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案例

合集下载

《世界文化之旅》授导型教案

《世界文化之旅》授导型教案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了解
PPT展示图片
边播放边讲解
较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外国游客在中餐馆吃饺子的故事
3
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提问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知识交流
(1)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节日有哪些?他们是怎么来的?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传统食品?
归纳总结、思想升华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地球村”,用赵本山的话来说:“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大屯子里,让我们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
1
教师总结
学生认真聆听
通过诙谐幽默的话语进行小结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
(1)、第一步------知识交流: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烈的节日有哪些?他们是怎么来的?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传统食品?
(2)第二步-------知识交流:请大家列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尝试说出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3)第三步-------展示课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到图片你会联想到哪些国家?
(4)第四步-------展示课件: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上东西方领导人身着唐装的图片,及2004年在智利召开的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身着智利传统民族服装的图片。
(2)请大家列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尝试说出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12

《who is dancing》授导型教学设计

《who is dancing》授导型教学设计

《Who is dancing》授导型教学设计章节名称Unit3 Lesson 1授课班学科英语九年级授课时数1级所属学九支中学设计者段海燕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Who is danding?》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On the train 》中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围绕丹尼、詹妮、李明和李明的妈妈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展开,内容贴近生活,句型较宜理解掌握。

依据标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9年级学段:知识与技能第二条,数学思考第二条,解决问题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教育技术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对本课单词baby man woman;句型Who is this? This is a man.做到听说读写四会。

能听懂说出认读单词their 能够理解并表演第二部分:Who is singing?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掌握相关的词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物,描述人物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用现在进行时描述。

情感目标:通过和Li Ming, Jenny, Danny在火车上的活动,增强学生观察力,增加生活情趣,更加热爱生活。

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1.学生是九支中学九年级学生;2.学生胆小,不爱在课堂上发言。

3.九年级的学生,较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和分析,他们喜欢游戏式的课堂教学。

初始能力:1.学习了前两课后,已对要学习内容的发生环境了解的很清楚;2.学生对要四会的单词接触到过;3.对句型较熟悉。

信息素养: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听说读写四会十五个重点单词2认读认读五个单词3理解理解课文内容4运用运用句型进行对话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本课的四会单词:man, woman, baby句型:Who is ___?It’s ____.让学生先回忆已经见到的单词,多读,根据读音记住单词的形,句子的掌握要通过多用,做练习。

《剪羊毛》授导型教案、课堂讲稿

《剪羊毛》授导型教案、课堂讲稿
让学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这种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拓展延伸
师:这趟澳大利亚之旅你感觉如何?有些什么收获?
生:(略)
师小结:我和大家一样,收获很多。第一次当导游就去了澳大利亚,感受了优美的风景,体会了澳大利亚人的勤劳,最重要的是收获了同学们的智慧和能干。让我为大家鼓掌吧!最后让我们唱着《剪羊毛》愉快地走出教室。
现在我们就去游览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
(点击课件感受音乐,欣赏澳大利亚风情)(二)二、澳大利亚风情介绍
1、多媒体出示相关的澳大利亚风情画面。
(播放《剪羊毛》伴奏,点击课件进行解说)
师:小游客们请注意,该下飞机了。
看,是什么在迎接我们呢?
生:澳大利亚国旗。
师:真聪明,这就是澳大利亚国旗,它正向我们挥手致意呢!好像在说:“欢迎小朋友们来澳大利亚做客。”




授导型教学设计《剪羊毛》
教学设计表
学科音乐授课年级三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剪羊毛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棉”夸张地形容工人们劳动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袄”比作羊儿身上的绒毛,富于想象,很有意趣。
师:你们唱得太好了!我得为大家鼓鼓掌。(鼓掌)
我突然有个想法,把歌曲改变成这样唱,请大家帮忙参谋参谋。
7、师把歌曲中“×·×”改为“××”唱,请同学们比较感觉。
8、交流感受,引导感受出“×·×”节奏的特点。
9、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模唱旋律

