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4.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5.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前后是怎样变化的?在文中画出并讨论。

(三)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者不理解的句子或事例,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四)细读课文——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母亲的句子,朗读出来,并说明感动的理由。

1.句子。

(略)2.朗诵指导(略)3、配乐真情朗读,揭示主题。

①配角色朗读②配上《烛光里的妈妈》的弦律朗读。

③朗读完后,随放课前播放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后半部分(即高潮部分,让学生在动情的歌声中情绪激动不已,达到高潮)④音乐快结尾时,教师揭示主题(略)(五)问题探究1、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2、“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

我看到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枝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4、假如你和文中的女孩有相类的贫寒的家庭背景,你会怎样对待你的母亲?“我”是个坏女孩吗? (六)延伸拓展1.必做:为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这些年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比如为父母做一顿饭,为家里做一次清洁,为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等),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分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1)写出歌颂母爱的诗句、著名的故事(写出名字即可);(2)写出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感人细节;(3)为自己的母亲画一张简笔画,并作简要介绍。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以情感的变化结构文章,选取生活琐事、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

教学设计案例-《日月潭》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授课年级 2 学校凤山实验小学教师姓名李笃东1、小声自由读,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2、指名交流:(1)体会1、2句。

(板书:大湖高山)(2)体会第3句。

联系画面理解“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用动作演示理解“群山环绕”(多媒体辅助)3、指导朗读。

品读第二段1、自由小声读,想想你又看到了什么美?2、点击课件展示空拍日月潭图片:把你看到的美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全班交流,并指导朗读。

(利用多媒体和模具演示的方式体会日月潭形状的美。

)4、指导背诵。

(由四人小组成立为一个导游团,向游人介绍日月潭的美名是如何得来的。

)品读第三段1、读课文,这段介绍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清晨)2、点击课件展示“清晨”图片:说说清晨的景色。

(让学生充分想象说话)3、明确“隐隐约约”的意思。

4、清晨,日月潭给你怎样的感觉?(播放课件,理解“隐隐约约,很美,富有神秘色彩)5、挑战读课文。

品读第四段1、读课文,这段介绍的是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2、中午的时候,日月潭是一番什么景象?(播放课件)(1)展示“晴天、雨天”两幅图:看你喜欢哪种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同桌或邻近伙伴交流一下。

(2)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反义词。

(3)指导朗读。

品读第五段1、齐读课文,说说这段讲的是什么?2、通过学习课文,你从哪儿看出“日月潭风光秀丽”?(群山环绕、潭深水绿、飘着薄雾、清晰展现、一片朦胧)(四)我当导游,回味课文日月潭景色这么美,老师都还想去游览,哪位同学愿意领老师和同学们再去欣赏一下。

(五)抒发感受,启发爱国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2、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了,至今还没有回归。

台湾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台湾的小朋友也在向往早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此时,你想对台湾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六)结束:快乐的旅程到此结束。

教学设计案例-《苏州园林》课堂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多媒体显示:1.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

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1)辨明字音: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2)辨明词义,并造句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分析、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来分析、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

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

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

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

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