教 学 设 计 表(授导型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表(授导型教学设计)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欣赏课文。(播放朗读录音,演示桂林山水图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精读第二节)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演示)
这种感觉美不美呀?(生答)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聆听一下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品评欣赏,延伸课外。
1、桂林的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歌《桂林山水歌》,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听一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课堂教学流程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大变革的时代》(初一历史)授导型教学设计

《大变革的时代》(初一历史)授导型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跟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1.巩固上节所学
2.使知识产生内在联系,纳入一个学习系统之中
3.引入新课
新授
生产工具的变革
6
问: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们的先人都曾使用过哪些生产工具?
问:这些工具存在哪些缺点?怎样改进?(引出铁农具)
多媒体演示铁农具
思考:和以前的工具相比,铁农具有哪些优越性?
解决措施:通过角色扮演,人物评价,讨论,重点讲解,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从而解决本课重点问题。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可以结合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和使用,生产技术和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于是私田和封建生产方式出现,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变法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解决措施: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对封建社会末期公田和私田的经营方式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封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封建经济代替奴隶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潮流。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课的内容,引出本课,奠定学习本课的基本方向。
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生产工具的变革,耕作方式的变革,水利事业的发展进行进行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直观的课件演示及主动思考中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平平的模块四作业——授导型教学设计

平平的模块四作业——授导型教学设计

模块4-1教学设计表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三年级学校矾山镇第二小学教师姓名罗平平章节名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计划学时1学习内容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

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业。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并会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并正确地计算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另外,除法平均分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二年级学习除法时解决的是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正确理解余数的意义,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知识与技能:结合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试商的方法,会用竖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并知道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糖活动,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试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1.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知道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解决措施:通过动手操作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感知生活中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情况,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试商的方法。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授导型教学设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授导型教学设计
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全诗分五节。第二、三、四节分别写“我”在夏天想变成什么;第五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些是重点小节,其中第五节是对第四节留下问题的回答,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采取形象、直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内涵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因而,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合理想象,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诗的内容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现实世界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乐于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实践的欲望,让他们在读中感受美、想像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以学生读为主,讲究读中悟情。语文教学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本节课中,注重拓展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静态单一的课堂注入了新鲜活力。
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悟中读,读中悟。
教学直观、形象,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白板课件展示荷塘。
结合朗读感悟。
图文结合,学生感受到荷叶的外在美及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精选)《亡羊补牢》授导型教学设计

(精选)《亡羊补牢》授导型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朗读课文
5min
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寓言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下面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提示: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词语。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预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读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0min
请学生轮流读课文
找出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是怎样劝告他的,他又是怎样的态度?并划出相应的句子,同桌互相分角色读一读。
(1)指名读,读出街坊劝告的语气。
(2)读出牧羊人漫不经心、不听劝告的语气。
(3)听到牧羊人的回答,好心的街坊又会怎么劝说他?
6、找一找,说一说牧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
用一句话完整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min
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谁能说说在这里“亡”和“牢”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
用一句话完整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体会寓意。
揭示寓意
10min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从这则寓言中,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阅读理解和分析
教师演示
PPT展示
良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激趣导入
2min
同学们你们好,喜欢听寓言故事吗?那这节课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案例 发布者: 戴鲁伟 发布时间: 2011-12-12 13:37:20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科学 授课年级 初二年级 学校 德惠市十五中 教师姓名 刘廷斌

章节名称 15.3中心对称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心对称》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属于八年级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节课与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是学生从学习“认知几何”到“认证几何”的重要过渡阶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个概念,了解一个性质,熟练一种作图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自己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通过实践去感受旋转的运动变换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美,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及确定的理由:掌握概念是应用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准确

判断,才能正确运用,所以教学重点是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及确定的依据(及解决办法):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概念不做

深刻的理解,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根子就在于对其概念与性质的真正理解上。所以教学难点是对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思路 、魔术引入 、探究新知 1、 指导观察,揭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教学中心对称的概念,比较归纳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三、教学例题 画出△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依据的理论 迪克-凯瑞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中心对称图形 认知

多媒体

PPT展示 良好

中心对称 初步掌握 实验演示 独立操作 良好

中心对称的性质 掌握 网络资源 独立操作; 资源整合; 良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生活中的热的传递 课间 布置任务 完成任务 为新课准备;

问题引导 魔术 5分钟 具体做法:用几张里非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牌,设置一个小小的魔术:把牌放在桌上,然后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上前,把某一张牌旋转180度后放好。老师睁开眼睛后,能很快确定哪一张是被旋转过的。问:这是为什么?你能当这个魔术师吗?你想当吗? 学生配合 我设计了一个魔术,用来导入新课,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观察、猜想、发现。

新课 中心对称图形 15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旋转对称图形,什么是旋转对称图形呢? 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做的旋转对称图形,大家做好了吗,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吧! 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小于周角)后能与自身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 生(师板书):一个图形围绕中心点旋转 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旋转对称图形,教师让学生说出旋转多少度能与自身重合。再把几个旋转180度能与自身重合的展示在黑板上,并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谁能说说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呢? 师强调中心对称图形是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 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我们把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 举出几个例子来判断,并说出对称中心的位置。(线段、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新课二 中心对称 15分钟 动手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连接对角线后形成的对着的两个三角形,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难发现,一个三角形绕对角线交点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 探索:教材17页图11.3.3中,△ ABC与 △ A’B’C’ 是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学生活动,4人一小组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找代表回答,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帮助个别学生分析图中的等量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出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并填入练习卡内 学生观察、讨论,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 5分钟 本课我们认识了中心对称,实际上,对称的内涵远超出了数学的范畴,它出现在自然、艺术(建筑)、科学乃至诗歌里。对称是一种美,没有对称不一定不美,但有了对称生活会更美。在美的音乐声中完成思考: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点评:给学生留出时间回顾、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生总结 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案例 授导型教学设计教案案例 发布者: 戴鲁伟 发布时间: 2011-12-12 13:37:20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科学 授课年级 初二年级 学校 德惠市十五中 教师姓名 刘廷斌

章节名称 15.3中心对称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心对称》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属于八年级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节课与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是学生从学习“认知几何”到“认证几何”的重要过渡阶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个概念,了解一个性质,熟练一种作图 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自己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通过实践去感受旋转的运动变换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感受数学美,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及确定的理由:掌握概念是应用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准确

判断,才能正确运用,所以教学重点是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及确定的依据(及解决办法):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概念不做

深刻的理解,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根子就在于对其概念与性质的真正理解上。所以教学难点是对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思路 、魔术引入 、探究新知 1、 指导观察,揭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教学中心对称的概念,比较归纳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三、教学例题 画出△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依据的理论 迪克-凯瑞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中心对称图形 认知

多媒体

PPT展示 良好

中心对称 初步掌握 实验演示 独立操作 良好

中心对称的性质 掌握 网络资源 独立操作; 资源整合; 良好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生活中的热的传递 课间 布置任务 完成任务 为新课准备;

问题引导 魔术 5分钟 具体做法:用几张里非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学生配合 我设计了一个魔克牌,设置一个小小的魔术:把牌放在桌上,然后闭上眼睛,请一位同学上前,把某一张牌旋转180度后放好。老师睁开眼睛后,能很快确定哪一张是被旋转过的。问:这是为什么?你能当这个魔术师吗?你想当吗? 术,用来导入新课,目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观察、猜想、发现。

新课 中心对称图形 15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旋转对称图形,什么是旋转对称图形呢? 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做的旋转对称图形,大家做好了吗,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吧! 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旋转对称图形,教师让学生说出旋转多少度能与自身重合。再把几个旋转180度能与自身重合的展示在黑板上,并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谁能说说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呢? 师强调中心对称图形是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小于周角)后能与自身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 生(师板书):一个图形围绕中心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我们把这种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 举出几个例子来判断,并说出对称中心的位置。(线段、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新课二 中心对称 15分钟 动手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连接对角线后形成的对着的两个三角形,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难发现,一个三角形绕对角线交点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 探索:教材17页图11.3.3中,△ ABC与 △ A’B’C’ 是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的,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学生活动,4人一小组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找代表回答,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注意帮助个别学生分析图中的等量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出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并填入练习卡内 学生观察、讨论,自主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理论联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